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178贴子:10,028,574

跟着《淮南子》看《红楼梦》里谁是道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人说宝钗有道家气质,又有人说黛玉才是道家作派,再后来居然有说湘云也是道家的了。得,那迎春读《太上感应篇》、妙玉带发修行,早晚十二钗全要被说成是道家的了。可是,“道家”到底是个什么“家”,却大有问题。
    那么?道家是什么家,这个问题难道也有争议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清静无为”、“ 绝圣弃智”等等不就是道家的思想吗?
    呵呵,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真是有争议的,比如胡适的《中古思想史长编》就说:“秦以前没有的‘道家’之名,‘道家’只是指那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

  奇怪啊,秦以前无道家??那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到哪里去了呢?
  呵呵,这个问题若是要深究,可真没有标准答案。道家现在被称为“老庄”,是老子和庄子并称,但是很早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比如汉朝的时候,那时刚完成统一,官方遵奉的是“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结果就迎来了文景之治……
  我们先不管这一套逻辑对不对。可以肯定的是,道家学派以前确是“黄老”并称的。问题是,黄帝他老人家(如果存在的话)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著作,我们没法了解那传说中“最早”的道家是什么样子。老子倒是留下了五千文(就是《老子》、《道德经》),但是关于老子的传闻也疑点多多,甚至《老子》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写的还有争议呢……

  我们姑且把这些考证的一团乱麻先放一放,单看《老子》这本书的内容吧。可是问题又来了:看不懂啊。
  是啊,看不懂文言文常常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大难题。但问题是《老子》并不是由于它是文言文才让我们看不懂的——比如同时代的《论语》,能看懂的部分就很多——他好像是故意写的让我们看不懂似的。因此要读《老子》,还得找点参考书来。
  时代越近的参考书是越有价值的。《韩非子》里面就有“解老篇”和“喻老篇”,但是这两篇来路不正,很多人怀疑是汉朝人伪作的。《吕氏春秋》倒是记载了很多道家思想,但有鉴于它常常犯一些历史错误,我们读它的时候还要多几个心眼。
  再往后,可就真到汉朝了。汉朝的《淮南子》一向是归入道家或杂家,而且它根正苗红,乃是淮南王刘安——也是汉武帝的叔叔——集手下的门客写的,历来没什么争议。《淮南子》中还有一篇“道应训”专门为我们解释道家思想的。
  有趣的是,这篇“道应训”全都是由一些互不相干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每个小故事都“蕴涵”着老子的“中心思想”。嗯,那么我们就让淮南王和他的门客来向我们传达汉朝人眼中的道家思想吧——
  (故事太多,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在“/*……*/”内的是原文)


  一、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
  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
  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
  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
  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嘿嘿,觉不觉的这很像励志书的风格啊?先来一段故事,然后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赵简子、赵襄子可是春秋战国之交时的明星啊,关于他们的故事可多了。比如,迎春的判词里那个“中山狼”的故事就是赵简子打猎的时候的事。
  我们现在只讲这样一个故事:赵简子想立赵无恤作接班人,家臣很不理解,问道:“无恤这孩子出身低贱,只是个庶子,怎么能让他接班呢?”
  赵简子说:“我看这孩子的为人,是个能为社稷忍辱负重的好苗子。”
  就这样,赵无恤顺利接了班,这就是赵襄子。
  有一次啊,智伯和赵襄子一起喝酒,智伯这家伙竟然劈了赵襄子的脑袋一下,真是太欺负人了!
  赵襄子的大夫忍无可忍,请求杀掉智伯,可赵襄子却说:“当初我爸之所以立我,就是看重了我能够忍辱负重,难道是看重了我会杀人么?”



