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厢房的右侧,有一块金代石碣,可以算得上是这儿的“镇寺之宝”了,这个石碣是修建普救寺时出土的,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厢记》唯一的实物佐证。请看诗文,题目是《普救寺莺莺故居》,作者王仲通,系金代大定(1161—1173)年间蒲州副使。“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这开首两句,陈述了诗人暮春时节来到普救寺漫游,寻觅当年“千秋绝艳”崔莺莺寓居时所看到的情景,春风吹拂着小巷门户,每天都悠闲地过去了,可当年穿着绣有云朵的,青绿色服饰的莺莺却再也挽不回来了;“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这两句意思是说,塞北的大雁飞去又飞回,依然是杳无音信,眼前看到的是双宿双飞的江南燕子又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却不见当年的张生和莺莺,怎不令人感慨万端。以上四句,是诗人在小院外边所见所想,表达了对那个爱情故事无限追忆的情思;“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这两句是诗人步入小院,看到西厢院落之内春事将尺的孤寂冷落之景,暮春时节,西厢小院不仅是残红片片,而且是绿苔满地。这两句的妙处,一个是“愁”字,一个是“锁”字,道出这个小院里孤寂幽静,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凄凉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绝代佳人崔莺莺的怀念和内心荡漾的淡淡的愁绪;最后“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两句,作者一改前边的低沉情思,用欢快的语气把自己和战国时期的美男子宋玉(文学家,相传曾是屈原的学生)相比,害怕当年的小姐又返回来了,窥窃自己的才华,爱慕自己的美貌,即陈述了诗人自命不凡的气质,又表达了作者追慕莺莺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