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犯下的这些罪行和过失,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邪恶乐趣和邪恶快感,没有其他的目的,也没有其他的原因,更没有谁怂恿过我,只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幻想而已。
写下这最后一行文字,在这漆黑的夜里,宣告着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故事却不会因此而终结,就如同自己的双手沾满了洗不净的鲜血,罪恶而肮脏。也曾因此恐惧到丧失了睡眠的能力,大概前辈也是因此才冷漠地站在一旁,只是单纯地用手中笔记录着所见所闻,并把那真实的故事写成虚无。我不知道亲身参与其中的对于错,但是看着生命从眼前消失却无能为力,看着别人的血从自己的皮肤上滑落的时候,恐惧便在夜晚萦绕脑畔,直到情绪不再受控制的那天,我知道,我已经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了,甚至,我已经杀死了我自己——我是谁?赫弆。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唯一不可观的一家)。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诸子十家的观点值得借鉴的只有九家而已,都兴起于王道衰败的战乱时候,因为诸侯各国的喜恶不同,九家学说齐驱并进,在各国得以推崇用来迎合诸侯的需求。他们的言论观点即使如同水火一样背道而驰,却也相生相灭,如同仁义、敬和,性质相反却也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大抵都殊途同归,目的一致却也各有其法。”各家的学者都竭尽全力地推崇各家的学说,用来阐明治世之法,尽管各有所短,主要趋势都是六经的分支。如果各家遇见生命的贤君,合理采用他们的学说,他们都是股肱之臣。孔子说过:“礼仪丧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处所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若是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晓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小官,是大街小巷的谈论和街头巷尾的传说所形成的。孔子说:“即使道理浅显,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想要长久推崇恐怕滞泥不通,因此君子不会钻研这一流派。”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被遗忘。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刍荛狂夫的议论有一定参考的价值。
作为小说家,写下的文字似乎都没有意义,不能够像其余九家学说能造福一方抑或是影响一时,只是把发生过的灾祸变成足以让人接受的虚构的故事,作为见证所有灾祸发生的直接目击者、最近距离的旁观者,作为所有灾祸的记录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置身事外,理智而可观,但我一点也没有做到。
写下这最后一行文字,在这漆黑的夜里,宣告着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故事却不会因此而终结,就如同自己的双手沾满了洗不净的鲜血,罪恶而肮脏。也曾因此恐惧到丧失了睡眠的能力,大概前辈也是因此才冷漠地站在一旁,只是单纯地用手中笔记录着所见所闻,并把那真实的故事写成虚无。我不知道亲身参与其中的对于错,但是看着生命从眼前消失却无能为力,看着别人的血从自己的皮肤上滑落的时候,恐惧便在夜晚萦绕脑畔,直到情绪不再受控制的那天,我知道,我已经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了,甚至,我已经杀死了我自己——我是谁?赫弆。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唯一不可观的一家)。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诸子十家的观点值得借鉴的只有九家而已,都兴起于王道衰败的战乱时候,因为诸侯各国的喜恶不同,九家学说齐驱并进,在各国得以推崇用来迎合诸侯的需求。他们的言论观点即使如同水火一样背道而驰,却也相生相灭,如同仁义、敬和,性质相反却也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大抵都殊途同归,目的一致却也各有其法。”各家的学者都竭尽全力地推崇各家的学说,用来阐明治世之法,尽管各有所短,主要趋势都是六经的分支。如果各家遇见生命的贤君,合理采用他们的学说,他们都是股肱之臣。孔子说过:“礼仪丧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处所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若是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晓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小官,是大街小巷的谈论和街头巷尾的传说所形成的。孔子说:“即使道理浅显,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想要长久推崇恐怕滞泥不通,因此君子不会钻研这一流派。”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被遗忘。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刍荛狂夫的议论有一定参考的价值。
作为小说家,写下的文字似乎都没有意义,不能够像其余九家学说能造福一方抑或是影响一时,只是把发生过的灾祸变成足以让人接受的虚构的故事,作为见证所有灾祸发生的直接目击者、最近距离的旁观者,作为所有灾祸的记录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置身事外,理智而可观,但我一点也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