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782贴子:611,652
  • 4回复贴,共1

【国学】传统的女德女教到底是怎样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一场校园公益讲座上关于“女德”的演讲言论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这些言论是对女性的歧视和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和儒家的纲常礼教也再次被舆论翻出来鞭挞了一番。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女德女教”对女性有着怎样的规定?这些规定何以在现代社会中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龚鹏程认为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大罪过,也没有束缚女人,古代传统中所提倡的意识、所设计的制度并不是处心积虑在打压女性。之所以现在会造成“大家一方面感叹礼崩乐坏,一方面又学着五四以来的声口,大骂礼教”的现象,是因为现代大众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知之甚少,未能领会古人的要义而又故意曲解,导致了对中国古代传统的误解。


1楼2017-06-14 13:13回复
    凤凰文化:近来关于“女德”的讨论非常热烈,您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礼俗中的“女德”是什么?对女人有哪些要求?
    龚鹏程:古代对女人的要求,概括为四方面:德、言、容、功。《周礼·天官·九嫔》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人说女人要有“三从四德”,指的就是这四样。希望女人要漂亮、会打扮;言语得体,又有手艺,还有涵养。现在讲妇德的人,似有道德偏执,忘了妇容、妇言、妇功。由于现在有人这样偏执地宣扬妇德,所以许多朋友又去骂古人,说他们是把古代“三从四德”这种封建糟粕又搬出来了。
    凤凰文化:“三从四德”一直以来被视为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能否解释一下“三从四德”在古代有哪些含义?在这次讨论中,您认为对于“女德”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龚鹏程:其实批评者大抵根本不晓得四德就是妇容、妇言、妇功、妇德,所以乱骂。然后大家又痛骂“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三从”说抹杀了女人的自主性。五四运动以来,一方面大家不读书,一方面有人故意曲解,所以讲得好像三从四德有什么大罪过、怎么样束缚了女人似的。《后汉书·张楷传》说:“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当年反传统诸公造作出来的迷雾,可比张楷还厉害呢,把人搞得现在还在迷迷糊糊中。
    实则“三从”之说出于《仪礼·丧服·子夏传》。讲什么呢?是解释丧服制度的。父亲死了,未嫁的女孩要为父亲服斩衰(把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若已嫁,夫死,妻为丈夫服斩衰,三年。假如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儿子跟着她。如继父死,儿子要为他服丧一年。此时妻子也同样服丧一年。这就叫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为什么儿子要替继父服丧一年呢?《传》说:丈夫死了,妻子年轻、孩子年幼,孩子随着母亲嫁人。继父用他的钱财抚养小孩,让他可以祭祀父祖,尽了做继父的道理。这孩子当然要服齐衰一期。而由于妻子不是原配,这时妻子便跟孩子同样只服丧一年即可。
    道理就这么简单,而且通情达理。结果竟被污名化、泼脏水,真不知从何说起。不但这句话不歧视女性、不束缚女性,整篇《仪礼·丧服》还明确主张可以改嫁,而且强调夫妻一体:“何以期也?与尊者一体也。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大骂“三从”的人,看重的是那个“从”字。以为这个字就显示了古代要求女人顺从、服从的男权暴力。不知道“妻”字从来都解释为“齐”,妻子之地位与人格是与夫等齐的,所以说“夫妻一体”。《仪礼·丧服》还有一句话说“夫妻姅合”,指夫妻两人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整体。


