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得到的资源并不仅仅是来自家庭内部,而更大层面上是来源于整个社群,人类的大脑从进化年代上来说,适应的仍然是采集狩猎社会形态(Buss, 2015),几十个人形成的一个个小群落(band),因此正如那句著名的尼日利亚谚语所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Gray, 2013)。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育儿书可参考,从出生到喂养,到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例如我从小就特别好动,非常皮,那个时候刚好碰上国家宣传多动症,差点没被拉去诊断),除了自家长辈的经验之外,父母们几乎全靠和亲戚朋友聊、聊、聊,来获得信息和帮助。人类天生喜欢具体的、蕴含丰富细节的、来自真实的个体的故事(Mar, 2011),而不是抽象的道理的(Gottschall, 2012),哪怕是隔着一重传递链(例如A听B讲的关于C的故事) 都会感觉少了很多东西。而别人家的孩子经历过的事情,恰恰就属于这类蕴含着无限细节的故事。尤其在村庄生活中,家庭与家庭生活之间的距离很小(围墙这种东西印象中是我已经上高中了才开始流行的),一户人家吵架了摔碗了,忽然间隔壁大妈就出现了。隔壁大妈很多时候作用堪比咨询师,生活阅历丰富的隔壁大妈,可以瞬间在脑中代入他人复杂的生活中并摸到其中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