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67,392贴子:12,564,684

论盛唐由盛而衰的根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般的印象中,大唐的衰落始于天宝年的“安史之乱”,责任在唐玄宗的老迈昏聩,可是,细看书籍,大唐的衰败征兆应当始于武则天当政时代。也仅仅是仰仗大唐立国时的底子扎实,盛唐武功的强盛才撑到了玄宗朝。所以很有必要把这个武则天说上几句,武则天对大唐方方面面的的衰落要付全责。不知大家怎么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07 09:19回复
    《上位篇》
    不能不说武则天是个有本事的女人,否则不会从一个女和尚的低位窜到了女皇那么高的海拔。但是,我们却绝不能因为它能窜到了女皇的高度就认为此女人有旷古未见的能耐。
      首先因为国史上有这般能量的女人非止它武则天一人,最最起码还有慈禧,这个操纵同治、玩弄光绪,而后又把溥仪提溜上位的铁手女人并不次于它。但是慈禧也只是慈禧,并没有做满清的“予一人”,发号施令还要以傀儡皇帝的名义做旗号。所以,武则天的地位蹿升根本不在于它的什么本事,更在与它本身在之外的因素。
      其次,说到地位蹿升的本事,无非两种,如唐太宗那样的正能量,对内削平隋末的割据势力,为统一中国腹心地区做杰出贡献;对外从扫荡东突厥开始,平定西域,讨伐各个觊觎大唐领土的异族势力,为大唐的周边筑起拱卫长城。当然还有一种格外下做不堪的本事——内斗的权谋,倾轧的诡诈。简而言之窝里斗的本事。这个也算一种能耐,一种破坏的能耐。而这个叫武则天的女人,地位蹿升的本钱,并不是太宗治国的雄才大略正能量,而是内斗的权谋与倾轧的诡诈!
      所以说,只看武则天最后的海拔高度就要将之视为过丈巨人,就是用现象倒推原因的一种幼稚思维,是典型的直线思维一根轴的脑袋,此非正常人该有之智商也。
      那么,武则天何以成“予一人”?别人为什么就不能?
      一切的一切,首先要从时势上找寻原因。时势是可以造英雄的,但是时势也可以把庸才推上前台!
      所谓“时势”,也就是武则天之所以上位至女皇所依仗的“时势”。这个“时势”乃是五胡十六国以来带入北方的游牧风俗,这个风俗影响下,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中原以及隋唐时代是中国中古、近古历史上女权最为高扬的时代。关于这个光景,大儒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有最为生动的记述: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街,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整齐,家人妻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阙,羸马悴奴,仅充而已,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这一段文字值得深究展示,所以某家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译文如下:
      “邺下风俗,专由妇人主持门户,诉讼争曲直,请托工逢迎,坐着车子满街走,带着礼物送官府,代儿子求官,替丈夫叫屈,这是鲜卑的遗风吧!南方贫士都讲究场面,车马衣服一定要整齐,宁可让妻子在家饥寒。北方人士多靠妇人管家,精美的衣服、贵重的首饰,不可缺少,男人只有瘦马老奴供使用。夫妇之间,你我相呼,部将妇人敬夫的礼节。”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节的中原,女人说话是有分量的,办事是有能力的,女人在家的地位是高于男人的!这股子家风延及政坛,就出现了文明太后那样的硬茬茬。就是隋文帝杨坚的老婆,那个自抑、内敛、并没有权力欲的独孤氏也能整得杨坚连小老婆都不敢亲近!那时的女人说话时算数的,有人肯听的!隋唐二朝时北方强势统一南方,北方的风俗也渐渐成为举国的习惯。也只有这样的情势下,才会有武则天这样的货色出现。换个其他时代,没它跳踉的空子!
