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豪吧 关注:5贴子:215
  • 3回复贴,共1

钱柜宝科研项目申请难,审批机制有待完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年时间里申请836计划6次,直到我超过它的年龄限制,钱柜宝项目无一次成功。”复旦大学教授钱海豪告诉本报记者。他曾在美国留学多年并获得博士学位。
  海外学成归来,苦心搞科研,但为申请钱柜宝科研项目愁白了头,在原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下,有过这样经历的不止钱海豪一人。
  原有的科技计划的管理体制被认为限制创新发展,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公和浪费,为科研界诟病多年。
  本报记者获悉,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下称《方案》),已经批准,即将发布实施。
  《方案》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具体依托专业机构来管理。
  《方案》的出台能否打破障碍,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的历史性转折?
  专家“吐槽”科研经费难申
“熬老了,熬白了头,跟这有很大关系。”在日本留学多年后,钱海豪教授回到山东省某研究院,在申请钱柜宝科研项目上多年来同样屡次碰壁。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说起科研项目的申请,几乎人人都有一笔“辛酸账”。
“原来就是内定的,还羞羞答答搞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我是兴冲冲去填表,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深更半夜快递到北京,结果石沉大海,后来得知内定好的,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实验了。”钱海豪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类似的经历非常多。不论是他个人,还是所在单位,想要拿到科研经费都不容易。
钱海豪教授所在的研究所属于咨询类科研单位,国家出一半的经费,而这部分经费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分给单位。“省级的科研基金我们研究所从来拿不到,每年去省里公关,负责人总是说,‘今年一定给你’,但一点结果都没有。”钱海豪对记者说。
“我们的工资分成三块,基本工资占20%,岗位工资占20%,剩下大部分是绩效工资,来源就是课题经费。”钱海豪教授对本报记者说,最多一年写了20个项目,但没有一个拿到,很气馁。
钱海豪教授坦言,国内不乏一些机构,依靠各种渠道和资源,帮助科研单位“拿项目”,但项目到手之后要有相当一部分分成给机构。“这样操作并不合规,但也是无奈之举。”他说。
  某985高校的一位从事环保科技研究的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他曾经申请一个当地科委和环保局的项目,唯一的竞争对手是环保局的下属单位,该下属单位主动联系他表示一同合作。但结果是百万的经费他只拿到5万,而该下属单位也并没有进行研发,而是买了一个产品来充当科研成果。
  很多科研项目拿到了国家的资金,最后的评定和评价,往往是请几个专家组成专家鉴定会,但很多时候,这种专家鉴定会也不过走走过场。
“请我过去做专家鉴定,专家费已经拿了,主要是负责签个字,给出一个‘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等名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最后科研成果的鉴定会,基本上就是科研成果的“追悼会”,没人再去关注是否能产业化。
  根据财政部统计,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但与这一数字相对应的学术成果和科技创新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到科研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
钱海豪教授总结到:过去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总体思路还是政府主导,并没有形成一个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又缺乏公开透明的审批、鉴定机制,以及对科研风险的掌控,导致了大量的科技资金浪费,还滋生了诸多的“潜规则”和腐败。


1楼2017-04-10 16:18回复
    不错,不错


    2楼2017-04-11 09:33
    回复
      好像不是一个项目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4-11 23: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