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947贴子:87,760,213

美国21世纪以来对佛学和科学相容性的研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创立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11 21:04回复
    来源《法音》 作者:冯涛
      提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美国学者一般会首先想到基督教和科学,因为美国是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发源于西方,两者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它们间的各种是是非非。因此,在一些学术经典当中,如《宗教与科学》(Ian G. Barbour, 1997)和《科学与宗教》(John Hedley Brooke, 1991),“宗教”仅限于基督教[1]。但是,20世纪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在西方受到追捧,许多人开始对佛教的科学性产生了兴趣,其中不乏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如爱因斯坦[2]。因此,对佛教和科学的关系的关注在美国现当代也就有了一席之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11 21:05
    收起回复
        进入21世纪以后,有更多美国学者开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关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他们的批判研究随着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而更加深广,佛教在美国的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受到更多关注。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当前美国就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它们能够互相融合和促进,包括探讨它们互相促进的原因和领域。本文旨在回顾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另一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分析,考察其成就、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要给中国学者提供一定的启迪,促进这方面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11 21:07
      收起回复
        二、 佛教与科学相容的原因
          佛教与科学的相容性一直是两者关系的核心话题。密歇根大学的佛教与西藏研究教授小唐纳德·S.洛佩兹(Donald S.Lopez)已出版或发表了数十本(篇)有关佛教的专著、编著和文章,他对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尤其感兴趣。2008年10月他在耶鲁大学围绕“科学的佛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题目作了四次学术报告,这些讲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当时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佛教与科学:对困惑者的指导》。到2012年他演讲的材料又发展为另一本篇幅较短的著作——《科学的佛陀:短暂而快乐的人生》。在该书的开头,洛佩兹总结了以往对佛教和科学兼容性的论述。他认为尽管菲杰弗·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1975年出版的畅销书《物理学之道》可以被称作主张佛教与科学相兼容的里程碑,但类似的主张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11 21:08
        回复
          在那时,佛学成为欧美知识界的宠儿,而亚洲的佛教徒们开始把科学作为武器来反抗基督教传教士和殖民主义者对佛教的攻击。后者认为基督教比佛教更为优越,因为基督教拥有更科学的知识,而佛教只是一种迷信[3]。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现在佛教似乎已非常成功地在现代科学的世界站稳了脚跟。根据洛佩兹的观点,其原因主要在于“佛教是一个被描述为兼具哲学和科学特征的宗教”[4]。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11 21:1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11 21:10
            回复
              佛陀并不宣称世界是无缘无故地由某个神创造的,而是由世人的共业所感、因缘和合而成。凭借这个原则,佛陀发现了生命的四真谛而觉悟成佛。佛陀通过亲身的调查和分析获得智慧,也要求他的弟子们这么做。这种研究方法类似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佛陀富有洞察力地描述精神和宇宙,这两者也是现代心理学和宇宙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事实上,科学的许多突破性的研究似乎可在佛陀2500年前的预言中找到根据。但是,洛佩兹反对把佛教与科学进行笼统的类比,认为真正的佛教和科学都比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11 21:11
              收起回复
                用“兼容”这个词来总结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时应格外小心,不能有选择地强调两者看似相同的方面,而忽视矛盾之处。[5]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11 21:13
                回复
                    有的学者认为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宗教,佛教最显著的优点之一就是其适应性,这也是其科学性的体现。马修·李卡德和郑春淳(Matthieu Ricard and Trinh XuanThuan)这两位兼具科学和佛教背景的学者,广泛讨论了与这两个领域有关的各种话题。他们指出,佛陀的教诲完全建立在经验而非教条的基础之上。尽管佛教从不放弃它所认为的世界的实质,但只要证明某个信仰是错的,它就愿意改正[6]。甚至佛陀自己也是在一系列尝试和纠错之后才觉悟,因此毫不奇怪的是,佛教作为一种有深刻洞察力的理论能够随着人们对世界看法的转变而不断发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11 21:14
