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晓丹
转自:单向街书店(id:onewaystreet2013)
为了解释斑驳芜杂又常常不尽如人意的当下,我们需要回眸过往。摄影史链接着记忆与现实,照片便是人们将目光投向具体时空时的观看装置。
我选取了这 100 张照片的共同点是人像摄影,其中的大多数是生活“在时代的齿轮缝里”的人,属于那些很少被捕捉定格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而没有他们,没有这些无名之人,就无法完成名为历史的马赛克拼图。
这 100 张照片,来自“20 世纪的百年中国记忆”,涵盖 1900—1999 年的中国历史,收录了长期拍摄过中国的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和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 1976—1983》)的中国实录;也包括玛格南图片社的第一位女摄影师 EveArnold、玛格南唯一的华裔摄影师张乾琦的作品;还有拍摄 20 世纪之初中国面貌的谭锦棠、拍摄四五十年代上海的周海婴、拍摄八十年代西安的赵利文,他们都是讲究构图、水准高超的中国摄影师,是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内部记录者。
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用 100 年的时间在前现代与现代“两种时间的斗争”中延伸它的历史,看过海内外不同身份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的 100 张社会切片,会让人有种“时间的晕眩”和“失重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应对着资本主义、西方现代化等外在力量的渗透,玛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1982-1995)对中国得出了观察结论:“我觉得这儿的人们有一种失落,失落来自情感上的困惑,思想上的困惑,以及视觉上的困惑。中国人心理适应能力很强,但我敢肯定,深藏在内心的东西有被一定程度的摧残,被历史,被外来文化。”
转自:单向街书店(id:onewaystreet2013)
为了解释斑驳芜杂又常常不尽如人意的当下,我们需要回眸过往。摄影史链接着记忆与现实,照片便是人们将目光投向具体时空时的观看装置。
我选取了这 100 张照片的共同点是人像摄影,其中的大多数是生活“在时代的齿轮缝里”的人,属于那些很少被捕捉定格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而没有他们,没有这些无名之人,就无法完成名为历史的马赛克拼图。
这 100 张照片,来自“20 世纪的百年中国记忆”,涵盖 1900—1999 年的中国历史,收录了长期拍摄过中国的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和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 1976—1983》)的中国实录;也包括玛格南图片社的第一位女摄影师 EveArnold、玛格南唯一的华裔摄影师张乾琦的作品;还有拍摄 20 世纪之初中国面貌的谭锦棠、拍摄四五十年代上海的周海婴、拍摄八十年代西安的赵利文,他们都是讲究构图、水准高超的中国摄影师,是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内部记录者。
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用 100 年的时间在前现代与现代“两种时间的斗争”中延伸它的历史,看过海内外不同身份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的 100 张社会切片,会让人有种“时间的晕眩”和“失重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应对着资本主义、西方现代化等外在力量的渗透,玛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1982-1995)对中国得出了观察结论:“我觉得这儿的人们有一种失落,失落来自情感上的困惑,思想上的困惑,以及视觉上的困惑。中国人心理适应能力很强,但我敢肯定,深藏在内心的东西有被一定程度的摧残,被历史,被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