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伽菩提吧 关注:4贴子:1,675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5 12:00回复
    谈话时多关心对方 不是等着对方关心自己 别人问自己的地方也可以反过去问他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0-22 11:04
    回复
      如总是有精准而及时,甚至是同时的回应,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
      幼时总是生活在无回应之绝境的人,甚至会形成这种心理:精准的回应,会让他有被瓦解感。因为,幼时总处于匮乏回应的状态下,他早已弃绝了对回应的渴望,并在极有限的回应和孤独中形成了一个脆弱自我。这个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独偶尔有回应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一种惯性的平衡,但精准的回应,带着深切共情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的自我,唤起他对回应的强烈渴望与恐惧,这强烈的情绪几乎要冲毁他的自我之壳。这样的人,他们都会成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在无回应之绝境下长大的人,认知治疗会是几乎不可能。一来访者,长时间内,咨询中我说了什么,她甚至听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精准回应的累积,她逐渐能听到我说什么。这也是因幼时严重缺乏回应,她的自我,几乎没有将他人纳入。
      每个人,他能共情别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这不容易做到,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得意识到,我们那些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变。
      ——武志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22 11:41
      回复
        当我们渴望被他人理解时,能够先停下表达自己,倾听对方,你会发现,别人在诉说时,你并非努力聆听并试图理解对方,而常常是忙于思考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22 12:20
        回复
          要懂得感恩,同时还要表达得出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23 00:02
          回复
            看了有批评王路文章的留言,我有些想法——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篇不能算是非常严谨令人特别信服的文章,但我们应该允许有人表达不同的观念,更何况王路的语气比起批评者的语气温和友善的多。交流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结论性的东西,或表达一个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真正建立起有意义关系的先决条件。我看到王路在与我们建立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链接,大家针对作者的评断是否能更友善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1-03 11:54
            回复
              自我夸奖的过程中,你应该:
              从一个故事开始。人们总是爱听有趣故事,以故事开头的自夸可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且,故事型的自我夸奖会让人觉得更委婉而容易被接受,也不会给人“攀比”(one-upmanship)的感觉。
              慎用第一人称。当我们在自我夸奖的时候,或许无法避免的要经常提到“我”这个字眼,但是如果从头到尾都只强调“我”,可能会让人难觉得你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如果能把其他人带入你的故事中,与他人一起分享你的成功事迹,效果会更好。
              热情洋溢的讲述方式。“热情”是会传染的,如果你真的对所做的事充满热情,试着真诚的表现出来。Klaus建议说,“我真的对我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我很想跟你分享”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场白。
              4. 更好的自夸需要练习
              如何将一种自我夸奖的自我认知转换成与他人交流过程中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需要练习的。Klaus女士认为进行自夸的练习能够让人对自夸表达的方式、面部表情、肢体神态等留下一些“肌肉记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04 00:04
              回复
                那些人之所以能在第一面就对他人产生影响,是因为他们同时表现出力量(strength)与温暖(warmth)两类特质。
                如果你只展现你的力量,你或许可以迅速获得人们的尊敬,但同时也可能招致他人的畏惧。如果你想要立刻获得人们的钦佩与支持,就一定要在表现出力量的同时,让他人感受到温暖。在谈论如何表现力量与温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两者的定义。
                1. 力量包括了你的能力和意志力
                一个展现出力量(strength)的人会让人感到:你有能力实现你提出的想法,并且你能敦促自己采取行动、去尽力追寻你的目标。它包含了两个维度:a. 能力(ability)与b. 意志力(force of will)。
