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宝钗有道家气质,又有人说黛玉才是道家作派,再后来居然有说湘云也是道家的了。得,那迎春读《太上感应篇》、妙玉带发修行,早晚十二钗全要被说成是道家的了。可是,“道家”到底是个什么“家”,却大有问题。
那么?道家是什么家,这个问题难道也有争议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清静无为”、“ 绝圣弃智”等等不就是道家的思想吗?
呵呵,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真是有争议的,比如胡适的《中古思想史长编》就说:“秦以前没有的‘道家’之名,‘道家’只是指那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
奇怪啊,秦以前无道家??那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到哪里去了呢?
呵呵,这个问题若是要深究,可真没有标准答案。道家现在被称为“老庄”,是老子和庄子并称,但是很早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比如汉朝的时候,那时刚完成统一,官方遵奉的是“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结果就迎来了文景之治……
我们先不管这一套逻辑对不对。可以肯定的是,道家学派以前确是“黄老”并称的。问题是,黄帝他老人家(如果存在的话)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著作,我们没法了解那传说中“最早”的道家是什么样子。老子倒是留下了五千文(就是《老子》、《道德经》),但是关于老子的传闻也疑点多多,甚至《老子》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写的还有争议呢……
我们姑且把这些考证的一团乱麻先放一放,单看《老子》这本书的内容吧。可是问题又来了:看不懂啊。
是啊,看不懂文言文常常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大难题。但问题是《老子》并不是由于它是文言文才让我们看不懂的——比如同时代的《论语》,能看懂的部分就很多——他好像是故意写的让我们看不懂似的。因此要读《老子》,还得找点参考书来。
时代越近的参考书是越有价值的。《韩非子》里面就有“解老篇”和“喻老篇”,但是这两篇来路不正,很多人怀疑是汉朝人伪作的。《吕氏春秋》倒是记载了很多道家思想,但有鉴于它常常犯一些历史错误,我们读它的时候还要多几个心眼。
再往后,可就真到汉朝了。汉朝的《淮南子》一向是归入道家或杂家,而且它根正苗红,乃是淮南王刘安——也是汉武帝的叔叔——集手下的门客写的,历来没什么争议。《淮南子》中还有一篇“道应训”专门为我们解释道家思想的。
有趣的是,这篇“道应训”全都是由一些互不相干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每个小故事都“蕴涵”着老子的“中心思想”。嗯,那么我们就让淮南王和他的门客来向我们传达汉朝人眼中的道家思想吧——
(故事太多,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在“/*……*/”内的是原文)
一、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
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
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
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
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嘿嘿,觉不觉的这很像励志书的风格啊?先来一段故事,然后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赵简子、赵襄子可是春秋战国之交时的明星啊,关于他们的故事可多了。比如,迎春的判词里那个“中山狼”的故事就是赵简子打猎的时候的事。
我们现在只讲这样一个故事:赵简子想立赵无恤作接班人,家臣很不理解,问道:“无恤这孩子出身低贱,只是个庶子,怎么能让他接班呢?”
赵简子说:“我看这孩子的为人,是个能为社稷忍辱负重的好苗子。”
就这样,赵无恤顺利接了班,这就是赵襄子。
有一次啊,智伯和赵襄子一起喝酒,智伯这家伙竟然劈了赵襄子的脑袋一下,真是太欺负人了!
赵襄子的大夫忍无可忍,请求杀掉智伯,可赵襄子却说:“当初我爸之所以立我,就是看重了我能够忍辱负重,难道是看重了我会杀人么?”
那么?道家是什么家,这个问题难道也有争议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清静无为”、“ 绝圣弃智”等等不就是道家的思想吗?
呵呵,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真是有争议的,比如胡适的《中古思想史长编》就说:“秦以前没有的‘道家’之名,‘道家’只是指那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
奇怪啊,秦以前无道家??那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到哪里去了呢?
呵呵,这个问题若是要深究,可真没有标准答案。道家现在被称为“老庄”,是老子和庄子并称,但是很早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比如汉朝的时候,那时刚完成统一,官方遵奉的是“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结果就迎来了文景之治……
我们先不管这一套逻辑对不对。可以肯定的是,道家学派以前确是“黄老”并称的。问题是,黄帝他老人家(如果存在的话)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著作,我们没法了解那传说中“最早”的道家是什么样子。老子倒是留下了五千文(就是《老子》、《道德经》),但是关于老子的传闻也疑点多多,甚至《老子》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写的还有争议呢……
我们姑且把这些考证的一团乱麻先放一放,单看《老子》这本书的内容吧。可是问题又来了:看不懂啊。
是啊,看不懂文言文常常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大难题。但问题是《老子》并不是由于它是文言文才让我们看不懂的——比如同时代的《论语》,能看懂的部分就很多——他好像是故意写的让我们看不懂似的。因此要读《老子》,还得找点参考书来。
时代越近的参考书是越有价值的。《韩非子》里面就有“解老篇”和“喻老篇”,但是这两篇来路不正,很多人怀疑是汉朝人伪作的。《吕氏春秋》倒是记载了很多道家思想,但有鉴于它常常犯一些历史错误,我们读它的时候还要多几个心眼。
再往后,可就真到汉朝了。汉朝的《淮南子》一向是归入道家或杂家,而且它根正苗红,乃是淮南王刘安——也是汉武帝的叔叔——集手下的门客写的,历来没什么争议。《淮南子》中还有一篇“道应训”专门为我们解释道家思想的。
有趣的是,这篇“道应训”全都是由一些互不相干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每个小故事都“蕴涵”着老子的“中心思想”。嗯,那么我们就让淮南王和他的门客来向我们传达汉朝人眼中的道家思想吧——
(故事太多,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在“/*……*/”内的是原文)
一、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
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
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
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
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嘿嘿,觉不觉的这很像励志书的风格啊?先来一段故事,然后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赵简子、赵襄子可是春秋战国之交时的明星啊,关于他们的故事可多了。比如,迎春的判词里那个“中山狼”的故事就是赵简子打猎的时候的事。
我们现在只讲这样一个故事:赵简子想立赵无恤作接班人,家臣很不理解,问道:“无恤这孩子出身低贱,只是个庶子,怎么能让他接班呢?”
赵简子说:“我看这孩子的为人,是个能为社稷忍辱负重的好苗子。”
就这样,赵无恤顺利接了班,这就是赵襄子。
有一次啊,智伯和赵襄子一起喝酒,智伯这家伙竟然劈了赵襄子的脑袋一下,真是太欺负人了!
赵襄子的大夫忍无可忍,请求杀掉智伯,可赵襄子却说:“当初我爸之所以立我,就是看重了我能够忍辱负重,难道是看重了我会杀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