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天骄吧 关注:21,178贴子:1,046,902

回复:和通诺尔之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血色黎明
这是镜儿泉之战的第二阶段
清军巴里坤大营在23日夜晚得到樊廷的救援信,立即派张元佐带着4000清军出发,为了加快速度,2000骑兵和蒙古兵在前,步兵在后。在夜里他们就听到清朝入侵军被歼灭的密集的枪炮声。准噶尔的大刀向清军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风在吼,马在叫,风雪在咆哮。
在24日凌晨,清军大营的援兵终于在这个黎明赶到战场。此时准噶尔军和樊廷部连日在风雪中行军作战多日,23日又激战一天,张元佐带着清军大营派发的援军到了。
张元佐所部在镜儿泉遭遇准噶尔军,张元佐的2000骑兵先列阵前进,准军的战线不退却,于是张元佐加上2000步兵也加入阵列,从黎明打到中午。

对于清军大营的援军的到来,准军立即调整,准军分两路冲击张元佐所部,

对于准军的冲击,张元佐阵营变成方阵应对,

清军 三面攻打到24日黄昏。张元佐派清属蒙古伪军抢夺左面山梁,张豹等夺得8处山梁高地,张元佐中路进攻,和樊廷部内外夹击。准军逐渐消失在24日的夜幕中。樊廷部得以解围。逃脱了被围歼的命运。
巴里坤之战会这样结束吗?


113楼2017-11-08 20:44
收起回复
    24日夜围困清军的准噶尔兵渐渐退去,他们去了哪里,清军当时并不知道。
    准噶尔军去了哪里呢?他们继续向东。在巴里坤清军大营的东面,有准噶尔在巴里坤之战中缴获的大量物资。
    巴里坤以东,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据点-----土谷鲁城。
    土谷鲁城市清军粮食中转的最重要据点之一,在城里囤积着相当多的清军粮草。12月初八日,准噶尔军突破了科舍图、额仑矶要塞后风驰电掣的来到这里,发现了这座木城,一些游兵对土谷鲁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土谷鲁木城里清军兵力:一个清军低级军官笔帖式奇书在这里驻扎,城中原有200清兵驻扎,从各个牧场逃来土谷鲁的清兵也有300到400人,还有土谷鲁的屯种兵、运粮兵。(推测应该有1000人)。土谷鲁是一座木城,土谷鲁清兵还将运粮的粮车环绕木城。防止准噶尔骑兵冲击。
    12月9日,一些准噶尔兵攻打土谷鲁城,奇书率清军防守,准军退却3里驻扎,采用诱敌出战的办法,有时候十几个骑兵引诱城中清兵出战,有时候故意用几十个骆驼引诱清军出城,奇书很严谨,并不出战。
    12月6日,一些准军再度回到土谷鲁,又攻打了一天。
    12月23日雪夜之战和血色黎明之战后,准军又向东,将缴获的清军牲畜、物资集中到盐池一带,还留了一些人骚扰土谷鲁,一直到12月初28,准军渐渐退去回家过年,土谷鲁逃过一劫。

    完美大胜中的遗憾
    巴里坤之战,是一场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运用的战役,是一场完美的经典战役。
    这次战役结束后,准军就锁定了胜局,三万准军就肢解了东西两线几十万军队,完美战役是历史意义的,不是演义上的章回故事。小策凌敦多布是历史名将,不是舞台上涂抹了脸的戏子。完美战役也有完美战役的遗憾。
    土谷鲁就是这次完美战役的遗憾之一。准军在战争迷雾中,并不知道土谷鲁城中有大量清军粮草。攻打土谷鲁的只是一些游骑。如果准军审讯清军战俘工作再细致些,得知土谷鲁城里有大量清军粮草的消息,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打土谷鲁,缴获城中粮草或者烧毁掉。那么这将是演义级别的胜利,小策凌敦多布的形象也将多智近妖。
    那么为什么准噶尔对土谷鲁没有重视起来呢?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战略目标不在于此。当准噶尔军冲进清军侵占的巴里坤盆地后,准军将士一定惊呆了,在巴里坤盆地,清军居然有那么多的马匹、骆驼、驴骡、牛羊。。。。。
    岳钟琪的计划是,将西路清军后勤半游牧化,以扩大打击半径,打击半径从乌鲁木齐扩展到伊犁。所以整个清朝囤聚了那么多的牲畜在巴里坤。小策凌敦多布看到这遍山野的马驼牛羊后,一定洞悉了岳钟琪的想法,对着清军大营微微一笑。
    由于忙于缴获清军的马驼牛羊,所以也没时间,没工夫去猛攻土谷鲁。在粮草和马驼牛羊之间选择,准噶尔当然会选后者,好运输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是打击清军的进攻半径。如果说北路、西路是两条腿行走的清军侵略者,那么此举,就是一棒子打断了岳钟琪的腿。


