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吧 关注:2,439贴子:193,673

回复: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之兰在朝鲜历史上是个值得一题的人物。他的初名叫佟豆兰,是女真贵族,高丽王朝末期来投李成桂的军事阵营。韩国学者徐炳国依据《青海李氏世谱》一书,断定李之兰的先祖为岳飞,岳飞有五个儿子:即云、雷、霖、震、霆,据其考证,李之兰的先祖是岳飞的小儿子岳霆,岳霆在岳飞死后潜往金朝接受官职并娶妻生子。李之兰的家门从此开始依照女真风俗,在女真族社会生活。加入朝鲜国籍后,李之兰便成为现在韩国青海李氏的始祖,据说韩国现有岳飞后裔1200余户。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7-05-05 13:52
收起回复
    历史要思考: 岳飞的奏章水平太低,此人战术水平怎么样不说,军事理论和战略眼光真的是差的可以,奏折写出来完全无法打动人,怪不得南宋初文官们对张韩刘岳如此看不起,水平太次
    -------------------------------------------------------------------------------------------------------------------------------------
    岳飞他那个奏章不代表他本人战略战术水平(但是代表他骗术水平,专门欺骗皇帝),他那个奏章里言称的战略,岳飞本人压根没打算实施,岳飞本人写奏章的时候就压根没打算屯兵汴梁城下,就一个文采华丽糊弄人而已。一旦赵构批准了他“长驱京洛”,他早就趁机半路一拐不知跑到什么安全地方转筋去了,还美名其曰“备战”。这下子可就抓住了不去主力会战的借口。
    打死他都不会屯兵汴梁之下!虚晃一枪蒙骗皇帝而已。


    18楼2017-05-05 18:58
    回复
      连我这个军迷都能看出来“长驱京洛”不可行,岳飞他这个职业将帅反而“看不出来”?骗鬼去!
      这一套铿锵华丽的文言文也就能骗一骗当时的秦桧和后世的文人书生而已(因为文人这个群体是军事外行)。居然还有一帮岳飞粉丝拿着“长驱京洛”为岳飞辩护,这帮岳飞粉丝是真的不懂军事知识。可这不代表岳飞本人也不懂。
      主力会战决胜败生效速度远远快于袭击后勤线决胜败的生效速度,这是每一名陆军中级、高级军官的战略水平入门知识。再强调一遍,是入门知识!非常浅显。一点都没有任何“深奥”之处。
      这个入门知识,现代文人知识分子有资格不懂(一大帮人还尽是不懂装懂),秦桧有资格不懂,朱胜非有资格不懂,赵鼎资格不懂,张浚资格不懂,吕颐浩资格不懂。但是岳飞没资格假装不懂!岳飞是将帅,这么浅显的将帅入门见识,你岳飞居然“不懂”?那你是干什么吃的?!
      只有一个解释,岳飞是在故意蒙骗皇帝!
      岳飞粉丝群是不懂战争却使劲装懂,岳飞本人则是明明懂战争却故意假装不懂。对这皇帝施展“假痴作颠”计谋。当时就让赵构给反驳了回去。


      19楼2017-05-05 19:16
      收起回复
        流光逝者如斯乎: 如果不是他战略素养成问题就是他心怀不轨,潜有异志。
        -------------------------------------------------------------------------------------------------------------------------
        岳飞他战略素养不可能成问题,这是任何一名中级军官都能明白的水平呀?只有文人书生才看不出来。难道岳飞把他的战略素养拉低到文人水平了?!一名将帅战略素养低劣到文人水平?这到哪都说不过去,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心怀不轨、潜有异志!


        20楼2017-05-05 19:24
        回复
          死赖着不去淮西参加主力会战。按照最笨也最可靠的取证方式,叫做“穷尽法和排除法”。穷尽一切可能性然后再加以逐项排除,剩下来那一项唯一的可能性就升格成必然性。
          岳飞死赖着不去淮西参加主力会战,无非是三种可能。一、战略眼光奇差,二、贪生怕死,三,别有用心,借刀杀宋军,他好成为统兵占据南宋军力过半的军阀,以此兵权趁机拥兵自重甚至寻机反叛!推翻大宋,建立他岳家皇朝!


