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70后吧 关注:418贴子:40,480

汝阳名人录(转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取《汝阳县志》中的汝阳名人逐一介绍,有古有今。
汝阳自古以来钟灵毓秀,历代名人层出不穷,本贴只对出生于汝阳的人物做以简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18 11:05回复
    汝阳被称之为“酒乡”,当然离不开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粮食酒酿造的创始人。今汝阳杜康村相传为杜康诞生地。
      杜康幼时家贫,牧羊于空桑涧(在汝阳杜康村西南里许),把吃剩的米饭(秫、粟类做的饭)弃于树洞,日久闻有酒香气味,从而受到启示,经精心研讨,反复改进,始酿造成粮食酒(时名秫酒)。《酒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世本·作篇》中亦有“仓颉作书,杜康作酒”的记载。又据《直隶汝州全志》载:“杜康在县城北五十里,为杜康造酒处。”《水经注》载:“杜水,又名康水,源出牛山,会于伊,后人称杜康河”。这些都对杜康在杜康村造酒作了真实的记述。
      杜康毕生从事酿酒,他所酿的“秫酒”具有醇厚芳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名为“杜康酒”。他创造的“秫酒”酿造方法,奠定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基础,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秦汉以后,“杜康酒”多为宫廷用酒,历代帝王对杜康多有追封,尊杜康为“酒仙”。因杜康死于酉日,后世饮者多把酉日作为忌日,是日不会客,不饮酒,以示对杜康的眷念。《会客略论》、《尚友录》中均有“杜康酉日死,故酉日不饮酒”的记载。
      杜康死后,后人甚为怀念,把杜康诞生地杜康村尊称为“杜康仙庄”,并为杜康建庙祭祀,逢春秋节日,香火甚盛,杜康的名字也成了美酒的代称。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为千古绝唱。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18 11:06
    回复
      翟兴·翟进
        翟兴,字公祥,宋伊阳(今汝阳)人。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南渡迁临安,向天下颁发诏书:“能抗拒金兵,保护寝陵(今巩县宋陵)者给予官职”。时伊阳人翟兴与弟翟进响应号召,组织乡兵,扎寨凤牛山,屡次挫败金兵。当时宋将杨进投金,屯兵鸣皋山,翟兴与子翟宗率乡兵袭击,杨进溃败,弃辎重南逃鲁山。后杨进败死,余众溃散。兴收复洛阳。因功,南宋诏封兴为京西北路安抚招讨使。
        建炎四年(1130年),宋将王俊降金,占据汝州,翟兴复率兵进击,王俊败退伞盖山,兴率众追击,赤膊出阵,身先士卒,并大呼:“我乃翟总管,挡我者死!”王俊之兵败逃,兴获全胜,收复汝州,被晋封为河南镇抚使。以伊阳古城寨为根据地,多次击败金兵,屡建战功。当时,豫东豫北一带虽陷于金,但地方豪杰不愿做亡国之民,聚众抗金者甚多,著名的有向密、王简、王瑛等。翟兴派人送蜡书与之连接,众皆表示愿听从翟兴指挥,南宋复授翟兴为河东北路兵马使,遍檄各山寨。由是汾、泽、潞、怀、卫、开各州县皆受兴指挥。金兵犯陕,兴召各路豪杰阻击,俘金兵五千余人。
        建炎四年(1130年),金立刘豫为帝,国号大齐,刘豫欲迁都汴梁(今开封),因惧怕翟兴在伊阳击其后路,派将领持书信到伊阳对兴劝降,并以王爵相许,兴斩使毁书,拒降。刘豫又暗以重金买通兴部下杨伟,使其杀兴,杨伟纳贿,以兵击兴,兴坠马死,南宋追赠翟兴为保信军节度使。
        翟兴状貌魁伟,体恤部下,每遇军饷不继,常以粗粮野菜与兵士共食,广大官兵感兴忠义,莫不奋勇杀敌,在河南数年,金兵畏惧,始终不敢侵犯宋陵,后人以乡贤立祠祭祀。
        翟进,字先之,翟兴之弟,与兴并称大翟、小翟。金人陷洛阳抢掠烧杀,生灵涂炭,翟进父子兄弟奋力冲杀,突出重围,进据高都。召集乡兵七百余人,出奇计,攻洛阳,夜行昼伏,夜半抵城下,破关而入,擒伪齐西京留守高世田。复转战伊阳、嵩县一带,多次大败金兵,以功被南宋诏封为京西北路安抚使。进在伊阳召集散亡之乡兵近千人,金兵欺其兵力寡微,进犯薛封(伊阳境),翟进精选乡兵三百余人,夜入敌营,纵火烧死金兵甚多,获大胜。又与敌大战于驴道堰,生擒金将翟海。继而追至龙门,复大败金兵,乘胜入洛。金又聚数州之众夺取洛阳,进率士卒与金兵巷战,其次子翟亮战死,终因众寡不敌,洛阳复陷于金兵。河北巨寇杨进,拥众数万,剽掠汝洛之间,翟进与兄翟兴合兵进击,杨进遣数万骑兵渡洛水来犯。翟进率部乘敌半渡急击,破贼四寨,翟进英勇捐躯。清雍正六年(1728年),乡民以翟兴、翟进入县忠义祠。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18 11:07
      回复
