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吧 关注:23贴子:105

回复:#陈思成出轨#中国纪录片20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家》
导演:王海兵
一只大熊猫名叫"高高",它的家原本在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崇山峻岭之中,但它从小因病被人们从野外抢救回来,在保护区管理所和人们相处了两年。这年春天,人们又让它重返大自然。本片记录了"高高"放归之前一个冬季里和人们最后相处的生活,以及春天里人们送它回家的经历。记录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段情感,同时记录了人们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环境做出的努力,以及山区普通老百姓的环境意识、保护意识。本片获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获法国国际音像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入围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入围法国环境电影节,入围巴西里约电视节,在美国凤城纪录片电影节上展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动迁》
导演:章焜华
章焜华,高级编辑,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本科毕业,1963年至1978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任记者,1978年至今在上海电视台从事电视纪录片编导工作。
主要作品:
《大动迁》,1995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特等奖,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上海外宣"银鸽奖"一等奖。
《半个世纪的乡恋》,第二届华语电视最佳纪录片金龙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特别荣誉奖。
《回归何处》,1996年上海电视节最佳纪录片评委奖、最佳纪录片记者奖、最佳纪录片观众奖。
《回到祖先的土地》,第35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中国外宣"彩虹奖"一等奖,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Bobby老师,您好》,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上海外宣"银鸽奖"一等奖。
《中华之最》(第一辑),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雁荡山》,1996年中泰国际电视旅游风光片优秀奖。
《新中国大使》,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楼2017-01-10 04:27
回复
    《彼岸》
    导演:蒋樾
    《彼岸》讲的是一群没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了戏剧导演牟森主办的一个班。当时牟森正要排一部戏,是根据高行健的《彼岸》写的一个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
    牟森就带着这14个孩子排这部戏,排了四个月。这个戏一直在讨论彼岸是什么,有的说彼岸是一个名词,有的说是一个动词,有的说没有彼岸。他们在北京电影学院连演七场,每次演完了那些孩子都哭。很多艺术家都去看了,给了很高的评价。
    三个月后作者再次见到这帮孩子时,他们已经被那个瞬间粉碎的大梦扔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漂流在北京城里,"明星"又还原成普通人了。有的女孩成了歌厅门口招徕顾客的小姐,有的男孩骑着车到处给人送方便面。又呆了四个月,实在撑不住了,就纷纷往回走。作者跟了其中的三个孩子回家。这三个孩子特别不服气,回到石家庄的农村,又自己弄了一出戏,叫《一只飞过天堂的小鸟》,然后在自家的地头上,给三四十个老头老太太演了一场,看完了他们鼓鼓掌。那出戏一开始就在修理一台拖拉机,到最后也没修好,后来一群人在荒野里推着拖拉机走,他们的梦就此消失。
    蒋樾,1988年从中央戏曲学院编剧系毕业,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因为不喜欢故事片的拍摄方式而离开,1991年、1992年两次赴藏拍摄纪录片,1993-1995年摄制纪录片《彼岸》,1996-1998年摄制纪录片《静止的河》。
    《山洞里的村庄》
    导演:郝跃骏
    中国西南云南省境内,有一个叫做"峰岩洞"的石灰山洞,洞里有一个已经延续了八代人的村庄。这个山洞里的村庄有一套延续了上百年的村社习俗和"村规民约",有古老的磨房、学堂、诊所和小店,也有村民们自己推选出来的村长,俨然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社会。实至今日,村民们谁也不愿搬出这偏远而闭塞的山洞。 山洞里所有的建筑均不用屋顶,各家各户的内部可一览无余,因此山洞里很少有隐私,人们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 洞里的所有声音,鸡鸣、狗叫、无线电、缝纫机都带有天然的混响,尤其是山里孩子们所特有的,带着阵阵回声的唱读,通过硕大的喇叭状的山洞口飘逸而出时,会在山里传得很远。这个山洞里的村庄,通过一条步行四、五小时的山路与外界相连,每年都有人通过这条小路走向省城的学府。这天,出外读书的人们回到了村里,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很有戏剧性的真实故事。
    --------------------------------------------------------------------------------------


    19楼2017-01-10 04: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八廓南街十六号》
      导演:段锦川
      西藏的中心是拉萨,拉萨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街是西藏拉萨环绕大昭寺的街道,八廓街居民委员会就在八廓南街16号这个古老的院子里办公。本片纪录了1995年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在八廓街居委会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明信片式的蓝天白云的诗意。我们看到的是和内地任何一个居委会一样的繁琐的事务:调解家庭纠纷、给外来人员开会。没有旁白解说,没有煽情的音乐,也没有大量纪录片里采用的访谈。作者的道德取向和感情色彩深藏在画面背后。1997年,在法国戛纳真实电影节上荣获特别奖。
      段锦川,1984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长期在西藏摄制纪录片,现居北京。作品有《青稞》(1986)、《青朴》(1992年,与温普林合导)、《广场》(1994年,与张元合导)、《八廓南街16号》(1996)、《沉船──97年的故事》(1998)
      ------------------------------------------------------------------------------------------------------
      《半个世纪的乡恋》
      导演:章焜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去的村庄》
      导演:王小平
      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在《纪录片编辑室》从事纪录片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远去的村庄》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大奖、最佳导演奖、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提名、加拿大Banff最佳纪录片提名奖、葡萄牙电视节大奖提名。1997年担任第38届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国际评委。任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楼2017-01-10 04:39