    2楼2017-06-14 13:13
    回复
      凤凰文化:在这次关于“女德”的讨论中,有人说这就是在给现代女性立“贞节牌坊”,也有人认为“贞洁观”是古代儒家压迫和束缚女性的一种方式,对此您怎么看?
      龚鹏程:当现代人脑海中想象的都是古代幽闭、压抑的女人形象时,也就会痛骂儒家的贞洁观。说儒家反对男女自己自由交往,禁欲、树贞节牌坊。其实恰好相反,儒家是强调男女交往的。《诗经》开篇就歌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礼》甚至设了个官叫媒氏,推动此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罚之。”这就是现在仍广泛流行于各地的三月三上巳活动。许多人还以为这是少数民族风俗呢,不知本是儒家旧制。《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舞雩,也与此有关。据《西京杂记》说重阳同样具此功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因是制度,故官府会予以推动,不只理论提倡而已。《癸辛杂识续集》载:“南丹州男女之未婚嫁者,于每岁七月,聚于州主之厅,铺大球于地。女衣青衣大袖,用青绢盖头,手执小青盖。男子拥髻,皂衣皂帽。各分朋而立。既而左右队长,各以男女一人推仆于球。男女相抱持,以口相呵,谓之‘听气’。合者即为正偶。或不合,则别择一人配之。”这是典型的“送作堆”,乃该地之正式婚制。女人用头盖遮住头脸,是避免男方以貌取人,要全凭拥抱亲吻以定合否。想结婚,而又无交往能力或机会者,以此法令其有配,取不以目,而听之以气,未尝不是个好办法。正因儒家是鼓励“窕窈淑女,君子好逑”的,所以官府也积极促进男女匹配,提供男女交往空间。
      凤凰文化: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明时期似乎站到了人性和情欲的对立面,“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被世人指为其一大“罪证”,已不仅仅是对妇女的压迫,而是对人之本性的压迫,对此您怎么看?
      龚鹏程:近人不知儒家的那些思想,所以当然又常痛骂宋明理学家要求人禁欲。不知儒者阐扬良知,即取义于好色。《传习录》卷上载阳明语:“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大学》说:‘如好好色。’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别立个心去好。”这是重新回到《大学》,讲好色,再从人之好色来阐发知行合一。好色与恻隐辞让之心,俱为人之良知良能。故好好色即可以说明知行之合一,恶恶臭,也可以说明羞恶之心。这是孟子“形色,天性”之说的发挥。当时另有一批言论,则上溯于孔子“如好好色”之说。如《情史·序》云:情始于男女,而“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故“《易》尊夫妇、《诗》首关雎、《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
      这些文献有三个重点:一、正面肯定人之好色。对美色之爱好,被视为是最真诚的表现,所谓“好好色”。故对美色不必避忌屏绝,也不以为好色之心是应该遏抑的。二、强调男女性事为一切伦理之基点,故应扩充此好色之心,所谓“如好好色”。三、情欲伦理学并不鼓吹纵欲,仍是克己复礼式的,反对荡情,主张情要能发而中节。因此它反而与汉人的讲法颇为接近。不过,汉代儒者论性,偏于阴阳交接理论的说明,成为房中性学。明代则比较偏于以具体事例来借事显理,叙男女交合房中之事,以申情欲伦理学之要,故常借小说戏曲来表达。还有一类,则是从气、从情上说。这可以王夫之为代表。
      王诗常涉及男女爱情,而且含有性意象。巫山云雨,女怜杨柳倒根栽、男伤筦簟有余清。如此言情,与其心性论有关。他《尚书引义》说:“形者,性之凝。色者,才之撰也。有形斯以谓之身,形无有不善,身无有不善。”形色、气禀既然都是善的,人因形色之需而形成的过恶,便非形色本身的问题,而是形色在与物相交际时,处理不当所致:“故好货好色不足以为不善。货、色进前,目淫不审而欲猎之,斯不善也”。这是从气上说形色之善,认为好色并不是不好的。接着他又从情上说。谓“性自行于情之中”“性以行于情才之中”。情不是性,但性行于情之中,情之重要可知。再次, “人苟无情,则不能为恶,亦且不能为善。”不仅偏于从情可为善这一面说,而且一切功夫都着在情上,心性论事实上就成了情论。大骂宋明理学的人,对这些情色与心性论之讨论,当然又都是不明白的。
      现在大家一方面感叹礼崩乐坏,一方面又学着五四以来的声口,大骂礼教。习惯性懒惰、习惯性偏执,对礼乐的内容、女教的实情,不肯稍作了解。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自认为有责任呢!


