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天的权威,善的可能
面对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为将来新的社会形态究竟以什么形态建的争论中,儒家显然是观点鲜明,影响巨大的一个派别。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他们三人经历了从战国初期到末期的一百多年的时间,观点自然有很大的变化。从“道德何以可能”这个角度,考察他们三人的道德哲学,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于:一方面强调外在权威对人的心灵与行为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寻找内心的先天依据和情感基础。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也是很鲜明的:孔子主张外敬天命,内求心安,甚至也诉诸人贵生保命的欲求;孟子则更注重主体的自觉和自愿,寻找先天的“善端”与“良知良能”作为道德的出发点,以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为道德的归宿;荀子则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使其思想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他的“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则主要取决于这一矛盾的最终解决,人性虽然恶,但法与道德教化却可以使人向善,最终实现“性伪合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家:天的权威,善的可能
面对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为将来新的社会形态究竟以什么形态建的争论中,儒家显然是观点鲜明,影响巨大的一个派别。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他们三人经历了从战国初期到末期的一百多年的时间,观点自然有很大的变化。从“道德何以可能”这个角度,考察他们三人的道德哲学,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于:一方面强调外在权威对人的心灵与行为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寻找内心的先天依据和情感基础。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也是很鲜明的:孔子主张外敬天命,内求心安,甚至也诉诸人贵生保命的欲求;孟子则更注重主体的自觉和自愿,寻找先天的“善端”与“良知良能”作为道德的出发点,以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为道德的归宿;荀子则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使其思想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他的“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则主要取决于这一矛盾的最终解决,人性虽然恶,但法与道德教化却可以使人向善,最终实现“性伪合而天下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