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查看 1楼2017-05-04 14:22
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
不可不查看
岳飞奏折如下:契勘虏即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虏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
这是绍兴十一年淮西战役前夕岳飞奏折。一众岳飞粉丝们也以此为据替岳飞在淮西战役顿兵不前辩护。言称“岳飞这是要行围魏救赵之计”。
对不起,中国、外国(白种人体系)、古代、现代的各式兵法……
。。。。。。
------------------------------------------------------------
因为有人将这条老旧的帖子项上来,本人就简要提几点意见。
第一【不可不查看】吧友展示的史载不准确,明显篡改过。
第二,对史载的理解更是大错特错!在史载错误、理解错误的前提下,无限错误的幻想,居然用了23个楼层写了约有一万多字的错误帖子!这是严重的误导读者。
【不可不查看】吧友,我真想找你语文老师算账,究竟是怎样教语文课的!为你缺失的语文知识讨回一个公道。
我们看看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的淮西之战究竟怎样的,是不是你说的那样?让正史指出你的错误。
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看看正史记载——
【十一年,谍报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
“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宋史》
译解:
绍兴十一年(1141年),探谍报告金军分路渡过淮河南侵,岳飞请求会合各位将帅的部队打破敌人的进攻。金兀术、韩常和龙虎大王率军迅速来到庐州,宋高宗催促岳飞率部应援,前后写了十七封信。岳飞估计金人集中全国兵力南犯,巢穴必然空虚,如果长驱直入汴京、洛阳,金军必然疲于拼命的奔走,可以轻松让敌军困毙。
当时岳飞正患风寒咳嗽,竭力支撑病体行动。又担心宋高宗急于打退敌人进攻的心切,于是上奏:
“我军如果直捣敌人空虚地区,势必能获得胜利,如果由于敌人正在附近,没有条件图谋远方,我准备请求亲自到蕲州、黄州,以商议进攻退敌之策。”宋高宗得到岳飞奏章十分高兴,赐给岳飞书信说:“你正患风寒,仍然为我领军行动,为国家而忘记自己,谁能像你这样?”
岳飞大军进至庐州,金军闻风而逃。岳飞回军舒州等待命令,宋高宗又赐给岳飞书信,认为岳飞小心恭谨、不妄自进退是十分得体的。金兀术攻破濠州,张俊将军队驻扎在黄连镇,不敢前进;杨沂中中了金军埋伏而失败,高宗命令岳飞率部救援。金军得知岳飞领兵赶到,又逃走了。
我们分析一下:
(一)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岳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挽回劣势,还救了友军的杨沂中。之后宋高守赵构赞扬了岳飞——【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1、【凡十七札】也就是岳飞与宋高宗赵构的十七次军事沟通,而每一次岳飞都在不同的地方,可见岳飞领军来回纵横驰骋。这难道说是【坐观胜负,岳飞矢志不抗金】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赵构又怎会赞扬岳飞?
2、淮西之战岳飞是直接听命于赵构的,所以赵构对岳飞当时的情形最了解。正因为这样,宋高宗赵构有感于岳飞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赞扬岳飞——【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二)岳飞曾经向赵构提出破敌的二个方案:
1、直捣金军的空虚巢穴,也就是金军南侵的总指挥部。当时金军大部分兵力都赶赴淮西作战,而袭击其空虚老巢是个大好的机会。当然这个方案赵构没有采纳。
2、第二个方案是岳飞亲自到蕲州、黄州,以商议进攻退敌之策。这是从整体军事行动而设定的重要计划。
(三)淮西之战的将帅任命的弊端。
1、此战秦桧为总指挥,张俊为主帅,但秦桧不懂兵法,而张俊也显得十局促。张俊在黄莲镇不敢动,坐等岳飞救援。那明显是不作为(不职)之举。导致此战的一个挫折。最后也是由岳飞的巧妙用兵才挽回的劣势。
2、此战由于赵构十分看好岳飞,让秦桧和张俊感受一种极大的失落。因此,事后极力诬陷岳飞。
(四)秦桧和张俊将淮西失误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岳飞。
1、正因为淮西之战秦桧和张俊过于【不职】,这在正常的情况是要承担责任的。在岳飞入狱时,他们乘机将全部责任推卸给岳飞。所以,秦桧一伙在《刑部大理寺状》里诬告岳飞的淮西误军罪。
2、对于秦桧诬告岳飞的淮西误军罪,自然是罪名不可能成立。因为岳飞在淮西之战发挥的重要作用,赵构最清楚。
上述就是你讲的所谓【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皆因你篡改了史载,加上错误理解史载,继而无限幻想了大约一万多字的垃圾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