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吧 关注:15,352贴子:140,484

入门科普贴:关于匈奴和匈人的两篇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空


IP属地:北京1楼2016-05-28 14:55回复
    本帖主要用于入门级别的科普,关于匈人和匈奴人之间的区别,大部分入门者应以知晓,但鉴于部分新人受到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仍将二者混为一谈,现选取中外各一篇能较简明扼要阐述这个问题的论文,作为入门科普


    IP属地:北京2楼2016-05-28 14:59
    回复
      (二)
      同族論者自然也知道僅憑名稱不足以斷匈奴、Huns 同族,他們同時致力於搜求匈奴西
      遷的軌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宣稱,這種軌蹟,在中國史籍中斑斑可循。 21
      1 同族論者指出,匈 奴人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之地卽伊犂河流域,主 要依據是
      《 後漢書·袁安傳》:“明年(和帝永元三年,91 年),北單于爲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
      今案:永元三年之役,還見載於同書“和帝紀”:
      [永元三年]二月,大將軍竇憲遷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單于於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閼氏。
      同書“耿夔傳”:
      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爲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庭,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脫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里而還。
      同書“竇憲傳”:
      明年,復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於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衆。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以及同書“南匈奴傳”:
      三年,北單于復爲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
      這後四則記載一則出自本紀,一則出自匈奴本傳,二則出自當事人耿夔、竇憲的傳記,然而均未提及北單于“遁走烏孫”一事,僅僅說北單于“與數騎脫亡”,而且“逃亡不知所在”。“遁走烏孫”云云僅見於將此役作爲背景敍述的“袁安傳”以及“南匈奴傳”末尾的論贊:
      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地空。
      故不能不令人生疑。質言之,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遁走烏孫”是後來人根據“擊北虜於金微山”推想所得,“逃亡不知所在”纔是當時的原始記錄。《資治通鑒·漢紀》的編者敍述此役時,不取“袁安傳”,逕稱:
