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伽菩提吧 关注:4贴子:1,675
  • 3回复贴,共1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5 13:05回复
    但为什么她会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呢?因为,当和恋人在一起时,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她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她的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道理,对于这个道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用八个字做过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其实,X的心也是先动了,而且动得很厉害,结果看不到事实的本相。
    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埃克哈特·托利认为,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着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然而,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有空隙。
    以前,我经常自诩看人的眼光很厉害,一般是第一眼,最多也不超过5分钟,我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也几乎从来没有欺骗过我。
    现在,我明白,这不是我多厉害,而是因为和人初相识时,我容易有不那么自恋的瞬间。在那样的瞬间,我的念头之河停止了流动,心中出现了空隙。这时,我的心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正如王阳明所言,我这时是“此心不动”。
    对我而言,这样的时刻一般都是不自觉地出现的。假若我一开始就抱定一个念头,我非要把对方看清楚,那么,我反而容易出错。也就是说,这时我的心动了,而心一动,我看见的就是我的心投射到对方身上的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所以,我赞成这种说法: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放下。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你至少要有某个时刻,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0-10-17 10:55
    回复
      (朱清时)
      我们要像庖丁的刀锋那样始终锋利无比,就要不与骨骼或韧带硬碰、只在缝隙间行走。
      生活中的无为者,就是只在空隙间行走,避免被困难伤及精神或拖垮身体。
      直觉是什么?
      直觉是人不受意识控制的底层知觉。
      它如同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仪,指导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活动。
      人的直觉可以在进化中产生。
      例如现在很多人还具有“一眼看穿一个人”这种直觉。
      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必须立即做出评估:这个人是朋友还是敌人?
      那些能够准确看透他人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养育后代,就把这种直觉遗传下来。
      直觉使我们对环境产生即刻的感觉和反应,而意识层面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有效的直觉源自经验。
      直觉是经验为我们提供的内隐知识。
      无意识可能把大脑的宽度容量发挥到极致,接收到更多的大量信息,增强察觉力,放大与世界的连接。
      这就是说,经验丰富者的直觉可能“审几微”,就是见到世上的事物将动而未动之际的状态。
      由于任何场境中总是含有持久不断的蛛丝马迹在内,如果直觉可以得到场境的一些非常精致、超感觉的微细部分,就可以见几知著,当机立断,这是把一切人间事业做到巅峰的条件。
      直觉需要意识来校准
      由于直觉是长期进化形成的、由基因遗传下来的能力,当遇到进化中没有的新情况,进化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时,直觉就可能犯错误。
      人类的意识就是为了克服直觉犯错而进化来的。
      用意识修正了直觉的错误,人类才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霸主。
      科学在本质上就是意识用逻辑和证据来修正直觉。
      例如直觉使我们的祖先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以伽利略的科学观察为证据才修正直觉,认为太阳静止不动,地球在旋转。
      意识应该尽量少用
      但是意识只能在必须的时候才出现,不需要时应该马上隐退。因为用意识解决问题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从下楼梯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直觉使我们不用看脚下就快速平稳地走完。如果你每次迈出一步前,都要仔细观察台阶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好一条腿的弯曲度和力度,然后才小心翼翼走。那不仅累而且浪费时间。
      另外意识还容易使用过度,让人把虚拟的东西误认为真实,陷入“贪、嗔、痴”,造成人生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用意识解决问题时,会造成创造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
      创造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思想的状态。意识擅长用逻辑思维来解决互相孤立的问题,得出确定无疑的答案,“要么这个,要么那个"。
      但是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整合思维”,这在无意识直觉时容易出现。当你在用意识“刻意”地做事时,“整合思维”常常被排挤掉。
      意识处理信息时,“带宽”容量很小。我们的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回应一定数量的事件,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的挤掉。思绪必须井然有序,否则就会混乱。
      无意识可能把大脑的宽度容量发挥到极致,接收到更多的大量信息,增强察觉力,放大与世界的连接。
      佛学唯识论是观心之学,它一层层地观察心识的真实相,用它的“四分说”给出了答案。
      “相分”是外界客观事物在自己心识上所显示的相状,相应于无意识;“见分”是心识的另一种功能,用来分别、证验外界客観的事物,对应于意识;
      “自证分”为心识的证知作用,是心识的清醒的警觉功能。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心识又去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所以叫自证分。
      巅峰状态是如何出现的?
      直觉靠警觉与意识配合
      巅峰状态
      在高度警觉下,直觉与意识可以密切配合、顺畅高效地协同工作。
      这时意识起作用又不过分,让直觉充分发挥强大威力又不犯错。
      如果直觉能“审几微”,还可以让意识把困难解决在“几微”状态。
      这时意识与无意识的界线消失,最优体验的巅峰状态就出现了。
      此时,觉知与行为、四周环境都好像整合成了一体;
      时间失去了意义,几个小时转瞬即逝,而一个瞬间又似乎成为了永恒;
      意识的所有内容相互协调,与人们界定自我的目标相和谐。
      这就是最优体验,其中“自我”在奋力动作着,自己却并不知道。
      这时他们在最具挑战性的层次上,体验着自我的超越。
      滑雪者在大斜坡转弯时,在对雪与摔倒的畏惧中,就是在体验这种巅峰感觉。
      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界线消失的状态,不能简单地归类于意识或无意识。
      这时人的所有技能都被唤起,意识活动的很多局限都被突破,而且再没有一个自我来宣布什么正在“我”的意识之中,人与整个世界合为一体。
      这就是最优体验。
      挑战者的最优体验
      登山者会挑战更高的山峰,他们的攀登并非为了到达山峰,只是为了攀登而试图到达峰顶;
      高山滑雪者在对摔倒的畏惧中,可以体验自我超越的感觉;
      有些艺术家会连续工作很长时间,注意非常集中,仿佛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但画完成以后他们就把它扔到一旁,基至再也不看它一眼。
      这种体验不仅是人生的至乐,也可以产生非凡的智慧。
      一旦经历了这种状态,人们会“上瘾”,热切地希望能再次体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0-10-17 11:25
      回复
        瑜伽里面有句话叫:不要陷入别人的业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和因果。我们可以选择对所有一切负责:但是负责一不是要承担责任,而不等同于要采取行动,三不意味着要具备能力,四也不是要救人于水火。这种负责是指对周围的一切保持一种主动的认知,有意识的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我觉得这和雾叔讲的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唯物辩证是异曲同工的。我们能改变别人吗,尤其是一个成年人?我们能改变环境吗,能改变美国吗?看来只有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也是知易行难,因为我们又有自己的业力和需要承担的责任,结果。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1-05-07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