1楼2008-07-14 21:37回复
      好,这件酒席上的事结束了。然而仅仅在十个月之后,赵襄子便在晋阳大败智伯,还拿智伯的头盖骨作了酒器。
      《淮南子》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对老板忠心耿耿,老板绝对不会不给你加薪的——错了错了!不好意思,串到励志书里去了——淮南子最后是说:所以啊,《老子》说:“知道什么是‘雄强’,却甘心守于‘雌’,处于卑下的地位。”(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这个小故事算是完了,但是我们还有大堆的疑问。比如:赵襄子能杀掉智伯真的是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吗?在酒席上忍辱负重真的就可以在战场上杀掉对方吗?在历史上,赵襄子杀智伯是一场极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最后的结果可以说只能算是险胜。那么,赵襄子能杀掉智伯和他在酒席上的表现到底有多大相关性呢?——这一点我们不好回答,但《淮南子》回答说:老子说了,这里面相关性可大了!
      在《老子》里,据通行本,原文应该是这样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我不告诉你那个赵襄子的故事,你能看的懂这一番话吗?
      而且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通行本的《老子》是被篡改过的,这就是其中一章!
      不少专家都认为这句话其实是脱胎于《庄子》的,见《庄子•天下篇》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看到没?原文就这么两句,其他那六七十个字都是后来的人乱加的。
      在《庄子》里,雄和雌是两个相反的概念,根据对仗原则,白和辱也应该是反义词才对啊。可是,不是白对黑,荣对辱吗?
      是啊,通行本不就是这么改的吗?
      可这一改就暴露了。因为“辱”有“黑”的古意的,《仪礼》的旧注里面说“以白造缁曰辱”,这就是“辱”与“白”相对的古意。而篡改者不知道“辱”还有这个意思,所以就给白对了黑,给辱对了荣,就成了通行本的样子。

      《老子》和《红楼梦》一样,版本众多,而最通行的那个版本却也是最错误的。《老子》的通行本是唐明皇定下的,曹雪芹看过的就是这个版本。那么,早在汉朝《老子》就已经被改过吗?
      感谢考古发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时代被断为战国末西汉初。这个帛书版是这样写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和通行本文字上差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较早的版本还是保留了白与辱的对仗的。


    2楼2008-07-14 21:37
    回复
        但是很遗憾,它仍然多出了白与黑的对仗,因此可以肯定也不是《老子》最初的样子。1993年又出土了郭店楚简版的《老子》。这是一个被公认为最早的《老子》版本,但它也是篡改过的……
        像不像《红楼梦》?我们看到最早的甲戌本,其实也是个过录本。哎,看古籍真闹心。

        我们回到这个故事好了。赵襄子被劈了一下脑袋,难道他根本就不介意吗?难道他不记恨智伯吗?难道他有教养、风格高吗?难道他超然了、脱俗了吗?难道他是个“高士”,淡然地看着这个世界吗?不!他其实一直记恨智伯,一直恨的牙痒痒,不然也不会最后把人家的头颅都剖开来做酒杯了。只不过,赵襄子他忍……在实力不足以盖过智伯时,他忍……
        《老子》这句“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看来是说的太复杂了,难怪说文言文难懂呢!——翻译成大白话,不就是“扮猪吃老虎”吗?
        是啊,其实真正的所谓人生哲学,都不过是一些简单的东西。而这是把这简单的东西写复杂了,就可以出励志书了。
        民间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等等,都可以拿来佐证赵襄子的故事。嗯,在能把对手彻底扳倒以前,是应该忍耐的,是应该藏愚守拙的,这,这同时也是《红楼梦》教给我们的道理吧?
        顺便说一句,那句“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是《红楼梦》第九回的脂批。


        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
        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故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还是赵襄子的故事——我说了他的故事很多的。这个故事又换了时间地点人物,但中心思想还是没换的。话说赵简子刚死还没下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降了齐国。赵襄子再一次地忍辱负重,葬好父亲,第五天就发兵攻打中牟。