         窦三畏(1630~1682),字肃公,大安村人,年十七,已膂力过人。顺治四年(1647年),三畏投清军,多次设策助战获胜,以功赐玺书,入汉军镶蓝旗,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资政大夫。驻防镇江,曾督运粮饷于海上,一日见东南有光莹莹,三畏判定为贼船,兵分两翼严阵以待。黎明贼果至,临近始以炮击聚歼,贼无一逃者。俟后驻守镇江,屡建战功。大盗田之助为患,三畏进击大捷。清廷召见三畏,赐黄金千两。年52岁,卒于都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18 11:24
        回复
            常秉彝,字全朴,蔡店乡库头村人。性恬淡,不慕名利,清顺治年间,曾被授予陕州训导之职。因不愿周旋仕途,辞官归里,生活清苦,安守贫困。后设馆乡里从事教育。受业学生多有成就。明代知县胡从宾主修的《伊阳县志》散佚,县志失传,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孙光倡修县志,常与刘象明应邀纂修,搜集编校,不遗余力,顺治十六年(1659年)成书。该志书为汝阳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此书已成孤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以后几经修志,俱以该志为基础进行重修。常于此实有草创之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1-18 11:25
          回复
              孙鉴(1862~1937),字晓潭,城关镇洛峪村人。清末民初为县内名士。孙幼读经史。勤奋好学,青年时进秀才,后屡试不第,讲学于乡里。清末新学萌起,孙深感科举制度的积弊,遂停授经学,倡办学堂,并著《论科举之弊与兴学之利》一文,在县内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县令的赞赏。宣统二年(1910年)任县劝学所长,民国初任县视学。民国12年(1923年)任县教育局局长。任职期间倡办有伊阳县高等小学堂、上店、内埠完全小学校和县立女子国民小学等十余处。在废私塾,兴学堂,振兴教育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孙性耿直,讷于言笑,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待人宽,律己严,素为人称颂。孙虽习“八股”,而却痛恨“八股”,嗜古而不泥古。光绪年间拥护变法,辛亥革命后拥护新政,是县内第一位剪掉发辫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18 11:25
            回复
                崔云龙(1914~1947),又名崔志坚,蔡店乡崔庄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克勤克俭,布衣粗饭,虽可度日,但屡受官府土豪的敲诈欺凌。崔幼年入私塾读书数载,及长,性淳朴善良,有正义感。1939年考入宜阳屏阳中学读书。在校读书期间,就对当时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以及地方豪绅鱼肉人民的暴行深感不满。当时屏阳中学校长张剑石是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崔深受陶冶,萌发进步思想,倾向革命。在校一方面求学,一方面执行中共地下党组织分配的任务,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写壁报,发评论,宣传革命道理,揭露黑暗世界。在发动群众抗日救亡的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西犯,豫西沦陷,张剑石根据上级指示,在赵堡一带开辟宜洛抗日根据地。崔在宜洛抗日根据地洛南县任财粮科会计,后任八路军河南军区第五分区及专员公署财粮科会计。他在艰苦环境中对工作勤恳忠诚,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筹集粮款、物资,支援八路军前线抗日。而本人生活却十分俭朴,一件粗布衣衫穿破了几次,总是缝缝补补再穿。1944年,崔云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挑动内战,调集大量军队向根据地进击。1945年9月,八路军河南军区第五分区及专署奉命转移桐柏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崔随军南下,在登封县柴坪进行整编后出发,日夜兼程,以日行180里的速度向桐柏进发,途中粮食不继,有时一日一餐,有时连一餐也吃不上。崔云龙素有眼疾,夜间行军得靠同志们用木杖牵引前进,困苦之情,莫可言状。每当同志们饥饿难忍时,他还总是南腔北调地唱几句曲子戏,引得大家欢笑,忘却了饥饿。1945年末,河南军区部队抵桐柏县,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1946年初,崔云龙在中原军区一纵队二旅供给部任军服保管会计。数九寒天崔总是衣着破烂,脚穿破旧鞋或光着双脚,日夜守护库房,脚趾被冻坏四节。
