钱穆吧 关注:2,508贴子:8,350

【錢穆賓四先生 行誼述略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嚴耕望先生作
一楼敬最爱的钱宾四先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2-17 15:40回复
    民國十一年秋,推薦先生任高中部與師竹軋部三級畢業班國文教師,此為先生任教中學之始。到學,與之勉先生一見如故,至老不衰,次日開課,首講曹操述志令。 此文僅見於<三國志.裴注引>魏武故事,千載讀者都末重視。先生指出此文顯示漢末建安時代,古今文體一文變。諸生聞之,大為欽服。今讀曹文,果然。先生治 學,慧眼獨具,此為又一事例。    民國十二年秋,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範資深教席錢基博子泉先生推薦先生到同校任教。學校舊例,國文教師隨班遞升,從一年級至此班四年級畢業,王回任一年級。 國文一科外,每年必兼開一課,第一年文字學,第二年論語,第三年孟子,第四年國學概論,教者各自編撰講義。先生第一年文字學,講文書大義,未付印。第二第 三年,分別編撰論語要略、孟子要畈;第四年編撰國學概論,後亦續成完稿;並前在梅村無錫縣四高小所編論語文解,共四稿,為先生正式著作之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2-17 15:45
    回复
      民國十六年秋,轉入江蘇省立蘇州中學,任最高班國文教師,兼班主任,亦為全校國文課主任教席。本校為前青紫陽書院舊址,藏書甚豐,校園有山林之趣,三元 坊、孔子廟、南園遺址,均在近地,先生課暇,徜徉田野間,較梅林泰伯廟外散步,尤勝百倍。先生在蘇中時代,課外研究工戶主要者為撰述<先秦諸子繫年>。四 川蒙文通先生,前曾讀先生先秦諸家論禮與法一講詞,以為與其師說相近,來長信討論,此時到南京,聽歐陽竟無講佛學。一日來蘇州相訪,同遊靈巖山數日,付仰 湖天,暢談今古。蒙先生便中披覽諸子擊年,以為體大思精,極為欣賞。其時蘇州顧頡剛先生,由廣州中山大學轉赴北平燕京大學任教,路過蘇州,留家小息。一日 由東吳大學陳天一先生相偕來訪,此為兩位先生相交之始。顧先生讀繫年,謂先生宜到大學教歷史,不當久在中學教國文,遂向中山大學推薦,繼彼後任。不,久中 山大學來電致聘,但蘇中校長汪懋祖典存先生曰,先生到大學任教乃遲早事,我明年亦將離校,先生能否再留一年,因此不果到廣州。民國十九年秋,顧先生又推薦 先生到燕京大學任教,時年三十六。先生既不能到中山大學,頡剛先生促為<燕京學報>撰文。先生前讀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心有所疑,遂撰<劉向歆父子年 譜>,辨康說之非。頡剛先生正主講康有為,先生此文不啻與顧諍議,但顧先生絕不介意,既刊先生文,又特推薦到同校任教。此種胸懷殊為難得,故先生每提起此 事,總歎頡剛先生之胸襟,最不可及!先生到校,任大一大二兩班國文。課餘多暇,就諸子繫年續加增補,並作通表,並作通表,付商務刊行。大學規模大,先生開 始意識到職業與私人生活大不相同,當於職業外,自求生活。念在大學任教,推當一意努力學業,傳之諸生,不宜過問他事,遂決意此後不擔負任何行政責任,庶能 使職業與生活不相衝突。但終感教會學校環境,不易適應,故一年即辭職。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2-17 15:46
      回复
         民國二十年夏,先生在蘇州,得北京大學聘書,及到北平,清華亦請兼課。先生云此殆皆出頡剛先生預為安排者。後又為情面所迫,在燕大興師範大學兼課。先生 任教北大歷史系是為先生講授歷史課程之始。第一年開課三門,中國上古史與秦漢史皆為學校指定必修課;另一選修課由先生自定為近三百年學術史。其後撰成<中 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商務刊行。中國上古史本多可爭議處,當時北平治上古史者特多,北大講學自由,歷史系除先生所開上古史為必修課之外,別開八門選修 課,由各教授分別講授,但意趣各異。故先生謂,「 當時在北大上課,幾於登辯論場 」,足見當時上古史學之盛。不僅上古史如此,其他課程,亦受人注意,教授講義稿,發到講義室,校胥外人人可向講義室預定,往往教者尚未講,但講義已流傳校 外,眾相討論。當時北方學術空氣如此濃厚,殊非今日所能想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2-17 15:47
