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历史吧 关注:1,970贴子:65,812
  • 7回复贴,共1

岳飞如何让自己的军队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屯田”和“回易”(军队搞的各种商业经营)是宋朝军队的传统经济活动,目的是在募兵制下,尽可能给国家减轻一些财政负担。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两项经营,从来没有成为宋朝军队军费的主要来源。“岳家军”(官方正式番号是行营后护军|神武后军)在这点上也不例外。实际上,从建炎三年冬(公元1129年)岳飞率东京留守司军余部独立成军开始,到绍兴十一年春(公元1141年)岳飞到中枢担任枢密副使为止,总共十一年的时间,岳家军的后勤开支一直是靠中央财政解决的。
(当然这期间也不是一点自筹自营的时候都没有,但仅限于建炎三年冬到建炎四年春,赵构被兀术撵下海朝廷都快没了的那几个月,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IP属地:广西1楼2016-12-22 15:43回复
    像和岳飞是同时代人的庄绰,就在《鸡肋编》里8过当时各大军的开支:
    建炎之后,除殿前马步三帅外,诸将兵统于御营使司。后分为神武五军,刘光世、韩世忠、张浚、王燮、杨沂中为五帅。刘太传一军在池阳,月费钱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九十贯三百文(一十万四千贯系朝廷应副,余仰漕司也),米二万五千九百三十八石三斗,粮米七千九百六十六石八斗,草六万四百八十束,料六千四十八石,而激赏回易之费不在焉。韩军不知其实,但朝廷应副钱月二十一万余贯,则五军可略见矣。至绍兴中,吴玠一军在蜀,岁用至四千万。绍兴八年,余在鄂州,见岳侯军月用钱五十六万缗,米七万余石,比刘军又加倍矣;而马刍秣不预焉。 ——要真是靠自营,也就没这段史料,更没必要算这笔账


    IP属地:广西2楼2016-12-22 15:43
    回复
      回到问题,军纪不靠屯田和回易获得的收益,那靠什么?
      事实上,岳飞一军之所以能维持严格的军纪,良好的经济待遇确实是最基本的。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岳家军的后勤主要是靠朝廷解决,所以“保障有力”的关键还不是多会搞钱,而是全军财务管理严格有序、公开透明,说白了就是中央发下来的钱有多少就给士兵多少,不藏不匿不乱立名目克扣。不然要是能搞到钱就能保障军纪的话,那张俊的部队还很能搞钱来~ “行在盖起太平楼”、“只见张郡王在钱眼内坐”、派老兵去海外经商结果赚了大钱、把家里银子铸成大球防盗还起个名叫“没奈何”。。。这都是张俊的段子。但张俊的兵纪律可不怎么地,像绍兴十年闰六月张俊部收复亳州以后,就顺手把兴高采烈迎王师的亳州百姓给抢了,颇有千载下国军抗战胜利后各处搞“劫收”的风采。
      相比之下,岳飞在管理上就没这些乱七八糟。士兵每月饷钱按时足数发放,有敢克扣贪污饷钱的将领,一律死刑,没有回旋余地。也正因为钱上的事儿清楚,绍兴六年南宋朝廷要求各路大军上报年度开支供中央检查的时候,岳飞是唯一一个敢把全部账本送上去的。结果把当时的左相赵鼎感动坏了,直接跟张浚说这必须树成典型供全军学习,要都能这样就省心了


      IP属地:广西4楼2016-12-22 15:44
      回复
        当然,岳飞和他的幕僚搞回易确实也不比张俊差。但是不光岳飞自己,连他部下专司回易的“财神爷”、鄂州宣抚司幕僚李启,都是平素只穿草鞋布衣,生活俭朴之极。——在岳家军这里,回易搞来的钱和中央发的钱一样,就是拿来给士兵花、或者为北伐做储备资金。再有岳飞自己时不常也会拿个人工资救救公家的急,造点战场急用的弓箭、屯点粮食布匹以便“兵食不给,则资粮于私廪”。不过这些都不占整体开销的大头,就不展开说了。
        再有除了物质保障之外,岳家军在精神上也拿士兵当人看。这点相关史学专著,甚至什么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之类的都快讲烂了,所以也不多说。大概概括一下的话,主要就是活着好好养,立了功及时上报不隐瞒不夺占,受伤挂彩了好好治还可能有主帅亲自调药喂药,死了家属抚恤从优从厚决不抢小兵拿命换的钱,连将士出征以后留在大本营的老婆孩子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兼纠纷调解员(岳飞他老婆。。。)。。。
        别说古代,就是现在的军队,能做到这些也不容易了。
        (PS 这里再插一句:南宋之所以能保障军队供给,也有两个因素,一是靖康之变的时候南方的行政体系并没被打散,所以后来恢复运转也比较快,财政到绍兴五年基本就实现收支平衡了;二是建炎年间南宋军队和义军反击金军侵略有力。解除了安全威胁,才能恢复生产、重建政治秩序,才谈得上其他。所以在南宋初年,国防和经济是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相互冲突没法协调的一对矛盾,打仗了就没钱过日子了。)


