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分水岭和国界:地图战争(不丹篇)下
2015-10-22 20:36阅读:613
本部分只是提供参考资料, 佐证正文的一些说法.
附录1 相关地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基本藏语地名词汇
以下均以罗马字转写藏语地名,而不是藏语字母。由于存在多种转写规则以及藏语方言差异,可能存在多种模式。我尽可能列出。
Chhu或者Chu,藏语意思为水,但是作为地名后缀,必然指河。汉语标准音译为曲。
Lung,lumpa,lungpa,藏语意思为山谷、谷,可以引申为故土。这个后缀的汉语地名翻译极其混乱,常见汉字翻译包括 弄、隆、隆巴、弄巴、兰巴。由于谷中通常有河,有时代指所在河谷,但是该词没有河的含义。
Ri,藏语意思为山,这里指没有路的山,汉字音译很统一,译为日。
La,藏语意思其实也是山,但是指有路的山,汉字音译为拉。通常La指向山口,所以汉语地名有时也额外加上山口字样。
第二部分:争议区地名释义
以罗马字顺序排列
Amo,Torsar,Chumbi,康布麻曲,阿莫河,托尔萨河, 托尔萨曲,春丕河(该名字限于地理不好的英文媒体,特别是印度媒体),亚东河。请注意,这都是指一条河,不是7条不同的河。
有强迫症的读者可以将Amo,Torsar,Chumbi,康布麻,阿莫,托尔萨,春丕,亚东等8个前缀和River,Chu,曲,河等四个后缀,进行全排列搭配,产生所有可能的词汇指代这一亚东县所在的干流河谷。
该河在西里古里走廊注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康布麻曲这个名称只有中方使用,不丹人最喜欢的名字是Amo,印度人最喜欢的是Chumbi。至于Torsar,是一个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名字。
Bayul,白玉地区,中方对于不丹北部洛扎曲穿越国境段的争议区的称呼。至于它的地理范围包含切公拉山口南向的一个河谷(吉格弄)还是两个(吉格弄+巴桑弄),还是一个半,尚未得到解决。
Charitang Chu,Sharitang,恰尔塘曲。个人理解,这条河流在历史地图上到底属于中国和不丹,完全依赖于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和读者本人的视力好坏。它第一次被中国地图出版社画在中国版图境内,应该不早于库拉康日山划入中国境内的时间(1989?)。我谨慎猜测,中方对于该河的主权依据主要借助早期地图小比例尺的歧义性来掩护。1950年以前作为依据的地图,大比例尺一般在500万左右,也就是1毫米代表5公里,而恰尔塘曲河谷宽度 也就5公里。何况,早期的地图最多画一个朗玛普曲就表示已经照顾了这些小支流,然后就匆匆结束了。
Chhoigongla 切公拉,白玉地区北部不丹声索线上的山口名。该山口是从拉郊村通往吉格弄河谷的关键山口。
Doklam,洞朗,多兰。中国在亚冬最南端的控制区,包含一个完整的康布麻曲西岸支流河谷。中方对于此地的主要主权依据来源于它的夏季牧场的草质优美,深得牦牛喜爱。外语学院毕业的中国外交人士喜欢附庸风雅地译为多兰,我认为这是我方在洞朗河对面的鲁林地区多年来没有斩获的主要原因。
Dompala,董布拉,白玉地区北部不丹声索线上的山口名。
Gankar Punsum,没找到可信的中文译名,随便你怎么叫。白玉地区西侧的中不国界分水岭山脉的一个显著山峰。不丹最高峰。
Giu,Gieu,Zhiu,基伍曲,卓木曲主要支流,该河河谷南侧为亚东争议区一部分。
Jakarlung, Byakar,吉格弄,贾卡兰,比亚卡尔。注意Jakarlung是Jakar和Lung两个词连起来的,Byakar应该是Jakar的变种,不清楚是不是不丹宗卡语的读法差异导致。对于这个地名,中方指的是白玉地区北部的河谷。不丹方面也提到这个词,但是很怀疑他们说的和中方指的真的是一个地方。按照各种不靠谱的地图,感觉不丹方面随便找了个北部附近分水岭南北的山谷叫作这个名字,然后再和中方交涉。我个人甚至进一步恶意揣摩,中方故意在自己的官方地图上把那条河谷叫Jakarlung,并把Pasamlung画在界外,之后再找不丹方面交涉要求获得两个河谷的争议区域。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让不丹方面的地图学家和谈判代表抓狂。
最后,在白玉地区南部50公里远处是不丹中部的Jakar宗的县城。很诚恳地希望不丹人不是把这个县城所在河谷也叫Jakarlung。
Kula Kangri,库拉康日,库拉岗日。位于洛扎县境内,海拔将近8000的山峰。但是这不影响它被搞错了地方半个世纪,直到1980s才得到纠正。
Kuru Chhu,库鲁曲,洛扎曲流入不丹之后的名称。按照中方观点,白玉地区的东侧沿此河和不丹为界。
Langmarpo Chu,朗玛普曲。中国边界谈判代表会愉快回忆起,这条河流的存在性至少在1939年就被敬业的中国地图出版商注意到了。
鲁林,这个词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或者说它不被不丹和其他印度英文媒体提及。原因是中方目前暂时只在地图上拥有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