        回复
          民國二十二年秋,學校請先生一人獨任此課,並特置一助教。先生認為通史必須於一年內,自古至今,一氣講授完畢,絕不可有首無尾,有失通史課程之精神。因此 開課第一年,集中全副精神,為此課作準備,務期章節間彼此相關,上下相顧,俾學生對於中國歷史能有一貫而全面概括性瞭解。先生寓所距太廟不遠,廟側古木參 天,散佈於大草坪中,景色幽靜。草坪有茶座,但遊客甚稀。通中每週兩次,每次兩小時,課前一日,先生例到草坪茶座,擇幽靜處,斟酌講稿,一年講畢,幸能不 失初志。通史為文學院新生必修課,但高年級與其他學院、其他學校學生旁聽者亦不少,每堂常近三百人,坐立皆滿。當時北平人文薈萃,先生在北平首尾八年,交 遊益廣,除顧頡剛、胡適之、蒙文通,前在蘇州已相識外,新交有傳斯年、湯用彤、陳寅恪、周炳霖等三四十人,時相切磋。此諸學術界友人皆學有專長,世局雖 艱,而安和埋首,著述有成。當時北方學術界可謂鼎盛。又其時北平如一書海,書肆搜存古籍刊本、明清手稿極富。先生得暇,常至琉璃廠、隆福寺訪尋故籍,自謂 平生一大快事,學校薪金,除菜米外,盡耗於此,凡得五萬餘冊,內有不少秘笈。七七事變,無力遷藏,遂致散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2-17 15:47
          回复
            當時北平學術界既人才鼎盛,藏書又極豐富,故學術著作真如雨後春筍,專業性刊物如食貨、禹頁等亦愈出愈厚,呈現一副蓬勃氣象,稍假時日,中國學術界必有一 番新風貌出現。但日本侵逼不已,戰端遂開,北平學術聲光頓意。八年抗戰,雖能疆土重光,但學壇元氣大傷,光采無存,至今未復,可為一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2-17 15:48
            回复
              先生稟性愛好大自然,任教北平期間,遍遊近郊名勝。又曾四次遠遊。第一次民國二十二年,與北大諸生結伴,暢遊濟南大明湖、曲簞孔林,與泰山諸勝。第二次, 與清華師生結伴遊大同,觀雲岡石刻,西至歸綏、包頭。第三次,一人獨遊,至武漢,登黃鶴樓,參觀武漢大學。乘江輪至九江,遊廬山諸勝,湯用彤先生有宅在牯 嶺,盤桓甚久;復乘江輪回無錫鄉間小住。第四次民國二十六年春,復與清華師生,同遊開封、洛陽、西安三都諸古蹟。歸途遊華山,由蒼龍嶺,扺一線天,歷登諸 峰。華山險峻,為諸嶽之最,緬想韓昌黎遊此,不能下山故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2-17 15:48
              回复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抗戰軍興,先生與同事結伴南行,由海道至香港,經廣州至長沙,復南行至南嶽文學院臨時院址,遍遊諸勝蹟。學校旋遷昆明,先生結隊 經桂林,水路下陽朔,沿途風景最勝。復經廣西南部過鎮南關,轉赴昆明,旋復南至蒙自,以就文學院。同事陳夢家先生前曾選讀先生課,此時常相過從,力促先生 撰寫通史教科書,以應時代青年迫切需要,先生意動,<國史大綱>之撰述,實由夢家先生促成之。其時文學院復遷昆明,遂借得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一別墅,極清 靜,後移上寺,更清幽。寺中一人獨居,集中精神,期一年完成。其間曾由滇人李埏先生伴遊路南石林、石孔洞、大瀑布。石林者,遍山石筍嶙峋。尤奇者,山前有 廣闊青蔥草坪,巨石平地拔起,高聳雲霄,有如春筍,而排列有序,殆若天工,真為天下一奇觀。學校課程排在星期四五六晚間,每星期四午後乘車到昆明上課,星 期日清晨返山寺,故每週得四天半之間暇,不交一言,靜思著筆,幸能於一年內畢功。先生云「回思當年生活,真如在仙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2-17 15:48
                回复