                能力指的是那些能帮助你完成目标的技能和竞争力,包括身体力量、专业技能、社交技巧等等。而意志力指的是能帮助你去坚持追求目标的意愿。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能做到为了目标能抵御眼前诱惑,能控制自己用更冷静的方式处理问题,以及可以抵抗和推翻不利于实现目标的冲动。
                当我们和人第一次接触时,表现出力量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其中,一种展现力量的重要方式是做到自我坚定(self-assertiveness):做到能够在不伤害他人、以及控制住自己攻击性的同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自我坚定同时体现了能力和意志力,它需要一定的社交技巧(能力),也需要我们经受住他人施加的压力(意志力)。
                人们可以在与我们第一次的沟通中,通过观察我们是不是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能否拒绝不合理的请求,来判断出我们是一个比较好应付的人,还是一个需要被严肃对待的对象(p.14)
                2. “温暖”的关键是核心方面的相似
                Kohut指出,长久以来人们误解了温暖的含义,认为表达温暖意味就意味着表达友好,意味着要多微笑或者显得好说话(agreeableness)。“但实际上,你要让别人相信,你和他们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欣赏同一种价值——人们会从这种相似性中感受到温暖”(Rayasam, 2017)
                他将温暖定义为一种“归属感”和“被关爱感”的结合。其中,归属感指的是“我与你是同一阵营”的感受。如果人们对你产生归属感,他们会相信你和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观点、价值观(p.17-18)。
                传达归属感主要依靠“让他人感受到共同点”,包括做到a. 共情和令人们觉得b. 熟悉。“共情”指的是表达出情感层面上的感同身受:我可以理解你的情绪,我也能感受到你的情绪。“熟悉”则是让人们发现你身上有他们熟知的、习惯的特征,比如类似的口音、相似的出身、共同的经历等等。熟悉令人感到“安全”,因为人们更清楚怎么和一个熟悉的人相处。
                而被关爱感则指的是“你愿意和我成为同一阵营”的感受。传达被关爱感要求我们显得有爱意(loving)——有一种和他人建立联结的渴望,一种愿意放下防备来关心他们的意图。如果人们能感受到爱意,他们会相信,即使我们和他们存在差异,我们也会愿意去理解和关注他们的想法(p.19)。
                作者还提出,温暖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形态——对不同的人来说,在不同的场合中,温暖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有时,温暖甚至可以表现成很冷酷的、黑色的样子,比如现在流行的“毒鸡汤”。“幼儿园有幼儿园里的温暖,军队有军队里的温暖。”因为不同场合下,人们会有不同的目标与理念。而且,不同团体的人会有他们自己偏好的表达方式。用他们之间常用的方法来传达温暖感,也能令他们感到你的表达方式很“熟悉”。比如,对一些人强调共情可能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军队里的人不习惯谈论情感,对他们强调“熟悉”(像是“我和你是老乡”)可能会更快地获得认同(Rayasam, 2017)。

                3. 要影响他人,力量与温暖缺一不可
                Neffinger与Kohut强调,如果你想要迅速而成功地影响他人,只表现出力量是不够的(见图1)。固然,缺乏力量可能会让他人看轻我们、对我们的话语不屑一顾。但如果只表现出力量,又会让他人产生敌意,担忧我们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因此即使双方最终合作,对方也会心存戒备;而只有在表现出力量的同时表现出温暖,才更容易让对方给予我们信任和支持,因为他人会意识到,支持我们就等于支持他们自己,我们的奋斗也正是在实现他们的目标(p.27)。
                许多人不愿意表达温暖,是因为担心一旦表现出温暖,就会削弱自己的力量感。而实际上,力量与温暖是不同的两个维度,它们是互补的,而非互斥的。一个人完全能做到既有力量又不显得冷酷。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进行一些演讲时,会强调自己作为普通父亲、家人的一面。于是听众既会因为他的职位与能力而敬重他;又会因为和他有类似的感触而产生共鸣,更愿意支持他的想法。
                图1,反映了我们对不同人的感受。对力量大但不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嫉妒;对力量大也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钦佩;对力量小且不温暖的人,我们会感到轻蔑;而对力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21 13:51
                回复
                  如何增加我们的影响力?
                  Neffinger和Kohut指出,人们常常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内在具有很强的某种特质,才能表现出这样的特质。比如认为如果要表现出力量,那么自己一定得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先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己拥有某种特质,进而通过获得他人积极的反馈,来影响到我们内在的状态和认知。这就是传说中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能让我们表现出力量和温暖感的方法。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21 13:51
                  回复
                    如何增加我们的影响力?