      回复
        《流年》
        导演:陈大立
        《流年》里的四位农民剪纸艺术家都是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于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白凤莲曾于1994年、1995年应邀到法国、美国表演剪纸,白凤兰于1985年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高凤莲于1995年和库淑兰、郭佩珍一起在北京举办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剪纸展。库淑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剪花娘子。 《流年》深入黄河文明的腹地黄土高原,记录了四位农民剪纸艺术大师的生活与艺术场景。不仅展示她们的作品,也展示她们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别无选择》
        导演:何苏六
        年轻漂亮的母亲田惠平,大学毕业后到德国进修了行政管理专业,准备回国备干一番事业,却发现自己三岁的儿子杨韬得了一种当时国内还不甚了解的疾病--孤独症。由于这种病的患者没有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没有情感,对社会的规范也没有任何意识,在台湾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在西方被称作"雨人"。孤独症的患病率在我国达0.6%,在日本更高达1.1%,可是至今国际医学界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足,被公认是一种疑难病症,治愈率几乎为零。然而生性好强的田惠平并不甘心,跑了多家医院不果后来到了北京。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现代女性,田惠平不想放弃自我,然而她又是一个母亲,不同的角色让她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她开始探寻培养孤独症儿童能力的方法,并在艰难的处境中创办了"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田惠平找到了一个多重角色的结合点。本片全长9分钟,获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5届国际青年电视节最佳评委奖、最佳观众奖。
        何苏六,1965年2月11日出生,浙江义乌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中国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评委,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纪录片评委,1998年第6届(法国)国际青年电视节评委会副主席,纪录片学术网站《纪录·中国》http://www.chinadocu.com创办者、负责人,(北京)国际科学纪录片展评研讨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1996年纪录片《母亲,你别无选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5届国际青年电视节最佳评委奖和最佳观众奖;
        1997年香港回归献礼片《方寸国土万千情》之《走进香港》、《大戏女小生》,获98年"春燕杯"长纪录片奖;
        1997年 20集纪录片《家在北京》,任总编导
        1998年 纪录片《香港新纪元》编导之一;
        1999年 大型纪录片《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编导之一,获首届中国新闻出版音像制品一等奖);
        1998年 为张艺谋工作室创作纪录片《紫禁城今夜灯火通明》;
        2001年 《中国院士》之《中和》、《为了共和国的"太阳"》、《"不守本分"的院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楼2017-01-10 04:45
        回复
          《三节草》
          导演:梁碧波
          《三节草》讲述的是一个叫肖淑明的老人一生的传奇故事。肖淑明还在少女时代时,被摩梭人土司喇宝成看中,带回泸沽湖成为他的压寨夫人,这一去就是54年。1996年她有机会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当她看到繁华的城市的时候,肖淑明百感交集,她已经不可能再重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但是她却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孙女拉珠送回到成都去。全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肖淑明讲述自己早年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一条是肖淑明为了能将孙女拉珠送往成都而做的努力的全过程。
            本片曾获得1997年第20届法国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1998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19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梁碧波,男,汉族,主任记者。196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先后毕业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和四川大学。1992年至今在成都经济电视台工作。1992年至1995年3月,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共获全国及省市级新闻奖20多项次。1995年3 月至今从事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为:
          1995年:《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第二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1996年:《冬天》
          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 ,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第3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特别成果奖
          1997年:《三节草》 ,1999年:《婚事》
          --------------------------------------------------------------------------------------
          《舟舟的世界》
          导演:张以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导演:孙曾田
          镜头围绕着大兴安岭一个鄂温克的驯鹿部落中三代女人的故事和命运展开。主角鄂温克姑娘柳芭是地道的山林的女儿,柳芭的姥姥是一个萨满,替人看病消灾。姥姥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婿都早早去世了,全家只有姥姥、妈妈和她。柳芭因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而走出山林。但是柳芭在城市里过的并不顺心,在那里她总是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作为大山中的少数民族的身份,她强烈地思念着家乡和亲人。但是当柳芭又返回山林,她发现这里的一切都不再象以前那样与她心心相通,在这里她又成为一个城市人。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柳芭嫁给了一个善良的农场工人,尽管她难以确定自己是否爱他。驯鹿群中的神鹿因为难产死了,很快,柳芭的第一个孩子在大兴安岭出生了。