      3楼2008-07-14 21:40
      回复
          赵襄子本来打算把中牟团团围住的,大有不灭中牟誓不还之心。可谁知道出了个大意外。
          什么意外?中了齐国埋伏了?No,no,no,是还没包围好中牟,中牟的城墙就自行塌下来数十丈!
          Oh my God!我还以为出了什么坏事呢?原来是敌人的城墙塌了,这是好事啊!
          是的,我们都认为是好事,可人家赵襄子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居然下令鸣金收兵!
          也有和我们一样思维的俗人军吏,劝谏赵襄子:“大人您以正义之剑诛有罪之中牟,而中牟城墙自己塌下,这是老天在帮助我们啊,干嘛不打呀?”
          赵襄子不慌不忙:“我曾经听叔向说:‘君子不能在自己有利的情势下欺负别人,也不能在别人处在险境的时候逼迫别人。’还是等他们把城墙修好我们再开战吧。”
          这要搁在今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该骂赵襄子迂腐了。两国交兵还讲什么仁义啊?宋襄公的前车之鉴你没看到啊?真是的,你们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那么短都不好好学!
          是啊,这个时候怎么没人提宋襄公这碴呢?而赵襄子的结局正好和宋襄公是相反的——
          /*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My Godness!我们这种俗人只好集体彻底无语了……谁叫人赵襄子是得了道家真传的仙风道骨的君子呐!宋襄公在黄泉叹气了:“可恨我那时候中国还没有道家啊!”
          所以老子说:“仁者无敌!”——错了错了。不好意思,仁者无敌那是人家孟子说的,我给串了。重来——所以老子说:“因为根本就不去争,所以天下便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哪!那句著名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原来是这么用的啊?我怎么总感觉如果不看《淮南子》,我很难把赵襄子的故事和道家思想联系起来呢?
          是啊,这个故事用来论证儒家的“仁者无敌”也是不错的。只要广施仁义,天下都愿意归附你。可是宋襄公的这个讨厌的反例……哎,就只好被儒家和道家一起选择性无视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好像并不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吧?

          回到这个故事,赵襄子真的是“不争”吗?显然不是。他要是真的不争,干嘛在刚埋葬了父亲五天就发兵攻打呢?又干嘛要使用围城这种极耗兵力财力但又极凶猛的打法呢?
          这些问题我们都没办法去问《淮南子》编辑部的人了。但无论如何,《淮南子》这回仍然是给我们讲了一回谋略。明明想死了攻打下城池,但却在敌人出现意外的时候自己也停住行动,这样就可以“感化”敌人了。
          是的,对待敌人,既要如虎狼般的攻打,又要在敌人自己出问题的时候,如兄弟姐妹般的关怀,这样才能让敌人心悦诚服。——这种人,你在《红楼梦》里见过吗?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思想至少在汉朝时的实际运用了——这不就是一些权谋机变么?同样的故事,我也可以说:“故孙膑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也没什么不妥。
          那么,先秦时期那些儒家、道家(如果有的话)、兵家之类的思想,其分野真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清晰吗?他们真的是互不相关,各说各话的吗?


        4楼2008-07-14 21:42
        回复
            三、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
            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劲构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还是赵襄子的故事。《淮南子》中关于赵襄子的故事就这三篇,我全都给整理到一起了。如果你现在都不愿再看赵襄子了,那可以略去这一节,直接看下一节。
            赵襄子这家伙到处争战,还被人说成是符合道家思想的。看来道家思想并不全是传说中的“无为”呀。
            这不,在行军旅途中,正准备吃饭呢,前线军使回来禀报军情,说派去攻打翟国的大军打了大胜仗,一天之内连下尤人、终人两城(或许是两个小部落……)。
            这真是个好消息啊!可人赵襄子呢,忧虑的饭都吃不进了都!像我这样的俗人又出场了,左右侍者问道:“一天时间连下两城,是个人都得乐死,您怎么却发愁呢?”——是啊,装哪门子深沉呢?
            赵襄子开始讲道理了:“你看那长江、黄河洪水暴涨,军人们都得众志成城、抗洪抢险了,可水至多三天就会退了。狂风暴雨整不了一整天,正午的烈日一会儿就会偏西了。现在,我们赵氏积德还没积多少呢,就一天时间连下两城,衰亡恐怕就要接踵而至了吧?”
            孔子还听说了这事,赞叹道:“赵氏就要昌盛了啊!”