      竇憲以北匈奴微弱,欲遂滅之,二月,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單于於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出塞五千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
      當然,另一種可能同樣存在:“袁安傳”所載是後來獲悉的情報,其餘四則記載則保留了卽時的戰況報告。遺憾的是,卽便如此,還是不能認爲(北)匈奴於公元 91 年遷往伊犂河流域。
      一則,“耿夔傳”明載,北單于僅與數騎逃脫,也沒有資料表明北單于在烏孫之地設置王庭或擁有部衆,故伊犂河流域祇是北單于個人及其少數隨從臨時亡命所在,不能視作北匈奴部衆遷徙之地。
      二則,永元以降,直至二世紀中葉,北匈奴繼續和東漢反覆爭奪對西域的支配權,並一度控制了西域北道,其根據地顯然不在伊犂,而在今哈密以西北直至凖噶爾盆地一帶。2 2《 後漢書·西域傳》載:
      [陽嘉]四年(134 年)春,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後部,帝以車師六國接近北虜,爲西域蔽扞,乃令敦煌太守發諸國兵,及玉門關候、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救之,掩擊北虜於勒山,漢軍不利。秋,呼衍王復將二千人攻後部,破之。
      所謂“車師六國”,據同傳乃指“前後部及東且彌、卑陸、蒲類、移支”。順帝稱之爲“西域蔽扞”,則北匈奴位置可知。同傳所載“陽嘉三年夏,車師後部司馬率加特奴等千五百人,掩擊北匈奴於閶吾陸谷,壞其廬落,斬數百級,獲單于母、季母及婦女數百人,牛羊十餘萬頭,車千餘兩,兵器什物甚衆”,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
      還應該指出,雖然永元以降和東漢爭奪西域的北匈奴人主要由呼衍王率領,但必須看到當時的北匈奴人仍有自己的單于。也就是說,不能把呼衍王率領的北匈奴人看作北單于西逃後留在伊吾以西北的部衆。《後漢書·南匈奴傳》所載:
      [永元]十六年(104 年)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願和親,脩呼韓邪故約,和帝以其舊禮不備,未許之,而厚加賞賜,不答其使。元興元年(105 年)重遣使詣敦煌貢獻,辭以國貧未能備禮,願請大使,當遣子入侍。時鄧太后臨朝,亦不答其使,但加賜而已。
      以及同書“班勇傳”所載:
      元初六年(119 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長史索班將千餘人屯伊吾,車師前王及鄯善王皆來降班。後數月,北單于與車師後部遂共攻沒班,進擊走前王,略有北道。……[永建六年]冬,勇發諸國兵擊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其衆二萬餘人皆降。……北單于自將萬餘騎入後部,至金且谷,勇使假司馬曹俊馳救之。單于引去,後追斬其貴人骨都侯,於是呼衍王遂徙居枯梧河上。……
      皆可爲證。這位北單于的活動範圍和上述呼衍王的活動範圍是一致的,足見屬於同一政權。或以爲永元十六年和元興元年來獻的北單于應卽永元六年(94 年)叛反出塞的南匈奴奧鞬日逐王逢侯; 23 似未安。蓋《後漢書·南匈奴傳》對逢侯始終直呼其名,且載:“[元初]四年(117 年),逢侯爲鮮卑所破,部衆分散,皆歸北虜”。“北虜”指北匈奴,知傳文並沒有把逢侯的部衆和北匈奴混爲一談,似也不會稱逢侯爲“北單于”。 24 更何況,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這位佚名的北單于便是公元 91 年金微山戰敗逃脫的北單于。也許正因爲他一再來獻,漢庭纔得以獲悉他一度“遁走烏孫”,如同書“袁安傳”所言。旣然沒有資料表明 91 年以後北匈奴部衆西遷伊犂,此後北匈奴依據活躍於伊吾西北乃至凖噶爾盆地一帶又有確鑿依據,而且在金微山逃脫的北單于本人又可能東歸,那麽祇能認爲所謂匈奴西遷第一站是伊犂地區難以成立。