          ------------------------------------------------------------------------------


          22楼2017-01-10 04:57
          回复
            《周恩来》
            导演:时间
            本片是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拍摄的一部领袖人物传记,共十二集。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展示周恩来生活年代的历史面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领袖人物的感受,选择和探索的历程,力图使观众对周恩来获得一个系统的立体的认识,将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和国总理形象再现于屏幕。
            时间,1963年出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任编导,主要作品包括《我眼里的爸爸》、《访天津市长李瑞环》、《回延安》、《地球你好》、《天安门》。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任《东方之子》制片人。1996年创办《实话实说》,人制片人、总导演。1996年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总编导。1998年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2000年筹办新《东方时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楼2017-01-10 05:03
            回复
              《阴阳》
              导演:康健宁
              农民徐文章是宁夏西北彭阳县崾岘乡陡坡村里是最有学问的人,他也是方圆几十里都有些名气的阴阳先生,许多农民在红白喜事,挖窖洞盖房子的时候都邀请他去给合定日子、测算方位、占卜吉祥,甚至脸生病,也是请他去给"医治"。有了这些别人所不具备的条件,徐文章的家在村子里便显得殷实并显赫。
              陡坡村村民在山坡上开垦出的坡地上耕作,听说靠打窖蓄水灌溉可以提高产量,于是让徐文章选择地点打一口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两个月时间过去了,当下探三十多米时,仍不见水源。徐文章不承认打井失败,在这个地方"威望"比什么都重要。而当徐文章的水窖完工时,他生了一场病,他认为这是由于已挖好的水窖离祖坟太近,风水不好所至,决定另选地址重打水窖。村里修路要通过徐文章的土地,徐文章反复强调村长对他欺负由来已久,修路的事只得不了了之,打水的道路仍然艰难。阴阳先生徐文章永远都在运用他的理论为自己的生计着想着,农村的生活就在这阴阳的不了了之中继续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马帮》
              导演:郝跃骏
              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为了保障独龙族的基本生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最多时有五百多匹骡马,"性质"为国营的"国家马帮",每年运送600吨左右的粮食和其它生产、生活物资进入独龙江流域,以救助独龙族兄弟。1997年4月,通往独龙江的公路终于开始建设,望着一天天向前延伸的公路,马帮人看着一匹匹为他们累得吐血的马,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两年后,也就是1999年,由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当年年底,组建了四十年,一直由贡山县交通局管理的这支国营马帮被正式解散,所剩的最后一百五十多匹骡马全部被拍卖。
              本片用半年时间跟踪这支"国家马帮"从雨季到冬季前的艰苦经历,记录了在公路开通之前,这个特殊地区赶马人普通、感人却鲜为人知的生活,包括怎样为抢运粮食而被大雪围困等等惊心动魄的场面。本片拍摄于1997年,完成于1998年,共分4部,曾经获得中国电视骏马奖。
              郝跃骏,云南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导演,云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79-1983),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1985)
              影视作品参展:
              《甫吉和他的情人们》:94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十五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94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节 。
              《山洞里的村庄》:获法国96 FIPA长篇社会报道"评委会特别提名" ,96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98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回家》:1999 中国"彩虹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姐姐》
              导演:李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楼2017-01-10 05:15
              回复
                《考试》
                导演:郭佳
                许阳、胡梦、吴艳、王晶,都是十二三岁左右的小姑娘,这一年她们和父母从不同的城市来到了北京,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租了相邻琴室,准备参加这里的考试。四个女孩子的父母为了她们的考试几乎把家都搬来了,全天候的陪伴她们准备考试。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参加考试的不仅是这四个孩子,更是这几个家长,他们已经为孩子们的将来设计好了道路,为了能够考上他们可以不计代价。但是只有胡梦通过了初试,而她也没有能通过复试。每个家庭都很伤心,但是他们都很快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方式。全片的结尾又描写了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田昆,他们也将家搬来了北京,田昆的妈妈将陪他在北京,直到有一天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
                郭佳  生于1970年,1991年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广电专业,1993年进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任编导,主要作品有:《考试》、《校园心理变奏》、《金钟》、《中关村的故事》、《创业故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福祥日记》
                导演:郑永志
                1997年12月,张家口市人民商场,包括其下属的所有商场即将进行经营体制的改革,采用的方法是个人买断商场所有商品,每月交纳租金,也就是个人承包。"泰福祥"也是人民商场的下属商场,原先的经理刘玉蛾和副经理决定联名买断商场的经营权,然后由部分职工入小股,租赁柜台。职工们对于这次的改革反映非常强烈,很多人对于刘玉蛾承包后的前景表示怀疑,而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在新的体制下能否得到好处,这一切成了她们家庭这几天争议的话题。刘玉蛾找来了50万圆钱,签定了合同,对于商场的人员和制度进行了调整,成功的将"泰福祥"过渡为一个赢利的私营企业。