                    Neffinger和Kohut指出,人们常常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内在具有很强的某种特质,才能表现出这样的特质。比如认为如果要表现出力量,那么自己一定得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先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己拥有某种特质,进而通过获得他人积极的反馈,来影响到我们内在的状态和认知。这就是传说中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能让我们表现出力量和温暖感的方法。
                    1. 表现得更有力的方法
                    a. 权力姿态
                    “权力姿态”(power gesture)指的是用身体姿势展示出自己“身居高位”。秘诀是要么显得高,要么占据空间大。要感到自己有力,首先要改掉驼背、直起背部。许多人会将站直误认为是要像士兵一样站立,但实际上这种浑身僵直的状态会让人感到过于拘谨;更好的做法是类似我们体育课上做的“稍息”:背部挺直,但其他地方是放松的。
                    在工作场合,有些女性会遇到身材曲线带来的麻烦:一旦昂首直背,可能会凸显胸部曲线,而容易遭到他人的非议和污名(比如自称会因为女性的曲线感到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猜测女性是不是通过性的关系上位等等)。但是作者认为,由于工作环境往往对女性的力量感评价很低,所以比起含胸缩背造成的不自信感,女性还是应该选择更有力量的站姿(p.72)。
                    除了驼背以外,另一个需要避免的身体姿态是“歪头”。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或是认真聆听时会不自觉歪头。然而,除非你希望表达出更多的温暖感,否则不要歪头,它会降低你的力量感,因为当人们头部偏向一侧时,会将自己脆弱的部位(脖子)暴露在他人面前。

                    b. 主动碰触
                    另一种表现出你更有力量感的方式是主动地碰触对方。我们会看到两个人一起边走路边交谈时,一方会开始碰触对方的手肘,作出领着对方往某个方向走的样子。之所以主动碰别人会显得你有力量,是由于主动碰触一般是上位者的做法(举个例子,一般是你的上级拍你肩膀,很少有下级会拍上级的肩膀),因为上位者也更不惧怕他的行为可能会带来负面的结果(p.79)。
                    c. 适当地认错
                    许多人不愿意认错,担心承认错误会让别人意识到你会犯错、你有不足。但实际上,人们都明白一个人会有犯错的时候,而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认错的勇气。所以,及时认错反而显得你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提升了你的力量感;此外,在认错的时候,你也需要说明你打算怎么修正这个错误,这样可以表现出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表现出温暖的方法
                    a. 给予爱意:惊讶的微笑
                    不是所有的微笑都会让人感到温暖,僵硬的微笑只会令人感到尴尬。那么,如何用微笑传达温暖感呢?书中特别介绍了一种带着惊讶感的微笑:当你在微笑时,微微抬起眉毛、睁大眼睛,这时如果遮住你脸部的下半部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惊讶的表情。一般当人们遇到一个小孩时会采取类似的笑容,因为如果你会被对方惊到,意味着你在接近对方时并不带着防备,对方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柔软的你。
                    在有些场合你会需要做出微笑,又担心自己笑得不自然。这时候不要强迫自己摆弄嘴角肌肉,而是可以想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人事物,比如自己喜欢的人、家里宠物闹笑话的时刻等等,这时你会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笑了起来(p.86-87)。
                    b. 给予归属感: “我和你是一类人/我和你是同一个立场”
                    如何迅速地让对方对你产生“你和我是一类人”的感受呢?
                    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动作同步。比如当对方因为悲伤而耷拉肩膀时,你也可以放下你的肩膀;当对方喝水时你也跟着拿起杯子等等。注意不要做得太刻意,不然对方可能会疑惑“你为什么学我”、进而感到冒犯(p.98)。
                    另一种做法是表达共情:让对方感到你是真的能理解或体会Ta的感受,你和Ta站在一起。但共情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能理解你”,而是要做到点出“对方此刻的情绪”和“为什么会导致这个情绪”。
                    举个例子,当你面对一个因为等待多时而大吵大闹的顾客时,你可以说:“很抱歉。您现在一定很生气(对方此刻的情绪)。您等了那么久,而且已经接近饭点了,肯定会觉得又饿又不舒服(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情绪)。今天顾客实在有些多,工作人员也在努力解决……”
                    此外,你也可以选择适当地自我暴露,分享一些自己和对方相似的经历,来引起对方的共鸣。要获得共鸣,不代表你和对方一定得是完全一致的背景。比如,你们双方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情感经历,但是对家人的关注、对失去的焦虑是共通的,这些触动人心的共性点就可以拿来作为引起共鸣的突破口(p.113-121)。