      于是乎,当武则天要打击异己的时候,就有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甘效犬马;在江山“底定”之后,需要一些祥和气妆点慈悲,润色政绩时,自然有狄仁杰们不顾清誉自甘堕落为其奔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07 09:20
    收起回复
      《去势篇》
      所谓“去势”者,男人被阉割是也。以此不雅词语说明武则天的倒行逆施对大唐武运、国运的摧残与破坏。
      标题中的“势”,具体到文中来说,就是大唐立国之本——尚武阳刚风。这个武风与关陇集团在盛唐时的地位休戚相关,这个集团的湮灭,也就是盛唐尚武之风消堕的开始。
      “关陇集团”,用万绳楠先生转述陈寅恪先生的定义:“宇文泰更改府兵将士的郡望与籍姓氏,是要使他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人混而为一,使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军队,以与东魏、梁朝争夺天下。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是一个统治集团。”
      又据陈寅恪先生说法: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从以上定义看得出,关陇集团首先是个武人集团,而且这个武人集团还是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兼备的统治集团。这样的领导集团,相对于纯文人掌权的领导层的优点多多,其中最最要紧的就是“尚武”!正所谓“上有所是,下必甚焉”!一个武人为核心的领导高层,势必带动普通草民也有尚武习气——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更而且,这个武人高层更经历过唐初的立国之战,扫灭环伺周边的异族胡骑,抗击外侮很在行!这是个善于“外斗”,长于修理外人的武人集团。
      这个集团对于大唐来说,几乎相当于西汉初年追随刘邦的那个军功贵族集团。刘邦那个军功集团在刘邦死后,平诸吕、灭七国,功勋彪炳,是西汉走向强盛的柱石干城。也因为功勋,西汉初年到景帝朝,丞相尽出其中。这个关陇集团立国时出力尤多,在立国后追随太宗征讨四方也是殊勋赫赫。这个那么,如果这个殊勋赫赫的武人的高层被连根铲除了会如何?铲除了这个武人高层,以浮华文人备位充数填塞高层会怎么样?
      回溯武则天从女和尚庙出来进皇宫后时,想做皇后想得发疯,终于在655年撺掇唐高宗出面要废黜原配王皇后。但是,这个王皇后的背景实在不俗:出身关陇勋贵之家,是西魏/北周大将王思政的孙女。母舅家又是河东大门阀柳氏。太宗皇帝给高宗选这个老婆,就是为了笼络关陇勋贵与河东豪门,巩固李唐根基。然而,听从武则天撺掇的高宗李治想的却是如何向武则天献媚,好让此女人配合他宣泄自己身上的荷尔蒙!父皇的思量是基于人类理性做出的选择——这,是“人”;李治本人的选择则是基于人类的动物本能——这,是“天”。“天”、“人”之间必有一战。听从父皇的理性选择,还是听从自己体内荷尔蒙的“召唤”?这,是个问题!如外国人说:to be or not to be成就了《哈姆雷特》的不朽,李治的天人之战,造就了大唐此后200多年的无法挽回的颓势!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玄宗李隆基时大唐国力的重振,但是,李隆基这个人身上除了李唐王室尚武、重边功的优秀基因之外,也有武则天注入的劣根遗传!也正是这个劣根遗传,断送了大唐最后一线强盛生机。稍后提这个话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07 09:21
      收起回复
        这场“天人之战”中,李治的“天”胜出,听荷尔蒙的选择,废掉王皇后!
        这个选择理所应当遇到了勋贵们的强力阻击,随李渊起兵太原的元老褚遂良面折廷争之际,怒发若狂,扔掉手中笏板,摘掉幞巾声称要回家种地。躲在帘幕后听动静的武则天恶狠狠的撂下一句话:“何不扑杀此獠!”武则天很生气,问题很严重!勋贵中的褚遂良被一记无影脚连踢,先潭州、后桂州,最后踹到了爱州,也就是现在越南清化那个地方。在第二天年就早早的死了。紧接着,武则天又借高宗的权柄贬斥韩瑗、来济这两个褚遂良“同谋”。在659年,对关陇勋贵的“带头大哥”,高宗的亲娘舅长孙无忌下手,逼迫其自杀,罢黜长孙无忌一派高官二十余人,关陇集团精英被一网打尽。不单是关陇集团,就是站在关陇集团一边的,出身河东大族,后来的名将裴行俭,也被贬斥。朝政始由武则天控制。
