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吧 关注:9,820贴子:46,380
  • 10回复贴,共1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资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1楼2016-12-18 17:20回复
    明天继续更新`~~~


    2楼2016-12-18 17:20
    回复
      第六章
      1.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
      子和孟子。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3.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6.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7.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8.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9.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
      10.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
      11.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9.(朱熹)集理学大成。
      20.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
      闽(朱熹之学)
      21.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22.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 “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23.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25.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26.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27.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28.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10楼2017-01-03 21:11
      回复
        第八章
        1.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
        2.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
        3.(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
        4.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学校的发展:
        夏代:庠、序、学、校。
        西周:国学和乡学。
        汉代:官学和私学。
        隋炀帝:六学二馆。
        6.(《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7.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8.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9.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
        (1)在京会试落地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
        (2)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
        (3)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
        (4)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
        (5)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10.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
        (1)宋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
        (2)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
        (3)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
        11.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另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12.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13.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14.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15.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16.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
        17.(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
        18.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
        19.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20.清代民间小学的办学形式(蒙馆、家塾、族学)。


        15楼2017-01-08 11:50
        回复
          第九章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3.察举: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4.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5.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
          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7.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
          8.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
          9.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
          10.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11.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12.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
          13.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
          1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16.恩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
          17.科举制度的流弊:唐:(1)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 。
          (2)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与试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观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的人往往屡试不中。
          明清:
          (1)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
          (2)明清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
          (3)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


          17楼2017-01-12 15:52
          回复
            第十章
            1、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还包括(石刻书籍)。
            2.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3.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已经出现了。
            4.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
            5.(唐代的《金刚经》)和(唐代的《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6.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坟典)。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8.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9.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为准。
            10.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1.(明代)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孟子》)。
            12.编年体: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3.纪传体: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
            14.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
            15.实录: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
            16.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
            17.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
            18.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19.会要: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苏冕)首作会要。
            21.(刘向)的(《列女传》),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
            22.类书:记录各个门类和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23.现存最早的类书是(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24.唐代第一部类书是(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25.(《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是宋代的两大类书。
            26.明代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
            27.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体例最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
            28.文字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体例是先列篆文,然后解释意义,最后按照“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的结构,由此而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29.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编写的(《广韵》)。
            30.尔雅是一部(训诂性质的)辞书,共(19)篇。
            31.训诂:“训”是以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诂”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
            32.(《尚书》)著作里面的(《禹贡》)一文,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
            33.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
            34.(《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制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35.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学诚),他的史学著作有(《文史通义》)。
            36.方志的两大流派:
            (1)历史学派:以章学诚为代表,主张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志属信使”
            (2)地理派:以戴震、洪亮吉为代表,主张方志主要记述地理状况。
            37.地方志的作用:
            (1)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之中得其梗概;
            (2)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3)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4)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5)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
            (6)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和、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
            38.汉代的三个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
            39.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
            40.(老子)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41.二酉山洞在(今湖南省沅陵县)。
            42.清代陆心源的(皕宋楼)向公众开放。
            43.清代铁琴铜剑楼的(瞿镛)和(海源阁)的杨以增都是大藏书家,有“南瞿北杨”之称。
            44.汉桓帝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
            45.战国时期名辨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有书五车。
            46.(天一阁)是现存最早的藏书楼。
            47.清代官藏藏书阁
            (1)内廷四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
            (2)宫外三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48.版本最初的含义是与(抄本)、(写本)相对而言的。
            49.版本学:版本最初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书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典籍不断增加,不同时间、地点、纸张、字体印刷的同一种书大量出现,于是版本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容包括了书籍抄印的时代源流、纸墨刀法、装帧形式以及书籍的优劣等。
            50.善本三义:
            (1)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
            (2)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
            (3)三要“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51.善本三性:
            (1)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
            (2)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
            (3)印刷考究,装帧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52.(刘向)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53.(刘歆)的七略中的七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他们父子二人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
            54.经史子集:
            经: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史: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
            子: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
            著作。
            集: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55.目录分(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9楼2017-01-13 18:57
            回复
              第十一章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被视为“旁门左道”
              (2)具有强烈的实用性
              (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2.二十八星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二十八星宿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方保护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以用来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
              3.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的重要概念。
              4.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5.圭表:圭:是地面上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
              表: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
              圭、表两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是中国古代观测日、月变化的方法
              6.天干地支:天干(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次序结合,组成 60个单位用的纪年。其组合时,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开始,至癸亥结束,称作“六十甲子”,分别代表六十年。之后再予以重复,如此周而复始,用以纪年。此外,也可以用于纪日。
              7.(《管子"地员篇》)可以看作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著作。
              8.《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阐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
              9.《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10.《农政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系统集中的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
              11.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的数值,比欧洲先进了(一千)年。
              12.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思想),并且运用(割圆术)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
              13.北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提出的“贾宪三角”可以求出任意高次方程的数解值,这比欧洲早了(四百年)年。
              14.数学家(秦九韶)由于在(《数学九章》)中提出“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而被美国科学史家称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15.流行最广且影响巨大的是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通宗》)。
              16.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
              17.四诊:望、闻、问、切。
              18.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9.(《皇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0.“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两个成语都出自(扁鹊)治病的故事。
              21.(仓公)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病历。
              22.(扁鹊、仓公)两人一直是中国药王庙里供奉的鼻祖。
              23.《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总结和创制的二百余种处方,贯彻了“理、法、方、药”一致的原则,治疗效果显著,至今仍为人们所应用。
              24.(华佗)首创中医病历,《三国演义》中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写的就是他。
              25.晋代(王叔和)编写的(《脉经》)一书详细描述了脉象所反映的各种病状。
              26.隋代(巢元方)等人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专门描述病情、分析病理,对诸多病症确定了病名。
              27.唐政府编写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28.金元四大家(派别名称以及代表人物):
              (1)泻火派,代表人物:刘河间
              (2)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恒
              (3)攻邪派,代表人物:张子河
              (4)养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
              29.针灸:用针、灸的两种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消除病因的目的。
              30.针灸依据的理论是(经络学说)。
              31.(黄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2.明代三大针灸巨著:《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聚英》。
              33.(《尚书"洛诰》)记载西周初年在建造洛阳城时绘有洛邑一带的地图。
              34.(《管子"地图篇》)已经将山川、道路、城郭的位置与大小列入了地图绘制必备的内容。
              35.晋代制图学家(裴秀)确定“以一寸为百里”,把十进位应用于制图方面,中国人比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早了(一千年)。
              36.《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的石灰岩面貌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描写。
              37.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8.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侯纸”。
              39.《管子"地数篇》中记载了我国人民发现的天然磁石吸铁的性质和指示南北的性状。
              40.司南:人们利用天然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其形状象一把小勺子,底部圆形,置于平滑的刻有二十四向的地盘上,勺柄就会自动转向南方,但因地盘与司南底部产生的摩擦,所以测方向难以准确。
              41.罗盘:人们将指南针于二十四方位盘结合起来,制成罗盘。
              42.(《梦溪笔谈》)一书记载了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这一事实。
              43.最迟在(唐代),火药已经被发现和利用。
              44.中国最早的印刷术开始于古代的(印章)和(石刻)文字。
              45.(唐代《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印刷品。
              46.(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书坊。
              47.胶泥活字(宋庆历年间毕昇)
              木活字(元代农学家王祯)
              铜活字(明代)
              铅活字(16世纪)