                  先生在北平講授中國通史四年,及來昆明復講兩年,每星期四晚間開講,校外旁聽者爭坐滿室,先生上講壇,須登學生課桌,踏桌而過。蓋時在九一八、七七事變 後,國人民族意識高漲,先生學養深厚,史識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講演天才,加以自幼民族情懷熱烈,並又正當壯年,精力充沛,詞鋒所扇,動人心絃,故諸生折 服,爭相聽受,極一時之盛。六年講授既畢,<國史大綱>亦已成書,先生遂亦離挍,東歸待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2-17 15:48
                  回复
                    民國二十八年夏,先生經香港、上海歸蘇州,深望慈母,故夫人亦率子女自北平來會,遂擇居耦園幽僻地,除間中至上海晤誠之先生外,杜門不出。生活多暇,每日 上午習英文,閱讀一部美國學人所著世界史,雖無所成,但得益不淺。下午至晚間,選述<史記地名考>。此書雖僅為一部工具書,但編排組合,別具心裁,與一般 工具書迥別。先生著述總與尋常不同,於此可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2-17 15:49
                    回复
                      先生離開昆明之前,顧頡剛先生向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商得專,在遷徙成都之齊魯大學成廿國學研究所,邀先生同往開辦。先生東歸在即,受其聘,但請假一年, 二十九年夏,始到成都履任。齊魯大學在成都南郊華西壩,研究所則在北郊崇義稿賴家花園,距城三十餘里,地靜書富,深為愜意。會武漢大學歷史系諸生,感師資 陣容不強,請學校邀約先生與呂思勉誠之先生等來校任教,校長王星拱撫五先生俯納諸生陳情,通函接洽,先生僅許講學一個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2-17 15:49
                      回复
                        先生前在北平與昆明講通史,本已哄動一時。此刻抗戰正在艱苦階段,此書刊出,寓涵民族意識特為強烈,復在重慶等地親作多次講演,一以中華文化民族意識為中 心論旨,淚勵民族感情,振奮軍民士氣,故群情向往,聲譽益隆,遍及軍政社會各階層,非復僅為黌宇講壇一學人。國家多難,書生報國,此為典範,更非一般史家 所能並論。賴家院僻處鄉野田疇間,竹樹小溪環之,為讀書佳境,研究員、助理員十餘人,各自鑽研,每星期六舉行講論會一次,每月出外旅行一天。講論會分組輪 流,每次由一位研究員兩位助理員講演或報告,然後共同討論。其時余亦來所從先生問學,深感最得益處,乃在講後聽先生論評其是非得失,或作補充。往往諸生提 出具體豐富之資料,得出正確結論,但不能伸論此項結論之意義;經先生加以發揮闡明,乃見此項結論意義重大。如此教示,真如畫龍點睛,乃見生動靈活,啟發諸 生能於深入研究得出結論後,站在堅強材料基礎上,作籠照全局之凌空發揮,以顯現論著之光輝性。在此期間,先生先後到重慶中央訓練團,或遵義浙江大學等地講 學歸來,即埋頭讀書寫作,先後完成<清儒學案>與<中國文化史導論>等書。學案係教育部奉蔣中正先生之命,特請先生編撰者,惜原稿在教部復員途中,墜落江 流,僅存序自。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2-17 15:50
                        回复
                          民國三十二年秋,齊魯研究所停辦,先生轉在華西大學任教,兼四川大學教席。得暇遊灌縣青城山,居靈岩山寺,西至老人村,乃唐宋以來一處世外桃源,村民數 百家,年逾百歲者常十餘人。先生在四川數年,竟以講學繁忙,未及遊峨眉,經三峽、創閣、秦嶺棧道諸勝境,每以為平生之憾!抗戰勝利後,先生以時事方擾,暫 時不欲遽返京滬平津繁華地。民國三十五年,滇人于忠義創辦五華書院,邀先生任教。念戰後昆明環境寧靜,欣然應之,後亦兼雲南大學教席。先後居翠湖與公園唐 繼堯舊宅。授課以中國思想史為主,閱讀以禪師與新道教為主,此為先生治學之又一趨向。其時在偶然機會中得識滇中老伶工栗成之,精滇劇,一舉一動,皆深具功 失,妙得神情,先生自謂,每聽一次,即多得一次領悟,為滇行一大奇遇。