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3,393贴子:73,291,240

回复:帝国岁月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待赵葱做完这一切之后,李牧分给他几千士兵,就让他留在秦军大营,又不给他安排具体任务。赵葱依然不理解,不过说多又要受到严厉的批评,那还是执行命令了。这是李牧所做第二件事。
接下来第三件事,就要李牧自己去完成了。他领着绝大部分的士兵离开了秦国大营,所有的人都以为李牧要回军赵营,他却在暗地里将军队分为两部分,埋伏在秦营的两翼。
做好这一切,就等着桓齮的到来了。那么桓齮现在做什么呢?


21楼2017-04-02 19:07
回复
    桓齮正领着大军向宜安前来,收到秦军大营陷落的消息,一方面怒火攻心,另一方面他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他下令部队全速前进,同时又要小心戒备。好在一路来到大营外面,并未发现秦军踪迹。
    眼前的己方大营气势宏大,然而上面迎风飘扬的赵国旗帜却深深的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所有的秦国士兵嚎叫着举刀冲入营内,本以为马上是一场血战,眼前遍地的辎重却让他们有点不敢相信。
    为首的桓齮一眼就看穿了这是赵人的扰兵之计,当即下令全军击溃赵军之后,再来收敛余地的辎重。精锐的秦军自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扰乱,接到主将的命令之后,和营里的赵军战在了一团。
    战斗只进行了不到一刻钟,营里的赵军便已经抵挡不住了。看着已经开始逃散的赵国士兵,桓齮开心的笑了。赵军实力终究比起我们来差的太远了,这次能够攻入我军大营,不过是侥幸而已,这不是就拿回来了吗?
    他手下的士兵也笑了,胜利来得太轻松了。他们倒没有桓齮那么多的想法,于是一些秦国士兵放松了,跟着放松的人就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开始偷偷的捡地上散落的辎重,跟着捡的人也俞来俞多。这一切桓齮自然看见了,只是他选择了视而不见。
    于是,场面开始失控,于是,整个秦军大营渐渐乱成一团……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物体的常态都是散乱状态,譬如洒一把豆子在地上,豆子会四散开来,放倒一束筷子,筷子会向不同的方向倒去。然而,在战争当中,一支军队处于混乱状态,就意味着失败。
    而现在,也不例外!


    22楼2017-04-02 19:07
    回复
      就在营里的赵军已经无法抵挡,赵葱已经在心里不止一次的慰问李牧祖先的时候,他们的救星来了,也就是秦军的克星来了。
      李牧准确的抓住机会,在秦军混乱的时候率领两翼赵军冲杀出来。桓齮慌神了,想下令士兵组织抵抗。然而一看四周已经乱成一团秦国士兵,桓齮只得摇头苦笑。
      李牧率兵前来,一下把秦军包围在了中间。营中苦苦坚守的赵葱也抓住机会,开始对秦军发起反攻。战争的天平一下倒向了赵军,本是天下精锐的秦军现在只有任人宰割了。看着一个接一个倒下的秦国士兵,桓齮只得下令撤退了。
      桓齮此时身后已不足百人了,他一步三回头,看着这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最大辉煌的地方,现在却一下就吞噬了他所有的未来。所有的兵马一朝损失殆尽,嬴政的性格,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不过现在的桓齮,该担心的仿佛不是这个问题。
      他前面也是没有打过太多败仗的,而且就这次战争来看,他也没有犯太多错误。他只是在从头到尾都在被李牧牵着走,就如同一个玩物被一个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全无反抗的余地。
      包括桓齮这一次的逃跑,也跑不出李牧的掌控范围。桓齮刚刚出了营门,前面一个人影赫然映入他的眼帘。尽管这人他从来没有见过,但桓齮一瞬间也认出他来了,自然就是他的偶像级克星李牧。
      桓齮终于看清他最大的对手了,他本以为对方会说几句侮辱他的话,他也做好了被侮辱的准备。然而李牧没有这样做,李牧伸来的只是一把大刀。冰冷的刀锋划过桓齮的脖颈,秦军大将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23楼2017-04-02 19:08
      回复
        或许桓齮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李牧没有侮辱他呢?难道是因为士可杀不可辱吗?其实不是的,他自以为李牧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但这是只是他自以为。在李牧看来,他只是自己诸多敌人当中的一个,没有任何特点的一个,绝对算不上对手。
        终李牧一生,除了后面有过短暂僵持的王翦,可以称得上李牧对手。其他的人,不管是躺在面前的桓齮,还是塞外的匈奴,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敌人,仅此而已。
        肥城之战结束了,这是一场值得写进史书的战争。不管是战略上的掌控,还是战术上的应用,李牧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战秦军被斩十万余人,粮草辎重尽数被赵军所得。李牧也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可惜这场战争当中,李牧也不是一点错误没犯的。他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就是把赵葱当为了诱饵放在了秦军大营。现在战争打胜了,赵葱也完好无损。这个错误也不该被提起了,可当这个错误再次被提起之时,后果之严重就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了。