          21楼2017-05-05 19:35
          回复
            战略眼光奇差已经排除了。岳飞固然不是岳飞粉丝群(都是军盲)所炫耀的那种“奇绝玄妙,神秘莫测,指挥大能压倒十倍兵力”的英明神武大将。人们对于神秘事物的实力估测往往是无限大,这战斗指挥对于文人具有神秘性,所以这“指挥大能”效应沾了神秘性的光,就被军盲们估测成无限大。
            岳飞战略水平固然不是如同文化界吹嘘的那样“神秘高绝”,但是岳飞战略见解还不至于差到那种惨不忍睹地步,竟然要屯兵汴梁之下。岳飞此奏章一定是故意蒙骗赵构的。


            22楼2017-05-05 19:44
            回复
              贪生怕死也已经排除了。且不说反岳者不同意“岳飞贪生怕死”的说法,就算大批岳飞粉丝,几十年来烘烘托托大肆渲染“岳飞勇敢不怕死”,迄今依旧在大肆渲染“岳飞勇敢不怕死”。那好,按照岳飞粉丝群所大肆炫耀的“岳飞勇敢不怕死”来推论,岳飞拒绝去淮西参加主力会战的原因排除“岳飞贪生怕死”!就算岳飞粉丝群急忙改口声称“岳飞偶然贪生怕死一次”也来不及了!漫长几十年时间周期,你们早干什么去了?这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23楼2017-05-05 19:52
              回复
                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唯一的可能性就升级成了必然性!那就是——别有用心,借刀杀宋军,他好成为统兵占据南宋军力过半的军阀,以此兵权趁机拥兵自重甚至寻机反叛!推翻大宋,建立他岳家皇朝!


                24楼2017-05-05 19:54
                回复
                  流光逝者如斯乎: 如果不是他战略素养成问题就是他心怀不轨,潜有异志。
                  -------------------------------------------------------------------------------------------------------------------------
                  岳飞他战略素养不可能成问题,这是任何一名中级军官都能明白的水平呀!只有文人书生才看不出来。难道岳飞把他的战略素养拉低到文人水平了?!一名将帅战略素养低劣到文人水平?!这到哪都说不过去,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心怀不轨、潜有异志!


                  25楼2017-05-05 19:58
                  收起回复
                    岳飞他战略素养不可能看不出“长驱京洛不可行”,这是立足于客观规律的严密逻辑推理。不是什么主观“分析”,那些为岳飞淮西作法辩护的学者那才看不出“长驱京洛不可行”,毕竟文人不懂军事,听了一句“围魏救赵”就如获至宝,拿着成语当兵法。这些学者的岳飞“围魏救赵”才是“分析”。分析是掺入主观臆测的。严密逻辑推理不掺入主观臆测,全是站立在客观规律之上。例如,宋朝节度使不可能看不出“长驱京洛不可行”。这是全称判断~包括了岳飞进去,不是专门针对岳飞一个人的特称判断,具有客观规律性质,不容正面否定。岳粉们除了旁敲侧击、人身攻击、文学煽情那一套就没法辩驳了。叽叽喳喳看大山一旦把这种严密逻辑推理写入《岳飞考论集》中,岳粉们如果再用旁敲侧击、人身攻击、文学煽情这套惯用伎俩来否定你的论点,公众们一看就知道岳飞粉丝们在耍无赖,没法正面否认才搞这套旁敲侧击呢。岳飞真面目就暴露在公众眼前了。


                    26楼2017-05-05 22:38
                    回复
                      我在天涯论坛发现了一件事。只要我揭穿岳飞真面目。岳飞粉丝们没有一个人对我进行正面反驳。通通都是旁敲侧击、人身攻击、语言煽情那一套惯用伎俩。岳粉们从来不是“论证一个什么东西”,从来都是“烘托一个什么东西”。
                      用烘托手法来辩驳别人的论证证据,这本来就是典型的耍无赖。烘托一个什么东西,不需要任何事实依据,只需要文学造诣就行了,用稀烂贱的文学造诣去力图抹掉严肃考证的证据,不是耍无赖是什么?!
                      但是,这套“烘托一个什么东西”在正式场合是拿不到台面上的。


                      27楼2017-05-05 22:47
                      回复
                        “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虏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 这套话岳珂可以说。王曾瑜可以说,王立群可以说。但是岳飞尤其没资格说!
                        岳珂、王曾瑜、王立群他们是军盲!军盲拿着成语当兵法,胡乱咧咧一气,反正都是军盲,外行话胡乱咧咧不要紧。
                        岳珂、王曾瑜、王立群他们三个是军盲,你岳飞难道也是军盲不成?!一名节度使统兵将帅能是军盲吗?!岳飞在此奏章中冒充军盲,混帐话连篇,欺骗谁呢?!
                        只要在书中明晰论证“长驱京洛不可行”,岳飞的别有用心真面目就暴露在公众面前了,任何读者都不会解读成“岳飞不懂行,战略见识低”。岳飞战略见识就算再低还能低得过“现代平民百姓”?!
                        此奏章是岳飞粉丝们(都是军盲)反复引用的,没法捂住消息。


                        28楼2017-05-05 23:01
                        收起回复
                          好长时间没来发帖子了,很想看到你的帖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5-07 00:34
                          回复
                            秦桧是奸臣,还是不容否认


