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气的练习,要遵照以下三个阶段,方可使内气一气贯通.在这三个阶段内,练习者本人除了勤学苦练,细心体会外,还需必要的指导,以去其丢,方可度过难关,以至成功.
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练习目的主要是熟练套路和纠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涤滤,以除去影响练拳的各种因素,专心专意.以后再按拳谱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虚领顶劲,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圆裆,注意头、手、身、脚、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势认真练习,不可间断。除去焦燥情绪,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每天练习5-10遍,约半年至1年时间,即可将套路练熟。随着熟练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以觉察到,体内产生内气鼓荡,气到之处,表现为酸、麻、沉、账(仅表现在某一部位,最常见于上肢手指等处)。此阶段太极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断劲不圆的缺陷。
第二阶段:历经一年左右的练习后,练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开始应有进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逐步达通任督诸脉,遂之使十二经脉也相断打通。练习要求的重点是在注意第一阶段要求的前提下,应注意虚实开合及缠丝劲的练习。开合练习是内气鼓荡得以调整的基础,是太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活动形式。开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是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髋相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也如此);手与身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相合,脾与肉相合,肺与身(皮毛)相合,肾与骨相合。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具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阴阳二气递相承。此乃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阳得阴助则化源不竭。”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缠丝劲练习的好坏,关系着太极拳内劲走、化、沾、发的质量标准。缠丝劲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内气得以通诸经。《拳谱》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有之,无时不然。”练习者要严格掌握它的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
练习缠丝劲的要求,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开髋曲膝。动作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外转,以腰催身,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为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为旋腰转背。三者合一,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曲线。练习时如有觉得不适之处,可随缠丝劲的劲别方向来自调整身躯的重心,以使顺随。
手足缠丝劲路线示意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上行至大腿跟部,直达裆内任脉会阴穴。运动足跟地,渐至足趾,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足大趾尖趾),充实于足掌至脚心(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倒缠法是由手指至肩,缠丝劲是引进落空的必要手法。些法内劲由指腹收于肘肩。
手臂缠丝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是属于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此图内劲由肩臂行于指尖。<br />
缠丝劲路是采用力学理论中的螺旋原理,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一外加压力着于这个螺旋半径面上,无论压力的大小,均会自然将压力化去。因此,可以说缠丝劲是自然化劲的方式,也是引进落空的必务手法。缠丝劲的练习,可先练习硼劲和捋劲(即顺缠丝劲和逆缠丝劲),此顺、逆缠丝劲也可按“云手”动作的要求进行练习。顺、逆缠丝是两种不同劲别的运动方式,它贯穿于陈氏太极拳整套架式的始终。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式,都是由这些不同大小、方位的顺、逆缠丝劲别组成(每式最少有两对以上缠丝劲)。每对缠丝劲的练习,要注意在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之处,一环套一环,开合虚实,节节贯串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方可使太极功底增厚,内气鼓荡,循行无滞。
第三个阶段:历经前两阶段的架式和开合缠丝劲的练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练习,突出重点是个“意”字。“拳谱”规定:“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关于意的解释,《灵枢.本神篇》说:“心有所想,而无动作为之意。”《内经.精神五脏论》一书中也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为之意。”总之,意念的产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此在这一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套路架式的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动作与内气一致。意不动,内气不动,外形亦然不动。意欲动,内气动,外形随之而动。静则心无所思,意无所欲,形专于静,静如山岳。动则意动,内气鼓荡,形如闪电。在这个阶段,练习者可以自己觉察到,体内有内气鼓荡。练习时气到之处,有酸胀热沉等感觉。练习套路架式时,可以感觉到有许多不适之处。如感觉架子别扭,运劲不那么顺随,总觉得练习水平比以前下降,在发劲时呼呼带风,震脚咚咚作响,可是推手时就是不顺手,好象不得诀窍。有些人在此阶段,由于练习时气沉不了,发生胸闷、胀憋,吃不进饭等现象,《拳论》中称之为“横气填胸”,或因不能以气运身,而使浊气上逆,而感到头昏脑胀。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不可急燥和泄气,可请教拳师校正,除去弊端后,上述情况也自然会好转和消失。第三个阶段的练习,是学太极拳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恢心泄气情楮,使之不能正常坚持。恢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练拳和推手结合不好,用不顺手,怀疑教师藏技不传,为些易间断。另一种是本人意志力不够,练拳之事常被其他杂事所误,自己也曾下决心要坚持不懈,但总是受客观事物的干扰。要克服这些矛盾,方法有两点:第一要有毅力和决心,解除一切干扰因素,每天无论工作多忙,要挤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要记住“决心是打开前进之门,毅力是取得成功之母。”第二,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每个动作要精细体会,久而久之,自然会水到渠成,胜利渡过困难关。
历经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太极拳套路已熟练顺随,动作架式能够与呼吸自然配合,练习者已具有一定的功底,内气已基本通运诸经,本人已具备自我纠正练拳所出现毛病的能力,但是此时内气尚不充盛,还必须循规蹈矩,承上启下,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持之以恒,自然心领神会,以后无师也会大成。【观点内容摘自网络,欢迎讨论】
