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人吧 关注:62,737贴子:11,693,622

回复:说不清道不明的母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的沧浪区医院位于一个十字路口,两面临街,十分吵闹。
医生很好,没有再抽血抽骨髓,而是直接给母亲输液了。
简陋的病房靠近闹市,病人和家属之多令我咋舌,医院血液科,竟然如菜场一样,人声鼎沸。
即便是已经迷迷糊糊的母亲,也是借助了棉球才睡着了一小会儿,父亲几乎是一夜未睡。


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7-06-08 20:41
回复
    即便是如此严重的疾病,医院里也没有凄楚感。
    再严重的疾病,医生也见多了,何况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抒情。癌症疾病对于家庭而言,是重大灾难;对于医生而言,是司空见惯。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7-06-08 20:44
    回复
      次日我妹妹妹夫千方百计托到了关系,把母亲转入了苏州某医院内二科。
      由于我的鲁莽决定,差点导致了重病的母亲无医院可去,而且休息不好必然会加重病情。苏州一院再好也住不进去,还能如何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7-06-08 20:49
      回复
        母亲生病,我才知道,原来,很多时候求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时候我儿子还只有四岁,在我的影响下,稚气的他学会了一句安慰母亲的话:“长大了当医生,给婆婆治病!”
        当然真到高考前,我儿子早就忘记了小时候安慰性的承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7-06-08 20:54
        回复
          事实上,没有多少坎过不来,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回头看看那些日子,早已经风轻云淡。
          二十年过去了,母亲很好,活得连阎王都忘记了她;过去的那些日子,残留在记忆里,不过像是一场曾经看过的难忘电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93楼2017-06-08 20:59
          回复
            在医院才知道,白血病病人原来还挺多的。
            最小的不到一岁,最大的六七十岁。
            印象深刻的是个五六岁的农村小男孩,深受大家疼爱,他会主动问候每一个病友,很配合地吃药打针,从不哭闹。他父母一脸的愁苦,一脸的老实巴交。
            孩子的性命和医药费,都是他们心头沉重的负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7-06-12 10:27
            回复
              母亲同病房的某某老太,情况不好被子女拉回去了。
              次日夜里,母亲被噩梦惊醒,嘴里还恐惧地嘀咕着:“我不要!我不走……”
              紧接着,对面病房传来了痛哭:那个英俊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走了!
              母亲有点发木,呆呆地对父亲说:“某某老太原来是要带我走的,我不走,她带走了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17-06-12 10:35
              回复
                原来母亲梦见了某某老太,她劝母亲:“跟我走吧,走了就不疼了,没有痛苦了……”
                母亲不肯,某某老太叹了口气离开了母亲……
                紧接着母亲惊醒,几乎同时恸哭声传来……
                不得不说,这故事听得我毛骨悚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17-06-12 11:34
                收起回复
                  病友们自发的生日计法和我们不同。
                  他们从生病起,重新计算自己的生日。
                  得病一周年便是他一岁生日。大家一起互相鼓励,争取活得更久。
                  比如我母亲,应该算是明星了,跨过了二十岁的门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17-06-12 11:39
                  回复
                    主治大夫告诉我们,对于癌症而言,缓解五年就算是治愈了。
                    母亲第一次住院时间长达六个多月,父亲记录了母亲每天使用的药物,以及母亲的情况,聊以度过陪伴的难熬的日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17-06-13 09:23
                    回复
                      父亲记录的习惯一直保持着。
                      在莫斯科,晚上起床时都能看到父亲坐在窗前,低头用笔在他的小本子写着什么。
                      当一个孤立的行为仿佛并无多大意义,但当一个习惯反复着,就可能会留下大量珍贵而有用的资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17-06-13 09:28
                      收起回复
                        陪父母去俄罗斯,并非出于刻意。
                        平生第一次出国自由行就是俄罗斯,由于去过,自然心里有底。
                        我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我每周打电话向他们问安。去年的一天,父亲接的电话。我问他们好不好,父亲说好。接着玩笑般地加了一句:“就是在等那一天了。”
                        我有些难过,当晚就预定了今年四月底到莫斯科的来回机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17-06-14 11:52
                        收起回复
                          不仅仅疾病是病,寂寞也是病。都得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17-06-14 11:53
                          收起回复
                            母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非常好学,珍惜时间。
                            在莫斯科,由于时差,我们总是醒得比当地人早,九点出门经常是商店都没开门。
                            那天上午8点半我带父母来到文化公园的莫斯科河畔坐游船,却没料到游船10点半才有。
                            我让母亲等两个小时,她非常生气,觉得花了那么大代价跑去莫斯科,却要在等待中虚度光阴,她一刻也不想等。
                            问题是她的腿有残疾,又不能多走路,等待让她难以忍受,走路让她痛苦不堪。而我,只能一筹莫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17-06-28 23:32
                            回复
                              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藏品之多,规模之大,一天下来,会让很多健康人都疲惫不堪。而我母亲不仅兴趣盎然,甚至在参观完博物馆的当夜,还拉父亲到涅瓦河畔看那独特的开桥仪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17-06-28 2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