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新闻吧 关注:278贴子:2,425
  • 0回复贴,共1

产业扶贫“拔穷根” 易地搬迁“挪穷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产业扶贫“拔穷根” 易地搬迁“挪穷窝”
——脱贫攻坚的“浑源实践”
“29个村退出贫困序列,3030户、75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这是2016年浑源县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成绩单。
浑源县农业人口29.5万人,是国定贫困县,截至目前,还有未脱贫贫困村104个,贫困户16357户,贫困人口37537人。面对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浑源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有序有力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精准施策 产业扶贫“拔穷根”
浑源县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光伏、黄芪、养殖、造林绿化等相关产业,让贫困群众切实得到实惠。“脱贫攻坚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抓住了产业就等于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浑源县委书记张清河说,只有将产业扶贫这个长效支撑和源头活水做大做强,才能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在通过分析全县的贫困状况、各乡镇的立地条件和产业结构后,该县提出“宜林则林、宜芪则芪、宜牧则牧、宜农则农”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西南山区重点发展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养殖,东南山区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蚕豆种植,平川区重点发展高产玉米种植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北坡区重点发展特色小杂粮、干鲜果生产和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
据统计,目前,安瑞、国新等30多家黄芪种植加工企业在多个乡镇实施黄芪产业扶贫项目;政通、安瑞、泰丰等企业和100余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在18个乡镇实施扶贫养殖项目;国昶等3家光伏企业,在西留、驼峰、吴城3个乡镇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其中,光伏扶贫覆盖了149个贫困村,黄芪种植辐射到44个贫困村。
裕隆祥是一家以黄芪养生食用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公司负责人于智勇表示,近年来,公司通过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发展黄芪食用菌生产,使基地与企业紧密联合,形成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通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渠道,浑源县逐步探索出一条“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即“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下一步,公司还将在蔡庄镇、东坊城乡实施食用菌、北芪菇、北芪耳种植,预计能带动300多贫困户脱贫,能增加200多个就业岗位。”于智勇说。
科学谋化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对因“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生存条件极差的贫困户,浑源县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距离浑源县城新城区2公里处的东辛庄村西,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这是该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2016年4月工程开工,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目前安置区住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正全面推进室内安装和外墙保温等后续工程,预计今年10月底将建成完工。“扶贫、发改、财政、住建、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进行包点跟踪,对发现的问题会及时通报、及时纠正。”浑源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赵涌涛说,为了合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该县还专门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领导机构,确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搬迁群众获得幸福感的关键所在。据介绍,浑源县在选择易地扶贫搬迁点时,科学谋划,将安置点选择在产业园、工业园、养殖园旁,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时,还规划了产业园区扶贫、生态扶贫、技能培训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
产业园区扶贫即在附近农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就业一批劳动力;生态扶贫是要将安置区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护林员等增加贫困户收入;“企业扶贫”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租金入股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企业。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浑源县计划易地扶贫搬迁93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20人,同步搬迁人口450人。
上下联动 凝心聚力齐攻坚
“脱贫攻坚就是一道‘军令状’,‘军令状’立了,就得有人去落实。我们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从机关到乡村都是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提到扶贫攻坚,东坊城乡落子洼村第一书记杨文春的态度无比坚定。
杨文春是大同市政管委会驻落子洼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驻村3个月以来,吃住全在村里。”杨文春说,只有这样才能融入贫困群众,真正体会到群众的艰辛和不易。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加强组织领导是根本。针对脱贫攻坚力量分散、合力不够的问题,浑源县组建了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综合乡镇布局、贫困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特色,总指挥部下设六大战区、一个办公室和十个专业指挥部,分别由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总指挥和包区责任人。
为有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浑源开展了脱贫攻坚责任制,让各级领导及精兵强将深入扶贫工作一线,有力地推动了该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


1楼2017-04-19 09: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