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宠古言吧 关注:28贴子:53

【一生一世】古代文化常识之美食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要写古言的小伙伴们可以进来看看哦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6-09 20:51回复
    前面基础常识,后半部分具体美食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6-09 21:10
    回复
      五谷、六谷、百谷
      “五谷”,古代一般指麻、黍、稷、麦、菽。
      “六谷“,比五谷多了稻。
      而“百谷”指的不是粮食品种的具体数量,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指小米,是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最重要的粮食,因此,“社稷”代指国家。
      黍,是黍子,也叫黄米。 《论语·微子》中有“杀鸡为黍而食之。” 我国古代用黍百颗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叫黍尺。
      麦,是大麦小麦的合称。
      菽,指豆。此处高亮✨上谷时称菽,汉代以后才叫豆。
      麻,大麻子,可以煮粥。《诗经.七月》中的“九月叔苴”中的苴,也是大麻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6-09 21:11
      回复
        三食、三餐
        三食,指三次进食。《礼记。内则》谓命士以上“父母在,朝夕恒食”,指的是每天吃两顿饭,而三食则是在两顿正餐的基础上增加一顿点心,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日三餐”
        真正出现早、午、晚“三餐制”大约是在元代,此时出现了“顿”这一量词,郑德辉《倩女离魂》中说:“这秀才,刚好谒僧堂三顿斋”
        所以,三食指的是三次进食,包括正餐和次食;三餐指的是三次定时的正餐。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6-09 21:16
        回复
          菜肴
          古代完备的菜肴主要有三类:肴,羞,核。
          《广雅·释器》:“肴,肉也。”肴指的是经过烹调的牛、羊、豕,也就是“太牢”即主菜。后词义扩大,包含了水鲜,但不包括蔬菜。
          核,指梅、李、桃、枣、栗、榛等干果。苏轼《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羞,指进献的有滋味之物。羞有三种,一是离羞,如《仪礼·聘礼》中“羞,四时之珍异”;
          二是果羞,即果脯,如《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
          三是饵羞,即糕饼。《周礼·笾人》:“羞笾之实,糗饵粉餐。”这里的糗饵是炒大豆粉、米粉蒸成的糕,粉是表面撒有豆粉或果粉的黏饼。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6-09 21:21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6-10 13:44
            回复
              一、 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时间,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人认为起源于上古,有人认为起源于周代,也有人认为起源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的史书中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陆羽写出《茶经》才将荼字写成“茶”,但是茶始于神农的传说的确是存在的。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被认为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6-10 13:44
              回复
                二、茶的食用时代:
                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食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食茶文化。食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是茶文化形成的准备和铺垫。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而食,五卵,茗菜而已。”茗菜就是用茶叶做成的菜羹,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茶在那个时候就是被当做菜食用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6-10 13:45
                回复
                  四✨茶的饮用时代:
                  人们在食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代以后茶文化在历史轴上的发展: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6-10 13:48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6-10 13:56
                    回复
                      东坡肉
                        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试,因为写诗得罪了朝廷而被降职,下派到湖北黄州,到了黄州后,他自称为“东坡居士”.
                        “居士”是对那些住在家里的佛教徒的称呼.居士信佛,但可以不受佛教一些戒律的限制,所以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虽然看破红尘进入佛门,但肉还是可以吃的.
                        当过大官的他,仍爱好美食,却没有心情去酒楼饭店,便亲自动手来烹调了,由此排遣寂寞与烦闷.
                        文人出身的苏东坡是个手不释卷酷爱书画的才子,他既要烹调美食,又要写写画画,为了兼顾,他采取用文火炖肉的办法,以便一边照看火候,一边写他的文章或者摆弄他的画笔.
                        在多次实践之后,他总结了一个最佳的烹调方案,使他享受了无穷的乐趣.
                        在黄州这段时间里,苏东坡还提笔写了一首“食猪肉”的诗歌,说明他当时的体会与心境: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于“苏东坡”这篇“食猪肉”诗歌的传播,他的这套独特的炖肉方法也被人们看好,老百姓使用他的名字命名,“东坡肉”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6-10 14:03
                      回复
                        西湖银鱼羹
                        传说孟姜女的眼泪化作了银鱼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6-10 14:08
                        回复
                          水晶肘子
                          清光绪年间,马明德在长沙马王街开了一家熟肉店,并以自己的名字起店名为“马明德堂”,马以祖传秘制方法,专做以肘子、卤肉为主的熟食,其中“酱汁肘子”、“虎皮肘子”、“水晶肘子”最为有名。 做法独特的“肘子”位居当时青石井十大名产“十子”之冠。 只可惜“马明德堂”毁于长沙“文夕大火”。 不过,早年的祖传酱汁肘子秘方传到了谭奚庭开的玉楼东
                          【这个嘛,个人感觉图片有违名字的美感,就不放上来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6-10 14:15
                          回复
                            麻辣子鸡
                            以长沙百年老店玉楼东酒家最负盛名。 清末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钩登楼用膳,曾留下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 后经长沙市滞湘酒家的厨师精工细作,味道更佳,民间又流传有这样一首打油诗:“外焦内嫩麻辣鸡,色泽金黄味道新,若问酒家何处好,滞湘胜过玉楼东。 ”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6-10 14:17
                            回复
                              蜜汁叉烧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7-06-10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