                1947年秋,解放大军横渡黄河,挺进豫西。10月,崔受组织派遣回伊阳,在探家时被当地恶霸发现。郭村保长赵根连带人窜进崔庄对崔进行绑架。在敌人的刀枪威胁下,崔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秘密。农历10月19日,被杀害于崔庄东门外,终年33岁。


              IP属地:浙江15楼2017-01-18 12:25
              回复
                  张明禄(1932~1953),三屯村人,幼年家境贫寒,上小学三年即辍学,每日上山拾柴、采野菜,缺吃少穿,度过苦难的童年。
                  明禄从小性情良善,乐于助人,他常约几个伙伴上山拾柴,每到陡滑路段,他总是把小伙伴一个一个拉过险境。回家时再帮助小伙伴把柴捆好。因此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乐意和他相处。
                  1951年10月,他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伍后被编入63军187师后勤处担架营三连五班当战士。在连队,他工作积极,每有紧急任务,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1953年4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美国飞机向朝鲜黄海道平泉郡金刚山投下了大量燃烧弹,山上山下一片火海,50几个当地老百姓和400多名志愿军战士赶来救火。虽然张明禄和吕玉久那个班夜里奉命执行任务,一夜未曾睡觉,到起火时才睡了三四个钟头,但听说起火,他们马上起来拿起救火工具,便朝山上跑去。张明禄边跑边喊着:“我们快上山打火,不然朝鲜人民的仓库就要受损失了!”在救火当中,张明禄、吕玉久最勇敢,哪里火大,他们就到哪里去打火,脸被熏黑,头发被烤焦,他们也不管。扑灭了南山梁的火,把扑灭的火堆交给四个年轻妇女看守,以防复燃。他们又向另一个地方跑去,忽然听见一阵叫声,他们回头一看,见刚扑灭的火又燃烧起来,浓烟直往上冒,那四个年轻妇女被火包围,乱成一堆哭叫不止。张明禄、吕玉久二人迅速跑回去,冲进火海,一个人背一个分两趟把她们全救出来,放在一块大岩石旁边,又奋力把大火扑灭。不久,又听见半山腰传来朝鲜妇女的叫声“救人啦!救人啦!”,张明禄和吕玉久立即朝叫声的方向跑去,看见火海中有4个妇女挤在一堆哭叫着紧紧抱在一起,张明禄、吕玉久不顾一切冲进火圈里,每人背一个,手里拉一个,一口气跑出火场20多公尺,把她们放到防空洞里面。没等她们完全清醒过来,张明禄、吕玉久又向东边跑去,边跑边喊:“火里还有人吗?”忽然看见浓烟烈火里还有一个黑影(是一块巨石),他以为是一个人又向火里冲去。从此再也没有出来。
                  大火熄灭了,被张明禄、吕玉久救出来的8个妇女,跑进尚在冒烟的火场寻找救出她们的志愿军同志,只见张明禄、吕玉久一个扑在大石头上,一个躺在一边。他们为救朝鲜妇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张明禄时年21岁。
                  被张明禄、吕玉久救出的8个朝鲜妇女申善花、金玉善、崔春凤、郑玉男、郑景男、李洁世、李淑贞、吉熙子守在烈士身旁,泣不成声地说:“我们能活着,是您牺牲了生命,救出了我们。”
                  同年8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和朝鲜黄海道平泉郡人民政府为张明禄、吕玉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金刚山树碑纪念,碑上用朝、中两国文字刻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张明禄、吕玉久的事迹。被救出的8名妇女亲手绣制锦旗一面,并购买人参等礼品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次赴朝慰问团转赠给烈士的家属。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张明禄“特等功臣”,“二级爱民模范”的称号,追认张明禄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5年在汝阳县城北街建立“张明禄烈士纪念馆”。每逢节日,男女老少云集馆内,瞻仰烈士遗像,怀念其功绩,成为全县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胜地。【图片】【图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1-18 12:59
                回复
