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早教吧 关注:3,240贴子:1,444
  • 2回复贴,共1

68位高考状元的1个惊人共同点,惊醒了多少家长!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父母最大的不幸
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从此放弃他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
“妈妈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采访中,99%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而在校园中,爱也一直都在,贵州的文科状元林中文在进入高中时本是班上中考分数倒数第二的学生,整个高一混混度日,老师发现从发掘文文的优点开始,耐心开导,才让孩子慢慢恢复了学习兴趣,毕业时,她给老师的信中写道“谢谢您让我发觉自己的才华,我必将以真善美回报社会”。
启示: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高考状元不全都是天才,除了天赋和后天努力之外,更重要的则是父母的教育和态度。这是历届高考状元们统一表现出来的共性。

01
邻居家的男孩非常喜欢画画,一直没上过正规的培训班。去年,家长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的兴趣班。


IP属地:上海1楼2017-07-03 14:15回复
    不久前,看到孩子一脸的沮丧,细问下,才知他早就不学画画而改学围棋了。为什么孩子有爱好却不继续?
    原来这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画画,老师反馈说他画的东西很抽象,让人看不懂,怎么教都没效果,于是评价以后难出成绩,建议家长别让孩子学下去了。
    家长想想也对,考虑到家庭在孩子这种兴趣技能上的培养会是个消耗战,干脆便让孩子放弃了。
    只是因为几次画不好,或没能画出别人期望中的效果,别人是否就断定说你的孩子在这一门技能上的学习能力不行或没有天赋?
    而你,是否也认同了他们的说法,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这个的料,从此决然放弃,或是让他在这一门兴趣的学习上得过且过?

    02
    家长A遇到家长B,两人开始寒暄。
    家长A:你们家孩子真是聪明懂事,不像我家孩子,不爱学习不说,还老调皮捣蛋,简直要烦死我了。
    家长B:小孩子活泼一点才好呢,我家孩子成天跟个闷葫芦一样,呆头呆脑,被欺负了也不会还手,真没用。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家长A和B的孩子都在,听到自己的爸妈这样评价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爸妈是不是不爱我……”
    ……
    很明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沮丧,自我评价变低,同时也会渐渐滋生出消极的心理,若这样的情况多了,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养成孩子自卑的心态。

    03
    有时候
    孩子的“不行”是否跟老师有关呢?
    三年级,我爸送我参加校外一个乒乓球兴趣班。老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而我也同样不讨他喜欢。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想要教会我正手和反手打球。这个过程中,他总是批评我动作错了,而从没有夸赞过我,这就导致了我只注意握拍的姿势而根本接不到一个球。
    有一天,他烦了,对我爸说:“看来,你孩子学这个不行啊……”兴趣班未结束,我就被揪回了家。


    IP属地:上海2楼2017-07-03 14:16
    回复
      因为这段不愉快的经历,我再也没拿起过球拍。之后的很多年,我也不再愿意参加其他球类运动。所有这些变化,仅是因为老师对我爸说的一句话。
      那一句话就像是一颗毒药,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一个紧紧箍在我头上的魔咒——你学这个不行。
      上初中,开学第一节体育课是打乒乓球。我学得战战兢兢,当我支支吾吾对体育老师说:这个我没潜质,所以老不会……他打断我说:“这么多年,我教的学生还没有学不会的,如果你一味告诉自己不行,以后你不行的事只会越来越多。”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每天,在学校里,正有不计其数的孩子被老师“训练”成学习上束手无策的孩子。心理学家德维克曾让7到10岁的孩子进行一个试验。一开始,这些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份无法解答的数学题,当他们绞尽脑汁还是解答不出来时,他们失去了希望。接着,他们获得另一份较为容易解答的数学题,奇怪的是,对于第二份数学考卷,他们也久久未能解答。后来,德维克换了一位试验老师,孩子们才能正常解答出数学题。
      对一个孩子而言,仅是因为他学得慢就做出“不行”的评价,难以让人信服。是因为孩子学得慢影响老师的工作效率吗?是因为孩子学得慢加大老师或父母的工作量吗?我们把情绪上的不悦转化为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或许很常见,但这和孩子的“不行”无疑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仔细想想,有时孩子的“不行”是否也跟老师或父母有关呢?回忆读书时期,或许我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在有些老师教的学科,我们总是无法取得理想的好成绩,尽管,我们并非不够聪明。

      04
      父母最大的不幸
      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从此放弃他
      小时候,邻居一位阿姨常对她女儿说:“你要学这个,得先是这块料,开这一窍。生成教不成,教成累死人……”她一直认为一个要在兴趣技能上学有所成的孩子首先靠的是天赋。她不让女儿去学唱歌,因为她认为女儿没有良好的嗓音条件,不让女儿学钢琴,因为她觉得女儿没有优越的乐感基因……所以至今,她的女儿在这些令人艳羡的特长领域里一无所成。
      现实中生活中,很多人的成功都依赖于出色的天赋,天赋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仅凭着自己的主观认识,过早地给自己的孩子下定论,打压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未免太过于草率。

      05
      2006年各大媒体上都在讨论一个人,他叫王楠子,曾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他常被老师“重点关照”,可王楠子的父亲偏不信这个邪,执意把备受嫌弃的儿子送到美国纽约求学。
      8年后,王楠子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命运变形记给了很多人当头一击,为此,王恩重还一度向教过孩子的老师发难。后来,有记者问王恩重:你觉得作为父母最大的不幸是什么?王恩重说:最大的不幸,就是你相信了某些人,也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幸,从此放弃他。
      “没有天赋”也好,“能力不行”也罢,在著名教育学家李希贵看来,很多时候,一些专业人士给孩子贴的标签,看似在了解情况后给出的评价,实则上,却是一种懒于深入了解便匆忙将人分类的责任懈怠。
      更糟糕的是,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中了这些魔咒,认可了他人一时给自己孩子所贴的标签,从此对其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将是非常不利的。

      06
      别人的评价更多反映出了他们是谁
      而不是你的孩子是谁
      孩子成长过程中,类似这样的魔咒很多,它们或许都是从别人一句无心、善意或者恶意的评价开始,以致一个家长渐渐把这些评价变成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如同真理去信奉它,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对孩子寄予的某种“美好”。
      我们要如何打破这些魔咒呢?永远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你的孩子的任何评价。别人的评价,至始至终都是别人对你的孩子的理解,它更多地反映出了他们是谁,而不是你的孩子是谁。
      所以,当下一次再有人这样评价你的孩子时,请积极地面对他们的反馈,并衷心地感谢他。
      但也请你记住,你的孩子能力行不行、有没有天赋,跟他们的评价一点关系也没有。
      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发展的、变化的,目前的行不行、有没有天赋那都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最终的结果,是你需要听从孩子内心的声音,鼓励他向着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并且接纳此刻还不完美的那个他。

      07
      也许你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成长得比较慢,也不用太着急。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多点耐心,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孩子原来可以这么优秀的!
      家长也不要过分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规划生活,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你实现自己的想法的工具。愿每个孩子从小被善意以待,幸福成长!

      小可说
      7月3日
      也许不是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在某一个领域具备极大的天分,但是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有时候,你的一句话,别人的一句话,有可能就会抹杀掉一个未来优秀的人物。


      IP属地:上海3楼2017-07-03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