        关陇集团的外斗能耐很有名,可是这个集团覆灭之后,高宗时大唐的外斗本事退化了!从670年后,在与吐蕃在西域大打出手的同时,670年-676年在朝鲜反击新罗的蚕食。在东西相距万里的两个战场同时开战,这是蠢材才会犯的错误!什么样的国力能支撑这样两个战场?!在太宗时,虽然强敌环伺,不得已屡次对外用兵,但是,太宗时的用兵颇有章法,对东突厥、西域、高丽的征伐都是依次用兵,一个个的挨着修理,绝不两线同时开战。初唐时强敌环伺的危局搞不好就是被异族群殴围攻,但是,也就是太宗,也就是那伙子关陇们,运用大智慧硬是把可能被围攻的危局变成了和对手一个个的挨个对砍。这是打时间差的能耐!以初唐的凋敝而言,衡量国力的指标——人口还不及高宗之后,府兵的数量也不多,但是,就这样的情势,还能把仗打到这个境界,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大智慧!然而,在高宗朝连根拔除了关陇集团之后,这般智慧不再有了。高宗没有这个智慧,武则天更没这般能耐!与吐蕃在西域的互争雄长固然没占到便宜,就是在东方朝鲜的优势也被新罗蚕食。那时,唐朝渐渐依为柱石的募兵将领们也没有打对手们时间差的智慧,而被武则天从科举拔擢起来的文人们更没有这个见识!这也是代价,大唐为武则天上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关陇集团从宇文泰肇始建立到高层被铲除历史百五十年。谁也不能说这个集团就会永远武运昌盛,永远不会堕落腐化,这不可能。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这个武人集团是追随李渊起兵,影从太宗征战四方的功臣,久历沙场,应对外战的智慧绝对高于高宗和武则天!吐蕃与新罗相隔万里之遥的同时发难,固然是危局,但是总还难不过以李唐初建的弱小势力同时面对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枭雄的凶险。那样的凶险这伙子关陇们都能追随太宗一一应对,那么,哪怕没有出奇的致胜奇谋,总还有万无一失的守成谋划。更而且还有太宗打下的根基呢?!但是,这个功臣集团的高层被尽行铲除,最高层的唐高宗又是个太平皇帝,怎么能对付东西两线的被动局面?其实,个人以为,新罗之所以与吐蕃同时对大唐发难,就是瞅准了关陇集团覆灭后的大唐,中枢无人,没有可以谋划全局的高手与耆宿!那么,这个时候在大唐与西方强敌拉锯纠缠的机会趁火打劫是没有风险的!这样的两线作战,可算是对大唐国力绝大的消耗,可算是看漏了高宗铲除关陇集团之后的朝中无人!
        关陇们身在高位实际上还起到一种表率、榜样的力量——看,武人有出息,习武从军打仗是个好出身,大家都习武去吧!这就是一国、一族尚武阳刚气概的源头!
        铲除了关陇们,这个表率作用何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07 09:21
        收起回复
          有人觉得把盛唐军力的顺推归于武则天一人不公平,但是,从现在看到的史料中,所有的,对大唐军力衰退的因素都直指一个祸根——武则天!武则天要为大唐的中衰负全责!!
          “关陇们”被铲除了,朝中留下的高层空缺谁来替补?答案,进士们,科举选拔出的进士们充数。
          武则天力倡科举在史上是有大名的。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说的至为明白:
          “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置身通显之途径并不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对于这句话,个人以为,武则天力倡科举的用意是堵截山东士族入仕的路子,杜绝这些恪守礼法之辈用儒家的学说给自己做女皇挡路。儒家学说里没有女人做皇帝这个内容!但是,武则天力倡科举的用意仅此而已么?当然不是!这个科举还不只是针对山东士族的,还针对已经倒台,但是可能死灰复燃的关陇集团。这个关陇集团从出现到上层被扫灭,寿数百多年。上层精英可以被扫灭,但是,这个集团的中下层成员因为年辈、军功尚不显眼,有可能漏网。那么,日后借着大唐崇尚军功的传统,这些漏网之鱼有可能凭借军功跻身上层,对其反攻倒算。这是很恐怖的!
          怎么办?
          大兴科举,用柔懦无能的浮华文人充塞中央高层,杜绝这些漏网之鱼跻身高层的路径。同时,用科举取士的榜样力量,造成重文轻武的“新”传统,把关陇集团的残余彻底扼杀在底层!把所有尚武的铁骨英豪压制在最底层!
          所以,早在它只是皇后时,就开“南选”,让远离权势中心的“南人”得以跻身高层,它的“恩泽”被及“南荒”,人心很有啊!