        24楼2017-04-02 19:08
        回复
          肥城之战是嬴政东征遭受的第一次大败,嬴政很愤怒,这次的后果十分严重。人越愤怒,越容易激发斗,同时也容易失去理智,嬴政也不例外,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正确的,一件是错误的。
          正确的事便是加紧训练士卒,准备下一次的伐赵。错误的事说具体点,是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
          如果按照封神演义的说法,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话,那么韩非子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姜子牙。(这当中的关系比较混乱,大家就这么看看就是了。)反正说来就一句话,韩非子是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人之一。
          就是这么出名的人,莫名其妙的被嬴政杀了。其实这件事仔细说起来,尽管嬴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更多的还是要怪韩非子的师弟李斯。
          李斯这个人,从前面他给嬴政提出提高自己的成绩的办法,能力还是不弱的。只是这人有个死穴,那就是忌妒心太重了。当时桓齮带着秦军十万人去问候他的祖宗了,他们倒是合家团聚了,嬴政心情是非常不爽的。
          恰巧这时韩非子来到了秦国,一看秦国国力还不错,决定给嬴政上书,进一步谈谈自己的想法。嬴政也看到韩非子的上书了,书信不长,中心思想就是十六个字——苛刑峻法,厚禄重赏,赏罚并用,御臣治民。


          25楼2017-04-02 19:09
          回复
            其实这个思想和商鞅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也是非常有用的。那么嬴政的看法呢?嬴政对韩非子大加赞赏,然而仅仅只是赞赏他的文采而已。
            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奇怪,非常的奇怪。要说孔子周游列国,列国不用他的思想,是因为知道他的思想有用,乱世却不适用,所以也就没人敢用。韩非子的思想正好是乱世所需的,而嬴政还是不用,这其中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嬴政还是意识到了韩非子的价值,尽管不用他,还是让他留在了秦国。就这么一个出于好心的决定,把韩非子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一力推动这件事的,不是嬴政自己,而是韩非子的好师弟李斯。
            李斯知道韩非子名气太大,他一个人未必搬得倒他。好在这个时候,韩非子自己帮了他一个忙。当时有一个叫姚贾的说客,因为化解了四国攻秦的功劳,被嬴政封为上卿。韩非子却认为这样不利于厉群臣,于是又上书给嬴政。
            要是还是古人说话有水平,特别是韩非子这样有思想的古人。他对姚贾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价,“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从家世,行为等方面,彻底否认了姚贾。
            然而嬴政没有听进去,这倒不重要。姚贾却听到了,这就重要了。于是姚贾主动联系李斯,两人在一合计,毋庸置疑的,必须马上弄死韩非子。很快两人找了一个看似非常简单,实则很有效的理由,韩非子是韩国人,不是秦国人。
            于是结局也就很明显了,当时桓齮失败没有多久,嬴政对其他六国的人深恶痛疾,便下令把韩非子关起来,不过还是没有选择杀他。姚贾傻眼了,李斯却笑了。他给狱中的师兄送去了一包毒药,韩非子被逼无奈,自杀在狱中。
            这个不该死的人就这样死了,嬴政感到后悔了。可是人已经死了,嬴政只有把怒火发在活着的人身上了。全国都以为会是李斯和姚贾,没想到却是那些还留在秦国的其他国的人。由是王大怒,举国震动。