                    李占魁(1881~1954),又名宝宝,三屯村人,著名豫剧演员。出身于戏曲世家,幼年家境清贫,随叔父李新年学艺。及长,入河北科班,练一身好武功,擅长“二花脸”,兼演“大脸”。脸谱不俗,刻画迅速,相传唱一声“三起腔”,一付脸即画成出场。唱腔以豫西调为主,声音洪亮,犹如虎啸,铿锵有力。作派威严雄伟,善漱獠牙,戏功纯熟,稳健有力,一次在三屯唱《殷郊下山》一场,把戏台蹦塌一角,后群众给送绰号“蹦塌台”。
                    李占魁戏德高尚,衣着朴素,不嗜烟酒,在戏剧同仁中很有威望。在汝阳、登封、密县、南阳、洛阳一带颇有声誉。会演包本戏200多出,《殷郊下山》、《张飞滚鼓》、《杀王腾》等是他的拿手好戏。名演员王二顺、王复周、吴银船等都是他的高徒。
                    李年近六旬仍壮志不衰,多次出场演“大脸”角色,屡得群众喝彩。病故殡葬时,县豫剧团演员都为其送葬,并使其穿黑蟒、朝靴等戏衣,以示眷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1-18 14:35
                  回复
                      袁子涵(1899~1956),上店西街人。幼时读私塾四年,粗通文字,为人聪慧,喜创新。及长,在工具器械方面经常钻研改进,21岁时模仿当时手枪造型做成一响手枪。1929年(民国18年)随王凌云部修理枪支,成为名匠,在县城与杨庚午等人合作仿造成手提式冲锋枪,颇得王凌云赏识。1930年回原籍,根据蒸汽机的原理,研制“火磨”,设想用蒸汽作动力带动石磨磨面,以省人力畜力。为筹措试验经费,卖掉水田数亩,从开封买回锅炉一台,并拆卸自行车利用零件进行安装。由于钢材缺乏,改用木材做成机座,并盖三层木楼作为机房。在试车过程中,因木楼经不起震动而倒塌,结果机器损毁,实验失败。但他并未灰心,1940年,又变卖家产购买设备,以水为动力制成自动上料,自动罗面的“水打磨”,增加磨面功效,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
                      建国后,袁于1953年参加上店铁业合作社,研制成功花生剥壳机、手摇鼓风机、手压双筒水泵等,提高了生产效率。1955年参加河南省水利厅举办的提水工具展览会,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1-18 14:36
                    回复
                        吴象贤,字绍禹(1871~1958),蔡店村人,祖上世医。吴幼年勤奋好学,及长,通读医籍,每有心得,辄加顶批旁注,精通内、外、妇、儿诸科。每遇典型病例,必予详录,集临症经验数册。后惜遭兵燹,今所存无几。吴治病每有独到,认症准确,立方有据,对不少顽症,屡奏奇效。病人金某,症见面黄,腹痛如扭,久治不愈。吴投以驱虫汤,一剂药下虫二丈余,遂愈。鲍某中风,半身不仁,言语蹇涩,吴投以生黄芪八两,佐以活血通络数味,月余康复。一脱骨疽病患者,吴用黑虎汤(玄参一斤)加外用药收良效。
                        吴在行医中,不慕权贵,不遗贫贱,活人济世,一视同仁。一日,临汝镇阎军长家赶轿车往请,适伊川窑头一穷人为母请医先至,吴欣然步行先往窑头,次日方赴临汝。吴至窑头见病家贫寒,怕为请医破费作难,遂谓病家:“我不吃肉和鸡蛋,白面亦不喜好,如有晒干的熟红薯泡以开水,让我吃点新鲜即可”。病家感激涕零,一时传为佳话。吴年逾七旬,鬓发如银,行医仍不少辍,不少乡下群众来请,吴总是按先后次序约定时间,步行前往,从不失信。且不吃病家茶饭,不收礼物,义务行医一生,声望颇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1-18 14:37
                      回复
                          王秀举(1898~1970)字逸仙,刘店乡七贤村人。青年习中医,擅长内、妇、儿科,尤精针灸。1956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58年创针灸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亲到付店、王坪等山区为农村培训针灸员130多人,全县开展针灸治疗甲状腺肿运动。消息在《健康报》发表后,引起全国医学界的重视,北京、湖北、山东、甘肃、黑龙江等省市先后来人学习求教。
                          1958年,王出席河南省技术革新群英会和省文教战线群英会;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会,荣获“土专家”称号,卫生部授予银质奖章一枚。并在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1-18 15:49
                        回复
                            范龙章(1898~1972),字卓云,蔡店乡郭村人,幼年家贫,三岁丧父,家有薄地十亩,与母弟三人靠外祖父抚养,十二岁就学会犁地。
