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吧 关注:6,439贴子:41,875
  • 7回复贴,共1

这些快失传的老手艺,你见过多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锔,上千年的历史
可能很多朋友连这个字的读音都未必能念准确。然而,它却是一个民间老手艺——锔碗: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很多80、90后的朋友可能很少听说,更别提亲眼看见。

说实在的,在当下这个快消费时代,一个碗破了,肯定就是直接丢进垃圾桶,再去买个新的,但是在过去的百姓人家,打破了的碗是舍不得扔掉的,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接着用。锔,就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把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
因为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才会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现在人人常挂在嘴边的老话儿。
弹棉花,弦断无人续
弹棉花,现在用来形容很难听的音乐。或许是因为以前弹面花的声音确实单调,嘈杂。

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睡起来也是格外厚重踏实。
箍桶,淡出记忆的手艺

很神奇的一项技艺,我始终不明白,那些老匠人们是怎么样把一块块毫不相连的木头,箍在一起,成个桶状,美观、大方,隐隐散发着木头的清香,而且还很实用,不会漏水......


1楼2017-03-02 11:41回复
      制作杆秤,快要失传的手艺

    手工秤,而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小商品,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现在,它几乎就要绝迹了!


    2楼2017-03-02 11:41
    回复
      画糖人儿,童年记忆

      晶莹剔透的糖人儿,你是不是爱不释手?我知道你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更因为,它们小巧玲珑,千奇百怪,每一个都是我们心底隐隐的一个梦......
      捏面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4楼2017-03-03 11:53
      回复
          纳鞋底,奶奶的手艺

          小时候家里老人纳的鞋底,一层一层的布,通过浆糊粘起来,再用针线密密的缝上,很厚实,很舒服。但是,很多人小时候对这个不大喜欢,现在,各色各样的鞋子在货架上琳琅满目,却也找不到做的那样舒服又有味道的鞋子了。
          编竹篾,爷爷的好手艺

          跟箍桶一样,对于这些竹子了、木条做的东西,我实在是好奇,一条条细细的树枝,怎么就在他们的手下,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框子,箩筐,纸条不会折吗?放东西不会压坏吗?
          时代在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来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5楼2017-03-06 11:31
        回复
          濒临失传的民间银花丝制作技艺

          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历史相当悠久,据记载最早源自于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期,汉代的时候便已出现了金银花丝制品,西汉政府曾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监造金银器等,规模相当宏大。到了宋代,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非常精美,四川德阳则曾出土过一批宋时成都打造的银器,莲花杯、花型壶等做工都十分精妙。明清的时候,成都的金银花丝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民国的时候,大量金号、银楼此起彼伏地涌现出来,各路商贾云集于此,一时间繁荣不已,成都有名的“银丝街”也是由此而得名。抗战之后,则渐而衰落了下去。
          银花丝的制作工序很繁复,其制作工具高达100多种,主要是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对制作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银丝如发,有些甚至比头发还要细,所以制作的时候相当考验悟性、耐力以及手上功夫。


          7楼2017-03-07 11:31
          回复
            社火脸谱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作为民间流传最为广泛、谱式内容最为丰富的脸谱形式,经历多少个朝代之后,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堪称中国最古老脸谱的社火脸谱在以前曾经被画在青石上、纸浆上,或者梧桐木板上,以平面为主。后来,渐渐演变成如今立体的,各种形式的脸谱,有些还画在了葫芦上。以前的社火脸谱都是用红黑两种颜色绘制,但现在为适应时代发展,我会用很多种色彩,以更加精细流畅的线条勾勒不同脸谱。


            10楼2017-03-10 15:25
            回复
              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表现形式,是用剪刀在纸上,剪下所需要的各式图案,如灯花、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中国以红色为传统,那么在红色基础上衍生的剪纸艺术,是汉族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各式各样的镂空、花样,剪出形形色色的艺术品,有小动物,字画,或是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等等。这项剪纸的民俗艺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婚庆、乔迁之喜和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人们都愿意买剪纸贴在窗户玻璃上,看着喜庆,寓意又美好。


              11楼2017-03-13 11:24
              回复
                点翠 tian-tsui,英文也称为:Kingfisher feather art.(翠鸟蓝艺术品。)
                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用翠鸟的蓝色羽毛作为镶嵌的精致艺术品和装饰,从发夹,头饰,和扇子到屏风。
                当西方艺术收藏家都集中在中国艺术的其他领域,包括瓷器,漆器,雕刻,景泰蓝,丝绸,绘画,翠鸟艺术对境外的人来说是陌生的。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和大多数有荧光,电化颜色的动物——如闪蝶的翅膀不同,翠鸟羽毛那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于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个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这些微观结构形成的羽毛被称为光子晶体。
                最昂贵的点翠作品使用来自柬埔寨的翠鸟。如此之大的出口需求使羽毛出口贸易成为高棉帝国敛财的手段,用来资助宏伟的吴哥窟等寺庙的建筑。


                12楼2017-03-15 1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