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察觉到自己性格的缺陷,是在小学临近毕业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在班上不怎么受其他男生待见的男同学(至少私底下我们都这么认为)筹备着要开生日聚会,也邀请了不少人,同样包括我。于是我们这帮小孩便私底下开起了会议,具体讨论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仍然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我毫不留情面地表达了对那位男生的不满,其他人也大多是一片附和。于是,等到那位男同学与我们说起生日聚会的事时,我当着他的面,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说出了相当伤人的言辞,与此同时,其他同学低着头,沉默不语。后来的事印象也有些模糊,只大致记得那位同学哭了,而我仍在一旁喋喋不休,有点得“理”不饶人的意思。
事后,有人跑去安慰他,有人继续保持沉默,却没人附和我,也没人表现出和我观点一致的意思。最后一群小屁孩自然还是屁颠屁颠地跑去玩了,然后又高高兴兴地各回各家,没有人指责我的言论不当,这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风平浪静,没起一丝波澜。
当然,“聪明”的我还是发现了一些事情,譬如之前所有附和我的人并没有在前后的事件中表现出一致性,譬如我们的“头儿”从头到尾一语不发,譬如即使没有明说,我和那位同学的距离相较其他人疏远了不少。这些事情,我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了答案——我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不够聪明。他们同样心怀厌恶,但他们不说,而我高声呼喊,活像个傻*哔,最终成了唯二利益受损的人。
得出这个结论的我相当得意,为了成为一个聪明人,我有意对自己的过激言论进行控制,任何观点鲜明的语句我都鲜少使用——只维持中立的话,虽然无法得到什么,却也不会失去什么。
这么一想,这个方案简直是完美!仅仅用“小小的代价”就做到了“风险管控”,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能明白闷sheng发da财的道理,非要出什么风头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