                            郭村以郭、赵两姓为主。范家门寒人微,孤儿寡母受尽欺侮。清末民初,灾荒频仍,民不聊生,不少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聚众拉杆,时称“刀客”或“趟将”。辛亥革命爆发,以王天纵为首的武装,纷纷投奔革命。一次范与王天纵部相遇,遂对这些草莽人物产生了爱慕和向往之情。及长,有胆略,善交往。1918年,到陕西周至县投镇嵩军当兵,先为马夫,后当听差。时陕西广种大烟,镇嵩军官兵贩卖烟土成风,范两年积钱200元,买成烟土,返家卖烟土得款700元,成了家,又买了6亩地。其地与本村局子头赵宝德的地相邻。赵欲买此地而不可得,后见郭家将地卖给范龙章,遂怀恨在心。不久,趁范不在家,诬范弟偷了他的高粱,将其活活打死。范为报弟仇,于1921年8、9月间离伍返里,因势单力薄,辗转奔走而不得手。后经人介绍,与临汝县鳌头山“杆子”姜明玉相识,并结为盟兄弟。范随姜占鳌头山,会聚桂老九、李悦等“杆子”二千余人,活动在临汝、伊阳、宝丰、登封、宜阳一带。对所率之众规定:不准奸淫,不杀无辜,不准拉小驴小牛;不准干扰百姓生产;公开财务,有钱大家花等戒条,甚得群众好评。其部先后攻破宜阳、江左、大口等十余城镇,打击豪富,击溃民团,缴获大量枪支,势力日益强大。但由于其队伍组成复杂,扰民害民之事也时有发生。1924年秋,范率十余人返回郭村一举打死赵宝德兄弟四人和赵宝德的儿子。为弟报仇后,旋即离村。同年11月,范随姜明玉被镇嵩军憨玉琨收编,任副营长。1925年春升营长,年底又升团长。因函谷关阻击国民二军岳维峻部而名声大震。西安撤围之前,姜明玉升师长,范升旅长。1927年,镇嵩军被编为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范升任师长。不久,范随姜明玉倒戈投向张宗昌。范守山东曹县数月,被冯军所俘,囚禁开封十八个月。1929年5月,经孙良诚活动获释,重回豫西。是时,平等县马秀山、自由县潘复廷、伊阳县李云龙等地方豪绅都劝范举办“民团”,被范拒绝。旋即约邢玉丑、穆光裕、侯冠文、张举娃、陈玉洁等聚众3000余人,于当年7月19日攻克伊阳县城。破城后,范召集各路“首领”在郭村召开会议,自任豫西自卫军总司令,准备占据伊阳、嵩县、卢氏三县,统一地方行政,委派县长、区长。不久,由于伊阳县民团的反扑,范撤离伊阳,被孙良诚收编为一个师。1929年底,孙良诚失败西撤,范的一个师仅剩一百余人。无奈,投奔万选才第六路军任旅长。中原混战中,万选才被扣押南京,范被河南省代主席李筱兰关押。未几,获释,复回豫西收编民众武装。1930年,国民革命军二十路总指挥张钫将范部收编为一个师,任范为师长。年底,一二十路缩编,范任七十六师二二八旅旅长,驻开封一带。1931年,二十路奉调到潢川“围剿”红军。夏,参加第四次围剿,范龙章的二二八旅为先头部队。杜甫店一战,范受重伤,住院治疗。伤愈后驻守漯河。1934年春,蒋介石将二十路调往江西“围剿”中央苏区,二二八旅为先锋,开到南昌,得蒋介石五千元奖励。之后,在江西、福建一带进攻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后,范部留福建进攻黄立贵师长所率的红军游击队,因此得奖金五千元。后到南京陆军大学高教班学习。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二十路改编为第十二军团赴上海抗日。范率部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战。不久,十二军团被解散,范部编入汤恩伯的十三军。范任独立旅旅长,参加台儿庄会战,旋赴江西参加瑞昌会战。1938年,范因毒品案被撤职。年底,程潜成立自卫军,任范为第四路司令。后改任二十七纵队司令。归豫东游击司令杜恕指挥。1940年,杜恕根据第一战区长官部的指示,与日军原田师勾结,共同防共反共。范表面敷衍,实则反对,不久率部冲破重围,越平汉线,进太行山区,后归二十七军指挥。1941年,在家乡郭村创办慈云中学,给家乡子弟求学以很大方便。1943年,庞炳勋集团军投敌,二十七军被击溃,范不受孙殿英的劝诱,率所部二十七军两个营,由山西树掌镇突围,南渡黄河。是年8月,范在高树勋集团军新八军新六师任师长。1945年10月,在河北邯郸协助高树勋起义,任民主建国军中将军长、副总司令。1946年10月,率民主建国军学习团赴延安学习。1947年元月15日,经申伯纯、金城、周子健介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签字同意,范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先后在开封面粉厂、河南省参事室工作。1972年病逝于郑州。【图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1-18 15:56
                          回复
