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铁战士吧 关注:38,616贴子:660,408

【废铁战士】苹果18年前发布的笔记本,即使是果粉都不一定见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清视频戳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863105/?from=search&seid=3321591201802627139
访问哔哩哔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27 22:08回复
    1997年,对苹果公司来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公司内忧外患,IBM PC的巨大冲击、Macintosh的不兼容、图形界面技术授权微软使用、“牛顿”(世界上第一款PDA)的失败等等,让苹果陷入了连年亏损的状态;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产品缺乏创新、技术落后让苹果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于是,面对内外交困的境地,苹果公司董事会伸出橄榄枝请曾被解除职务的乔布斯回到苹果出任 “临时CEO”。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5-27 22:08
    回复
      初回苹果的乔布斯,如同闭关修炼归来的武林高手,仅一个月后就拿出了一套精炼的“四格战略”。在2x2的二维坐标下,一个维度写着“Desktop”台式机和“Portable”便携电脑,另一个维度写着“Consumer”大众消费者和“Professional”专业人士。两个维度交叉,即成为了苹果未来几年的产品战略。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27 22:09
      回复
        第一格,“专业人士加台式机”,因发布时使用了PowerPC G3处理器,所以,这台电脑也被命名为PowerMac G3;第二格,“专业人士加便携电脑”,是对当时已有的成功产品进行再升级,命名为PowerBook G3。这两款电脑性能强劲,定位准确,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使苹果在市场上再次站稳了脚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5-27 22:09
        回复
          之后,苹果公司乘胜追击,发布了更加惊艳世人的彩色果冻iMac,填补上了“大众消费者加台式机”这一格。而在1999年7月,乔布斯用一款与iMac同样活泼产品填上了四格战略的最后一个格子,也就是我们本期的主角,iBook。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5-27 22:10
          回复
            外观设计
            和它的哥哥iMac G3一样,初代iBook也采用了透明聚碳酸酯磨砂与彩色塑胶拼接的外壳,看上去活泼而不张扬,材质所带来的朦胧也给人一种神秘而美的感觉。

            尽管塑料外壳看上去比较轻便,但是整机6斤的体重,相当于2台MBP13(2015)+1台NMB的厚度,还是非常厚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5-27 22:10
            回复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提出了一个很棒的便携方案:在iBook的“屁股”这里装上一个手提把手,使iBook可以像提着公文包一样提着走。为确保实用性,苹果公司甚至还让Phil Schiller提着 iBook从高处跳下(到垫子上),来展示他的外壳的耐久性。这个设计的实际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不用担心这个大家伙往哪里塞的问题。

              机身A面,一颗光滑鲜亮的塑料Apple logo,就像后来MacBook系列上的信仰灯和鎏金logo一样,对整机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灯觉得不够苹果?其实iBook的屏幕下方还有一个呼吸灯来显示睡眠状态,合盖时在“屁股”的位置也能看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27 22:11
              回复
                初代iBook身上最具标识性的便是Clamshell(蛤壳)这个设计,也称“马桶盖”。这种有点仿生学意味的设计,不得不说,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十分惊艳的工业艺术,尽管在后来的市场里并没有成为潮流,但这也让它更为独一无二。“贝壳”两片,略呈四角形,壳面中部膨胀,收边呈双层且锋利,基座相对厚实,在接近铰链处外部开始上扬,有一种将键盘面包裹起来的感觉。

                上盖前端包住了基座的边,基座后部的外沿又包住了上盖的边,整机外型充满了流线型设计,摸上去十分的圆润顺滑,不小心撞到也不会像现在的MacBook们一样磕得骨头疼。这些细节在iBook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体性完成度很高,足以看出苹果在细节上的用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27 22:11
                回复
                  硬件配置

                  打开上盖,是一块12英寸800*600的TFT屏,在这当时也算是笔记本电脑中相当出色的一块屏幕。

                  机身没有使用卡扣,而是采用了隐藏式弹簧锁,在机身将要完全合上的时候,屏幕上的小勾子会被磁铁吸下来,然后嵌合主机。这样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即使在路上随身携带也不会打开。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27 22:11
                  回复
                    C面,独立电源键,孔洞密集的扬声器,可透视的剪刀脚全尺寸键盘,无法按压的触控板以及下方左右键。从使用体验上讲,键盘键程介于普通笔记本键盘与普通机械键盘之间,回馈较为绵软。也由于是塑料机身的缘故,较重的力按压时机身会出现稍稍的变形。触控板面积较小且居中,给人感觉很紧促,位置也略显尴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27 22:12
                    回复
                      合上盖子看侧边,拨号猫、USB、3.5mm耳机接口,以及当时在消费级产品中极为少见的百兆RJ45网口。后期的版本还加上了Firewire和视频输出。另一边是电源口加上光盘驱动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27 22:13
                      回复
                        无论是左边还是右边,A面橙色塑胶的环绕包围,和上盖斜着的一刀切,精妙地形成了一个X形线。

                        翻到乔帮主标榜的“比其他电脑的正面都好看”的D面,一个镂空的银色logo,下方是带有图案的产品信息,其中那句“I Was Assembled”着实戳中萌点,似乎这已经不再是一台单纯的电子设备,反而像是一只会说话的蛤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5-27 22:13
                        回复
                          的确,初代iBook的设计,是苹果历史上相当大胆的一次尝试。尽管它没有像iPhone那样建立新的产品形态,但是在1999年,那个笔记本电脑全都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时代,这样一款色彩鲜艳、造型活泼可爱,面向家庭、教育领域消费者的便携式设备,已经足以给市场带来冲击。

                          可惜的是,iBook的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Clamshell这个科幻小说般神奇的设计虽然好看,但弧形设计注定无法满足日后为了便携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需求,于是在iBook后几代中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看上去更为成熟、硬朗的设计风格,再到后来的Unibody,我们再也没能看到那丝前卫,不过还好,精致感始终在苹果产品的ID中保留了下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5-27 22:13
                          回复
                            配置方面,PowerPC G3 300 MHz CPU,32/64 MB 内存,6 GB 硬盘。这个配置在当时并非高端,但同价位下的Wintel笔记本基本都用略差的赛扬处理器,而性能齐平的奔腾II笔记本价格都不低。

                            乔帮主说,iBook要“比3500美金的Wintel笔记本更快”,并且为了“让教育用户和普通消费者都能承担”,定价1599美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iBook的单任务处理还算是稳定流畅,但一旦开了多任务就很容易宕机;插个U盘识别出来都要慢半拍;使用IE访问今天图片元素很多的网站不仅卡顿还加载不出来……放在效率为王的今天,这样的性能会让人感到绝望,不过在1999年,高性价比加上当时够用的配置,这就已经切中了iBook目标用户的需求,加之苹果在软硬件上的优秀调教,也使iBook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并不输当年更贵甚至是定位更高的那些Wintel笔记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27 22:14
                            回复
                              系统

                              操作系统上,桌面的结构与如今的macOS很像,只不过那时dock栏的位置上都是设置类项目,Launchpad更是不存在的,想要打开自己安装的应用程序只能到finder里的程序文件夹里查找;安装应用程序的方式也没有本质变化:拷贝单个程序直接使用,拷贝打包了程序或安装器的磁盘映像加载后使用,使用实体安装光碟或借助工具搭建虚拟光驱。直到现在,一个程序相当于一个文件夹的逻辑仍然在macOS身上沿袭了下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27 2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