    114楼2017-11-14 10:43
    收起回复

      青海战役
      1730年准噶尔反击清朝入侵的巴里坤之战激战之时,青海也爆发了战役。
      清朝入侵准噶尔汗国的道路有三条,阿尔泰路,哈密路,还有青海进入准噶尔的嘎斯路。
      准噶尔汗国得知清军的入侵意图后,主力预防准噶尔西线的舒努和他的联军,因为同是游牧民族,准噶尔能在冬季发动对清朝入侵军的攻势,舒努也能在冬季趁虚而入。
      准噶尔汗国判断清朝北路入侵军,在冬季不可能从阿尔泰山脉过来。于是准噶尔汗国派小策凌敦多布带着5000人,到巴里坤杀掠清朝西路入侵军。
      ----------同时,准噶尔汗国派宰桑-木库莱带1000人远赴青海,主要目的是侦查在青海嘎斯路是否囤聚清朝入侵军。测探虚实,顺便联络被清朝侵占的青海之地的人民。
      1730年12月13日黎明,200准噶尔军突袭了清朝在青海的哈吉尔卡伦。 继而,哈吉尔卡伦被攻陷,德布特尔的清军牧场的数群牲畜被掠,入侵清军被斩杀。青海的策零纳穆札尔百余人投顺或被俘于准噶尔军。
      清朝入侵军根扎布交战时候马匹中枪被俘,准军袭击了清朝青海后,准备在塔里木河解冻前回去,根扎布在正月初三逃脱。
      青海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却牵连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动全身。清朝立即增兵青海,清廷军机处和雍正认为,“我兵如不救青海,青海人众必定反叛”,除了调发兵丁,清朝急着招募士兵,短期无法招募足够的士兵。清朝清朝命令青海蒙古出兵一万在各处关隘防守,并采买(强征)青海蒙古的牲畜作为后勤,青海蒙古人心浮动,甚至有人带部落要逃入藏地。清朝于是停止征兵和强征牲畜。从内地增兵,招募,训练并派发后勤。筑城修建卡伦等等,这让清朝的经济陷入巨大的消耗。清朝也担心在里塘的大海喇嘛,立即派人将大海喇嘛从里塘转移在打箭炉,想必藏地也得知清准交战的讯息。
      青海战役的意义在于,准军侦查了青海清军的虚实,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朝西路、北路入侵军。
      青海战役给了青海人民一个信号,准军会回来。
      青海战役导致清朝在青海强征军人牲畜,导致青海人心思变。
      青海战役牵动清朝的一系列动作,逼迫清朝陷入巨大的经济消耗。
      牵一发动全身,准噶尔汗国的大策凌敦多布善谋,仅仅1000人的突袭产生的效果很充分。


      119楼2017-12-10 23:50
      收起回复
        第九章:1730年清准战役战果盘点
        农历12月28准军载着缴获清军物资,渐次退去。新春即将到来。巴里坤战役和青海战役结束。战果如何计算?历史一直是糊涂账。狗血故事横行于史。
        噶尔丹策零说这年冬天,准噶尔消灭了清朝10000人。也有零星论文叙说此次战役清军阵亡1798人。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计算方法和引用材料不同而已。准噶尔说消灭清朝10000人,是巴里坤之战击毙清军,加上俘虏,重伤,轻伤致残失去战斗力,加上俘虏卡伦、塘站、台站、牧场清军民夫,加上受创清军占据地区民口、商人,策反、投奔准噶尔汗国人口;加上青海战役击毙清军人数,俘虏清军人数,俘虏青海清军占据区人口,青海投顺准军部落人口。

        第一节:巴里坤之战清军战损的自我统计(不包含民众)
        1731年2月13日,纪成斌第一次统计。
        阵亡:副将徐宗仁,守备刘贵才、刘芳雨、季国勳。千总2员:王大谟,徐维。外委把总:方正、刘世勳。守备张凤、杨世英。还有功加守守备7员,千把总14员,经制外千把总13员。
        阵亡马步兵、蒙古、番、回士兵1798人。
        重伤:参将陈弼,功加属副将沈悬。守备3员。功加属守备1员。千把总12员。署千把总2员。制外千把总4员,
        重伤马步兵,蒙古、番、回453名。
        失踪:青海台吉1人,鄂尔多斯参领1人,守备1员,功加守备1员。千把总7员。效力千把总1员。经制外千把总9员。失踪士兵1380人。
        合计:3720人(轻伤、冻残未计入)
        1731年2月24日,岳钟琪第二次统计
        阵亡1798人、重伤453人、失踪1388人。冻伤、冻病3500人。(亡伤失踪官员未计入)合计7139人。如果加入未计入的将 官实际为7228人。要求增兵。
        1731年4月21日,岳钟琪第三次统计
        阵亡将官19员,马步兵1843人。被俘官7、马步兵1134人,残疾2544人。要求调补人员,合计5547,(不含有功人员受伤)
        6月24日岳钟琪第三次统计
        阵亡被俘3846人,伤2675人要退役回内地。(未计入将官和有功人员伤病。)
        第二节,清军被缴获武器
        清军威远炮、子母炮被缴获27门。
        清军火枪2578杆火枪被缴获。(清军火枪配给率为40%-45%,意味着6000左右清军失去了自己的武器)。
        其他武器不计。
        第三节:清军损失粮食
        樊廷烧毁的科舍图、额仑矶粮食18石、粟米874石、生面192006斤。途中运输生面被缴获10852斤。
        第四节,清军被缴获牲畜驼、马、骡、羊23万1250头,战役亡损2787战马。
        见附表
        清军军制,战役有功、受伤人员退役回内地,巴里坤之战之后清军阵亡、轻重伤,加上有功人员2500人左右要退回内地,清军出现巨大缺口。雇车将这些人运回内地又是一笔银子,关键是增兵将耗资靡费。
        最主要的是清军23万多牲畜被准军缴获,这是岳钟琪想后勤、进军半游牧化。将打击半径从巴里坤到乌鲁木齐拓展到从巴里坤到伊犁的重要战略。是雍正朝几年里花费巨大用全国采买,牧养,一站一站运输到巴里坤的物资。中途很多牲畜倒毙,再被准噶尔缴获23万多,清军西路军的机动能力基本丧失。
        另:该统计未包含清据地区民口损失和青海战役战果


        122楼2017-12-15 12:55
        回复
          转眼,1731年新春到来,大清王朝的雍正九年到了!我和笔者塔林汗先生又和观众同志们见面了,我想死你们了!
          新春不写作,猫在家里玩游戏,我和塔林汗玩游戏,也就这点出息。日子难过年好过,你们该吃--吃,该喝--喝。不和你们聊了。