            26楼2017-04-02 19:09
            回复
              这些震动的人当中,有一个出名的人。而且从很多方面来看,他应该是嬴政的好朋友。他是燕太子丹,将来登基之后,就可以和嬴政平起平坐了。不过那是将来式,现在的太子丹,还在秦国做人质。
              做为嬴政的好朋友,他自然知道这位朋友的性格是什么。他虽为质子,也是燕国太子,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丹亡归。
              韩非子就这样死了,太子丹也就这样跑了。嬴政只觉得流年不利,以至于斯。但他不会怨天尤人,他决定转移目光。一个人老是把眼光放在眼前的事上,注定是做不成大事的。幸运的是,嬴政是做大事的人。
              所有的事情,在嬴政看来都是起于曾经伐赵失败。要终止这些事接二连三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定赵国。只要完全打服了赵国,其他事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嬴政自为认为这个想法没错,好的想法自然也要实施。
              公元前232年,嬴政十五年。新一次的伐赵行动就此拉开了帷幕,嬴政自以为这次能够找回前面丢掉的面子,因为所有有利的条件都指向秦国。当时的赵国不仅要防备秦国的进攻,原本同为三晋的韩魏也和赵国不是好朋友了,可以说天时地利都有了。意外的是,事实却不太一样。


              27楼2017-04-02 19:09
              回复
                这次伐赵秦国到底出了多少人不得而知,具体带兵是谁也不太清楚。(有人说是王翦,有人说是杨端和,还有人说是已经死掉的桓齮)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结局不完美,过程是否美妙也就没人去关注了。
                秦军这次攻克了狼孟,番吾,也不算一无所获了,但也就止于这里了。因为李牧又出现了,秦军又退却了。李牧凭借一己之力,不仅击退了秦军的进攻,同时防守住了想来浑水摸鱼的韩魏两国。李牧作战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李牧又一次挡住了秦军的进攻,挽救了处在生死存亡边缘的赵国。如果赵国没了他,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天很快就来到了……


                28楼2017-04-02 19:10
                回复
                  从嬴政决定拿赵国开刀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年了。秦国除了拿下一些不轻不重的地方,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嬴政冷静了一个夏天,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嬴政开始把眼光放在别处,恰好就有一片风景硬要挤到嬴政眼里来。
                  时年九月,韩献南阳地!
                  对于现在的嬴政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消息。费了那么多精力,都没能打下赵国。现在居然有主动送上门来的土地,这怎么能叫人不高兴。只是高兴归高兴,土地送上门来,也要有人去接收才是。
                  王翦是肯定不行的,王翦打仗还行,但你要他去治理南阳,无疑是叫一个长跑运动员去跳高,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李斯也不行,李斯治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南阳这种土地必然危机四伏,单纯叫他这么一个文人去肯定也是不行的。
                  要接管南阳这块土地,这个人既能上马平乱,也要能下马治国。如果比喻成运动会的话,就是要铁人三项这类的人才,既能岸上飞奔,也能水里翱翔。嬴政思来想去,终于把眼光定在了内史腾身上。
                  内史,是当时的一个职位。不过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可以管粮草,也可以管人事调动这些。而这个内史腾的地位,大致就等于京兆尹,如果以今天的地位来看的话,就是北京市的市委书记。


                  29楼2017-04-03 10:50
                  回复
                    嬴政选中了他,找他来商量具体事项。要是按照一般人,让他好好的首都市委书记不当,抛下全家跑到多远南阳去受苦,可能一下就暴跳起来。内史腾不是一般人,不仅没有暴跳,一下就欣然同意了。
                    内史腾领着军队就去了南阳,南阳本地的地痞流氓前来挑战他的权威,都被他一一摆平了。来到这里没有半年,南阳皆平,完全并入秦地。
                    嬴政高兴了,他一看内史腾还做的不错,一想你干脆就别回来了,就待在南阳吧。但他也害怕内史腾兵少,于是做出了这个冬天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给内史腾拔兵。
                    内史腾就这样带着重兵在南阳过了一个冬天,平安无事的迎来了新的春天。此时身在咸阳的嬴政,又在考虑动兵的事宜了。前面几年都在和赵国干耗,嬴政觉得自己耗不起了。新的一年,该有新的思路了。
                    嬴政把目光放在了韩国,恰好这时内史腾也向他发来了请战书。嬴政一回忆,这人去年处理南阳事务还处理的不错,既然他主动请缨,那就让他去呗。
                    公元前230年,嬴政十七年。内史腾收到嬴政的答复,当即领着大军去问候韩王去了。此时的韩王名叫韩安,得知内史腾要来问候他,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就派人前去迎接他。于是两支军队相遇了,于是韩国军队战败了。
                    内史腾终于能够和韩安见面了,同时也给他家改了个名字,改为了颍川郡。存在了近两百年的韩国,就这么被消灭了。有点出人意料,也让许多人不敢相信,但更多的,是令人感到惋惜。


