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國教育」到愛的教育
劉劍玲、吳國偉
近日梁振英政府硬推國民教育,中學生們成立學民思潮反對洗腦,全城鬧得沸沸揚揚。想起「國民」,和相關「國族」的討論,最深刻的莫過於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後易名蕭峰)和慕容復。小說中常以「北喬峰南慕容」並列二人,他們的命運同樣深受「國族」的播弄,結局卻全然不同。
保家衛國VS復國教育
喬峰成長於大宋農家,自小受著「保家衛國」的國民教育。其時契丹侵略大宋,對平民百姓的殘害無日無之,喬峰一身武功英雄俠義,數度擊退契丹人立下功績,更被推舉成丐幫幫主。可惜天意弄人,竟揭發喬峰是「殘暴惡毒」的契丹人後裔,自此再不能領導丐幫,受盡江湖人士唾棄。同樣一個喬峰,在發現身世前後,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
另一邊廂,慕容復為燕國後人,復國的擔子壓在身上,從他取名「復」已得知。雖在大宋國土成長,書香世代氣度不凡,但慕容復時刻想著的,是如何謀反取得一國半土復興大燕。慕容復自小受著「復國教育」,父親慕容博的身教更是經典:為了搧動少林寺和武林中人攻打契丹,乘亂藉機復國,不惜說謊並假裝死去十幾年,連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相見。
轉化與沉溺
萬念俱灰的喬峰在尋覓自己身世的過程中,漸漸看破所謂「國族」:他親眼看到大宋官兵殘殺契丹嬰兒,強擄民女搶奪財產;而這樣被稱為打草谷的行徑,契丹官兵同樣用在漢人百姓身上。真實民眾受害的處境,喚醒了喬峰:契丹有好人也有壞人,漢人亦然。
背負復國重擔的慕容復,並沒有如喬峰般突破「國族」,反而沉溺下去不能自拔。為了復國,表妹王語嫣可以不救,別讓兒女私情壞了復國大業;親手殺死追隨多年出生入死的家臣包不同,為了騙段延慶收他為義子以便當上大理國王,籌謀日後再行轉為燕國國號。
正義感VS仇恨
同樣是「國民」教育,可是其背後的情感根源並不一樣。喬峰保家衛國式的愛國,背後推動的情感是正義感,按天主教價值哲學家舍勒的說法,是「主人道德」。從心而發的正義感,是批判力量的來源,驅動喬峰直面真實:漢人官兵也殘害契丹平民;並從平民百姓受苦的具體處境,反過來挑戰「契丹殘暴,漢人必好」的既定國族觀念。最後喬峰平息契丹和宋國之間的戰爭,並以死明志,為的是不論契丹還是宋國,是官兵還是平民,不再受戰爭之苦。
慕容復的復國教育,背後推動的情感卻是仇恨,是「奴隸道德」。仇恨國家慘被滅亡,活在受壓迫卻又沒有自信的處境。為了「復國」,工具化了自己,也工具化了身邊的人,與表妹與家臣真摯的情感交流,也喚不醒慕容復。小說中這樣寫慕容復的自白:「他一生營營役役,不斷為興復燕國而奔走,可說從未有過甚麼快樂之時。別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強,名滿天下,江湖上對之無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滿,但他內心,實在是從來沒感到真正快樂過。」最終慕容復因復國夢碎而瘋了,靠阿碧給予糖果小孩三呼萬歲度日。
同受國族觀念影響,一個活於真實,並為活生生有面孔的百姓和部下犧牲自己;一個活於虛幻,最終在瘋夢中做皇帝。
平等無條件的愛
洗腦教育的問題在於:「你要愛國,你才可愛」,跟慕容復從小到大接收到的訊息:「復興大燕,你才可愛」,如出一轍。這就是有條件的愛,抽象的愛,永遠活在未來的愛。
七月廿八日《蘋X日報》的頭條是「害怕子孫變紅X兵」。如果不想子孫變紅衛兵,除了全力反對洗腦國民教育之外,家長也可以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活在真實的愛之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中國人的理想,但如期盼過度,就成了另一個遙不可及的「大燕帝國」。
我們都希望香港的下一代活得快樂,並活於真實之中。這種真實,是喬峰看見義父喬三槐「勤勉節儉,這把破茶壺已用了幾十年,仍不捨得丟掉」,是當喬峰「看到那株大棗樹時,又憶起兒時每逢棗熟,父親總是攜著他的小手,一同擊打棗子」,是喬峰看著義母在紡紗、義父給他刻小老虎:「我坐在爹爹腳邊,眼看小老虎的耳朵出來了,鼻子出來了,心裡真高興……」就是這樣無條件的愛,簡單的愛,讓喬峰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當中,並因他對百姓的愛,看破「國族」。