          不知道远在莫斯科的大清使节是否给雍正帝发去贺电?远隔万里他们不知道雍正帝此时的苦涩。就在巴里坤和青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之时,就在千家万户鞭炮齐鸣时刻。莫斯科也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在隆重的礼炮和雄壮的军乐中,大清使团坐着马车拉着10万银两的礼物进入莫斯科。
          几天后,使团觐见俄罗斯女皇安娜伊万诺芙娜。女皇刚继位,万国来朝。对大清的使团也是很有热情。
          宾主双方的友好热烈的气氛下会晤。大清使团的跪献国书让当场的宫廷大臣欧洲各外交使节为之一惊。
          跪拜叩首,是清朝的外交礼仪,如何跪?如何叩首?几跪?几叩首?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这是几千年的习俗,象征着一个复兴的大国的体面。
          俄罗斯外交人员在宣读国书时候,清朝使臣再度下跪,因为这个国书代表的是雍正的声音,这二番跪是尊敬自己的国主皇帝,在俄罗斯人面前更要肃穆谦卑,要比第一番跪叩更加隆重,才能显示出雍正比安娜地位更高一筹。
          安娜当然不知道清朝使臣的心思,实在看不下去,让清朝使臣站起来。清朝使臣坚决的拒绝和抵制安娜女皇的命令。宣读国书是我皇龙吟绕梁,我的使臣听得我皇字字铿锵,只有收摄心神、五体投地才能赚足体面。岂能听你女皇母鸡司晨让我起立?直到国书宣读完毕,使团全体才起立,获得这次外交冲突的胜利,挫败了帝俄的又一次阴谋。
          此后,在外交会晤场合,使臣又无数次跪叩,弘扬了东方文明,输出了价值观、文明方式。
          在外交舞会上,使臣和各国国王、使臣,贵妇的交际中,依旧坚持了气节,礼仪。想一想在外交舞会上,使臣和女皇,贵妇下跪碰杯的场面。真是自豪感从脚底油然而生。

          当文化自信遇到普世价值,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面,当清朝和越南、朝鲜等相同文化圈的自己玩的时候,一切那么的和谐。但当文化自信遭遇到普世价值的时候。却凸显出很多的矛盾。
          说实在,这个使团的大臣并不是奴颜屈膝,反而是胸中强烈的文化自信,数千年的文明的泱泱大国的悠久文明。每一叩都体现着古老的哲学智慧。宇宙观念。他们甚至有着文化上的优越,是一种给蛮夷的表演在里面。甚至自比牧羊的苏武,传播文明的导师。三跪九叩还是五拜三叩,二跪六叩还是一跪三叩?都是文明的体现。
          甚至还有弘扬文明和传播文明的表演在里面,汉服分子喜欢身着繁复的服饰到处叩头秀,也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其礼其俗其内涵完全一致。

          狮王巡视自己领地,用尿液尿在领地边界宣示主权,而使团用跪叩宣扬出了北京----天下的中心。
          用文化自信的角度,这是一次伟大的外交胜利,跪出了五千年的文明,跪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跪出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硬骨头。
          用普世价值来看,一切那么的突兀。
          从宇宙观,到君权天授,到儒家的纲常伦理。。。。
          文化中心,多元文化,普世价值?你有过思考吗?

          豪华的大拜年结束后,俄罗斯宫廷版赵本山似得小品,中国人怎么磕头还在由侏儒弄臣在上演,文明的传播就是如此,最先被最形而下的东西吸收。然后偶尔那些笑声过后观众或许会思考集权的作用副作用,女皇或许会羡慕东方的君主那样集权的牛掰。
          这样,你会以为这大拜年是闹剧吗?
          好了,说正题,使臣出使的目的,一是确认清朝给了俄罗斯那么多土地,勾结俄罗斯,做入侵准噶尔汗国的外交准备。最主要的,是到伏尔加河下游,到土尔扈特汗国,找到舒努。
          他们大拜年后,见到舒努了吗?


