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冰雪圈:冷酷的背后
冰雪圈在极地的气候系统内部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在全球的热量收支平衡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下文将从两极冰雪圈和高纬度陆面积雪角度分析冰雪圈和极地环流的趋势与影响。
2-1-1 北极海冰&北极涛动
在今年3月底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创下了历年年内极大值的新低后,今年春夏季北极海冰面积一直处在较低水平。而在前不久,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更是低至413.7万km²,考虑到最近北极海冰面积已经有所回升,这可能就是今年面积最小值;但即使如此,这也是历年极小面积的第二低值,仅略高于2012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f235039af86c91708035231f93f70c6/7bf2462309f79052c2cbf3ff04f3d7ca79cbd5f5.jpg)
而在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今年海冰最大特征是在太平洋扇区和巴伦支海附近出现了冰密集度异常偏低区,而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和格陵兰侧冰密集度接近常年甚至略偏高。此外,先前在北极核心区曾一度出现了罕见地融化,但随着最近极涡的单极型而有所恢复,但冰密集度仍低于常年同期。无论从总体海冰面积还是空间分布上看,当前海冰分布和2007年同期非常接近。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6f755db2034349b74066e8df9e81521/894d0ef41bd5ad6e2e1ed02b89cb39dbb4fd3ce6.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5d3d32b89cb39dbc1c0675ee01709a7/6d85d539b6003af342906ba13d2ac65c1138b69b.jpg)
太平洋扇区海冰在21世纪以来的夏季已经持续性异常融化,年际变率极大,这可能和当地多年冰已经消亡殆尽有关——与此对照的是北极核心区与格陵兰周边的极低变率。这可能将对未来一段时期北极地区环流模态有了重大影响;但如果北极“变暖放大”的局面持续下去,很可能整个北极区域的多年冰都将消亡,而它将给北极甚至全球气候带来巨大改变。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fdb29950b4f78f0800b9afb49300a83/1060acaf2edda3cce8ef0fe109e93901203f92ba.jpg)
考虑到北极海冰面积与高纬度500hPa位势高度距平有显著负相关,且对高纬度大气外强迫有明显滞后(约3个月以上),当前纬圈方向上的距平将有利于主极涡偏向格陵兰一侧,而白令海峡/阿留申地区,与新地岛附近更容易出现显著的异常反气旋活动(高纬度阻塞/极高)。而在总体的纬圈平均模态的北极涛动方面,从短期动力学角度考虑,由于平流层冬季环流已初步建立,平流层信号也将明显下传并对对流层产生影响。当前北极平流层温度明显偏低且波通量出现明显负距平,这将有利于秋季AO多偏向正值。然而展望长期,就需要考虑冰雪反馈的热力作用——结合前文的冰密度分析,冬季主极涡多偏向北美-格陵兰到巴伦支一侧,北极核心区附近的海冰偏少也将导致极高出现频率的增大和AO多偏向负值的态势。
至于8-9月融冰极盛期北极海冰对我国秋冬季气温具体的有影响,在秋季阶段,可以看到巴伦支海-喀拉海一侧海冰密集度与全国秋季气温PC1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冬季方面,有巴伦支海-喀拉海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密集度与全国冬季气温PC1呈显著正相关,而北极核心区和格陵兰附近海冰密集度有强烈负相关。以当前的密集度分布,单从海冰影响而言,容易导致秋季西伯利亚冷源衰弱和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偏弱,全国大部分区域气温偏高;而在冬季,则更容易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跃和全国大部气温偏低。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e87b35cc3ef76093c0b99971edca301/a0bbab64034f78f0e5452d3271310a55b2191c7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72bf91d5ce736d158138c00ab514ffc/94aa1e178a82b90155b574f27b8da9773812efa9.jpg)
2-2 北半球积雪展望
当前亚洲高纬度地区尚无稳定积雪,本部分仅结合先前推导对冬季积雪做出展望。
北亚部分,注意到北极海冰偏少对应的AO偏负模式,与北亚沿岸海冰严重偏少局面,这对应西伯利亚北部长期位势负距平(副极涡),且由于上游NAO偏正,经向活动总体不够活跃,对应西伯利亚北部容易稳定成长期横槽模式,并有利于西伯利亚北部偏冷和极锋区域抬升,从而导致这一带积雪趋向偏多。加之驻波分布状态,可以考虑西伯利亚北部积雪偏多更明显。
青藏高原积雪方面,当前青藏高原积雪较常年同期有所偏少,且注意当前印度洋海温指向了西冷东暖的TIOD负位相局面,对应一个异常南支脊位控制,这样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偏小的概率仍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