          “南人”在春秋时,有吴越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一度“北威齐晋”,勇武的很!楚国独立抗衡中原齐晋大国,毫不占下风,更是霸气无比!到了秦末更有西楚霸王项羽率吴越子弟兵纵横中原不可一世!到了东汉末年不是也有孙坚、孙策父子么?一样的不白给!但是,自从西晋残部过江,把一大群软骨头士族带到了江南,从此江南的武风大减,硬骨渐消,柔糯无比。此武则天开“南选”的用意就是要把经过软骨士族们浸润影响的南人引入大唐中枢,给天下大唐子民再做个表率:做官不可凭武力,当官一定要斯文!此女人做女皇后,“南选”之风更盛,并且推行到岭南、福建成为定制。看看,一群柔懦文人执掌权柄,武人们能得势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07 09:22
          收起回复
            初唐科举每年只录取进士4-7个,到武则天上位皇后,这个数字上升到20人。如此这般的年年如此,于是《通典·选举》评论道:“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年中始以文章选士。”
            榜样的力量啊,民间底层自初唐以来磨砺出的尚武之风大减——原来,舞文弄墨也是可以做官的!而且,这个舞文弄墨得来的进士及第比日后的科举进士高级得多——可以直入中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07 11:10
            收起回复
              嗯,要不是前两位打下了好基础,那么多宗室名臣大将被杀早完犊子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07 11:24
              收起回复
                安禄山一脚把大唐踹进棺材里


                11楼2017-02-07 11:30
                收起回复
                  人啊,都是有功利心的,舞文弄墨付出的努力远比不畏生死,披坚执锐冲杀疆场小得多,既然这样,从军博功名,何必?于是乎崇文的软骨风气大增,尚武的硬骨豪气渐弱。这股妖风一起就刮了八九十年,到安史之乱前,大唐的堕落光景已然不可救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07 11:51
                  收起回复
                    《唐会要》“军杂录”说得至为明白: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于是挟军器者有辟,蓄图谶者有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07 11:59
                    回复
                      习弓矢者有罪,不肖子弟为武馆者,父兄摈之不齿。惟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死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气候盗乘而反,非不幸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07 11:59
                      回复
                        这就是武则天以科举取士种下的劣根,长成的畸树,结出的毒果!武则天重文抑武可能就是基于它体内的劣根基因,而这个基因又强固的遗传给了那位赫赫有名的唐玄宗,继续在科举选士上的不归路上前冲,有了以上文字写下的堕落与朽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07 12:06
                        回复
                          少土地被夺的草民无法生存。他们或者流浪他乡成为流民,或者干脆隐身寺庙成为寺庙的农奴!武则天的上位首先让大唐的子民们付出了代价!有唐一代的佞佛不始于武则天,但是,就佞佛的程度,动图是理智张狂而言,武则天时代在唐代无出其右。那怕是那个对着一截子“朽骨”磕头的唐宪宗时代都远远不及!无怪乎《通鉴》上说,武则天时代,天下公私田宅多为寺僧所有。被寺僧侵占的田地是不会向国家上缴赋税的,等于一部分国家的赋税、财源被和尚们截留了。为和尚们劳作的农奴们也只是为寺庙经济做贡献,绝不会为国家出力。这等于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与兵源劫夺了。如此这般,大唐的国力理所应当地衰颓了。这个大唐也在为武则天的上位付出了代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2-07 12:09
                          收起回复
                            我们知道,大唐立国的根基在于一支勇猛善战的府兵。府兵赖以生存的根基就是“均田制”。武则天下令在各州立“大云寺”,侵夺小农土地给寺庙,势必危及到“均田制”,府兵的根基受损,府兵制怎么得以存在府兵从哪里来?支持府兵制的优秀的兵源从何而来???
                              紧接着在酷吏傅游艺的指使煽动下,关中900多佞佛者跑到洛阳磕头,祈求武则天该大唐“换换颜色”,国号改“周”算了。武则天假迷三道不允,但是,给傅游艺升官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六万余人挟持唐睿宗上表请求“赐武姓”!连大唐的皇帝都改了姓,这个大唐也不存在了!所以呢,这个武则天也就顺从“民意”做了女皇,国号也改“周”。
                              以上就是武则天上位的所有条件,没有这两个条件,轮不到这个武则天翻跟头打滚。
                              武则天上位的头一个条件是女权高扬,不过在高扬的女权之上,再加一点点“人心”支持,那就完美了。对于“人心”这个东西,武则天早655年刚被册封为皇后是就下手准备了————那就是疯狂扩充官僚队伍,尤其是中下层官僚队伍。到657年成就蔚然:吏部报告九品以上文武官僚13465人,而每年入流官僚超过1400人,按照官僚替补规矩,每年应是500人。也就是每年实际被拔擢者多出规定2倍。公卿们忧心忡忡,因为多一个官僚就要多一份开支供养,国家财力都被多余的官僚吃了,还能干别的事么?然而痛陈利害的结果是唐高宗的默然。这是武则天干下的事情,它怎么会阻止?