          123楼2017-12-15 15:08
          收起回复
            彩蛋:标签人物------大策林敦多布
            绰罗斯·大策林敦多布:18世纪冷末热初,世界最杰出的将军之一。
            大策林敦多布少年时期到藏地日喀则为僧,跟随五世班禅学习经教多年。如果他遇到天平盛世,他或许就会在青灯黄卷中度过平静的一天又一天,默默的寂灭在异乡的瓦砾中。但是不幸生逢乱世。他青年时期还俗。他还俗的时间应该在策妄阿拉布坦打败噶尔丹之后,血腥的内战之后,汗国重生,百废待兴,强敌四立。他应祖国的征召还俗,回到准噶尔汗国。
            第一次他出现在军事史上是在1716年的俄准盐湖之战,1716年俄罗斯派4500人出现在准噶尔汗国的北境,企图建立桥头堡,继而占据传说中的叶尔羌的金矿。2月9日大策林敦多布带着10000准军包围了这支俄军,俄准盐湖之战爆发。在围困了这支俄军之后,俄罗斯从托博尔斯克派发一支援军,被大策林敦多布歼灭,这支援军的数量和详细经过,因为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毁于大火无法复原。准军继续围困俄军,1717年4月28日,这支俄军基本被饿毙,残余退走。大策林敦多布基本全歼了这两支俄军。
            第二次指挥是覆灭拉藏汗之战。如果大策林敦多布是在1716年底入藏,那么盐湖之战中准军曾经换帅,因为藏地的教法危机已经刻不容缓,大策林敦多布必须从对俄罗斯的战争中抽身前往藏地。大策零敦多布带5000人翻越莽莽昆仑,穿越无人区出现在纳木错,万里奔袭突袭拉藏汗,拯救黄教格鲁派于教法危难。
            第三次胜利是对清准的喀喇乌苏之战,1718年清朝派出7千到1万入侵军进军藏地,大策林敦多布主动出击在喀喇乌苏和清军相遇,先派间谍波音马松引诱清军,不让清军舍楞部和额伦特部回合,然后诈败引诱敌人进入预定阵地,然后以4000准军围困清军,全歼了这支清军。并且歼灭了另一支从四川入藏的康泰的清军。
            1718年在喀喇乌苏的大策林敦多布错过了1718年春天在阿亚古孜河的哈准战役。1718年哈萨克趁准噶尔在和俄罗斯、清朝两线开战的时候,在准噶尔西线集结3万军队进攻准噶尔,哈准阿亚古孜战役爆发,经过几天的交战,准军战胜哈萨克军队,取得三线开战的全面胜利。这或许是大策零唯一错过的保卫准噶尔汗国的战役,
            1720年大策零敦多布4000人进攻了入藏清军几天后,从西藏退回准噶尔,是否参与了1720年的第二次俄准战役了呢?
            1723年准噶尔从对清朝和俄罗斯的战争中腾出手,准噶尔第一统帅舒努,带着准军覆灭了哈萨克三帐,大策林敦多布应该参与了这次战役的谋划。舒努的吊轨就在于此,1723年舒努实际上已经覆灭了三帐哈萨克。如果不是噶尔丹策零和舒努兄弟内战,哈萨克这个民族可能就在1723年的哈萨克民族史上的“大灾难”中就星散了。但是舒努在黑幕重重的宫廷阴谋中逃出,逃入哈萨克,在1727年又团结了哈萨克各个部落。几乎可以说舒努又重塑了哈萨克汗国。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延续真的有很多的偶然性在里面。正如《三体》中智子所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1730年的巴里坤战役,青海战役。尽管大策凌敦多布因为疾病没有亲自指挥,但这些战役的谋划出自于他。当然还有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等等一系列准噶尔的战争。
            大策凌敦多布少年为僧,长期的经教学习,逻辑严密的经院哲学,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圣人、圣父,然而却深化了他逻辑严密的头脑。他有着一种深邃的静气。即便是刻意歪曲、刻意涂抹、刻意篡改、刻意遗忘的几百年的历史,都掩盖不住“大策零敦多布善谋”的光辉。
            在1729年清军派发两路大军出现在舒努和准噶尔的安拉凯战役身后。准噶尔立即收缩西部的防线(所谓的安拉凯之战的胜利)。1729年冬季,准噶尔主力依旧在防守西线,错过了歼灭岳钟琪的时机。针对清军两路挺进直捣伊犁的战略。准的战略对策是趁冬季雪大,先发动巴里坤之战,打断清军的一条腿,选择打击西路军进军和后勤能力,并出兵青海,让清军陷入青海、巴里坤两线的防守、消耗。清军的募兵、增兵、后勤、运输、防守、修筑城池、防御工事等等都将被动的陷入巨大的经济消耗中。准抢占主动性后,就能将主力集中在阿尔泰,伺机歼灭西线的舒努联军和清朝的北路军,还可以监视俄罗斯的异动。
            特磊的智赚科舍图、峩仑矶。准军间谍布库狂奔到清军大营用假信息让纪成斌龟缩不动,有着喀喇乌苏之战之战中准噶尔间谍波音马松的影子。在巴里坤之战中,这两手棋,一定出自大策林敦多布。
            大策林敦多布的指挥,一般不会让准军陷入伤亡巨大的攻坚战。因为准噶尔军人太少了。那不是炮灰,是宝贵的战争资源。和俄罗斯的盐湖之战和对清的喀喇乌苏之战,都是将敌人饿死在堡垒里的。而准军的伤亡在多次战争中极小。大策零敦多布体现的是一种智力的力量。


            125楼2017-12-16 17:47
            收起回复
              冷末热初:是指冷兵器末期,热兵器初期。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军广泛普及刺刀战胜普鲁士。长矛兵逐渐被淘汰,1730年前后,刺刀出现,火炮飞速发展。一个时代代替了另一个时代。


              126楼2017-12-16 17:55
              回复
                再说一下大策林敦多布入藏的原因:
                当时出现三个大海喇嘛,
                六世仓央嘉措,被拉藏汗囚禁,送往康熙处,死于途中。拉藏汗居然如此大逆不道,导致一系列的教法危机。
                拉藏汗和康熙要立伊喜加措,导致进一步火上浇油,准噶尔和青海藏地以及全范围的格鲁教区都极度愤恨
                准噶尔和青海要确立噶桑加错。康熙和拉藏汗要立伊喜加措。于是大策林敦多布入藏,击杀拉藏汗,废了依喜嘉措,
                在大策林敦多布入藏后,康熙写信说:“自己册封依喜嘉措为无奈之举,未曾断言噶桑加措是假,不能坐大海喇嘛之床。”并在康熙59年2月立噶桑加措为大海上师。
                大策林敦多布入藏,派一支小分队去青海想带噶桑加措到拉萨坐床。喀喇乌苏之战后,康熙改变了以前的主意,期间多次派使者和大策林敦多布商量拥立大海喇嘛之事,在1720年由他的皇十四子拥立噶桑加措入拉萨。1720年大策林敦多布回准噶尔。三个大海喇嘛的一系列教法危机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很不好说,简要的叙述一下。


