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dly6吧 关注:94贴子:11,774

【科普】苏联坦克发展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9镇楼


1楼2017-05-05 22:40回复
    Q版FT-17----MS-1
    一提到苏联坦克,T-34,KV-1,JS-2,JS-3,T-55,T-62,T-72,T-80,T-90……,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型号就会立刻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等历次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是构成了苏联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而这“钢铁洪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第一种量产坦克— —“MS-1小型护卫坦克”(俄语“Malyi Soprovozhdeniya MS-1)。
     1926年5月到6月期间,苏联开始了一个三年期的量产型坦克发展计划,其意图在于开发出一种能够突破由敌人两个师兵力防守的10公里长的防线。同年9月,苏联红军最高司令部、苏联军事工业部委员会和苏联炮兵工业部委员会联合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计划,该委员会参考了大批外国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   法国FT-17轻型坦克被委员会列为首选的是著名的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被认为最适合于支援步兵作战。

    萌萌哒的好可爱


    2楼2017-05-05 22:43
    回复
      T-24(未投入现役)
      T-2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Kharkiv Komintern Locomotive Plant,前哈尔科夫机车厂)坦克设计小组独立研制的第一型战斗车辆。T-24坦克在1931年开始生产,同年,25辆T-24坦克开下生产线。这也宣告除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生产线外,另一个坦克生产中心在苏联南部现出雏形——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那时,工厂已经专门建里了一个特别T2车间,用以生产坦克,而1927年组建的坦克设计小组已经成为新成立的由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的T2K坦克设计局的核心,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师们也加入进来。
      下面这些人是苏联坦克工业的先驱,我们有必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伊万·N·亚历克先科、L·L·阿尔费罗夫、A·S·邦达连科、P·N·哥里永、E·T·季卡洛夫、V·I·多罗申科、V·T·基里连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尔西诺夫。S·N·马霍宁负责工厂的全盘生产工作。

      真。多炮塔坦克!


      4楼2017-05-05 22:45
      回复
        你谁 ?


        5楼2017-05-05 22:46
        回复
          T-27坦克
           Т-27超轻型坦克以英国的“卡登·络伊德”Ⅳ型坦克为原型,改进设计而成,1931年2月定型。其战斗全重为2.7t,乘员2人,武器是一挺7.62mm机枪,发动机功率40hp。这种坦克共生产了4000多辆,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1941年


          6楼2017-05-05 22:47
          回复
            ТГ坦克 这是有德国人参与设计的坦克


            8楼2017-05-06 12:46
            收起回复
              T-28中型坦克 是前苏联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从1933年起正式装备于苏联红军,一直服役到1941年。但其综合技术性能仍然较差。特别是它的行驶速度较慢,不适于快速机动作战。其装甲厚度不能满足作战要求,防弹外形也不够理想。因此,它只是前苏联军队的一种过渡性中型坦克


              9楼2017-05-06 12:47
              回复
                T-35重型坦克 是前苏联以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名字命名的N174机器制造厂设计的,1933年由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制造厂批量生产,1936年开始在前苏联红军中列装,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数十辆,其中有的参加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早期战斗。该坦克共有5个炮塔,即安装有主炮的中央炮塔、2个火炮—机枪炮塔和2个机枪炮塔。T-35重型坦克共有乘员11人,其中车长兼机枪手1人,炮长和装填手各3人,驾驶员1人,无线电操作手1人,机枪手2人。


                10楼2017-05-06 12:48
                回复
                  T-37 T-38水陆坦克
                  1932年,第37号兵工厂的AH科兹列夫设计小组参照A4E水陆坦克先后仿制出2辆试验样车,试验中发现许多缺陷。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型两栖装甲战车,即T-37水陆坦克。这样三度改样,三度试验,终于,1933年8月11日,T-37列入苏军现役装备。到1936年年末,T-37水陆坦克共生产了1200辆。
                  从1934年到1942年,T-37水陆坦克在苏军中服役了8年,担负了艰险的侦察任务,参加了多次战斗。令人难忘的镜头是,轰炸机把它投到一片水面,它能渡过水域继续前行。有两栖能力,使T-37水陆坦克受到欢迎,很快取代了T-27超轻型坦克。
                  T-37水陆坦克的发展型T-38水陆坦克也装备部队,但T-38与T-37几乎一样,并无大的改进。T-37/38一共生产了3000多辆,在卫国战争初期还有1000左右在服役。由于性能已经落后,在战争中几乎全部损失。


