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噪音中保持专注
·
小时候经常看一些故事说,有的伟人在学生时代为了磨炼意志,经常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读书。当我在执行学习计划时,难免有时会遇到音乐等噪音的干扰,这时候我会尽量换位置或者跟周围的人友好沟通,让他们安静一些。但很多时候我是无法改变环境的,这时我会觉得非常厌烦,很怕被噪音干扰降低效率,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效仿伟人,用意志力抵抗噪音的干扰,不断提醒自己:“我要专心学习!不要理那些声音!我要战胜这些噪音!”但是这些斗争都是徒劳的,噪音根本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排除,而且这些斗争让我感觉非常烦躁,更难专心学习。
·
我后来看了一些科普文章,里面提及了“人类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海量的信息,其中很多信息是无用的,为了提高效率,大脑会自动忽略无用的信息。例如人在一个嘈杂的环境待了一会儿后,便会忽略无用的背景音。”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既然大脑会自动忽略无用的信息,为什么我会无法克服噪音的干扰呢?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原来我在用意志力排斥噪音干扰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这里有噪音,很讨厌,我要击败它。”本来顺其自然就能忽略的东西,却被自己反复地强调,而且这种排斥噪音的斗争会让人烦躁,越烦躁我就越想排斥噪音,如此恶性循环,自然难以专心学习,真是自寻烦恼!
·
后来在应对噪音时,我调整了心态,尝试去接受它,甚至采用了欢迎的策略,我会告诉自己:“come on baby,跪求你再大声一点,还不够!”一边在心中大喊,一边情不自禁地做出兴奋的表情和手势。这些奇葩的念头能把我逗乐,让我处于一种乐观的状态,我也就不那么反感噪音,很快就能忽略它,专心学习。这种方法我屡试不爽,觉得蛮不错,推荐大家也试试。
·
噪音本身能给我们造成的干扰是有限的,我们的大脑天生自带忽视噪音的功能。只要不要强烈地反感它,稍微有些耐心,我们的大脑慢慢就能忽视它。有些人被严重地干扰,只是由于错误的应对方式。这就有些像是游泳,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非常接近,只要深吸一口气,全身放松,哪怕完全不动也能浮起来。既然浮起来并不是难事,为什么还会有人被淹死呢?这也是因为错误的应对方式。不会游泳的人一落到水里,会非常排斥水,特别地紧张和恐惧,拼尽全力胡乱地与水搏斗,越是这样,全身肌肉就会收缩得越紧,胸腔和腹腔中的空气就会越少,密度就会越大,越会往下沉,而越是往下沉,心里就会越排斥水,肌肉会绷得越紧。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就会不断下沉。使人下沉的并不是水,而是排斥水的心理。
·
因为担心会被淹死,所以这种排斥水的念头远比排斥噪音的念头强大,没那么容易克服,需要多次练习。而接受噪音可比接受水容易很多,我很快就学会了。
·
许多读者没游过泳,那我就再举个骑单车的例子。小脑天生自带平衡的功能,骑单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为什么许多人在练习骑单车的时候骑得歪歪扭扭,摔得很惨,就像没有平衡功能一样呢?其实,使人们摔倒的,不是单车,而是对于摔倒的恐惧,是对于“失去平衡”的过度排斥。比如骑单车的时候,有时车把往左偏一点,是非常正常的事,会骑车的人根本不会大惊小怪,直接往右稍微调一点就行了。但是不懂骑车的人,满脑子想着“一定要稳,千万不能失去平衡”,面对这种情况会吓一大跳,往右拼命扭,发现不对又会很着急地往左扭,如此这般扭来扭去,不摔倒才怪。谁都不愿意在骑单车的时候失去平衡,但是不会骑车的人,反应过激了,亲自动手把小干扰变成了大麻烦。
·
因为担心会摔伤,所以这种“排斥失去平衡”的念头远比排斥噪音的念头强大。从这点考虑,骑单车可比接受噪音难不少,能学会骑单车的人,也能学会接受噪音。
·
飓风过岗,伏草惟存。我见过能把房子吹垮的台风,却从未见过能把草吹死的台风。草都是顺风倒,根本不受力,风再大也没用呀。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噪音的持续干扰时,我们没必要用意志力去对抗它,去排斥它,而应该做出一副接受它,欢迎它的姿态,告诉自己:“就这点音量吗?满足不了我呀亲”“我爱死这些声音了,声音越大我学得越爽”“come on baby,跪求你再大声一点,还不够!”。我们未必要做到真心欢迎噪音,但是这种乐观的姿态能减弱我们对它的排斥,就可以减轻它对我们的干扰。
【我在写下这段话时,正好从屋外传来一阵广场舞的音乐,声音还挺大,但是使用欢迎策略后,我并没有受到多大干扰,而是微笑地将其忽视】
节选自《萝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