                127楼2017-12-16 22:38
                收起回复
                  权利斗争漩涡中的仓央嘉措
                  危机重重
                  放浪形骸是他的性情流露、还是无奈的自保?
                  他的诗句,在蒙藏人心中,有着另一种样子
                  一种在危机中的平静、无奈、一丝颓废和忧郁。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128楼2017-12-16 23:16
                  收起回复
                    春节彩蛋:小策凌敦多布
                    技术是战术的条件,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战术。
                    战术是战略的条件,没有战术就谈不上战略。
                    我们从战略的谋划层面勾勒了大策凌敦多布。我们再从战术的层面上谈谈小策凌敦多布。大策凌敦多布善谋,小策凌敦多布善战。他们并非兄弟,辈分上是叔侄关系。
                    准噶尔对俄罗斯、清朝、中亚穆斯林的入侵战中,具体的战役指挥就是小策凌敦多布。他参与了对俄战争,对哈萨克的战争,以及巴里坤之战、和通泊之战。
                    小策凌敦多布:勇猛、强悍、冷静、身先士卒。准噶尔汗国史上最优秀的将领,蒙古民族最优秀将领,世界最优秀将领之一。
                    准噶尔的战术极为丰富熟练,一般以枪炮第一,弓失第二,肉搏第三为基本战法。火炮部队的特点是骆驼轻型炮。炮兵的机动性很强。炮兵部队因为机动性强变化无常,后来赞布拉克巨型火绳枪加入,射程和精度都胜于清军的威远型、子母型火炮。岳钟琪总结道:“我军用子母炮,敌人用此赞布拉克,击远更过于子母炮,况准军之赞布拉克甚多,且行走便捷。。。。”火炮的远程打击和机动性上准军胜于清军。
                    火枪部队的线列齐射、散列推进两种战术都炉火纯青。
                    弓箭的运用每什么特点。毕竟他们已经使用着型号不同的多种火枪。
                    准军善于肉搏,锁子甲和长矛兵极具特色。每当雨天、雾天、雪天清军的火枪、火炮、弓箭因为潮湿无法作用时候。准噶尔的游骑就会擐甲而行,骤然降至,突击而来杀死几名清军扬长而去。这是准军军种的特点。
                    具体战术上,传统的骑兵墙式冲锋、线列的弓形阵、牛头阵,散列的鸦兵撒星阵,突击的锲型阵、都极其熟练。而且此时已经升级成火枪骑兵。
                    巴里坤之战中,准军首先是骑兵墙式冲锋,但清军密集火枪线列的话,准军不会冲击正面,会突击两翼,清军一般会把线列阵型变化成圆形或者方形阵地,准军会用更番叠战对应。清军会移动阵地到山上,防止准噶尔骑兵冲锋。 一旦清军阵地被钉在某地,准军会围点打援,打后勤,夜幕降临后夜战,清军战马夜间必须出去阵地吃草,准军会袭击这些清军战马。遇到雨雪天气对敌人突击肉搏。很多次战役敌人都是被彻底饿死的。
                    准军的防御一般是引诱敌人进入预设阵地伏击,对于大兵团也会组织驼城阵地防御,在乌兰布通之战2万准军一天就打残了10万清军。
                    关于线列和散列的问题,目前的军事史存在的问题是过于迷信线列的排队枪毙。实际上散列推进需要更高的默契和协同性。准军对线列和散列都很纯熟,乌尔会河之战准军线列密集火枪击杀清军主力。乌兰布统和巴里坤准军又用散列减少伤亡,却对线列的清军造成巨大的杀伤。军队的散列阵型对军人的作战意志,战术素养,战友之间的默契和协同性的要求远远高于线列。而这些正是准军最核心的战斗力。
                    准军最核心的战斗力继承传统蒙古骑兵的“鸦兵撒星”,他们的核心战斗力,不是人们说的核动力蒙古马,不是人们说的1公里蒙古狙击弓,他们最核心的战斗力在于军队“聚散分合”的能力。

                    巴里坤之战5000准军冲入有35000清军的巴里坤盆地,等于钻入了清军的包围圈。但是准军突入科舍图、额仑矶要塞后,立即散开,30个人左右的小队各自为战,摧毁清军信息传递的台站、塘站。袭击清军卡伦哨所,夺取清军资源。一旦遇到有清军部队,战区周围小队立即聚合,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扰,或者攻取下一个目标。每一个小队都能自行组织进攻,需要时立即凝结成一个整体。迅速投入战斗,(莫钦乌拉山之战等等),然后迅速分散向东各自选择目标进攻,遇到有价值的目标立即再度凝结成整体(雪夜、血色黎明之战)。 相反,清军尽管有35000人,但分散在各处,信息传递被切割,一旦大营自上而下的命令未到,不知道该怎么办?准军尽管人少,但在局部战场兵力和清军悬殊不大。
                    《孙子兵法》有一句,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清军将领应该熟读兵书,西路军又是侵占青海的底子,参与过战争。但清军却无法运用,准军不知道孙子是谁,但对兵法军事原则,连基层士兵都运用的炉火纯青。
                    用兵之道不在多寡而在分合,小策凌敦多布的巴里坤之战,是最好的注解。清军多准军寡,但准军以出色的聚散分合,空间上灵活的组合的能力战胜了清军。


                    131楼2017-12-18 07:41
                    收起回复
                      小策凌敦多布战刀





                      132楼2017-12-18 07:42
                      收起回复
                        第十一章:从两路直捣到筑城进逼
                        第一节:雍正紫禁城

                        。。。雍正帝打坐在紫禁城,尊一声观众们细听得的端,曾记得三年前定下计谋,议定要入侵准噶尔夺他伊犁,朕如今卒被杀将被斩,马被抢来羊被赶。两路进发难为继,西路残北路喘如何能前行。朕思量筑城进逼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京剧《雍正在1731》选段
                        新春,雍正总会出现在紫禁城。如果情况允许,雍正更爱在圆明园生活。没有谁愿意住在紫禁城,只有变态才喜欢紫禁城,那是个拥有数堵红墙的金顶监狱。13岁我和塔林汗第一次去故宫,唯一深刻的感觉,就觉得那是一个红色围墙的监狱,当看了皇帝嫔妃的居所后,所有对想象中的皇宫的美好印象彻底破灭,当时我心里有一种巨大的同情,被囚禁在这里的人,是多么可悲。那些女人可能一生无法走出那些院子,而那些个皇帝,居然***也住在土炕上。他们守着这堆豪华破烂,哪里都去不了,身边都是阉人。。。。相反圆明园更接近自然。我和塔林汗以及雍正都会喜欢。

