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吧 关注:231,781贴子:801,420
  • 2回复贴,共1

教育学考研辨析题易考点整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答:错。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2、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答:正确。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答: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5、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细想政治教育。
6、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知识的授受关系只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存在着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几个阶段各有特定功能,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教学模式是为了优化教学进程而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相对稳定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可以有多种类型。需要以“多种综合”的观点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组合或创新。
8、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1)师生在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授受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授受中,使学生收到科学精神、认为谨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3)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言行举止、师生互动所形成的课堂生活分为,均具有道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教师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着学生的责任心、义务感以及勤奋学习的习惯、严谨治学的态度。
9、师生平等
答:错。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这个意义上,“师生平等”的论断是正确的。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上多于学生,在智力上比学生发达,在社会经验上比学生丰富。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以消除这种心智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以保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优势地位。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的不均等。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却没有为教师服务,对教师负责的义务。
10、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结果的评价
答:错。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1、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节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
12、道德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他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端不止一种,教师也可以从陶冶情感开始,或者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或者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进而实现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楼2016-07-08 22:18回复
    法家代表人物之韩非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非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五蠹》),是造成祸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当时的“私学”和统治者是“二心”的。这种“私学”是新兴地主阶级实行“法治”的绊脚石。因此他断然主张采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的措施,即禁止办私学的人的行动自由,禁止言论和结社的自由。
      韩非猛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反对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是致使国贫兵弱,乃至亡国的根源。在韩非看来,其他学派的理论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是非不分,统治者如果兼听他们的意见,就必然引起乱子。因此,韩非主张禁止这一切互相矛盾、只能惑乱人心的学说,而定法家于一尊。特别是要防止老百姓受到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要对他们的思想实行严格的统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利益的,它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对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即对劳动人民实行思想统制的愚民政策。韩非的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学术流派的繁荣也是极为不利的。


    3楼2016-07-14 21:23
    回复
      教育学:如何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复习
      一、 考纲解读
      由于教育部命题特点以及教育学本身的一些学科特性,本人估计每一年的考纲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会在一些部分有突破,所以在新大纲出台之前,2007年的考纲对08年的考生来说,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那么,让我们来大致再现一下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部分的内容:
      [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四)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五、知识的建构
      五、知识的结构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二)知识的理解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分析考纲,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的考查目标强调两点:
      1、注重基础
      考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都是一门学科最基础的内容。
      2、强调应用
      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领域中的心理规律。揭示规律的价值在于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因而考纲强调学生要注重基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要学会运用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时也要牢牢把握这两点,可以自己整理基础知识框架图,也可以在复习完一个重要理论之后尝试思考或口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
      从考纲内容来看,本学科共九个部分,一、二两部分是概述,三、四两部分介绍学习理论,五至八四部分分别从知识、技能、策略、问题解决四个角度来阐述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讲品德发展,涉及教育中德育层面的心理规律。考生复习时要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整体观念。
      二、复习提示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并不是一般的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因此,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比如,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的监控、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品德的形成等,这些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与此相联系,教育心理学要以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为基础,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问题,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这是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过程与方式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比如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如何组织学生这间的合作学习等,在这些方面,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教育科学中的其它学科不同,教育心理学着重从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的角度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建议,而这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考试既是对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内容的检验,又是对是否具有从事进一步专业研究的潜能的考察。因此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目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全面复习,但又要有所侧重。教育学统考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考生要全面复习,使得复习工作量加大了。但各门学科的比值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有所侧重的第二个内涵强调,在一门学科内也要有所侧重,比如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因为是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和热点,使用性也较强,因而考生要加大力度。
      三是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大纲规定考核题型多,题量大,时间短,考试时间仍然是3个小时,考生只有具备扎实熟练的基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另外每小题的分值高,因此任何一题都不能放弃。辨析题的设置又要求考生复习时要精确,决不能似是而非。


      4楼2016-07-15 2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