                    30楼2017-04-03 13:27
                    回复
                      这一段倒不是我刻意轻描淡写,而是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以至于从正史的记载上看,韩国几乎连正规的抵抗都没有。其国力之衰,乃至于此。
                      捷报传到咸阳,举国沸腾。其中有两个人特别高兴,一个是嬴政,嬴政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统一的曙光。还有一个人,就是嬴政的奶奶华阳夫人。老太太或许是太高兴了,急着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秦家的先人,一个没忍住,就真的去见他们了。
                      这个任务交给老太太去完成了,嬴政新的征途也开始了。此时的嬴政开始变得贪得无厌,他再次把眼睛盯向了赵国。而且这一看,还真看出一个机会来。
                      公元前229年,嬴政十八年,赵大饥。
                      嬴政敏锐的发现,秦国再一次击败赵国的时机来了。尽管李牧凭借一己之力,成功的挽救了赵国,可以说做到了扶大厦于将倾。然而实力上的差距并不是李牧一个人可以改变的,赵国和秦国连连的作战之下,已经是空有其表了。再加上这一次的大饥,赵国仿佛已经唾手可得了。
                      不过鉴于前两次和李牧作战的经验教训,嬴政也不敢掉以轻心了。赵国再弱,李牧仍不可小觑,因此,李牧人生当中最大的对手,也是唯一的对手出现了。


                      31楼2017-04-03 18:44
                      回复
                        王翦这两年的日子过的很清闲,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了,在当世那个年代,这已经是高寿了。一般他这么大的老头儿,都该在家逗孙子玩了。王翦这几年仿佛也放下了战场上的杀伐,在家安享天年了。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被嬴政一纸诏书给打扰了。嬴政十八年,嬴政举全国之兵。以王翦为主将,发兵直取井陉。以杨端和为副将,发兵直取河内。秦军两路进兵,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会在邯郸城下会师了。
                        杨端和这一路没有任何意外,兵锋之快势如破竹,河内等地几乎不战而降。杨端和大军一路过去,很快就到了邯郸城下。这里他遇到了赵国大将司马尚,两人在城下对峙起来了。杨端和心里冷笑不止,我一个收拾不了你,等我会合了王翦我让你哭都没地方哭。杨端和怀着这种心理在邯郸城下住了下来,可他左等右等,王翦就是不来。不用说,王翦那边出意外了。
                        意外也很简单,李牧出现了。在得知秦军两路大军进攻的消息之后,赵王迁也不是傻子,当即也兵分两路抵挡。一路就是由司马尚率领,前来对抗杨端和。只是司马尚速度相对较慢,杨端和都来到邯郸城下了,他这才把他拦住。
                        李牧就不一样了,他率领的都是边境精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快速反应部队,王翦刚刚打下井陉,李牧就把他拦下来了。两人就这样僵持下来了,而且这时间还真不短,僵持了一年之久。
                        要说待了这么久,谁心里最着急?王翦吗?当然不是,他已经是名动天下的秦国名将,什么功名都已经有了。而且面对的是同属名将的李牧,这一战打输了也没什么不光彩的。而且就王翦的手段,最多打不赢,大败亏输是几乎不可能的。
                        那么是李牧吗?李牧自然是比王翦要着急的,因为这片土地终究是赵国的土地。不过细思起来,他也不应该着急。毕竟战争的主动权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打不打全凭自己说了算,而且只要托到眼前的王翦退军,他也就算是胜利了。


                        32楼2017-04-03 19:45
                        回复
                          那么是谁呢?自然是嬴政了。韩国的灭亡已经让他看到了统一六国的希望,而李牧的出现仿佛就是扑灭他希望之火的,前面几次伐赵就是这样,这次也是这样。嬴政着急了,找人出来商议对策了。
                          嬴政在会议室里和众人商议了半天,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战场上拿他没办法,那就只有三个字了——打黑枪。恰巧这时候井陉的王翦也向嬴政发来书信,提出要对李牧采取打黑枪的办法。
                          嬴政本来还觉得这种办法不够光明正大,不符合自己王者之师的气质。现在听到王翦这么说了,那也就不用犹豫了。秦国这些年实力全面提升,白起王翦这种能征惯战的将领已然不少,说到这种搞阴谋诡计的,人才更是不可胜数。
                          一个叫王敖的说客,很快就脱颖而出。打黑枪这种有技术含量的活,就是要这种很有技术的人来完成。王敖选中了当时赵国的郭开,在嬴政的授意下,带着万金前去慰问他去了。
                          王敖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以致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拥有他这种技术的人,在秦国实在不在少数。对比起来,这个郭开的名气就要大多了,如果赵国有耻辱柱的话,这个郭开必然是名列前茅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一件大事,替赵国赶走了廉颇。
                          在收到了这王敖的万金,同时听清楚了他的要求之后。郭开站起来拍了拍胸脯,包在兄弟身上了。一来他觉得收了人钱财,不替人消灾与道义相悖。二来这也是他向世人展示的一个机会,我郭开不仅可以赶走廉颇,也可以赶走李牧。