                        雍正静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愤怒、孤独的坐着。做皇帝没有年假,他心里如同慢火煎熬的的那锅中药,热烈而苦涩。巴里坤之战是不折不扣的惨败。此时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有散尽,被丢弃在旷野雪地里的受伤的老卒还在哀嚎,
                        雍正很痛心,但是雍正还是很隐忍的给巴里坤之战定了调子。---“准噶尔趁我不备、倾其丑类,赶我马驼”。雍正定的这个调子,暗示准军人数众多只是偷了些牲畜,隐藏了清军人员损失,因为战争才刚开始,他还要募兵,还要保持士气,他还得继续,只是清人根据这个调子,一次次的加工,一次次篡改,篡改成准噶尔2万趁我不备,驱赶我驮马,总兵樊廷带兵2000雪中转战7昼夜,悉行夺回,2千战胜2万的的狗血故事。
                        对西路军将领,雍正很失望,但还是隐忍的升了樊廷、张朝良、冶大雄、奇书等等的官职,赏了大把的银子。雍正还是把纪成斌的儿子纪勇升为黑城营游击,赏银200两。
                        青海的清军副都统土默特人达鼐给雍正的信中说:“纪成斌不仅胆怯,且用兵无谋,惧怕驱赶牧群,将少奏成多。。。。”雍正帝还批达鼐“不懂事”,雍正将朝野对西路军的质疑按了下去。 肃杀的雍正有活剐了纪成斌的心,但是他却隐忍着流血的心,用颤抖的手粉饰着纪成斌们的失败。刚烈的雍正有痛骂西路军皆为**的心,但是他还是隐忍着,寄出快递,红包里是柑橘、荷包、糕点,里面还有祝您身体健康的字条,如同情人般贴心。做皇帝真的要泯灭自我的喜怒哀乐。传说雍正精研佛法、参破三观。此言可能真的不虚。此刻他真的泯灭了自己的愤怒。

                        雍正静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忧郁、孤独的坐着。青海的两份战报里,说着准噶尔的战略,噶尔丹策零命令5000人去巴里坤夺取清军牲畜,得手后立即报告给他,噶尔丹策零要带着准噶尔主力来和西路军决战。此时,西路军龟缩在大营,周围所有的台站、塘站、卡伦、交通线等等设施全被毁了,后勤机动被夺,准噶尔主力如果到来,西路军会不会被吃掉?清军此时增援,援军要在半年后到达。而北路军在酷寒的冬季能对西路军什么像样的支援呢?

                        雍正静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慈祥、孤独的坐着,正大光明的酝酿着阴谋。。这次和准噶尔在巴里坤野战交锋,西路军是侵占青海的年羹尧的底子都打成这样,下面的仗怎么打?清朝预谋中的突袭战被打成消耗战,后面将用掉帝国多少银子?会不会激起民变?无论怎么样,清朝在巴里坤这一战,就输到底了。雍正当然知道。雍正无法认输,秘密备战那么多年,结果被一拳打的退回来。帝国有帝国的惯性,雍正只能硬着头皮苦撑。
                        清朝从两路突袭,直捣伊犁的战略,调整成一步一步筑造城池,一点一点推进的城堡链战略,这将是一个消耗无比巨大的无底洞。几年里要消耗清朝多少银子?雍正和军机处的大臣们是否有底?即使这样,清朝有胜利的可能性吗?


                        134楼2017-12-21 08:30
                        收起回复
                          题外话-------雍正的权谋术
                          巴里坤之战之后,雍正对西路军的失利采取了一种隐忍的态度。这是否是雍正的权谋术呢?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权谋术必须要有它实施的条件和环境。权谋术必须是在社会组织高度科层化的体系中才有作用。而军事斗争的社会组织要求简单高效。所谓的战斗民族内在的核心不过是社会结构的简单,战斗人员的淳朴,执行军事目标的清晰坚决。比如俄罗斯,一个高度扁平化松散的基层,一群淳朴的底层,嫁接了一个欧洲模式的宫廷,导致著名的“俄罗斯虔诚的灰色牲口”。即优秀的基层士兵加上无能**贵族范的高级军官阶层。雍正如果是个棋手,他的盘面上遇到的问题是剧烈的。满洲入住中原,在雍正朝逐渐适应了从满洲简单的社会结构向繁复复杂的中原科层体系转变的过程。他生活在两种体系之中。电视剧《雍正王朝》还有其他对雍正的叙述中,觉得传统满洲是落后的,科层体系是文明的。这是不学无术的小学生的理解。
                          在应对如此人口众多庞大的落后的农业国的治理上,繁复的科层制度是一个应对的方法。但是在军事上这样的科层体系是极其有害的,所谓内斗内行、外战外行,正因为科层体系的习气、制度、思想的介入。八旗军在有清一朝战斗力逐渐下降的真正原因,是科层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其次才是在繁华中的堕落。过去人们以为八旗军是在花花世界里享乐导致的战斗力下降,这是片面的。
                          元朝入住中原,主流依旧实行传统草原松散扁平的治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蒙古自由主义”,元朝的蒙古人战斗力的废弛是因为在繁华中的堕落。100年后驰骋欧亚的劲旅,甚至不会骑马,他们的战斗力无法保证的时候,他们终于被逐回到蒙古高原。谢天谢地,如果他们统治的时间足够长,他们一定会腐烂在繁华里。而八旗军战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科层制文化带来的。军人们玩办公室权谋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而雍正能发现这样的问题,他力求让他的军队保持扁平化,能有自己实施目标权利的状态。雍正甚至抛开科层化官僚体系,另设军机处,减少中间环节。清代的奏折制度也很大程度甩开内阁的科层。 雍正朝在入侵青海的战役中,雍正一再放权给年羹尧,不仅是军事上甚至包括陕甘等地的政治行政权利。雍正保证了年羹尧的战功,也造成年羹尧的悲剧。年羹尧的时代,年羹尧错误的以为自己可以是传统多尔衮、豪格。阿吉格那样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时候。两种文化挤碎了他。对外年羹尧可以是一方诸侯,得胜回朝却必须是科层体系中的官僚。人们用满汉设防的思维去理解年羹尧是愚蠢的,因为即使是雍正唯一的的同父同母的弟弟,从藏地立功回来,如果不能在科层体系中做个官僚,也是会被囚禁到死的。年羹尧和允禵以为他们可以是皇太极时期的代善、顺治时期的阿济格、多尔衮。当时的满洲部落主义影响还在,但那已经是逝去时代的一个影子。