                  回复
                    佛教的适应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格雷格·贝利和伊恩·麦贝特(Greg Bailey and Ian Mabbett)就公元500年前后印度东北部的社会条件作了一番历史的探究,揭示了当时的僧侣们是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那些自我调节对佛教的生存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7]。总之,许多研究已表明佛教与科学的兼容不仅源于它们各自的本性,而且也来自佛教的适应性,这使得佛教在不放弃基本教义同时,能够在两千多年当中不断地发展从而跟上时代。也因为如此,佛教总是能够就科学方方面面的最新发展提供新的解释,这通常被认为佛教能够适应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11 21:16
                    回复
                        在《佛教与科学:盟友或是敌人》一文中,毗尼特·拉塔纳库(Pinit Ratanakul)提醒我们,佛教适应性的原因之一是其理论基础——因果率(causation),该法则决定了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合体”[8]。此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一致,因而也使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成为可能。但是拉塔纳库也表达了佛教在对真理的探究方面与科学的主要不同之处——佛教“更喜欢研究内心世界、道德现象领域,以及找到能够提升人类心灵的道德和精神法则”[9]。换句话说,科学倾向于将因果法则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佛教喜欢将其应用于精神世界。佛教的道德法则就是业力或因果报应(Karma),它“表现了行为和伴随的后果之间的关联”,并“使我们能够发现所受苦难的原因和从中解脱的方法”[10]。拉塔纳库并不认为两者不一致之处是障碍,反而进一步指出这样的佛教知识可作为科学知识的补充,由此在佛教与科学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和合作[11]。李卡德和郑春淳也持类似观点,他们声称科学不可能无所不知,尤其是万物的根本性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11 21:17
                      收起回复
                        真理或真相既可通过外部观察,也可通过内心思索而获得。因此无论是谁都需要这两者的同心协力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12]。总之,这些学者认为佛教拥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整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能够解释和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能很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使佛教进一步自我完善,成为更具科学性的宗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11 21:19
                        回复
                          三、 佛教与科学相容的领域
                            如前所述,李卡德和郑春淳探讨了佛教与科学相关的各种话题,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和科学的理论都或多或少地试图阐明两方面内容:一是外在世界,例如宇宙和自然;二是内在世界,如人的大脑和思想[13]。关于佛教与科学之间对话或冲突的研究主要属于这两个方面。例如,在《佛教与科学:开辟新的领域》中,有两章分别探讨这两方面的比较:“佛教和认知科学”,以及“佛教与物理科学”。前者涉及与心灵的本质以及精神转化有关的观点,后者涉及的既有牛顿和麦克斯威尔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又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新突破。作者试图从这两个领域分别探讨佛教与科学的相似与不同之处。[14]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2-11 21:21
                          回复
                              对于佛教来说,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是相通的。朱丽·吉福德(Julie Gifford)研究了南传佛教宇宙观的一个有趣的起源。她回顾了佛陀的一位信徒马哈默加拉那(Maha moggalla na)尊者的传说。这位尊者通过坐禅冥想获得超凡的力量,不仅能使他的意念在空中翱翔,而且能穿越到“宇宙空间等人类一般难以到达的地方”,如“天道、饿鬼道和地狱道”[15]。这个幻想中的经历启发了人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时间旅行和空间旅行的想象力,它既涉及认知科学,也涉及物理科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2-11 21:23
                            回复
                              另有一例,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宇宙源于“空”,哈里·C. S. 拉姆(Harry C. S.Lam)将其与禅宗强调的“空”联系起来。他在简要介绍了六祖慧能的传说和思想后,总结道:“正如广阔宇宙的真空能轻易容纳所有的星辰一样,一个空明的心智也能轻松面对人生的悲欢而不被其扰乱。”[16]此处思想意识的“空”被比作宇宙的浩瀚广阔,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令人困惑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2-11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