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64,486贴子:12,560,844

资料贴:明代钢铁技的发展和苏钢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文前些扯点别的
@xuwumao大爹曾经说过,读史需要史德。
同时,吧友也说明了——知识是人的智慧创造的结晶。任何知识都是人不断实践后的结论产物,除了要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需要自己去费心整理,而历史的课题中,尤其是技术史类别,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阅读历史资料,还要去做实地考察来支持自己的猜想和论点假设。
出于尊重别人的智慧结晶,我尽可能的把本文引用论述的资料展现出来,不夹带私货和断章取义,我在贴出资料的同时,在追加一些我个人的解读和看法供吧友们讨论。(有错误请指出)


1楼2017-07-08 21:30回复
    中国冶炼技术的发展,从萌芽到成熟巅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期间,中国在冶铁技术发展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冶铁工业发展的特色。如汉代的百炼钢,铸铁柔化处理。东汉末期——隋唐时代的灌钢法,直接加强了钢铁生产效率,明朝的苏钢则达到了巅峰状态,其中,明朝的钢铁生产是被容易忽略的,也抹杀了明朝对中国钢铁发展的贡献。
    首先谈谈,明初钢铁生产的状态。
    我国的钢铁生产在蒙元时期,由于遭到蒙古贵族的残酷压迫和奴役,手工业者沦为奴隶,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中国冶铁业的发展,甚至倒退。
    而尚钺也说明——元代的工商业相比宋代的商业发展,已经衰退。一直到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元的部族政治,才改变这一现状,这位明朝初期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而元朝对中国钢铁生产的阻碍在另一本资料《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叶得到印证

    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成品质量很多都很差
    而由于人民的抗争,蒙元的官营冶铁也是很不稳定。
    而在蒙元压迫下的夹缝中,南方民间冶铁业依旧存在,从而超越了蒙元北方官营冶铁业。


    3楼2017-07-08 21:38
    回复
      再来谈谈明初冶铁技术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是铁矿的大量发现和开采。
      通过上述的记录可以得知,明朝铁矿的发现和开采,相比以往朝代增加了许多,扩展了原料的来源地。
      在对比下表



      我们可以获知,明代已经探明的产矿地的县以达到245个,比元代的45处,多了五倍、比清代前期137处多了1.8倍
      相当于现代的一千多处的四分之一。而在245处产地中,175处为南方地区的各个县。其中,湖南,福建,广东,云南四省最多。


      4楼2017-07-08 21:39
      回复
        另外,大明会典和明史里面也有矿区的相关记载



        明史的记录

        可见,明朝发现的矿区是非常多的,个人感觉,这得益于地理学识的进步。才使得更多没开发的矿区被发现。
        其中,上述冶炼所的地址也是明确的,并无争议。只是明史食货志中对广州地区的冶炼所有所争议,认为广州铁厂就是佛山铁厂。但是经过考证,证明广州铁厂即佛山铁厂的记载是错误的记录。


        5楼2017-07-08 21:40
        回复

          民营冶铁手工业的兴起。
          在洪武18年——洪武28年(1385年——1395年),明朝由于内库存铁过剩,曾一度罢停各处官营冶铁。
          而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壬戌朔工部臣言各處續開爐冶今已三年。而內庫見貯鐵凡三千七百四十三萬餘斤上以庫內儲鐵已多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采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可见这一举措使得官营冶铁逐渐减少,而民间采矿炼铁逐渐增加。因此,民营冶铁大量增加,并逐渐取代官营冶铁。并出现一省数处,甚至一县十处的规模,我们可以得知为什么永乐时代,铁的价钱被压得这么低了。



          可见规模的庞大。
          而且,佛山的民营铸铁炉户在洪武时代已经达到40户,炼铁炉户则达到5户。


          6楼2017-07-08 21:40
          回复


            无论是官营还是民营的冶铁业,都是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的,而后来发展的苏钢作坊也有数十家,每日工作者也有数百人,而屈大均的记载也透露了从事冶铁的劳动力增加,强化了钢铁生产效率。


            7楼2017-07-08 21:41
            回复
              总之可见,明初,相比以前,民营冶铁业发展起来了,并且具备了不小的规模。


              8楼2017-07-08 21:41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

                宋代以来,为官营冶炼服务的人民不断反抗,也进一步证明,汉代以来的铁业官方垄断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而宋朝也被迫开发民营冶铁。到了明代,民营冶铁业已经非常普遍了。
                总之,明代初期的铁课数,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处在上升趋势。


                10楼2017-07-08 21:48
                回复
                  到了永乐十二年以后,迅速上升。到了宣德九年上升到7倍以上。
                  另一方面,宋朝开始的民营冶铁业发展也得益于人民的反抗。