劉劍玲、吳國偉
近日梁振英政府硬推國民教育,中學生們成立學民思潮反對洗腦,全城鬧得沸沸揚揚。想起「國民」,和相關「國族」的討論,最深刻的莫過於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後易名蕭峰)和慕容復。小說中常以「北喬峰南慕容」並列二人,他們的命運同樣深受「國族」的播弄,結局卻全然不同。
保家衛國VS復國教育
喬峰成長於大宋農家,自小受著「保家衛國」的國民教育。其時契丹侵略大宋,對平民百姓的殘害無日無之,喬峰一身武功英雄俠義,數度擊退契丹人立下功績,更被推舉成丐幫幫主。可惜天意弄人,竟揭發喬峰是「殘暴惡毒」的契丹人後裔,自此再不能領導丐幫,受盡江湖人士唾棄。同樣一個喬峰,在發現身世前後,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
另一邊廂,慕容復為燕國後人,復國的擔子壓在身上,從他取名「復」已得知。雖在大宋國土成長,書香世代氣度不凡,但慕容復時刻想著的,是如何謀反取得一國半土復興大燕。慕容復自小受著「復國教育」,父親慕容博的身教更是經典:為了搧動少林寺和武林中人攻打契丹,乘亂藉機復國,不惜說謊並假裝死去十幾年,連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相見。
轉化與沉溺
萬念俱灰的喬峰在尋覓自己身世的過程中,漸漸看破所謂「國族」:他親眼看到大宋官兵殘殺契丹嬰兒,強擄民女搶奪財產;而這樣被稱為打草谷的行徑,契丹官兵同樣用在漢人百姓身上。真實民眾受害的處境,喚醒了喬峰:契丹有好人也有壞人,漢人亦然。
背負復國重擔的慕容復,並沒有如喬峰般突破「國族」,反而沉溺下去不能自拔。為了復國,表妹王語嫣可以不救,別讓兒女私情壞了復國大業;親手殺死追隨多年出生入死的家臣包不同,為了騙段延慶收他為義子以便當上大理國王,籌謀日後再行轉為燕國國號。
正義感VS仇恨
同樣是「國民」教育,可是其背後的情感根源並不一樣。喬峰保家衛國式的愛國,背後推動的情感是正義感,按天主教價值哲學家舍勒的說法,是「主人道德」。從心而發的正義感,是批判力量的來源,驅動喬峰直面真實:漢人官兵也殘害契丹平民;並從平民百姓受苦的具體處境,反過來挑戰「契丹殘暴,漢人必好」的既定國族觀念。最後喬峰平息契丹和宋國之間的戰爭,並以死明志,為的是不論契丹還是宋國,是官兵還是平民,不再受戰爭之苦。
慕容復的復國教育,背後推動的情感卻是仇恨,是「奴隸道德」。仇恨國家慘被滅亡,活在受壓迫卻又沒有自信的處境。為了「復國」,工具化了自己,也工具化了身邊的人,與表妹與家臣真摯的情感交流,也喚不醒慕容復。小說中這樣寫慕容復的自白:「他一生營營役役,不斷為興復燕國而奔走,可說從未有過甚麼快樂之時。別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強,名滿天下,江湖上對之無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滿,但他內心,實在是從來沒感到真正快樂過。」最終慕容復因復國夢碎而瘋了,靠阿碧給予糖果小孩三呼萬歲度日。
同受國族觀念影響,一個活於真實,並為活生生有面孔的百姓和部下犧牲自己;一個活於虛幻,最終在瘋夢中做皇帝。
平等無條件的愛
洗腦教育的問題在於:「你要愛國,你才可愛」,跟慕容復從小到大接收到的訊息:「復興大燕,你才可愛」,如出一轍。這就是有條件的愛,抽象的愛,永遠活在未來的愛。
七月廿八日《蘋X日報》的頭條是「害怕子孫變紅X兵」。如果不想子孫變紅衛兵,除了全力反對洗腦國民教育之外,家長也可以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活在真實的愛之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中國人的理想,但如期盼過度,就成了另一個遙不可及的「大燕帝國」。
我們都希望香港的下一代活得快樂,並活於真實之中。這種真實,是喬峰看見義父喬三槐「勤勉節儉,這把破茶壺已用了幾十年,仍不捨得丟掉」,是當喬峰「看到那株大棗樹時,又憶起兒時每逢棗熟,父親總是攜著他的小手,一同擊打棗子」,是喬峰看著義母在紡紗、義父給他刻小老虎:「我坐在爹爹腳邊,眼看小老虎的耳朵出來了,鼻子出來了,心裡真高興……」就是這樣無條件的愛,簡單的愛,讓喬峰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當中,並因他對百姓的愛,看破「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