      IP属地:北京5楼2016-05-28 15:14
      回复
        3 同族論者指出,匈奴人西遷的第三站是奄蔡卽阿蘭之地(黑海北岸),依據是《 魏書·西域傳》有關粟特的一則記載:
        粟特國,在葱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矣。自後無使朝獻。
        今案:這則不過九十字的記載,學界有過反覆爭論,我亦曾在研究嚈噠史的過程中對它作了較詳細的探討。 34 在此祇打算從討論匈奴、Huns 是否同族的角度,扼要回顧和審視一番。
        對於這則記載的不同理解,可以槪括爲以下三種:
        第一種: “ 粟特”一名是克里米亞半島Sughԁak的音譯。 “ 粟特傳”全部是關於Sughԁak的記載。所傳“匈奴”事情是指 Huns 對奄蔡卽阿蘭(Alans)的征服。 35
        第二種:“粟特”一名是中亞 Soghԁ(Sogԁiana)的 音譯。但“粟特傳”中有關“匈奴”事情是指 Huns 對奄蔡卽 Alans 的征服,其餘部份是關於 Sogԁiana 的記載。 36
        第三種:“粟特”一名是中亞 Soghԁ(Sogԁiana)的音譯。“粟特傳”基本上是關於Sogԁiana 的記載,僅僅是名稱和地理位置上和奄蔡卽阿蘭有所混淆而已。所傳“匈奴”事情是指嚈噠或悅般或Ϲhionitae 對 Sogԁiana 的征服。 37
        十分清楚,前兩種是同族論者的立場,第三種是非同族論者的立場。
        我對這則記載研究的結論可歸納如下:“粟特”一名是中亞的 Soghԁ(Sogԁiana)的音譯,“粟特傳”也是有關 Sogԁiana 的記載;其中“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是指嚈噠對Sogԁiana 的征服。之所以混入有關奄蔡的記事,主要是由於北魏人在傳聞“匈奴”卽嚈噠征服 Sogԁiana 的同時,又傳聞 Huns 對奄蔡卽阿蘭(Alans)的征服,兩者在時間上接近,“匈奴”和 Huns 在名稱上又相同的緣故。
        我的結論如果不錯,同族論者自然就不能利用這則記載作爲匈奴、Huns 同族的依據了。何況卽使後退一大步,承認傳文所見“粟特”不是Sogԁiana,而是克里米亞半島的 Sughԁak,所見“匈奴”不是嚈噠或其他部族而是征服了阿蘭(Alans)的 Huns,也不過是在中國史料中發現了 Huns 征服 Alans 的證據,還是沒有找到 Huns 便是匈奴的證據。由於匈奴與 Huns兩者的名稱發音相同,北魏人用“匈奴”這一名稱來表示傳聞的 Huns 也不足爲奇,卽使能證明當時人心目中(和今天的同族論者一樣)確認這Huns 便是西遷的北匈奴人也罷。安知其人不是僅憑對音,妄作解人?而且事實上魏晉南北朝以降,“匈奴”一名在許多場合已成爲北方遊牧部族的泛稱。《梁書·芮芮傳》所謂“魏晉世,匈奴分爲數百千部,各有名號”,可以爲證。《魏書·蠕蠕傳》和 《 梁書·諸夷傳》稱 柔然爲“匈奴之裔”和“匈奴別種”。《魏書·高車傳》稱高車爲“匈奴之甥”,《周書·突厥傳》稱突厥爲“匈奴別種”;亦可爲證。
        質言之,不可能將北魏人用來指稱征服阿蘭的 Huns 的“匈奴”和兩漢時期的匈奴劃等號。要之,以上所論,雖然沒有從客觀上否定匈奴、Huns 同族,但已足以證明同族論者引以爲據的中國史料無助於匈奴、Huns 同族論的成立,或者說同族論者從中國史籍中尋找北匈奴西遷歐洲軌蹟的嘗試迄今尚未獲得成功。