              21楼2017-01-20 20:46
              回复
                不好意思最近有点忙,我陆续给大家发完~


                22楼2017-01-20 20:46
                回复
                  第十二章
                  1.在浙江省余姚市河母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隼卯结构),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
                  2.中国古代建筑的六大分期:
                  (1)成型期: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
                  (2)成熟期:秦汉——三国时期
                  特点: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
                  (3)吸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
                  (4)高峰期:隋唐两代
                  特点: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
                  (5)转变期:宋元两代
                  特点: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时的那种恢宏气势,但是显示出某些变化。同时,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街坊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
                  (6)渐进期:明清两代
                  特点:宫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态,可见体现在建筑形式中的封建意识已经沉淀为一种心理定势。但在同时,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却在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方的大型宅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3.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架构”,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2)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4.古代城池的含义及其具体建筑:古代的城市叫做城池,“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
                  5.春秋至隋唐时代实行(里坊)制度。
                  6.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县)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
                  7.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前者的总设计是宇文恺,全城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其中的(明德门)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8.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
                  9.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其次是(荆州城)和(平遥古城)。
                  10.(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
                  11.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12.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13.(未央宫)是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
                  14.唐代帝王以(大名宫)为施政的场所。
                  15.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兴庆)殿中。
                  16.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建造的。
                  17.北京故宫的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18.北京故宫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19.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最为突出。
                  20.中国的殿堂大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六种,(庑殿重檐)是最尊贵的形式,其次是(歇山),天安门城楼即取这种形式。
                  21.吻兽或瑞兽,正脊两端的吻兽叫(鸱吻)。
                  22.(周)时候始有封土出现,并按照帝王的爵位来决定封土的大小,那时把国君的墓叫(墓丘)。
                  23.陵寝:国君的墓越造越大,大的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前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和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
                  24.帝王陵寝的发展:
                  周代:封土为坟
                  唐代:以山为陵
                  明清:宝城宝顶。
                  25.方上
                  :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呈覆斗形,故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
                  陵冢都采取这一形式。例: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
                  26.宝山宝顶: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是晚期陵冢,以明清为代表。
                  例:明十三陵、清东陵。
                  27.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中国帝王墓中极其罕见。
                  28.从明代的北京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只统一建一个大陵园,园内各陵自成体系,功臣不再陪葬,只允皇族葬于园内。
                  29.长城的修建早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据文献记载,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楚)国,当时叫(方城)。
                  30.由长城得出的认识:
                  (1)长城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系统工程,它所反映的战略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2)长城是大一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像万里长城这样宏伟艰巨的工程,单靠小农经济的分散意识,是根本不可能
                  完成的;
                  (3)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力与智、灵与肉铸成的美的实体;
                  (4)长城是民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见证)。
                  31.关隘:长城的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扇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关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产物,最早的关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为关卡。
                  32.成语鸡鸣狗盗出自(孟尝君)的故事。
                  33.我国最早的吊桥是(李冰父子)建造的。
                  34.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其中(拱桥)成为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35.我国古代桥梁的主要特点:
                  (1)地区性:即各种不同的桥形、构造及其用料,都因地区不同而不同;
                  (2)实用性:即古人造桥,讲究实用,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
                  (3)社会性:即为全社会共同享用。
                  36.我国桥梁艺术风格的表现:
                  (1)造型优美多姿,有的如长虹、有的弯如新月、有的轻巧欲飞、有的雄壮厚实、各种造型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