                郑永志,男,1965年出生。1997年加盟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现为《纪事》组编导。主要作品:《祖传手艺》(上、下)《大家庭》(上、下)、《青年马融》、《泰福祥日记》(三集)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楼2017-01-10 05:2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大凤小凤》
                  导演:鹿敏
                  这是一个在法与情的冲突中发生的故事。大凤小凤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时妈妈去世了,姐妹俩由大姨和大姨夫抚养。大凤小凤两岁的时候,她们的亲生父亲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围绕着大凤小凤的归属问题,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互不相让,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法院做出另外最终的判决。
                  鹿敏 ,1964年出生 ,1982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6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1989年在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工作 ,1991年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工作 。1994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任编导 ,2000年加盟东方时空《纪事》栏目任编导。代表作品:《正风剧社》、《大凤小凤》、《硕士村长》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红枣》
                  导演:王海平
                  太行山有许多土特产,太行山人赖以生存的这些土特产,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大红枣可吃可卖,是山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民歌"小白菜"是山民们吃饭劳动之余常常吟唱的,山民们就是这样生息繁衍--吃着大红枣,唱着"小白菜",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同样伴随着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男女山民们。《大红枣》告诉你:人们生活中有如大红枣一样的甘甜,也有如"小白菜"一样的凄婉,如此一代代周而复始。
                  王海平,男,1957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82年在河北电视台开始从事电视工作,此前当过插队知青,上过大学,有短期报纸编辑经历。在河北电视台工作期间历任专题节目编辑、专题部编辑组组长,国际部副主任、主任、台编委。目前担任精品创作室主任,只要负责河北电视台纪录片、电视剧、动画节目的管理和生产。20多年来始终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拍摄过历史系列片《周恩来》、《陈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端》、 《晴朗的天》、《八路军》等,纪录片《接班》、《山乡》、《等待》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奖等奖项,并在法国嘎纳(FIPA)电视节上获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楼2017-01-10 23:03
                  回复
                    《老头》
                    导演:杨荔娜
                    1999年10月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2000年3月获巴黎"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6年,我搬进北京青塔小区,有一天我路过看见一群人,觉得他们好看,就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们。
                    他们是一群退了休的老头,我叫他们大爷,大爷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聚集在路边的大墙底下晒着太阳,聊着天。中午回家吃饭,午后接着出来,到五点钟左右回家吃饭、睡觉。夏天的时候他们会转移到另外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去坐着。
                    年复一年,他们准时出门,准点回家像是上班的人。二年多的时间我做完我的纪录,再经过大墙的时候,很多大爷我不认识,当年那些吸引我,让我停步观望的大爷有的生病、出不了门,有的离开小区到子女家去生活,还有几位大爷他们常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该走的时候了,我眼看他们离去,深信他们前往天堂。" (杨荔娜)
                    杨荔娜,女,1972年出生;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 现是总政话剧团演员; 1997年做纪录片至今,《老头》是处女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事》
                    导演:梁碧波
                    在秦岭山脉的大山深处,有个村子叫李仙坡。春天里梨花盛开的时候,18岁的建娃子和杏树坡的琼女子悄悄地好上了。建娃子的邻家姑娘玉娃子,也在这个时候长大成人了。父亲身体不好,她不想嫁出去,想招个女婿上门来,提的是邻村的小伙子赵忠。这两对年轻人都托54岁的老汉张新喜作红爷。从春天到冬天,张新喜穿梭游说于这四个家庭,一个程序又一个程序,竭力要把婚事促成……本片跟踪了两对农村青年从提亲到结婚的全过程。 本片参展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14届爱沙尼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5届巴西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楼2017-01-10 23:09
                    回复
                      《英和白》
                      导演:张以庆
                      武汉杂技团狭窄的小院,一座大门里是英和白的家。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唯一一个与人居住在一起的熊猫。白是一位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养师,她和英组成的这个"家"已经有14个年头了 。本片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便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世界信息的电视。在长达50分钟的片子里,除电视机不时传来科索沃战争、印巴冲突、叶利钦辞职等外部世界信息外,再没有一句画外音,也没有一句采访白的同期声,有的只是不时出现的白照料英,以及英常常从窗口探出脑袋张望对街灯红酒绿的画面。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空间,同时也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一些对生活现象背后的思考。本片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 ,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音效奖。