            《淮南子》编辑部的人跟着孔子的话说:打胜仗并不难,保持胜利成果才难。贤明的君主就懂得什么是保持,keep,这是洋文,你们一般人不懂的。你看那齐、楚、吴、越,难道没打过胜仗吗?最后还不是灭亡了?他们都老了吗?他们在哪里呀?他们这是不懂得保持,keep!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有“道”的君子才懂怎么keep!
            要我举例?好啊。我就举几个同时代的给你看。孔子的力气大的可以托起城门的千金闸,但是他却不肯以力气大而著称;墨子的防守技术连公输般都甘拜下风,但他却不肯以善于用兵而闻名。所以善于keep的人啊,他就算处于强势,也把自己搞的跟有多弱势似的。
            所以《老子》说:“道虽然只是虚空,用起来却绵绵不绝。”(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5楼2008-07-14 21:44
          回复
              看见人家“贤”,你就赶紧上前讨好人家——什么?“讨好”太难听?好好好,那我改成“加德”行不行?——看见了“贤人”,你就要赶紧上去“加德”。别跟我说什么“威武不能屈”,那是儒家思想哎,我们道家不讲这一套!少装清高了,清高能当饭吃么?你看见人家“贤”,你就要给人家送饭送玉;你看见人家有长期饭票还有玉,你就应该……

              那么,不送可以吗?这一点《淮南子》没说。《淮南子》到这里就结束了厘负羁的全部故事了,给我们的感觉是好像这小子得了个善终?呵呵,这就是《淮南子》的不厚道了。为了说明他要证明的道理,不惜断章取义。
              按照《左传》的记载,晋文公虽然下令不准欺负厘负羁,可晋文公的部将魏犨和颠颉没吃过厘负羁的饭啊。这两部将不知道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还是对晋文公约束他们感到不满,不管三七二十一,公然违背禁令,还是把厘负羁给杀掉了……

              这后半个故事和前半个故事一样告诉我们:请客一定要把所有人都请到,哪怕仅仅是请吃个螃蟹什么的。毕竟哪路神仙都不好得罪啊。

              好了,这就是《淮南子》解读《老子》的部分内容了。如果我们以《淮南子》为准的话,你看出了《红楼梦》中谁是道家了吗?
              
              (完)


            8楼2008-07-14 21:47
            回复
              出手便是不凡


              9楼2008-07-14 21:51
              回复
                吧主真是见闻广博啊,用收罗万象这个词形容怕也不为过吧。继续下去,或者写个诸如《红楼梦新证》怕也不难,玩笑。关于这个弦外之音,显然比此篇的引经据典来的容易。皇帝内经这本书,关于养身炼气的玄虚事,显然比起老庄来差了点,黄学说的或者是她吧。

                至于曹侯看没看所谓真本老子的这个说法,都只能从主观臆断上去猜想,或者他爷爷的藏书里有那么些个孤本,珍本什么的也不一定。


                10楼2008-07-14 22:29
                回复
                  嘿嘿,这个贴子是专为回夸哲的那个冰雕雪砌牡丹花的贴子而写的。一不小心写长了,就发了个主题贴。
                  谨以此贴献给夸克哲人。...嗯,还要同样献给帮我顶贴的人们(什么人也不能得罪,这正是道家思想诶~~~)
                  欢迎大家去http://tieba.baidu.com/f?kz=427348831这里哈~~
                  《冰雕雪砌牡丹花》(三年心血四月精工,薛宝钗最后一稿) 作者:夸克哲人


                  最先进工作分子太过奖了。脸红中...
                  你说的“关于这个弦外之音,显然比此篇的引经据典来的容易。”是指什么的弦外之音?
                  那个《黄帝内经》,和黄帝本人压根就没关系,和道家思想也没关系。甚至黄帝本人和“黄老之学”也是没有关系的啊,都是后世的那些道家吹嘘自己的祖师爷吹出来的……
                  《老子》的真本就像现在的《红楼梦》的真本一样难找。如果我说我爷爷给我留了《红楼梦》的真本,你会信么……?现在对于古籍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唯一能带来进展的可能是考古发现。如果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那谁也看不到“真本”,谁也说服不了谁。
                  清朝那时候又没有考古发现,所以那时的《老子》全都是唐明皇版《老子》……


                  13楼2008-07-15 10:09
                  回复
                    原来“红旗”是这个意思...网络语言真是强大啊..学习了..
                    嗯,当然不能把所有类似的行为都套成“道家思想”啦~ 不过我觉得有些人的行为怎么就那么像呢....?搞的跟得到了真传似的..