                  11楼2017-07-08 21:48
                  回复
                    先更到这


                    12楼2017-07-08 21:52
                    回复
                      15世纪前半叶,明朝民间冶铁业生铁生产表格


                      可以看出,明朝从永乐元年——正统十四年的46年间,永乐十二年以前的民营生铁产量均在120万——130万斤左右。并在以后出现持续上升,从1415年——1434年之间,民营生铁产量一般都在500万斤以上,特别是1434年,产量最高,达到了8329005斤。比永乐元年增长了7倍,正统时期有所下降,但是到了成化时代,民营生铁产量又大为提高了。另外,天顺时代的,由于民间冶铁冶课的史料缺失,无法算出民营冶铁在天顺时代的具体数字,但是可以从一些省份的铁课数量看,依旧是上升的,


                      15楼2017-07-11 18:22
                      回复
                        1461年,陕西总部,保定侯梁瑶奏报

                        1473年,十一月份巡抚陕西的左副都御史马文升奏报



                        可以从地方的产铁数量状况,可以得知其他省份的生产规模也不会太低。
                        到了16世纪的嘉靖朝,全国无铁课数字可征询,很难统计全国的冶铁数量。但从1522年——1534年期间的广东铁课,以1531年最高铁课银数八千二百九十两一钱四分来计算,按照铁税的规定是万斤纳银3分计,则此间,广东年生产生铁的数量是27633333斤,比永乐初年的全国生铁产量还要多915万斤。这仅仅是广东一省的民营生铁产量,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算上全国的生铁产量,这个数字是空前庞大的。
                        数字来源为《嘉靖广东通志》卷30。税率见《嘉靖广州府志》卷7。
                        而放眼到全世界钢铁生产发展史上,明代的生铁产量,自明初到嘉靖时代不仅仅在中国属于历史发展最高水平,而且也是同期世界第一位。


                        16楼2017-07-11 18:58
                        回复
                          另外提一嘴
                          根据世界历史资料记录,在17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各国没有生铁产量的记录,1670年以后,欧洲生铁产量最高的俄罗斯有2400吨。然而我国在永乐初年,仅仅官营的生铁产量就达到了9231吨。而宣德九年,仅仅民营生产的生铁达到了13831吨。到了嘉靖以后,则达到了45000吨。而英国几遍到1720年才达到17000吨,1740年以后达到20000吨。而美国则在1800年,法国到1870年,日本到1874才拥有生铁产量的记载和统计。至于钢的产量,明朝虽然没有明确的全国统计数字,但是地方数字比较明确,从正德四年,遵化冶铁厂产出钢12000斤,而芜湖已有数百人从事生产的数十家钢坊则练出苏钢,广西广东练出合金钢的情况来看,可以想象,明代钢铁的生产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充分说明,中国从15世纪——17世纪前半叶,钢铁生产量已经超越了17——18世纪前半叶世界各国的钢铁生产,这是欧洲学者普遍承认的。如李约瑟在1956年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

                          资料来源
                          《中国古代冶金》 《我国冶炼钢铁的历史》 保尔 芒图的《18世纪产业革命》 《大明会典》卷194


                          17楼2017-07-11 18:58
                          收起回复
                            说完民营冶铁手工业对钢铁产量的影响再来说说明朝时期,钢铁技术的进步。
                            先是冶炼炉的进步,
                            明代冶炼炉的体积是很大的,明代一种大型冶炼炉名称是大鉴炉
                            正德四年,遵化冶铁厂开大鉴炉十座,第六年又开五座,到了1529年以后,每年开大鉴炉三座。这种高炉是当时最大的高炉。
                            明朝人朱国桢对于这种高炉的描述为

                            而清朝人孙承泽的看法是

                            从这两段描述来看,第一,大鉴炉的高度为4米,炉子全身是石头砌成,并以牛头石为内壁,用简千石作为炉门
                            用黑沙(铁砂)做原料
                            除此之外,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还详细描述

                            也就是说,这种炉子体积非常大,每炉可装2000多斤铁砂,一个小时可以出铁一炉,按照每矿砂十斤可煎生铁三斤来计算,明代这种炉子一小时可产出600斤生铁,一天炼八小时,则可做到日产4800斤,一年一个炉子可以产出175.2万斤的生铁。
                            总之,高炉的进步,也大为强化了铁的生产效率。


                            18楼2017-07-11 19:18
                            回复
                              明末高炉的体积也不小,以广东罗定县的炼铁炉遗址为例

                              另外,还有一种白作炉,是用来专门炒铁和钢的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

                              可见,一座白作炉的产量也非常可观,这种炉子一直用到近代,甚至现代不少地区依然还在应用
                              根据近代冶金专家郭绍仪的介绍


                              20楼2017-07-11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