                      张以庆,1954年出生,曾从事教师、工人和记者工作。从事电视工作13年,现在中国湖北台纪录片工作室任主任记者。创作的纪录片有《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年)、《舟舟的世界》(1997年)、《英和白》(1997年)、《英和白》(1999年)等。作品曾获中国国家政府奖三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大奖及单项大奖各一个,其中《舟舟的世界》在1998年至2000年先后获瑞士南北国际电视节目特别提名奖,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提名奖以及入围法国FIPA、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上海国际电视节总决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选》
                      导演:胡劲草
                      1998年3月,吉林省镇赉县一个叫做大官的村子开始了村委会的换届选举。这是大官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海选"的方式进行选举。所谓"海选"是东北农民在选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明的选举方法。"海选"的选举过程包括:村民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满意的人作为候选人,秘密划票,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进行公开的竞选演说。中国的农村居住着九亿农民。在这里,村委会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主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村长是村委会的最高行政长官。通常村长是由上级行政领导指派,1992年中国政府颁布《村委会组织法》,这种行政指派结束了。按照组织法,村委会主任在任期三年届满之后,必须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但候选人的名单依然可以由上级政府指定。"海选"的方式目的是要让村民能够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胡劲草,女,199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编导。作品《海选》1999年获得39届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银奖,《藏羚羊之死》2000年获得40届该电视节提名奖,合作编导的节《第二次生命》获得1999年亚广联特别奖。1992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由于她制作的部分有关环境保护的节目在促进公众环境意识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1998年,受德国新闻局和德国国际交流中心的邀请,她前往德国进行环境考察。2000年,她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成为2000年至2001年度的尼曼访问学者。
                      -------------------------------------------------------------------------------------------


                      29楼2017-01-10 23:15
                      回复
                        《第二次生命》
                        导演:张洁 胡劲草
                        本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南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感情故事。女儿张玥琨九岁时不幸患上泌尿系统疾病,几年后发展为"尿毒症"。从那时起,父亲张珪、母亲王立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女儿活下去。12年过去,负债累累的父母决心背水一战,捐出自己的肾为女儿实施换肾手术,但遭到孩子姥姥的反对。1999年3月11日,母亲王利民瞒着自己的母亲神态安然地躺在手术台上,父亲张珪在手术室门口为女儿和爱人紧张地守侯着。本片1999年4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同年11月在澳大利亚悉尼获第36届"亚广联"大奖--多元文化贡献奖。
                        张洁,男1962年生于云南,彝族。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先在地、省、中央台三级媒体从事电视工作十七年,涉及新闻、专题、文艺、电视剧等领域。利用云南人文、地理资源拍摄《水与火的民族》、《彝族虎崇拜》、《说不尽的云南》等一批有影响的纪录片,多次获全国、省级优秀电视节目奖。1993年起受聘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调查》,致力于访谈类节目和调查类节目。主要作品包括:《西古县村记事》、《公交是否优先》(1996年),《公开选拔副局》《嘉化改制录》、《香港百年大事记》、《祝福香港》(合作)(1997年),《真理标准大讨论》(1998年)《第二次生命》(合作)、《眼球丢失的背后》、《硝烟中霸权》(合作)、《战火中的中国记者》(合作)、《营救"盛鲁号"》(合作)(1999年)《目击UFO》(合作)《鱼死之谜》《羊泉村记忆》(合作)(200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楼2017-01-10 23:21
                        回复
                          《寻找都仁扎那》
                          导演:苏敏
                          《寻找都仁扎那》通过寻找古代摔跤英雄都仁扎那的故乡,把蒙古草原的习俗、文化与人物形象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个民族性格的生成历程。都仁扎那是一位传说中的英雄,一位英勇的博克--摔跤手。本片定位于"寻找"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寻找而逐步展示都仁扎那的人格与性格,他的家乡、他的故事、他穿过的靴子以及他的后代,在人们的叙说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但他本人的真实历史却一直作为一个疑案没有揭开。辽阔的草原、1024个博克摔跤的那达慕、彩条缤纷的章嘎,都在叙述一个民族的性格生成--都仁扎那正是这个民族的代表。《寻找都仁扎那》画面精美,解说参与了电视片的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化含蕴与艺术价值。
                          《沙与海》
                          导演:康健宁,高国栋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圆。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潮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考察。
                          康健宁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4年
                          职务:宁夏电视台国际部主任
                          个人简历:
                          197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操和运动生理学专业;
                          1984年,从宁夏大学调至宁夏电视台对外部工作。
                          主要作品:
                          1992年,电视纪录片《沙与海》获"星光杯"特别奖,在片中任编导。