                          33楼2017-04-04 10:07
                          回复
                            李牧的下场,就此注定。赵国的结局,也就清晰可见了。
                            郭开向赵王上书,污蔑李牧通敌叛国。本来这种荒唐的理由,一般人也就笑笑不提了。李牧真想通敌,那还和王翦对峙干嘛,直接放他过来就是了。可是我们荒唐的赵王,还真就信了这个荒唐的理由。
                            很快李牧就被夺取了兵权,接替他的是副将赵葱。当初李牧犯下的那个错误,此时被赵葱重新提起了。当初那个不经意的错误,赵葱要李牧用生命来偿还。
                            李牧就这样被去掉了兵权,心情是相当郁闷的。那个时候的人,心情郁闷只有一个解忧的方法,那就是借酒消愁。
                            李牧来到城外酒店,喝得酩酊大醉。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几个人五花大绑起来了。李牧摇头苦笑,此时的他已经没心情去知道这是谁做的了。当一个人心灰意冷,就什么都变得不重要了。
                            一个向李牧举起了大刀,李牧也看见了死神在向他靠近了。不过在死神靠近之前,他略微停顿了下他的脚步。或许是被李牧的精神所感,向他下手这个士卒问道还有什么心愿没有?他可以尽力帮他完成。
                            李牧站起来摇了摇头,他对着邯郸的方向深情的一望,脑子里闪过自己的这一生。年轻时候威震塞外,中年的时候又连却秦军,如今的刀斧加身。李牧无奈苦笑,说出了他这一生最后一句话:“赵将亡矣!”
                            一代名将李牧,就这样死在了无名小卒的手上。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风光的一生,同时也可以说是失意的一生。若然他遇到赵武灵王,他威名必然更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牧只遇到了赵王迁。


                            34楼2017-04-04 10:08
                            回复
                              首先知道消息的,是赵葱,因为李牧就是他派人去杀的。赵葱高兴了,因为他可以带着所有的赵国士兵去送死了,尽管他并不想这样。
                              第二个接到消息的,是同样被罢免兵权的司马尚。司马尚的第一反应,是为他昔日好友李牧大哭一场。哭过之后,司马尚销声匿迹了,谁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李牧死掉了,司马尚离开了。嬴政笑了,王翦和杨端和也笑了。王翦心里也对李牧这位对手有所惋惜,可现在还不是惋惜的时候。面前的赵军这么热情,是时候出去回馈他们了。
                              王翦轻松击败了赵葱,并且一枪刺死了赵葱。因为他俩无论从那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赵葱带着对李牧的敬仰之情,这么快就去给李牧汇报消息去了。猜想他真见了李牧,会不会觉得惶惶。
                              赵葱死了,赵国的大军也彻底瓦解了。王翦和杨端和成功会师,经过双方磋商之后,两人决定一起前去给赵王迁问好。赵王迁很不想他们来给自己问好,可是王翦的热情他已经无法抵挡了。
                              于是王翦攻陷邯郸,赵王迁被俘。这个战国末期唯一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灭亡了。好在赵王迁很不争气,他的哥哥就比他要好点了。赵王迁有个哥哥叫赵嘉,在这时候跑到了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苟延残喘。
                              不过嬴政此时没时间去理他,他这次是真的高兴了。他在邯郸待了近十年,对这片土地是有着比较复杂的感情的。听说王翦平定邯郸之后,嬴政亲自来了邯郸,上次韩国被灭,他的奶奶承担了前去告知先贤这个光荣的任务。这一次,嬴政决定把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和他母亲家有仇的邯郸人。
                              他们也只得接下这个任务,一起高高兴兴的去告知嬴政的先人了。(王至邯郸,与母家有仇怨者皆杀之。)


                              35楼2017-04-04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