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仙谷吧 关注:129贴子:19,926

回复: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大愿法师学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一位居士的女儿,也是因为宿世业力的缘故,她见了这位法师以后,就生起染污心来。这个居士前面一直不知道,后来居士的丈夫也过世了,有一个男子来向她的女儿求婚,她的女儿因为比较欣慕勇施比丘的缘故,就拒绝了那门亲事,也不吃不喝,然后就病得很厉害。她母亲就很着急,一再地问她是怎么回事,她就把她的心事说出来了。
这个居士也是因为没有正见的缘故,就跟女儿说:“你先去亲近这位法师,然后向他问佛法,时间久了,再看有没有缘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10-16 13:27
回复
    所以在《入菩萨行》上说: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我们要能够有正知,否则的话,哪怕你有多闻功德,信心很好,并且很精进,因为没有正知的缘故,也容易堕落。
    所以我们要能够知道忏悔法,学好这个《五戒相经》,要知道五戒极微细的开、遮、持、犯。如果有犯,如何忏悔令清净。这样子我们修行才能够不退转,才能够迅速成就。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佛陀为净饭王种种的开示,然后净饭王听法欢喜,礼佛而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6-10-16 13:33
    回复
      2025-05-21 06:02:24
      广告
      【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
      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这个五戒戒法的戒相,本来是居士戒,为什么佛陀不会直接向净饭王去说,而是要等待净饭王去以后,才“以是因缘,告诸比丘”呢?
      我们要知道,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成。比丘、比丘尼戒,式叉尼戒,沙弥、沙弥尼戒,乃至于优婆塞、优婆夷戒,一切戒法,这些小乘的戒法,如来都是在比丘僧中结的,因为比丘是七众中尊,佛法集僧宝而立。所以佛灭度以后,比丘尼应从大僧比丘学戒法,何况是居士五戒,更加要从比丘而学。
      所以也希望我们的法师们能够学好,虽然这个经很浅,但是希望我们要能够通达,要能够教化居士、信众。所以这个也就表示了,优婆塞戒法应该转从比丘来学,所以佛陀“以是因缘”,来为比丘说优婆塞戒的犯罪轻重、可悔不可悔。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6-10-16 13:34
      回复
        【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佥”就是都,全部。这些比丘都说:“唯然,愿乐欲闻”,好,我们都很愿意听佛说法。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愿乐(yao)欲闻”。愿乐欲闻也就是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欲知者;如果你喜欢,这个希求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如果你“欲”,就是你非常迫切地希望听闻。
        叙分到这里就圆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6-10-16 13:35
        回复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南无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
          南无护法龙天圣众菩萨摩诃萨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摩诃萨
          弟子了缘合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6-10-16 13:39
          回复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
            大愿法师讲解
            正说分
            杀戒第一
            【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犯杀业有三种:一种是自己造杀,第二种是教人家去杀,三者是派使者去杀。
            【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无论是自作、教人作、或者遣使作,对方如果是死了就不可悔。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6-10-17 12:40
            回复
              皈依体
              这里面有几个方面需要强调:
              第一个是居士受皈依一定要能够得到皈依体。皈依虽然不名为戒,但是它是一切戒法之基,得到皈依体是非常重要。
              皈依体的得到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怖畏心;一个是信心。
              共下士道,我们怖畏三恶道之苦,如果不好好修行,将来可能会堕三恶道,我们很畏惧。然后深信三宝有这个力量,可以让我们不堕三恶道。这个两心生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到皈依体了。
              共中士道,虽然我可以不堕三恶道,永不历三恶道苦,但是六道轮回本身是苦,三界火宅无有安乐,所以我畏惧六道轮回的苦,也相信依靠三宝的力量可以超出轮回。这个两心生起来的时候,是共中士道的皈依体。
              更进一步,我自己怖畏生死轮回的苦,也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不可以置之不理,救度他们责无旁贷。我怖畏这种六道轮回之苦,并且希望帮助众生都超出轮回,我相信依靠三宝的力量,可以将一切众生置于解脱的彼岸,所以我来受皈依。这样子是最殊胜的皈依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6-10-17 12:42
              回复
                得到戒体
                同样的,我们受持戒法,受五戒的时候,也一定要能够得到五戒的戒体。我们就可以在受五戒的时候,要透过观想来得到戒体。
                跟随法师念第一遍三皈依的时候,就观想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然后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大地往上升。
                念第二遍三皈依的时候,十方涌现的功德云汇集到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功德云的华盖。