                          高国栋,辽宁电视台高级记者。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1991年起编导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其中纪录片《沙与海》,在第28届亚广联大会上获"亚广联电视奖大奖",纪录片《辽河》在第1届亚洲电视节上获"亚洲未来奖",《两个孤儿的故事》在第2届亚洲电视节上获"纪录片大奖",《怒族一家人》在第3届亚洲电视节上获提名奖,《人·鬼·人》在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社会人文类大奖"金熊猫奖"。1994年获第2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5年获中国百家新闻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评为高级记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楼2017-01-10 23:32
                          回复
                            《德兴坊》
                            导演:江宁
                            "德兴坊"是上海一条建于1929年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居住着291户人家。在这291户人家中,有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也有的是新住户,然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住房紧张,由此而生出许多事事非非。本片十分客观地跟踪拍摄了三户人家,捕捉了这条弄堂中的一些生活琐事,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从中透视出中国的习俗、道德、伦理,全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该片拍摄于1991年夏天,成片于1992年9月。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几位活生生的人物,而且客观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都市居民住房困顿的历史病痛,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临界点,因而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历史档案。本片获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爱纪录片提名;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记者奖;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欢的纪录片奖;入选1999年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回顾展。
                            江宁,1972年江西电视台新闻记者。1985年南京电视台专题部编导。1989年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编导。1996年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上海》栏目制片人。1998年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制片人。
                            主要作品:
                            1992年 《德兴坊》
                            1993年 《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获一九九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1994年 《三峡,三峡》八集系列纪录片。其中一集《家园》获第五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1996年 《为了五十六个民族娃娃》,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楼2017-01-10 23: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最后的山神》
                              导演:孙曾田
                              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大多数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而鄂伦春人孟金福,则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偶尔有筏木者将这样的树砍掉,会让他和同他一样信奉山神的人难过很久。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但是随着这些老鄂伦春人的逝去,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
                              孙曾田  1958年5月5 日生。1965年入小学。1976年中学毕业,下乡知青三年。197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1983年毕业,中国中央电视台任摄影导演至今。创作电视节目近百部(集)。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
                              1991年《生命的风景--吴冠中传》传记片 导演、摄影
                              1992年《最后的山神》纪录片 导演、摄影
                              1993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ABU)大奖,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国际奖项;1995年获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1998年参展意大利"波波利影视节"。
                              1995年《黄河一日》30集系列纪录片 总导演
                              1997年《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电影纪录片 导演、摄影
                              1997年获十一届"帕尔努"传记片电影节评委会奖;1998年获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1998年获第七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1998年获国际纪录片协会"劳伦斯"提名奖;1998年获中国纪录片学会长片一等奖;1998年参展(芬兰)北欧人类学电影节;德国哥廷根电影节;法国人类学电影节。
                              1998年《祖屋》导演
                              2001年获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界"荧屏奖"二等奖
                              2000年《家住荷花淀》纪录片 导演、摄影
                              2001年《点击黄河》大型文化系列片 总导演
                              -------------------------------------------------------------------------------


                              33楼2017-01-10 2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