                  (2)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宫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所在;
                  (3)桥梁的附属建筑和雕刻,都表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并且往往与当地的风俗、闽清和历史有关。
                  37.河北省的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李春建造的,是全世界最大的(敞肩)拱桥。
                  38.(卢沟桥)是经《马可 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
                  石拱桥。
                  39.唐代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宝带桥),是我国最长的石拱桥。
                  40.南宋建于福建省晋江是的安子桥,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41.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42.(壮丽的宫殿、雄伟的长城和曲折多变的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三大瑰宝,并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调。
                  43.中国的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四种,其中(皇家园林)出现的最早。
                  44.私宅园林始于(西汉)。
                  45.现存最大的寺庙园林是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
                  46.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1)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2)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3)在造园手法上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
                  47.现存最早的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
                  48.历史上文明中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部分。
                  49.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其中(避暑山庄)面积最大。
                  50.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51.广州四大名园:可园、余荫山房、清晖园、十二石斋。
                  52.(豫园)被称为东南名园之冠。
                  53.河北省保定市的莲花池建于(元)代,是北方少有的历史名园。
                  54.米万钟的(勺园)和陈元龙的(安澜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大私家园林。
                  55.大约在(秦汉)以后,亭的政治作用消失,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场所。
                  56.全国最大的一个亭子是十七孔桥上的(廓如亭)。
                  57.(秦汉)以后,因朝廷的许多办公机构多建于台上,因此把台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名称。
                  58.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59.宗教祭祀建筑的主要种类有(寺、观、祠、庙、塔)五种。
                  60.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1)嵩山中岳庙
                  (2)曲阜孔庙
                  (3)北京故宫
                  61.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金刚宝座塔)五种造型。
                  62.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济南市历城县的(四门塔);
                  63.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省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属于(密檐)式;
                  64.现存最高的砖塔是河北省定州市的(开元寺塔),属于(楼阁)式;
                  65.现存最早最大的的木塔是山西省(应县木塔),属于(楼阁)式;
                  66.现存最早最高的琉璃塔是(开封铁塔),属于(楼阁)式;
                  67.现存最高的铁塔是山东省(济宁市铁塔)。
                  68.中国古建筑外围的装饰性建筑:华表、牌坊、碑阙、照壁。
                  69.(东汉)时开始以(石柱)作表,立在墓道前作为神道的标志。
                  70.碑起源于(先秦)时代,有(宫碑、庙碑、丰碑)三种。
                  71.碑碣:古代的碑分长方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前者叫“碑”,后者叫“碣”。
                  72.(山西省西安碑林)和(山东孔庙碑林)是古碑荟萃之地。
                  73.现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
                  74.阳山碑才指为(朱元璋墓)准备的。我国现存古阙最多的是(四川)省。
                  75.衙门:古代将军领兵在外,树大旗以表示营门。由于旗上装饰象牙,这种军旗便称为“牙旗”,因而营门被称为“牙门”。后来文官的办公处也习称“牙门”。因“牙”与“衙”二字同音,后世通称“衙门”。
                  76.会馆:即聚会之馆。
                  77.会馆从实际用途可分为(“同乡会官”、“同业会馆”)两种,会馆里有演出,目的有(娱乐)和(酬神)。
                  78.(李冰)主持都江堰;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在(陕西省泾阳县);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在现在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79.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23楼2017-01-20 20:48
                  回复
                    留言的,都已经发邮箱了


                    51楼2017-03-08 10:25
                    回复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
                      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其代表作《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等。鲍照擅长七言歌行,有《拟行路难》18首。
                      8.南北朝出现了音律,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他们依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为永明体。
                      9.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沈宋”指“沈佺期、宋之问”,他们大力创作律诗、绝句,对创立近体诗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前者写有《秦中吟》、《新乐府十五首》、《长恨歌》、《琵琶行》等,因其活跃在元和年间,被称为“元和体”。
                      10.词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晚唐诗人温庭筠主要作词,与李商隐并称“温李”,其词与韦庄等人的共编入《花间集》,因而被称为花间派。
                      11.北宋词坛有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宋初曾有些诗人模拟李商隐互相酬唱,编为《西昆酬唱集》,词藻艳丽而内容贫乏,称为“西昆体”。随即即有黄庭坚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形成著名的“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12.明代曾流行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明中叶以后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台阁体,提倡复古,之后派别纷起,都难逾唐宋。清初的诗坛盟主为钱谦益,清末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


                      52楼2017-03-08 1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