                  11楼2017-05-06 12:50
                  回复
                    БТ-2快速坦克
                     БТ坦克是30年代苏联红军的著名坦克,БТ是俄文“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ъгй Танк)的缩写。БТ快速坦克是以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战斗全重11t,乘员 3人。单位压力 0.63kg/cm²。车体和炮塔的装甲较薄,为6~13mm。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炮塔位于车体中部,其上安装有1门M-1930A型37mm火炮和1挺7.62mm机枪。火炮的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4°~+40°。车内携带96发炮弹和2709发机枪弹。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发动机为“自由”型12缸水冷汽油机,在转速2000r/min时功率为252~294kw。传动装置采用滑动齿轮换档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车体每恻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采用“克里斯蒂”独立悬挂装置。该车从记带行驶转换为负重轮行驶约需时30分钟。采用履带行驶时,发动机的动力传给后置的主动轮,最大速度达52km/h,采用负重轮行驶时,这时发动机的动力就传给4个负重轮的后2个负重轮,前面的2个负重轮则变为方向轮,最大公路行驶速度达70km/h。、


                    12楼2017-05-06 12:51
                    回复
                      БТ-5快速坦克
                      1932年,前苏联红军提出了研制另一种БТ快速坦克的要求,要求该车不仅要火力强,而且要通过采用本国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来提高机动性,这种车即БТ-5快速坦克。该坦克安装有1门M-1932型45mm火炮和1挺7.62mm并列机枪,携带72发炮弹和2394发机枪弹。发动机为M-5型12缸水冷汽油机,在转速2300r/min时,功率为257.25kw。(大家给个顶呗,更这么多野不容易啊)

                      这货履带没了都还能跑,而且最前面的负重轮可以像汽车那样转弯


                      13楼2017-05-06 12:52
                      回复
                        БТ-7快速坦克
                        1935年研制成功БТ-7快速坦克,较之前几个车型有重大改进


                        14楼2017-05-06 12:53
                        收起回复
                          A-20 A-30
                          根据1936年西班牙内战的经验,苏联军方提出了新一代坦克的装甲能在近距离抵挡37mm反坦克炮的直射,以及75mm火炮在中等距离的斜射。列宁格勒的哈尔科夫183工厂根据这个要求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他们的理念就是用最小装甲厚度换取最大防弹效果。因此他们利用BT-7坦克为基础,重新设计了车体与炮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轮履两用坦克A-20方案。可以看出这款坦克继承了BT系列的血统,二者在结构上几乎没有差别。所不同的是A-20采用了大倾角装甲板和流线型的炮塔,已经具备了后来大名鼎鼎的T-34坦克的所有外形特征,只是它仍然只有四对负重轮。
                          经过广泛的实验,包括长距离行军,证明用负重轮行走对于坦克来说是一种多余的功能,虽然它能让坦克在公路上能够达到接近百公里的惊人时速,但是难道敌人只和你在公路上交战吗?何况苏联的公路系统本就糟糕的很,更何况轮履两用造成坦克的结构极为复杂,大大增加了制造工艺上的难度和由此带来的成本急剧上升及战场上的低可靠性。最终苏联人决定摒弃这种华而不实的结构,这就产生了A-32(T-32)。
                          而在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后,证明了T-26与BT-5坦克的防护的确不足,所以在1939年12月19日,A-20方案被放弃。但是A-20方案也开创了坦克设计的新的方向。这一点是不可抹杀的。


                          15楼2017-05-06 12:53
                          回复
                            -34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最大特点是大、不合实用的情况,彻底抛弃轮履方式,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首先试制出A-32履带坦克,后改称T-32坦克
                            T-32坦克在1939年向总部展出的时候,引起了轰动。T-32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而且火力和防护能力有极大的飞跃。T-32的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场展出的KV-1坦克。而后科什金依照领导要求,改进设计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操劳过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他的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的遗志,T-34坦克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Ⅳ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获准投入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83辆,次年即猛增至11000辆,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各型T-34在战时生产超过50000辆,远远超过所有德国坦克的总和,称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同T-34/76一个模子。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经在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内战之中,仍出现了T-34的身影。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惊世之作,是苏德战争初期制造“T-34危机”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16楼2017-05-06 12:55
                            回复
                              为了对付德国出现的新型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并且针对苏联坦克协同作战能力差的弱点,增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因此增加了一名机电员。T-34/85的炮塔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变的更大,被德国坦克兵称为“大脑袋T-34”。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该年共生产283辆,1944年就猛增至11000辆。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同“豹”式相比,火力和装甲虽然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战时产量多达18000辆以上,因此从整体作战能力上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战后多次战争参战的T-34坦克几乎均为这一型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坦克部队的中坚力量也是这种坦克。
                              T-34/85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18480辆(不包括战后生产)
                              长度/宽度: 6.1m/3.00m
                              高度: 2.72m
                              重量: 32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公路270
                              燃料载量: 545升+27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76m
                              越壕宽度: 2.5m
                              主要武器: ZiS-S-53 85mm坦克炮,54.6倍口径身管,备弹55-60发,仰角-5°~ +20°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M机枪,备弹1920发
                              装甲指标:(mm/倾角)
                              车体:47/60°正面 60/40°侧面 47/45°后方 20/90°顶部
                              炮塔:75-90正面 75/30°侧面 60/10°后方 20/90°顶部


                              17楼2017-05-06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