                念诵第三遍三皈依的时候,前面云集的华盖成为漏斗的形状,全部注入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且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扩展,充满十方法界。以无边的心量去纳受无边的戒体,就是将戒法纳受于心,那么就成为我们受持五戒的戒体了。得到戒体以后就会产生功效。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五戒的戒法一一都是周遍法界,所以五戒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并且这种戒体称为无表色,称为无作戒体,一生之中能够恒常相续,具有警觉的功能,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所以称为无作戒体。
                我们就可以明白,犯不可悔罪是不可以通过作法忏来忏悔清净,是没有办法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6-10-17 12:43
                回复
                  2025-05-21 05:56:24
                  广告
                  兴杀方便
                  【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这个是讲兴杀的方便。
                  “内色”,就是我们用自己的“身分”,手、脚,用手打对方,这个是用内色;用脚踢对方,这个是用内色去伤害。因为手、足和身分,身体的肢节是凡夫所执着的,所以称为内色。
                  如果是当场打死他了,就是犯不可悔罪了。还有一种是当场没有死,但是事后也因为这个死掉了,这个也是不可悔罪。因为这个是依心而结罪的。
                  我们前面已经得到无作戒体了,现在你起恶心要伤害对方,并且你的恶心成就了,所以你的戒体也就完全破掉,就不可以用作法忏来忏悔清净。但是当时没有死,以后也没有因为这个死,只是受伤了,这个是中罪可悔。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6-10-17 12:44
                  回复
                    【用不内色者,若人以木、】
                    用木棒子。
                    【瓦、石、】
                    用石头、瓦片。
                    【刀、矟、】
                    “矟”就是长矛。
                    【弓箭、白鑞叚、铅锡叚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铅锡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外色,也就是“非内色”。就是木头、瓦片、石头,这些凡夫不执着于是自己,这样子是“非内色”。
                    用彼内色,捉彼外色,所以就是称为“内非内色”。用自己的手拿一根木棒子去打人家,这样是用“内非内色”。因此而死的话,不论是当场死了,还是以后死了,总是遂其杀心。他的杀心就得逞了,所以被他所打的那个人命断的时候,就结成他的不可悔罪。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6-10-17 12:44
                    回复
                      “后不因死”,但是前面打了,受伤了,后面也没有死,这样子就只是有一个兴杀方便之罪。因为他的杀心没有得逞,所以说是中可悔罪。因为他的戒体还没有完全失去,还可以通过殷勤忏悔,可以净除,名为中可悔罪。
                      学到这里我们要明白,五戒之中,如果你犯一条,是不是整个戒体全部破掉了呢?还是只破了一部分呢?
                      受五戒的话,如果是五条全部受,是满分五戒;受四条是多分五戒;受三条是半分五戒;受两条是少分五戒;受一条是一分五戒。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6-10-17 12:45
                      回复
                        以后你犯了一条,是不是整个戒体全部破了呢?那要看你犯了什么程度。如果是犯根本重罪,随犯一条,整个的戒体全部破掉。好像人的这个关键部位,心脏、头、咽喉,你随杀一处,这个人他就死了,不需要每个地方都砍一刀。所以说五戒,如果你真正彻底地犯一条,应该是戒体全破。但是如果没有彻底地犯,犯轻垢罪的话,是可以忏悔清净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6-10-17 12:45
                        回复
                          【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著眼、耳、鼻、身上、疮中,若著诸食中,若被褥中、车舆(yú)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这一段是讲兴杀方便,是以毒药为兴杀方便。
                          【复有作无烟火坑杀他、核杀、弶杀、作宑(jǐng)杀、拨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着火中、水中、推着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
                          这个都是指兴杀的方便,犯杀戒。
                          “弶杀”,也就是说,知道这个人要从这个路上来,就故意在那里设一些东西,来让他受伤害。依靠树,或者用绳子把他绊倒,种种,这一类就是以木槛诈取,称为“弶杀”。
                          “作宑杀”,就是挖一个坑,陷井,人家踩了就掉下去,然后死掉了,这样子是“作宑杀”。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6-10-17 12:46
                          回复
                            “拨杀”,就是用橹石,像弹弓一样,裹着石头,然后另一头牵着一条线,你只要碰着那个线,石头就砸过来了,这样子是“拨杀”。
                            “毗陀罗杀”,就是用起尸咒术来杀。以前的人都主张要叶落归根,有一些人在外面,客死他乡以后,要运回去,又路途很遥远,他们就有一个赶尸术。在抗战的时候都还有这种民间的法术,现在应该也还有,懂这个毗陀罗咒,赶尸的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6-10-17 12:47
                            回复
                              2025-05-21 05:50:24
                              广告
                              无烟火坑杀
                              【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这个是广释无烟火坑杀。
                              【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
                              如果是要以这个起心动念的动机,挖一个无烟火坑啊,是要伤害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是掉下去死了,你就犯了,就是不可悔罪。你这个戒体就全破了,不可以通过作法忏来忏悔清净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6-10-17 1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