                    是的,道家也许有自己的所谓“思想”,但是光有“思想”的结果就只能像小说家那样我们连战国的一篇小说也看不到了……当然《庄子》里面有很多小说。那是因为他打着道家的旗号。
                    一门学问想要在乱世中保存下来,还要到统一的时候继续流传,那么这学问就必然要通向政治。在这一点上儒家和道家以及墨家什么的并无本质区别。于丹把《论语》讲成了教做人的,这个错误就像把道家也单纯地解释为一种人生哲学一样。

                    道家或许最早的时候真有思想。老子或许本意并不是《淮南子》写的那样。但是谁知道呢?老子的世界观是什么根本就不重要,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
                    举个例子吧,马恩他们最早开始研究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时候有谁鸟他们啊?可是人家一旦建立了“格”命的学说以后,就成了伟大导师了……

                    曹雪芹的年代只能看到通行本的《老子》,那时其他的版本还埋在地下呢...他学识渊博,《淮南子》这类的书也一定看过。
                    我暂时以我的智商来揣测曹雪芹好了:一个看过《淮南子·道应训》的人,恐怕永远不会缘木求鱼地去寻找什么“真正的”道家思想了。——但这只是我这么揣测哈~
                    而且就我的理解,我根本看不出《红楼梦》里面有多少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只看到曹雪芹时不时嘲讽一下它们。我看宝黛钗哪家都不是。


                    16楼2008-07-15 21:17
                    回复
                      那个...“有人”说的话还是不要轻信的好...
                      墨家也是通往政治的,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毕竟没人说《红楼梦》里谁是墨家吧...
                      《老子》这本书的身世都搞不清楚,你又怎么知道谁得了“真传”呢?司马迁好像做过谱系考证,但是时间对不上的有很多,简直就跟胡扯出来的没什么两样...我现在要下了,就不翻《史记》了哈~~~

                      我说了,道家就算有世界观基础,也没人知道不是?后人都是瞎猜的。《韩非子》算离的比较近的,但是它那“解老篇”和“喻老篇”篡改的痕迹很严重,一般都认为是假的。《吕氏春秋》更是不可信的东西,还不如《淮南子》正确的多。除去这两部书,就只剩《淮南子》了……
                      再往后,汉武帝独尊儒术,谁还去“传承”道家呢?到了王莽的时候,盗贼并起,伪书遍地,这时候就彻底搞不清谁说的对了。再往后,三国的时候不是有张鲁的那太平清领道吗?这个东西就连《吕氏春秋》都不如了……
                      道家思想就这样在民间畸形发展着。顺便说一下,迎春看的那个《太上感应篇》就是先在民间流传,到了南宋才被搞成“权威”的。但是南宋的道家……


                      18楼2008-07-15 21:51
                      回复
                        说《红楼梦》是一部禅书,因为曹公就是在生活的大喜大悲中参透的
                        自身从奢华环境突然一下进入“举家食粥”的窘境,不由让人有所反省和感悟,认识到这所谓繁华世界到头来都是过眼云烟,名/利都是虚物
                        这从《好了歌》《好了歌解注》和探春语"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中都能读出来。着刚好都是道教思想
                        所以,说曹公受了道教思想影响,不如说是他自己悟出的,而正因为这是自己在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曹公才不知这是道教还是佛教思想,他向来是分不情佛道的,和尚和道士走在一起,庙里注这道姑,手拿拂尘拜菩萨……
                        这种思想(在《好了歌》《好了歌解注》中体现最多)正是<红>的精神 ,<红>的主要看点,<红>的研究重点
                        我想<红>里的"道" 是贯彻全书的,不一定是指书中哪一个人吧 以上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对之处,请包涵~


                        19楼2008-07-16 1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