                              666年,在武则天买的撺掇下,借着封禅泰山的喜庆劲儿,高宗皇帝又大发善心:“文武官员三已以上赐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阶”。凭空得爵、进级的官僚们无不知这是新皇后垂恩,于是乎,武则天的形象高大起来了。但是,这样的形象高大,是无数农民失地流浪、沦为农奴为代价的。也是整个唐朝国力衰退为代价的。
                              有唐一代,养活一个官僚,不光有货币、实物俸禄,更有相当数量的田地赐与:以品级最低的九品官僚来说,可以传授给子孙的永业田多达200亩。这些田地都来自于底层农民已开垦的“熟田”。多一个官僚,就有若干失地的农民!唐朝赖以立国的基础是府兵,府兵是以“均田制”为根基的。那么武则天“垂恩”的举动带来的后果就是“均田制”的永久瓦解,民户大量流亡逃散,折冲府无兵可征,府兵的永久消失!最终的结果,唐军兵源全仰赖于雇佣兵制下的佣兵,就初入伍时的军事素质而言,远不及自幼谙习兵事的府兵。府兵制下的战士,平时为民,战时出征,是一种战争动员率极强的优越兵制。它的前身就是鲜卑等游牧民族的“部落兵”制。这种兵制的好处就在于它有着同游牧民族同样样迅捷高效的军事动员率。入伍的百姓穿上军装就是合格的士兵,没有临战之前的训练过程就有强大的战斗力。
                              但是,佣兵制下的佣兵们的战斗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训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时就是在实战中边打边练完成的。这个过程中,在佣兵们的战斗技能真正锻炼成熟之前,这些佣兵们中的不少部分就被残酷战争消耗掉了、白白牺牲了!这些兵员数字似乎并不次于最后的那些在严酷战斗环境中活下来,并百战成钢的勇武之师!这也就是高宗朝之后大唐军队在对外战争中,死伤以万数计的败仗多见的根本原因!
                              史书上见到大唐对外用兵的大败例子比比皆是,死伤在十万以上的例子让人不忍卒读,但是,这根本不能说明那些大唐勇士们战斗力低下,不是的!原因都在武则天那里!佞佛、恶性扩充官僚队伍等恶政,摧垮了产生勇士的经济基础!须知一国的军事力量紧紧根植于该国的经济基础!
                              府兵制崩解,唐朝对外军事征战全凭募兵,军事力量集中于边塞,中央没有与之相颉颃的足够军事资源,内重外轻中央独大的局面变为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这就是武则天为了上位争取“人心”带来的恶劣后果。而且这个恶例一开就根本无法收口,官僚队伍恶行扩大的势头在武则天死后一直在延续,武则天死后有唐中宗的老婆韦氏效法,大开“善门”,“斜封官”如雨后杂草一般丛集,到开元年间,官至“三师”以下的官僚多达17686人!这么庞大的一个官僚队伍,多一半都是无所事事的寄生虫!对大唐国力的侵蚀仅次于佞佛!
                              684年,武则天改年号“光宅元年”,同时颁布了一通叫“大敕令”的文书,算是它在高宗死后独掌大唐门户后的“施政纲领”。这个“大敕令”中,对于弊端丛生,引发国力渐渐枯竭的祸根之一——官僚队伍恶性膨胀却不置一词,对因之引起的政府行政效率极端低下的抨击更是置若罔闻。原因很简单,如果承认了这个祸根,它这个政权,它这个人取得权柄的就根本不存在了!武则天政权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无数官僚蛀虫的“拥戴”上的,而这个“拥戴”是以掠夺人民生存根本、枯竭国家的财源换来的。武则天政权存在一天,唐朝的根基就被侵蚀一分。
                              佞佛也好,恶性扩张官僚队伍也罢,最终的结果是摧垮了府兵制赖以生存的沃土。而府兵制的优长就是兵农合一,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军事动员力超强!这个超强的军事动员力也是草原政权的军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2-07 12:09
                            收起回复
                              与中原王朝对阵时的最大优势。府兵制也正是对草原军队最佳反制措施。但是,武则天的倒行逆施摧垮了这一切,把国家的安全尽系与募兵,兵民分途,大唐的军事动员力日渐衰弱,以至于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人至老死不闻战声”,“百年老公,未尝见范阳兵马向南者”!
                                不闻战声,未见兵马的国家,军事动员率几乎为零!这是武则天上位后,大唐付出的必然代价!
                                这就是武则天,该死的武则天!一个为了自己上位,使大唐付出代价的货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2-07 1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