                          而雍正在策划入侵准噶尔汗国和实施后,对西路军依旧是放权的,容忍了巴里坤之战的失利,甚至费心的为他们擦屁股以消解科层官僚带来的阻力。这点算不算权谋?
                          准噶尔汗国遇到的也是这样的问题,传统游牧社会社会组织松散扁平,比如哈萨克当一个汗带着自己所属部落冲锋的时候,另两个汗却在一边观望,结果被准噶尔各个击破。而准噶尔的政治集权却导致他们动不动内讧,舒努就觉得应该分准噶尔的一部分给他,这是准噶尔的死穴。但是准军在战斗中,每一个小队都有独立的战略选择,30人一小队聚散分合,能瞬间分散掠夺清军物资,也能瞬间聚合给清军致命一击,组织结构简单高效,也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雍正,噶尔丹策零,舒努、阿布勒海尔都在努力解决他们时代面临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135楼2017-12-24 22:00
                          收起回复
                            第十一章:从两路直捣到筑城进逼
                            第二节:布尔海里发兵七万,哈萨克一救大清国
                            1730年农历12月28,准噶尔逐渐撤出清军侵占的巴里坤盆地,回去过年。但清军的紧张不安感依旧未消除,清军不知道准军的主力会什么时候到来?在青海投降清军的奔楚克泄露了准军的战略。噶尔丹策零令小策凌敦多布带着5000人去巴里坤,打击清军机动力和后勤力,夺取清军牧场牲畜。得手后要立即报告给噶尔丹策零,噶尔丹策零将带领“倾国之众前往决战” .
                            也有这样的消息,说准噶尔将会将对清军北路入侵军发动攻击。准军的主力在哪里?
                            准军的主力何时会来?雍正的担心不仅在西路清军和北路清军,他也担心准噶尔全力攻打安西、凉州。肃州,最为担心的其实还是青海、西宁。雍正说:“倘若率领他的大军安西、凉州、肃州,或者派大队人马进攻青海,青海力量断不能与之相抗,则西宁一代乃至于松潘等地都不得宁静”。巴里坤之战后,准噶尔将会选择在哪里和清军决战呢?是西路清军?是北路清军?是甘肃?还是青海?
                            刻不容缓,清廷马不停蹄的增援,要求上述各地全力募兵,让岳钟琪和查郎阿组织后勤。而且清廷立即调发北路军6000人由丁寿带领到阿济卡伦协防。从肃州派发兵马增援巴里坤。除此之外就只有自求多福了,清廷认为“如果准噶尔倾其贼众到西路,难道不害怕我北路之师捣其巢穴户?奔楚克之言不足为虑也不能不防。清廷想让北路军出击到准噶尔的和布克赛尔以西掠夺准噶尔的牲畜人民。但怕堕入准噶尔诡计。”这个企图让北路军进军到和布克赛尔一代,以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想法,是一个种子,酝酿出后来的和通泊之战。
                            准未走远,驻留在峩仑矶之外还有哨所观察着清军的动向,参与巴里坤之战的准军和缴获的牲畜在乌鲁木齐休整了2个月,原因之一可能是不让牲畜掉膘,原因之二应该是等噶尔丹策零来和清军决战,这是确实是一个绝好的战机,北路清军大雪冰封无法度过阿尔泰,西路清军此刻无力反击,甘肃洞开,青海空虚。为什么噶尔丹策零没来和清军决战,扩大战果?

                            在网络世界上哈萨克网友常常抛出貌似惊天怪论,说什么哈萨克救中国,哈萨克多次拯救大清于危难,要不大清早就被准噶尔灭国了,他们的怪论常惹得大家围观讥笑。但他们说的哈萨克多次拯救大清其实也非空穴来风,只是表达的很生楞。 1730年巴里坤之战之后,准噶尔为什么错过扩大战果的战机呢?原因是哈萨克在西线进攻了,哈萨克同样和准噶尔是游牧民族,也善于冬季的骑兵机动。1730年冬季哈萨克进攻了准噶尔西线,导致了准噶尔没有在东线扩大战果。 哈萨克已经得知清准开战的消息,哈萨克传说的清准开战,颇有游牧风格。哈萨克传说,清朝使者带着一包针,一包肉干到了准噶尔汗国,对准噶尔说,我清军出兵的兵数,就是这些针的数量(意思是兵多将广),我清军的军粮,就是这包肉干的数量(意思是后勤充足)。当时的哈萨克太不了解大清了,清朝如果出兵,会先宣扬我们友好邻邦友谊万古长青,实际搞暗地突袭的。不管怎么样,当得知清准开战之后,舒努和他的岳父阿布勒海尔汗一定不会放弃属于他们的机会主义的实践的。
                            1731年2月,哈萨克军队7万,由哈萨克阿布尔海里汗的弟弟布尔海里统领,进攻垂河,塔拉斯(坦罗斯),将那里的1000户准噶尔人妻子马匹都掳了去,又抢去其他地区的准噶尔二三千匹马。这7万兵马拖住了噶尔丹策零,错过了东线的战机。演义一点的说一个标题,-----------布尔海里发兵七万,哈萨克一救大清国
                            这一拖延,就给了东线的清军喘息、增兵、募兵、后勤、动员的时间。清军就有可能实现他们的的堡链战术。


