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学吧 关注:3,017贴子:22,228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著解原著


1楼2017-09-02 13:47回复
    先看吹牛的人怎么说:


    2楼2017-09-02 15:01
    收起回复
      继续看扯淡:


      4楼2017-09-02 15:09
      收起回复
        继续看吹牛:


        5楼2017-09-02 15:24
        回复
          还是吹牛:


          6楼2017-09-02 15:37
          收起回复
            综合来看,吹牛者言论就是:
            凝神等于存想气穴。
            前人所教的无思无为,忘形忘气,都是存思气穴就达到的。存思气穴包办一切。
            止念除欲,遣欲澄心既是顽空。
            其实他犯了本末倒置,指鹿为马,狗尾续貂的毛病。


            8楼2017-09-02 15:48
            回复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含义,先看原文:
              白玉蟾《鹤林问道篇》:
              答曰:存者有也,亡者无也,存音存我之神,想者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有物则可以存,谓之真想,无物而强存之,谓之妄想,此乃精思存念之妙。操者存也, 舍者亡也,操者操真一之气,存者存太玄之精,凝一神则万神俱凝,聚一气则万气俱聚,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至如真妄本空,逆顺惧寂,则三际圆通,一灵晃耀,此乃把捉调心之要也。盖缘一念起动则万念起,一窍开则九窍开,此无他,乃是以神驭气之意。我自无始以来,无名烦恼,业识茫茫,不可消释于顷刻,而寝息于目前也。故古人有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之语,此非调心乎?又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语,此非精思乎?先圣有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形”二宇,则是制心之旨。虽然,与其忘形而心游万物,曾未忘之不如,何耶?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9-02 15:58
              回复
                所以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形”二宇,则是制心之旨。
                只此忘形二字,则是制心之旨。
                唯有这忘形两个字,是制心的宗旨。语文没问题的都读得出来。
                想要制心,须得忘形。
                再看原文: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
                忘形忘心,才能制心。
                把制心解释成存思气穴,把忘形解释成存思气穴的结果。实在是不懂装懂。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9-02 16:05
                回复
                  忘形何解?
                  白玉蟾《玄关显密论》: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
                  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馀,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一陰一一陽一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一精一,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
                  故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09-02 16:11
                  收起回复
                    于“忘”一字上下功夫,忘形就是不为形所累,即是无心。
                    这就是功夫,如张三丰真人言:遣欲澄心淡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
                    《清静经》:遣其欲,则心自静,澄其心,则神自清。
                    以意识存思气穴者,能无心吗?
                    气穴又岂是存思可得?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09-02 16:18
                    回复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气穴是你想存思就能存思的吗?
                      白玉蟾《修道真言》: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必须动中能静,方见功夫之力。神定,内一着也。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气定,外一着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
                      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 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 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7-09-02 16:28
                      收起回复
                        要入玄关,须用定力。
                        定中生慧。。。真神自不神中出。
                        问题很明了,定力是什么?是靠存思气穴吗?
                        再看原文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
                        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 性也。存心者,坚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 ,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者, 为无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于道,自然无事于心。人若心重于道,自然心轻于事。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谈于事。守其 性兮不散乱,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咄,理胜欲则存,欲胜理则亡。
                        。。。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功夫者。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 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 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不息之息, 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 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不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9-02 16:37
                        回复
                          修心炼性,反于虚无,才能玄关之体立。把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解释为存想气穴。
                          你视定力为何物?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7-09-02 1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