                            30楼2022-12-03 18:05
                            回复
                              @不可不查看 1楼2017-05-04 14:22
                              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
                              不可不查看
                              岳飞奏折如下:契勘虏即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虏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
                              这是绍兴十一年淮西战役前夕岳飞奏折。一众岳飞粉丝们也以此为据替岳飞在淮西战役顿兵不前辩护。言称“岳飞这是要行围魏救赵之计”。
                              对不起,中国、外国(白种人体系)、古代、现代的各式兵法……
                              。。。。。。
                              ------------------------------------------------------------
                                因为有人将这条老旧的帖子项上来,本人就简要提几点意见。
                                第一【不可不查看】吧友展示的史载不准确,明显篡改过。
                                第二,对史载的理解更是大错特错!在史载错误、理解错误的前提下,无限错误的幻想,居然用了23个楼层写了约有一万多字的错误帖子!这是严重的误导读者。
                                【不可不查看】吧友,我真想找你语文老师算账,究竟是怎样教语文课的!为你缺失的语文知识讨回一个公道。
                                我们看看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的淮西之战究竟怎样的,是不是你说的那样?让正史指出你的错误。
                                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看看正史记载——
                                【十一年,谍报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宋史》
                                译解:
                                绍兴十一年(1141年),探谍报告金军分路渡过淮河南侵,岳飞请求会合各位将帅的部队打破敌人的进攻。金兀术、韩常和龙虎大王率军迅速来到庐州,宋高宗催促岳飞率部应援,前后写了十七封信。岳飞估计金人集中全国兵力南犯,巢穴必然空虚,如果长驱直入汴京、洛阳,金军必然疲于拼命的奔走,可以轻松让敌军困毙。
                                当时岳飞正患风寒咳嗽,竭力支撑病体行动。又担心宋高宗急于打退敌人进攻的心切,于是上奏:“我军如果直捣敌人空虚地区,势必能获得胜利,如果由于敌人正在附近,没有条件图谋远方,我准备请求亲自到蕲州、黄州,以商议进攻退敌之策。”宋高宗得到岳飞奏章十分高兴,赐给岳飞书信说:“你正患风寒,仍然为我领军行动,为国家而忘记自己,谁能像你这样?”
                                岳飞大军进至庐州,金军闻风而逃。岳飞回军舒州等待命令,宋高宗又赐给岳飞书信,认为岳飞小心恭谨、不妄自进退是十分得体的。金兀术攻破濠州,张俊将军队驻扎在黄连镇,不敢前进;杨沂中中了金军埋伏而失败,高宗命令岳飞率部救援。金军得知岳飞领兵赶到,又逃走了。
                                我们分析一下:
                                (一)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岳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挽回劣势,还救了友军的杨沂中。之后宋高守赵构赞扬了岳飞——【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1、【凡十七札】也就是岳飞与宋高宗赵构的十七次军事沟通,而每一次岳飞都在不同的地方,可见岳飞领军来回纵横驰骋。这难道说是【坐观胜负,岳飞矢志不抗金】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赵构又怎会赞扬岳飞?
                                2、淮西之战岳飞是直接听命于赵构的,所以赵构对岳飞当时的情形最了解。正因为这样,宋高宗赵构有感于岳飞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赞扬岳飞——【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二)岳飞曾经向赵构提出破敌的二个方案:
                                1、直捣金军的空虚巢穴,也就是金军南侵的总指挥部。当时金军大部分兵力都赶赴淮西作战,而袭击其空虚老巢是个大好的机会。当然这个方案赵构没有采纳。
                                2、第二个方案是岳飞亲自到蕲州、黄州,以商议进攻退敌之策。这是从整体军事行动而设定的重要计划。
                                (三)淮西之战的将帅任命的弊端。
                                1、此战秦桧为总指挥,张俊为主帅,但秦桧不懂兵法,而张俊也显得十局促。张俊在黄莲镇不敢动,坐等岳飞救援。那明显是不作为(不职)之举。导致此战的一个挫折。最后也是由岳飞的巧妙用兵才挽回的劣势。
                                2、此战由于赵构十分看好岳飞,让秦桧和张俊感受一种极大的失落。因此,事后极力诬陷岳飞。
                                (四)秦桧和张俊将淮西失误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岳飞。
                                1、正因为淮西之战秦桧和张俊过于【不职】,这在正常的情况是要承担责任的。在岳飞入狱时,他们乘机将全部责任推卸给岳飞。所以,秦桧一伙在《刑部大理寺状》里诬告岳飞的淮西误军罪。
                                2、对于秦桧诬告岳飞的淮西误军罪,自然是罪名不可能成立。因为岳飞在淮西之战发挥的重要作用,赵构最清楚。
                              上述就是你讲的所谓【岳飞矢志不抗金的“铁证”】,皆因你篡改了史载,加上错误理解史载,继而无限幻想了大约一万多字的垃圾帖子!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22-12-04 14: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