                    通过今天的文章,我们特别想指出,你不用始终表现得强大,才能够在世界上贯彻你自己的意志。让别人感受到温暖,也是影响力的一个同样重要的来源。温暖并不仅仅是一个活在鸡汤里的词语。而你并不用表现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才会是一个温暖的人。有时你冷酷的真实,可能对另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2-21 13:54
                    收起回复
                      在商业上,利用消费者反馈来迅速打造、调整产品,是行业标准手段。承受被拒绝时也一样。但被拒绝的人往往被自己的期望和情绪所蒙蔽,忘记利用对方的反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19 09:00
                      回复
                        很多人,也包括我本人,都可能在遭遇几次拒绝之后失去信心。每一次开口提出自己的需求,会觉得整个宇宙都在对自己进行一致的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所谓“宇宙”是由多样化的人组成的,他们都有着多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个性、动机、背景,他们对于同一请求的回应反映出的更多是他们本人的特质,而非请求本身。
                        不同的人对同一请求的反应大相径庭,这与我毫无关系。我在三个不同的办公室里,向三个不同的人提议。他们的回应折射着他们自身的态度、好奇程度,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而这些因素在每个人身上差异极大。
                        拒绝不是一个“真理”,只是个观点。他人只是考虑我的请求,给我反馈他们的观点。我要是把每个观点都当成正确的评价来看,那我不仅会不断地改主意,恐怕还会被逼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19 09:03
                        回复
                          有次一个人建议我再去敲陌生人的家门,在别人家院子里种一株花。
                          我买了一株可以立即种植的桃色红双喜,挑了一栋房子敲门。一个白发男人开了门。他可能以为我是推销员,我说我不要钱,他淡淡一笑,还是拒绝了。
                          他正要关上门,我说:“没关系,但我可否问一句,为什么不行呢?”他说:“我有一只狗,它会把后院所有东西都刨出来。我不想浪费你的花。如果你想种花,可以问问街对面的邻居,她超爱花的。”
                          我照做了,敲开对面的门。她看到我可开心了,一个半小时后,我的花就种在了她的院子里。“我特别爱桃色的月季。”她笑道,她是真心为院子里多了一株花而高兴。
                          如果我在被拒后直接离开,我可能会想,也许那个人不相信我,因为我的要求很疯狂,可能因为我穿得不好,看上去不怎么样。结果都不是,仅仅因为我提供的不是他想要的。
                          过去,我总是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被拒的痛苦化解到最小,尽快挨过去,就好比撕创可贴时,一下子撕掉比慢慢撕要让人好受得多。大部分情况下,我会逃跑,听到“不”,就马上结束谈话。
                          事实上,不逃跑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说再见前先问“为什么”,可以打消我对被拒绝原因的所有疑虑和幻想。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5-19 09:05
                          回复
                            我向一个麦当劳员工提出点一份早餐三明治时,已经下午两点了。我马上就被拒绝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已经清洗了做鸡蛋和香肠用的机器。于是我转变了战略。
                            “那你们有什么跟它类似的吗?”她说可以帮我做一个“素”早餐薄饼,就是加奶酪的蜂蜜烤薄饼。我接受了。
                            这是一位粉丝给我提的“不可能挑战”,我完成了。没有鸡蛋和香肠,并不是那么好吃,但我还是全部吃掉了。
                            “如果这个做不到,那能不能做到别的呢?”当我一遍又一遍地这样询问之后,我才逐渐明白,每一个“不”都被很多潜在的“是”包围着,它的周围隐藏着巨大的空间,可以让我发挥。
                            你面试一份工作时被拒,可以选择逃走,也可以选择留下来问对方可否根据你的资质推荐适合你的其他职位。你推销产品时被拒,可以问对方是否可以将你引荐给其他部门或客户。留一条退路,打开思维,总能帮你免于被拒绝所击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5-19 09:07
                            回复
                              对拒绝的恐惧根本不是什么罕见疾病,它是一种正常的人类状态。但这种恐惧,甚至让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就先否定了自己。结果,他们那些令人心动的雄心壮志没有实现,工作机会一再错过,爱情也从未开花结果。
                              最糟糕的是,那些永远停留在脑海中的“如果……我将会怎么样”通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遗憾,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提出请求,或是根本没有尝试。如果一个人不再害怕了,可能会怎样呢?
                              我想,他一定会想出无数激动人心的、有意思的甚至有可能改变一生的点子,并实现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5-19 0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