      4楼2017-06-14 13:14
      回复
        更多的人没有细细读过礼记,更不会知道它的精髓!
        而影响我们更多的,有宋明以来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守寡人成为贞洁烈女!
        好的历来不被重视,而坏的就容易被传播被扩散,
        另外,香港,台湾高校里都有开设学习易经的学科,而内地却没有,更多的是那么多人学个皮毛去骗人钱财为祸别人!
        所以,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14 13:28
        回复
          很多无知或者有企图的人将三从的“从”解释为“服从”,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楼主引用的龚鹏程的解释也有些古怪。
          所谓“从”,是为了保护女性使女性不多“丧”。当时的社会并不是现代以“家”为最大单位的“家庭”关系社会,而是以“族”为最大单位的“族群”关系社会,家只是族的基本单位。
          在家从父指的是族群内辈份与父亲一致的“族伯”、“族叔”去世,其子女与父亲一样不必服丧,而只跟随父亲对“祖父”、“族长”等父亲的长辈,以及直系的父母服丧。这点并不单指女性,而是子女一样。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指的是出嫁以后的女性因家关系改变而不必与他的兄弟一样服娘家家族长辈的丧,而只需服与丈夫、儿子一起所建立的家所在族的族中长辈的丧。
          在交通困难的那个时期,出远门是件很危险的事。单独去太危险,一起去的话家中男性没有任何理由为他族长辈服丧,并且这个家很可能在将在长时间无法得到收入。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实际上是保护家庭及家庭女性安全,减少因丧而导致的家庭问题。
          所谓三从,其实主要就是解决女性出嫁后仍按出生关系服丧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按出生关系算的话,女性不好服丧;既嫁不用服的话,那么又会产生道德问题;两边都服的话,没必要,而且仍未解决出远门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最终定位相对能解决问题的随“家”一起服。现在其实没有三从的必要了,首先是“族”这个单位几乎消失,家的基本单位已经到个人;其次是交通便利、相对来说已经很安全了;第三是服丧时间一直缩短至今,服丧时间并不长(除了满清时期,中国丧礼所定的服丧时间一直在缩短。);第四是除了双方直系长辈,也就双方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少数几个亲人了。按出生关系算的话,产生的社会问题很小,因此现在多数时候都是按出生关系各服各的。
          四德的话……这玩意本是选一国之母的标准,不是什么人都要做到的。
          德是十目一心而行,即获得众人的认同。在以族为单位的当时,男性主要是处理对外事务,家族内的族人关系处理是女性负责,因此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首要能力。就现在来说,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谁都不想娶个能将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都得罪的妻子。毕竟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一定的交流。何况能将所有认识的人都得罪的人,对你也不见得十分友好吧!
          言本是指思想、理论。无论是处理事务、教育下一代还是相互交流,有足够的知识都能更好的达到目的。这里的言是指学识丰富,不是那种喜欢玩花样的小聪明。
          容不是容貌,而是指家有储谷,即理财能力。那些喊着你负责养家糊口,我负责花容月貌的花瓶从来都不是当时人娶妻的首选。因为很长时间,女性都是家庭理财的主力,男人负责开拓、进取,解决重要、主要的问题,为家庭获得资源,而女性则负责投资、理财、持家等资源运用。
          功是执事能力。其实就是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说得有理的人不少,但做事有条理的人不多。有执事能力的女性能将所从事的事务处理得条理分明。
          遇到会处理人际关系、学识丰富、懂得理财、做事条理分明的女人赶紧娶了吧。就算只能做到其中一、两条的,也是不错的妻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会处理人际关系,毕竟家和万事兴,其他的,可以慢慢补足。


          IP属地:湖南7楼2017-06-14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