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
德江地区的土家族婚姻民俗不但有固有的民族性,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
自由恋爱之俗。因受远古传说故事,伏羲兄妹(傩堂戏中的傩公、傩母)自由婚姻的影响,恋爱风俗一直较为古朴、自由,富于传统色彩,有别于汉族地区森严的封建礼教。土司时代诸族的婚姻都遵循同姓不婚,结婚不用媒,多以歌相亲,在溪涧、山林、跳舞、唱歌、生产中相互选择,彼此爱慕,双方满意后,征得傩戏土老师的许诺作证,即可成亲。《湘夫人》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透过这些神话色彩的词句,我们可看到一幅幅土家少男少女相约黄昏后,自由恋爱的生动画卷。
清代雍正“改土归流”废土司制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部分地区形成了“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父母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喜开姑表亲”、“姨表亲”、“肚腹亲”、“摇篮亲”、“背带亲”、“扁担亲”及“兄亡弟娶嫂,弟死兄坐床”之俗。
土司时代有“媵”这种婚姻制度,所谓“媵”,传于楚国,就是取妻时女方同姓宗族和方国陪嫁来的娣侄,也就是陪媵或媵妾,带有姐妹共夫这种原始婚姻形式的痕迹。
“婚礼”是一人生之大礼。从周代开始,就依俗而约定了一套男女结合的“六礼”。《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新迎”。德江土家族在羁縻制度下沿用了先秦时代制定的“六礼”,并不断丰富发展,使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以“六礼”为纲,特点鲜明的一套份繁复杂的婚仪,即:提亲、递书子、烧香、付庚、接亲、回门。以及繁琐的细节。
有陪十弟兄、陪十姐妹、哭嫁、发亲、拦车马、拜堂、合卺(喝交杯酒)、闹房等诸多程序。德江至今仍然流行着一种“戴天头”婚俗,意为“改发”或“戴头”。一般十八岁定亲的女子于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由父母作主,与天结为夫妻,由与姑娘同命的人为她解下红头绳,将姑娘的单辫发型改梳成已婚妇女的发型双辫,将少女的服饰改换成已婚妇女的服饰,这样即算姑娘成婚了。
因其新郎是天,故称“戴天头”。他们认为这一天是新旧年的交替,天不管,地也不管。先行“戴天头”仪式后,标志着她的少女时代已经结束,并加入到已婚妇女的行列;后世土家的女伴送亲制就是媵婚制的继承和发展,即新娘出嫁前一天的晚上,设宴,由与之友好的九名未婚女子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姐妹”又曰“带花酒”。同时,新娘的好姐妹要陪新娘一起哭嫁。新娘出嫁前,女方冠礼在家举行,寨中姑娘来“伴嫁”,吃“戴花酒”。
席间,伴嫁姑娘向新娘敬酒,要哭得有声有色,表达出深厚的情谊。行冠礼当天,男方把酒肉和礼品派一行人送至女家。男方迎亲队伍往女家,女方设酒关盘唱答辩。新娘出门前吃“离娘饭”,席间哥嫂陪父母给新娘敬酒,俗称“哥嫂酒”。新娘接受谁的酒,就要哭诉和谁的情谊。迎亲花轿回来路上,新娘家的亲戚要抄小路“拦截”,所以男方要在一些“关隘”渡口处准备好酒宴,招待这些拦轿送亲的人们,叫做吃“茅宴酒”。有的女亲因为路远,没有赶上吃“茅宴酒”,就一直追到新郎家吃“赶脚酒”。花轿抬到家门口,由土老司摆案祭祖奠酒三杯。拜堂后新娘要跨过“七星灯”,即在筛子中摆七个酒盅,点为七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