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今天过期,刚好赶上《敦刻尔克》首映,选了离下班时间最近的场次去看。
文化差异和导演风格差异,让这部影片在回顾战争和历史之外挺有看头,体现在拍摄手法和拍摄视角上。
首先,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撤退,在诺兰的镜头下居然找不到敌军的身影。从开场cs场景般的射击到海面鱼雷的出击,再到德军飞机的空袭,只看到英国战士的惊恐,紧张,镇定,无畏,却丝毫不给敌军露面的机会。
其次,没有大肆渲染英雄主义,不过分突出某个人。在诺兰的眼中,这场战役里每一个小人物都是大英雄。英雄思想与家国情怀刚被《战狼2》消费过,如果继续浓墨重彩,估计观众不买账,同一款口味才吃过,应该换一款了。此时的《敦刻尔克》轻描淡写的恰到好处。
再次,海陆空三条线同时讲述,真实的表现人性。在生死存亡面前,愿意自我牺牲的人拥有最高尚的人格,但犹豫挣扎有私心才是最根本的人性,违背人性去大力美化道德不能说这样的作品不好,但是一副刻意雕琢的作品,往往主题会千篇一律,像易撞的网红脸。
再次,我想到了张艺谋,张导常以景取胜,如果是他来拍,那场景绝对声势浩大,一定是密密麻麻的渔船商船轰炸机和惯用的人海战术,如果还原真实的历史,诺兰镜头下的人和船似乎都少了点,八天时间从海滩撤退三十三万人,可不得非常多的船和非常多的人么。
电影整体不错,值得一看,还能复习一下欧洲的地理和历史知识。
但我看电影其实没用心,满脑子都想其他事,想到气愤处气的我胸口起伏大喘气。
不过现在我不气了,因为在这样一个初秋雨夜,我拒绝了一个借钱的,这一决定让我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