                            136楼2017-12-29 08:30
                            收起回复
                              第十一章:从两路直捣到筑城进逼
                              第三节:清廷的堡链战术
                              前提: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人们开始神化堡链战术对于游牧民族的作用,仿佛那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样。其实脱离政治、军事。外交等等因素单独的分析堡链战术毫无意义。任何战术都要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分析。
                              1、清朝堡链战术的提出
                              巴里坤之战之后,西路军受创。清廷意识到野战争锋无法获胜,立即准备着调整战术。就在1730年巴里坤之战,准军还没有撤出巴里坤的12月29日,清军军机处寄给岳钟琪的信中说:“西路军受创后,明年(1731年)5月进剿准噶尔的战略大约不能实行,即使采购的羊、驼、马牲畜即使能补数,但酌量情形,从前所议直捣伊犁之计策,朕心以为非万全之道,准噶尔冒死来犯,意在偷窃驼马阻我进兵,以为我清军不能持久,必定会撤军,准噶尔能够得到喘息,现在我们应该考虑持久战,渐渐推进。现在准噶尔龟缩在一隅,进无所获,退无处躲避,我们思量着在巴里坤北路卡伦外各筑一城,以重兵驻守,时不时派出游骑掳掠准噶尔的人畜,敌人必定撤离游牧之所,远行藏退。我军则再进军数百里再筑一城,北路军于额尔齐斯,西路军于乌鲁木齐。我军移驻在那里驻扎,然后北路军再与和布克赛尔再筑造一城,西路军在乌鲁木齐和博尔塔拉之战再筑造一城,或者在北路军到博尔塔拉的同时,同时在那里筑造两城,互为犄角。我军驻扎其前所驻之城,在量派发官兵前往所筑城之间屯田,保障后勤,无事就种地放牧,敌人来攻打,就收这些牲畜到城里。准噶尔来攻打一无所获,我军则可以出去夺取他们的辎重,敌人必定不敢攻打我们筑造的城池,敌人必定分崩离析。加上准噶尔西线土尔扈特哈萨克相攻打他们的巢穴,不到三四年,敌人必定逃不出天网。1731年6月巴里坤就可以筑造一城,科舍图是否也建造一个城池?巴里坤到科舍图之间是否筑造几个小城或者炮台?请岳钟琪和傅尔丹酌情处理”。
                              就在巴里坤之战之后,清廷立即调整战略。清廷从两路偷袭战略,转变成“逼近伊处迫使其降”,巴里坤之战之后再调整成筑城进逼的持久战。战争预期从先前的1年调整成3到4年。(算已经拖延的一年实际预期为5年)。避开野战交锋,成为以城池为依托的游击战。

                              2、明清堡链战术的比较
                              不知道熟读清朝历史的雍正,是否忘了明朝也在辽西走廊建立过堡链,熊廷弼和王在晋等反对,孙承宗和袁崇焕主持的宁远--觉华--锦州--大凌河堡链?堡链战术耗资极其的大。弄不好玩火自焚。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雍正朝和天启崇祯朝的国力是否对比?地理上辽西走廊和准噶尔汗国是否一样,机动力,战术,后勤,武器是否进行过推演?即便同时期的俄罗斯也在额尔齐斯建立过堡链,但准噶尔真的要攻,两次也驱逐了俄军。那些军机处运筹帷幄的大臣们是否全面推演过。
                              3.西域的地理以及雍正朝实施堡链战术的条件
                              准噶尔汗国地理上和辽西走廊完全不一样。准噶尔有句俗语“哈萨克没有历史,维吾尔没有军队”。说的是准噶尔和南疆地理脆弱的绿洲农业无法支撑起一次战争。对那些绿洲城市,不用大军攻城,只要限制他们的农业,就能迫使他们投降。成吉思汗将乃蛮部的曲出律驱逐出蒙古高原后,曲出律窜入新疆,恐吓当地居民,不投降我,我就践踏你们的禾苗,仅仅这样就占据了西辽。准噶尔的地理脆弱的绿洲农业无法支撑起一次战争。即使在额尔齐斯河的俄罗斯军队也一样会被困死在要塞里。地理上是不利于清朝的堡链战术中的屯田环节的的。
                              不仅那些绿洲农业,包括中亚的城池也是如此特点。所以准噶尔一直没有意愿去发展攻城的巨炮。准噶尔的火炮是阵战的机动强的轻型火炮。而明朝后金战争中后金是配备了攻城巨炮的。准噶尔缺乏攻城巨炮,武器装备上是有利于雍正的堡链战术的。
                              雍正朝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政策使得朝廷财力雄厚,明朝的财政搞堡链可能会造成流民起义。财政上雍正朝似乎也有实现堡链战术的条件。所以也有人说如果不是雍正的财政改革,可能清朝在和准噶尔的战争中就财政崩溃了。
                              准噶尔三大文明板块之中的四战之地,战略纵深不足。而后金只有南边的朝鲜,往东、往北有无限的战略纵深。而此时舒努正在带领中亚大军和准噶尔在西线苦战。俄罗斯虎视眈眈,外交和外围环境上仿佛对雍正朝更有利一些。
                              明朝在辽西走廊的后勤,有海军的支持,而雍正朝的后勤线更长。后勤补给不利于雍正朝实施堡链战术。
                              准噶尔全部落人口在7万到14万之间,军队三四万,同时和哈萨克交战,还要留一些监视俄罗斯、青海、还要对付北路、西路两路清朝入侵军。从兵力分配上有利于雍正实现堡链战术。
                              雍正朝能依靠堡链战术实现侵占准噶尔汗国吗?


                              139楼2018-01-02 10: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