        IP属地:北京7楼2016-05-28 15:24
        回复
          2 Huns 的人種:
          據 Ammianus Marcellinus 59 (約四世紀)(XXXI,2~2)記載:
          [Huns]生下孩子來以後,就用鋼刀在孩子們的臉上劃上深溝,這樣孩子們長大了要生鬍鬚的時候,瘡疤就可以制止鬍鬚的生長。所以到了老年,還沒有鬍鬚,樣子很難看,猶如宦官。但是他們有堅強的四肢,有粗壯的脖項,形態醜陋,看起來像兩條腿的野獸,又像被人粗加砍製,用來架在橋梁兩頭的木頭偶像。
          又據Jordanes(六世紀)《哥特史》 60 (127-128)記載:
          他們(Huns)容貌之可怕,也許並未真正經過作戰,就使得對方感受重大的畏懼。他們使得敵人在恐懼中驚逃,因爲他們的黯黑色的狀貌是可怕的,他們的頭不像頭,祇是一種塊然之物,他們的眼睛狀如針孔,也不像眼睛。他們的強悍,表現於其粗野的狀貌中,而從他們的對待嬰兒,卽可知其殘暴。因爲他們當嬰兒初生時,卽以劍割其兩頰,所以在嬰兒受乳以前,便要忍受刀傷了。因此之故,他們至老而無鬚,他們的青年人。也因瘡痕被面而喪失優美之感。他們軀體短小,行動敏捷,善用弓矢,頸項也永遠傲然自舉著。
          同書(182)還載 Huns 首領 Attila 的狀貌說:
          他是一個身軀不高、胸寬頭大的人,兩眼小而幽晦,鼻平,膚色微黑。
          此外還有若干類似的描寫。 61 如果撇開由於憎惡、恐懼等感情因素導致的誇張和和失實,不難發現 Huns 的主要體貌特徵是矮小的身材、黝黑的膚色、扁平的鼻子和細小的眼睛,且無論首領、部衆都差不多。這應該是蒙古利亞種的體貌特徵。或以爲 Huns 不生髭鬚是由於他們實行了一種“殘破軀體”(sacrification)的習俗,未
          必毛髮係統不發達。Jorԁanes 便稱其人腿部多毛;並指出,這表明 Huns 原來是歐羅巴種。
          62 今案:其說未安。一則,Huns 腿部多毛和以上其他特徵相比無疑是次要的,何況未必蒙古利亞種便沒有腿毛。二則,Ammianus Marcellinus 等有關 Huns“殘破軀體”習俗的記述,十分奇特,不僅不見於匈奴,也不見於中國史籍所載其他蒙古高原的遊牧部族,因而不無理由認爲這些記述不過是剺面習俗的訛傳。果然,則不應妨礙鬍鬚的生長。卽使如史家所言,初生便劍割兩頰,也何至於至老無鬚。“至老無鬚”云云,祇是表明當時歐洲人心目中 Huns的髭鬚是非常稀少的,而髭鬚稀少也是蒙古利亞種的特徵。說者認爲 Huns 應該有鬚固然不
          錯,進一步斷 Huns 不是蒙古利亞種便難以令人同意了。
          應該指出的是:這些西遷的蒙古利亞種的 Huns 已開始了混血的過程。據 Jorԁanes,Huns首領Balamber娶了一位哥特公主( 249)。而 Attila的最後一位妃子有一個日爾曼的名字Ilԁica(254)。此外,Huns 和被它征服後與之組成聯盟的 Alans 之間通婚也許是很普通的。很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目前發現的被認爲屬於 Huns 的墓葬中出土的材料表明 Huns 並不是純粹的蒙古利亞種,而是更多地屬於蒙古利亞種和歐羅巴種的混血種。這些墓葬主要分佈在奧地利維也納的Simmering,斯洛伐克的 Strazhe、Bešeñov,匈牙利的 Aԁony、Györ 以及羅馬尼亞的 Dulceance 等地。從這些墓主的喪葬習俗和隨殉器物來看,Huns 無疑起源於東方。由於在 Huns 之前,未見大量蒙古利亞種人進入以上諸地,再結合當時史家有關初臨歐洲的Huns 形像的記載,祇能認爲 Huns 在西遷以前尚屬比較純粹的蒙古利亞種,上述混血現象是在西遷過程中或進入歐洲後,與歐羅巴種(Alans 等)逐步融合的結果。 63
          要之,現有資料似乎表明,匈奴和 Huns 的人種並不相同。雖然由於資料過於零碎,以上所說遠非結論,但至少可以認爲,目前就人種而言,不存在有利於同族論成立的根據。何況,證明匈奴、Huns 同種,僅僅是同族論成立的必要條件,並非充要條件,因爲匈奴和 Huns是否同族這個問題,是作爲歷史學範疇而不是作爲人類學範疇的問題提出來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16-05-28 15:36
          回复
            这篇论文名为质疑,实则从各个角度批驳了持匈奴与匈人同族论看法的各条论据,由文中可见同族论一说疑点重重,根本无法站住脚,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匈奴和匈人同族论并不成立?至少据我所知,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同族论说法最多只能称之为假说,而且还是被辩驳多处的假说


            IP属地:北京15楼2016-05-28 15:54
            回复
              接下来我再贴一篇法国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法兰西学院的韩百诗院士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匈人和匈奴人》


              IP属地:北京16楼2016-05-28 15:59
              回复








                IP属地:北京18楼2016-05-28 16:14
                回复
                  没人顶怪可怜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5-28 16:19
                  收起回复
                    吼!
                    -----毒岛家的女人,可是绝对不会违背诺言的哦-----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5-28 16:22
                    回复
                      支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5-28 16:31
                      回复
                        呲辞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5-28 21:04
                        回复
                          现在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基本达成一致了还是尚无定论?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6-05-28 22:20
                          收起回复
                            你应该分两贴子发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6-05-29 0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