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练习目的主要是熟练套路和纠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涤滤,以除去影响练拳的各种因素,专心专意.以后再按拳谱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虚领顶劲,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圆裆,注意头、手、身、脚、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势认真练习,不可间断。除去焦燥情绪,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每天练习5-10遍,约半年至1年时间,即可将套路练熟。随着熟练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以觉察到,体内产生内气鼓荡,气到之处,表现为酸、麻、沉、账(仅表现在某一部位,最常见于上肢手指等处)。此阶段太极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断劲不圆的缺陷。
第二阶段:历经一年左右的练习后,练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开始应有进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逐步达通任督诸脉,遂之使十二经脉也相断打通。练习要求的重点是在注意第一阶段要求的前提下,应注意虚实开合及缠丝劲的练习。开合练习是内气鼓荡得以调整的基础,是太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活动形式。开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是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髋相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也如此);手与身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相合,脾与肉相合,肺与身(皮毛)相合,肾与骨相合。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具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阴阳二气递相承。此乃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阳得阴助则化源不竭。”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缠丝劲练习的好坏,关系着太极拳内劲走、化、沾、发的质量标准。缠丝劲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内气得以通诸经。《拳谱》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有之,无时不然。”练习者要严格掌握它的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
练习缠丝劲的要求,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开髋曲膝。动作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外转,以腰催身,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为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为旋腰转背。三者合一,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曲线。练习时如有觉得不适之处,可随缠丝劲的劲别方向来自调整身躯的重心,以使顺随。
手足缠丝劲路线示意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上行至大腿跟部,直达裆内任脉会阴穴。运动足跟地,渐至足趾,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足大趾尖趾),充实于足掌至脚心(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倒缠法是由手指至肩,缠丝劲是引进落空的必要手法。些法内劲由指腹收于肘肩。
手臂缠丝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是属于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此图内劲由肩臂行于指尖。<br />
缠丝劲路是采用力学理论中的螺旋原理,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一外加压力着于这个螺旋半径面上,无论压力的大小,均会自然将压力化去。因此,可以说缠丝劲是自然化劲的方式,也是引进落空的必务手法。缠丝劲的练习,可先练习硼劲和捋劲(即顺缠丝劲和逆缠丝劲),此顺、逆缠丝劲也可按“云手”动作的要求进行练习。顺、逆缠丝是两种不同劲别的运动方式,它贯穿于陈氏太极拳整套架式的始终。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式,都是由这些不同大小、方位的顺、逆缠丝劲别组成(每式最少有两对以上缠丝劲)。每对缠丝劲的练习,要注意在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之处,一环套一环,开合虚实,节节贯串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方可使太极功底增厚,内气鼓荡,循行无滞。
第三个阶段:历经前两阶段的架式和开合缠丝劲的练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练习,突出重点是个“意”字。“拳谱”规定:“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关于意的解释,《灵枢.本神篇》说:“心有所想,而无动作为之意。”《内经.精神五脏论》一书中也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为之意。”总之,意念的产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此在这一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套路架式的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动作与内气一致。意不动,内气不动,外形亦然不动。意欲动,内气动,外形随之而动。静则心无所思,意无所欲,形专于静,静如山岳。动则意动,内气鼓荡,形如闪电。在这个阶段,练习者可以自己觉察到,体内有内气鼓荡。练习时气到之处,有酸胀热沉等感觉。练习套路架式时,可以感觉到有许多不适之处。如感觉架子别扭,运劲不那么顺随,总觉得练习水平比以前下降,在发劲时呼呼带风,震脚咚咚作响,可是推手时就是不顺手,好象不得诀窍。有些人在此阶段,由于练习时气沉不了,发生胸闷、胀憋,吃不进饭等现象,《拳论》中称之为“横气填胸”,或因不能以气运身,而使浊气上逆,而感到头昏脑胀。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不可急燥和泄气,可请教拳师校正,除去弊端后,上述情况也自然会好转和消失。第三个阶段的练习,是学太极拳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恢心泄气情楮,使之不能正常坚持。恢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练拳和推手结合不好,用不顺手,怀疑教师藏技不传,为些易间断。另一种是本人意志力不够,练拳之事常被其他杂事所误,自己也曾下决心要坚持不懈,但总是受客观事物的干扰。要克服这些矛盾,方法有两点:第一要有毅力和决心,解除一切干扰因素,每天无论工作多忙,要挤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要记住“决心是打开前进之门,毅力是取得成功之母。”第二,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每个动作要精细体会,久而久之,自然会水到渠成,胜利渡过困难关。
历经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太极拳套路已熟练顺随,动作架式能够与呼吸自然配合,练习者已具有一定的功底,内气已基本通运诸经,本人已具备自我纠正练拳所出现毛病的能力,但是此时内气尚不充盛,还必须循规蹈矩,承上启下,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持之以恒,自然心领神会,以后无师也会大成。【观点内容摘自网络,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