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民企、外企,各有优劣势,究竟什么样的企业道路才是最好或者相对合理的呢?既然行行出状元,那么是否没有企业选择的必要性,而只要在一家公司待下去,艰苦朴素坚持到底,就会职场成功呢?
当然不是,之前都跟你讲了“你坚持到底,最后会看见别人的成功”。
为此,我以两位同班同学的真实例子来做个比较分析。
【实例一】
2000年,同时从南京某重点工科院校以工程硕士毕业的两位同学万工和于工,前者进了外企,后者进了国内民营企业。
第一年万工的月薪有3000,高于于工的1500元。
五年后万工通过在外企间的跳槽以及各种晋级月薪过万了,而于工还在那家民企拿着5000不到的月收入。
2008年,万工终于做到了小主管,再接再厉经理的位置也并不遥远,此时月收入1万5还多,年收入大致20万。而于工“一根筋”还是在那家民企待着,也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年薪大致15万,并每年年终奖和年底分红大约10万。此时在内资民营企业的于工已经在薪水和职位上全面超越了外资企业的万工。
十六年后的2016年,45岁的万工在外企终于做上部门经理,并整天游离于公司部门斗争之中。每天工作量繁重与另外一个部门的外国总监大声用英语吵架言辞激烈,手下主管年轻有为咄咄逼人也更被外国领导器重,自己身心疲惫却还要像个青年一样去战斗整天忙忙碌碌,亚健康早已不是形容自己身体状况的描述比这还要糟,此时月薪税前3万税后年收入大致35万。
于工在2011年企业上市之后得到2%的股权已经坐上销售副总的位置,年薪80万,去年底分红所得200万。并且在以前的老板也就是现在大股东的支持下开办了包装材料公司,主要为自己公司产品的包装服务,年营业额在4000万元上下,净利润500万。
从职场十几年的比较来看,内资企业的于工远比外资企业的万工来得更成功,尽管刚开始的几年万工的薪水略胜一筹。当然,这个例子中于工的情况可能有一些极端,但万工却是个普遍通例,而且是在外企发展比较好的所谓成功人士才能达到的职场发展水平。并且在我们设变的现实生活中,这个于工也越来越多,当初在内资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很多现在已经做到高管或者开创了自己的公司。
这里,外企的职业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时间点大致在工作10——15年,而在工作接近20年的时候明显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