先生多年胃病,不能根治。友人有云,人到老年,倍宜鄉食,先生以為然。    民國三十六年,無錫榮家創辦江南大學,屢次邀約任教,三十七年春,遂東返。時唐加毅先生亦在校,為兩位先生論交之始。校舍新建,在縣西門外太湖之濱山坡 上,風景極佳,常雇小舟,盪漾湖中,幽閒無極,成<湖上閒思錄>一書。是時又撰成<莊子纂箋>一書,尤為近代莊子研究之突出著作。民國三十八年春,先生與 君毅先生應廣州私立華僑大學之聘,旋隨校遷香港。前在廣州,與張其昀、謝幼偉、崔書琴諸先生有約,在香港辦一學校。先生到港後,該校已定名亞洲文商學院, 內定先生為院長,並已自教育司立案。先生自以不能粵語與英語,甚感為難,但其事已定,只得勉強應承,並邀請唐君毅與新知張丕介兩位先生共同效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2-17 15:56
                          回复
                            民國四十年秋,為現代基本知識叢書撰成<中國思想史>。是年冬復到台北,明年春承何應欽將軍邀約,在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作連續五次講演,題為中國歷代政 治得失,即就前在北大講稿,增補再講之,後出書,甚為海內外學人所重。是年四月十六日,應朱家驊先生之邀,為聯合國中國同志會作一次例行講演,借淡江文理 學院新建驚聲堂為講壇。講詞方畢,屋頂水泥大塊墜落,聽講者立法委員柴春霖重傷不治,先生頭頂亦破,但未深入腦部,幸能康復,時年五十八。
                            民國四十二年夏,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住任盧定先生來香港,受雅禮協會之託,擬在香港或台灣、新加坡覓一學校或醫院,提供補助發展。首約先生晤談。盧一一詢 問,先生就辦學宗旨與情形,一一直率相告,遂定議協助。但先生提出一項先決默契,雅禮只可派人駐校聯絡,絕不能過問校政,盧氏亦同意。遂每年協助二萬五千 美元為經常費;乃具函辭謝總統府贈款。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2-17 15:58
                            回复
                              至民國四十四年春,哈佛賴謝夫先生來喜林邊道相訪,定議協助研究所支付獎學金、圖書費,並出版學報。至此研究所始能正式招生開辦,兩年畢業,成績優良者留 所為助理研究員,有至十年以上者。又四十三年,哈佛燕京學社來函,請新亞選派年青教師到哈佛訪問,但無年齡適當人選。明年又有來函,遂推薦研究生余英時, 以助教名義應徵,是為新亞研究所派赴國外留學第一人。其後新亞學生遠赴美歐日本遊學任職者,不勝縷列。當時香港興辦私立書院七八所,獨先生所辦新亞得美國 雅禮哈佛多方面作財力支持,深為香港政府所注意,遂於民國四十四年港大畢業典禮中頒贈先生名譽博士學位,以示尊重。
                              民國四十五年一月三十日,與胡美琦女士締結良緣。夫人為江西大家,先就讀廈門大學,隨家避難來港,曾在新亞求學一年。後至台灣,任職台中師範圖書館。先生 在台講演受傷,赴台中休養,夫人每日抽暇伴侍,遂漸建立感情,旋就讀台北師範大學,四十三年畢業,亦來香港,復得日常相見,終結連理。新亞創校以文史哲為 基礎,及得芏國各方面協款穩定發展。四十六年二月,首創藝術專修科,發展為藝術系,又組國樂團作課外活動。先生自幼重視藝術,此亦為一項理想之實踐。四十 九年復得雅禮代表羅維德協勵,成立理學院。新亞創辦獲美國多方面協助,美國各教會又支持創辦崇基書院,繼而亞洲協會出資集合當時其化五所私立書院,成立聯 合書院,三校皆由美國協助興辦,香港政府乃有集合三校創辦一所公立大學之議。新亞同人多持異見,先生以為新亞建校之初,本供早期大批青年難民就學機會,今 時局已定,為學生前途著想,應交付港府負責,且本人亦感精力日衰,辦學與研讀已難兼顧,當量才性,漸能擺脫行政工作。參加大學之議遂定。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02-17 15: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