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求的是有缺憾的价值
◎钱理群
今天是2016年11月5日,这让我想起了2014年12月12日,我在三联出版《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说要“退出学术界,而不退出学术”,还说到准备写八本书。现在,两年过去了,可以向大家汇报的,是我已经写完了其中的三本。有两本已经出版,即今年7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还有就是这本由东方出版中心也是七月出版的《岁月沧桑》。另一本主要是进养老院以后写的《爝火不息》,在这个月即可完稿。说“完成”,就是说,有些文章是以前就写了的,这两年又集中写了一批重头文章。出版的两本有76万字,其中还有近40万字没有收入,这或许有些遗憾,但毕竟还是和读者见面了。
或许更可以向诸位汇报的,是这两年的写作,因为一开始就定了“为自己写作,为未来写作”的宗旨,不考虑能不能发表、出版,也不顾及别人会有什么评价,写的时候就毫无顾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说,这两年写作,是我一生中写得最自由、最痛快通畅的。
因此,自己写作的毛病,也暴露无遗。就像讨论中朋友们谈到的,喜欢冒险,写自己未必能驾驭的大题目、大问题;写得太快就比较粗,难免泥沙俱下;最主要的是,我写的这段历史,档案并没有公布,许多原始材料都看不到,我又是闭门写作,没有精力去查更多的史料,这样所作出的许多判断和分析,就未必准确,至少还有待检验。而我这样的历史当事人融入了个人体验和经验的写作,固然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气息和力量,但也难免会有遮蔽。还有一点,就是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试验性,是一种精神史的写作,又融入了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等等更复杂的因素,这样的跨界写作,文学研究者的史学写作,也就有一个是否符合原有学科的写作规范的问题。坦白地说,这些问题我在写作过程中都考虑过,是明知有缺憾也要写。前面说的“毫无顾忌”,就包括不考虑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标准,学术界承认与否,自己会不会因此露馅献丑,等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就只能这么写;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憾的学者,有毛病改不了,也不想改、不必改了,只要保持一个真实的独立的自我就行了。
但任何事都不能说得太绝对,说写得自由与畅快,也不能掩盖内心的焦虑与紧张,主要是担忧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随时都有可能中止写作。于是,就有了类似鲁迅晚年那样的“要赶紧写”的心情与感觉。因此,还要这样拼命写下去,直到写出了我还想写的一切,至少是计划中的五本书,写完就可以无憾地去见上帝了。
◎钱理群
今天是2016年11月5日,这让我想起了2014年12月12日,我在三联出版《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说要“退出学术界,而不退出学术”,还说到准备写八本书。现在,两年过去了,可以向大家汇报的,是我已经写完了其中的三本。有两本已经出版,即今年7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还有就是这本由东方出版中心也是七月出版的《岁月沧桑》。另一本主要是进养老院以后写的《爝火不息》,在这个月即可完稿。说“完成”,就是说,有些文章是以前就写了的,这两年又集中写了一批重头文章。出版的两本有76万字,其中还有近40万字没有收入,这或许有些遗憾,但毕竟还是和读者见面了。
或许更可以向诸位汇报的,是这两年的写作,因为一开始就定了“为自己写作,为未来写作”的宗旨,不考虑能不能发表、出版,也不顾及别人会有什么评价,写的时候就毫无顾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说,这两年写作,是我一生中写得最自由、最痛快通畅的。
因此,自己写作的毛病,也暴露无遗。就像讨论中朋友们谈到的,喜欢冒险,写自己未必能驾驭的大题目、大问题;写得太快就比较粗,难免泥沙俱下;最主要的是,我写的这段历史,档案并没有公布,许多原始材料都看不到,我又是闭门写作,没有精力去查更多的史料,这样所作出的许多判断和分析,就未必准确,至少还有待检验。而我这样的历史当事人融入了个人体验和经验的写作,固然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气息和力量,但也难免会有遮蔽。还有一点,就是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试验性,是一种精神史的写作,又融入了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等等更复杂的因素,这样的跨界写作,文学研究者的史学写作,也就有一个是否符合原有学科的写作规范的问题。坦白地说,这些问题我在写作过程中都考虑过,是明知有缺憾也要写。前面说的“毫无顾忌”,就包括不考虑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标准,学术界承认与否,自己会不会因此露馅献丑,等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就只能这么写;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憾的学者,有毛病改不了,也不想改、不必改了,只要保持一个真实的独立的自我就行了。
但任何事都不能说得太绝对,说写得自由与畅快,也不能掩盖内心的焦虑与紧张,主要是担忧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随时都有可能中止写作。于是,就有了类似鲁迅晚年那样的“要赶紧写”的心情与感觉。因此,还要这样拼命写下去,直到写出了我还想写的一切,至少是计划中的五本书,写完就可以无憾地去见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