                              郭永俊(1931~1974),靳村乡小白村人,中共党员。少时家贫,解放后立志学医。1958年参加本村卫生室当“赤脚医生”。小白村地处深山区,方圆四十多里,辖十多个自然村,为了给群众治病,他经常翻山越岭送医药上门,十余年坚持不懈。1973年3月的一天,他听说赵八垛山坳里有一个病人,天不亮就起身,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去给病人诊治,往返20余里,回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到家又听说仝家庄仝某之子发高烧,他虽然困乏不堪,但想到病人的痛苦,就不暇喘息,动身赶赴病人家中。归来又顺路到头道沟、螃王沟看了几个长期病人。这天他翻了四座山,涉过了三道河,诊治八个病人,行程40余里。菜沟村崔中峰患肺结核需打链霉素针两个疗程,他每天往返6里去给病人打针,60多天从不间断。一次,天下大雨,山洪暴发,他趟河时被水冲去十几丈远,挣扎上岸,毅然上门给病人打针,类此情况,不胜枚举。
                              1974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晨,西米村群众马生娃女儿患急性肠炎,上吐下泻,病情垂危,跑来请郭出诊。郭不顾大雪封门,立即前往。经过输液抢救,病情好转。郭在病人家坚守一昼夜,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由于山高谷深,雪覆大地,路径难辨,不幸跌入深谷雪窝中,呼救无人,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献出了生命,时年43岁。
                              郭牺牲后,小白村党支部为他举行了追悼会,附近的群众都闻讯赶来送葬,个个热泪盈眶,泣不成声。河南省《赤脚医生》杂志1974年第4期刊登了他的事迹,当年6月24日,中共汝阳县委作出“向郭永俊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医务人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郭永俊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1-18 15:56
                            回复
                               赵春兰(1925~1981),十八盘乡登山村人,中共党员,省农业劳动模范。幼年家贫,一生务农。1948年担任村民兵中队长,积极参加剿匪反霸。1953年任登山农业合作社社长。人民公社化后,任登山大队党支部书记。由于在改山造田中成绩卓著,兼任十八盘公社党委委员、副书记,中共汝阳县委常委、洛阳地委委员。
                                登山地处山区,坡岭连绵,沟壑纵横,土地面积窄狭,村民生活困难。1960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始改山治土,筑嶙造地,把陡峭山坡砌成层层梯田。经八年艰苦奋战,投工84万个,完成74万土石方,把挂在陡坡上的1500余块支离破碎的小片薄地改造成环山带状的水平梯田55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6%。为了进一步解决干旱问题,他又带领村干部赴云南学习喷灌技术。回来后发动群众集资20余万元,兴建提灌站11座、压力蓄水池57个,开挖并硬化山坡渠道7500余米,安装埋设自压喷灌管道6500米,把层层梯田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使粮食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他还发动群众封山育林,栽种泡桐8万棵,果树5万棵,增加了群众收入。
                                赵春兰率领登山村干部群众在治山中创造的“双曲拱石嶙梯田”的经验和自压软管喷灌技术,在1978年被河南省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新闻纪录片,不仅在省城展出,还通过影视在全国推广。中共汝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登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洛阳市人民政府亦组织各县农业干部到登山参观学习。
                                赵春兰由于长期治山,积劳成疾,在生命垂危之际,仍惦念着登山群众和农业收成情况,并语重心长地对前去探病的领导说:“我死后一定要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看着登山人过上好日子。”1981年2月28日病逝,终年56岁。1991年10月15日,中共汝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登山村为赵春兰刻石立碑,表彰功绩,以示纪念。【图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1-18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