        IP属地:广西5楼2016-12-22 15:45
        回复
          另外严格法纪的另一条保障,可能相对不大容易想到,就是除了执法严格公平,还要有高效、严密的督查体系,不然万人以上规模的部队,怎么知道谁贪钱了、谁哪儿哪儿又违纪了?
          而岳家军这方面做的也是同时代最出色的。一方面岳飞部队里高素质人才多,哪方面需要人盯着的时候都能有人顶上去(比如岳飞的重要幕僚薛弼,就是个搁现在干国安一把手也绝对能胜任的);另一方面各项日常管理制度——比如巡逻,安排的严密而且合理。像岳飞有个后来当了南宋水军大帅的部将李宝,是山东义军出身,刚投到岳家军的时候嫌老长时间没仗打(当时正好是绍兴九年宋金第一次议和期间),就纠结了一帮人打算偷偷渡江回老家打游击,结果刚到江边就被巡逻队(很可能是安插的暗哨)摁住了;再有岳家军的各级将领特别是岳飞自己,始终抓督查抓的很严,比如岳家军每次在外行军,扎营后岳飞必定亲率十几名骑兵来回巡视营地,“唯恐有一不如纪律者”。——主帅已经做到这份儿上了,下面各级将领肯定压力山大,自然也就处处从严了


          IP属地:广西7楼2016-12-22 15:46
          回复
            再次,还有一条也很关键、甚至不次于经济保障的措施,就是道德信念灌输,或者说“洗脑”。
            这条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搞笑。但是在当时的岳家军里,确实是有“信念”这个东西存在的。因为待遇良好也好,军纪严苛督查严密也好,都解释不了下面这两件事情:
            一是绍兴元年岳飞所部屯驻江州(今九江)的时候,湖北、湖南、江西因为刚刚遭过金军洗劫,粮草供应不上,但是岳家军又明令不准劫掠民间,所以很多将士不得不“卖马鬻发”以试图换取一点口粮(当然这个困难后来很快解决了);
            二是根据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岳家军行军时,如果要借住民家,那么第二天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而是天刚亮就要帮主人家“汛埽门宇,洗涤盆盎”,连睡过的床铺都要做到“临去,苇草无乱者”,然后才能离开。
            ——所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不是个故意夸张的口号。实际上这句话在文献里的初始版本是“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卤(打卤是宋代口语,意为抢劫),是我军中人”,也就是说,它原本就是岳家军中的士兵用来相互勉励的话,而且很可能就是绍兴元年岳家军后勤最困难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如果只是慑于严刑、诱于钱财,或者仅仅是自己有保障的前提下不想搞的吃相太难看名声太差,就不会在自己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还恪守纪律不肯扰民;如果只是为了保证军队行军作战纪律,那只要不犯抢就行了,不必住个宿还要帮老百姓搞大扫除。
            总之,原本是不需要做到这个程度的。


            IP属地:广西8楼2016-12-22 15:47
            回复
              最后再稍微展开一点,就是很多人可能会继续困惑的:为什么岳家军能用这些手段来维护纪律,其他的部队,甚至很多近现代的军队都不行?上面列的那三大条,感觉也不是很难么?
              ——实际上,觉得不难,大概是岳飞这些行为在日复一日的官方宣教中,已经快变成教条一样呆板的口号了。但真仔细想想就知道,哪一条要坚持做都不容易。
              ——比如每次行军都率亲兵巡营,这个一次两次行,回回都这样,换你你受得了么?反正我估计我一次都受不了。或者年轻中层的时候还可以,升到高层,不懈怠也有别人劝你懈怠。再不然就算你坚持做了,那搞不好过两天就过劳死了或者上阵就没劲了。——休息时间比别人短、活动强度比别人高,还要统筹全局,光有信念和自制力不行,还得有身体素质。
              ——再比如手底下有人,才能满足严格管理大团队所需的人力资源,这就要求管理者本身要有人格魅力,业务能力也得能服人,还得会识人、会用人。而识人这个技能点,说实话天赋的成分更大些,不会看人的人往往再怎么学、再怎么历练也白瞎。别说武将了,就是文官,也一大堆官场上打拼半生还看走眼看错人的。
              可能还会有人说这不成了个人决定论么,感觉有了个岳飞就一切好办~ 问题古人早说过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话不是白给的:再好的制度,最初的设计者也是具体的个人;最后落到实际层面执行时,也还是具体的人在执行。制度也好,传统也好,都是长时间磨合的产物,每个参与过程的人都会对它的形成施加影响,而能力强、意志力强、目标又明确的人,自然施加的影响也会更强大。


              IP属地:广西11楼2016-12-22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