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3日漏签0天
驻马店吧 关注:698,700贴子:13,007,904
  • 看贴

  • 团购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 420回复贴,共29页
  • ,跳到 页  
<<返回驻马店吧
>0< 加载中...

回复:五千年前一个神秘国家“禽国”存在和消亡的探索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商代中叶商常对薛国进行征伐
夏、商属于奴隶社会,我所学的奴隶社会就是部落之间通过战争,把对方的人掳掠过来,在所谓的奴隶主监督下,干一些又脏又累的活。如有反抗就用绳索或铁链锁住双脚,吃不饱穿不暖,有时还挨打。有些部落为了获得更多的奴隶,不断的发起战争。抢占地盘。
”如甲骨文有:“丙寅卜, 贞,子薛十月。”“贞,令薛畋⋯⋯。”即命薛奴到田野去劳动。又“贞,勿令鼎薛”。“贞,乎薛于西”。则叫薛人前来听差使。可能是商薛战争中俘获的薛国人,沦为商的奴隶。
薛国也一度中衰,祖巳时薛国军事实力又强大起来,因此又得到商殷子孙的尊重。商代中叶常对薛国进行征伐,如甲骨文卜辞有:“贞, 人宁伐薛”,“任戌卜, 贞,旨伐薛”,“贞,勿伐薛”,“贞,旨弗其伐薛伯”,则薛在商代为方国,且很强盛,故称为伯。正因商、薛为仇,周伯季历为了对抗商朝,才与东方的薛联婚,娶薛国女大任为妻。
商王朝时期,“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在殷墟甲骨文中,“薛”字作曾作为周族名称多次出现,记载有商王“命薛”、“作薛”、“往薛”、“宅薛”、“伐薛”、“追薛”等许多事件。
甲骨文记载的可信度要比后来口头相传的历史文献高得多。但那是专家们的事。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明朝时正阳的移民
《正阳县地方志》:明代由于元末连年战乱,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逃离,人口锐减。明初人口来源,聚落及其名称,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重要聚落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大兴屯田,招抚流民,民多归业。并多次组织移民。有关史书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前后徙民十三次。山西洪洞移民来我县落户的有王、郭、张、赵、任等姓30个家族 194个村庄。
正阳的大姓家族,部分还是从湖北麻城和江西等地徙来的。湖北麻城迁来的有123家形成新的居落,相传其后裔小脚趾长有双甲。
江西迁来的移民,据说先在瓦屑垻筷子巷集中,然后迁往各地。至今每逢春节,正阳一些地方仍有在祭肉上插双筷子,以祀祖先的习俗。据统计全县232个常见姓氏中,有40%是明初从外省迁来的。


2025-05-23 08:10:22
广告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清朝时正阳县的移民
《正阳县地名志》:清代,由于明末农民战争,官兵清剿,加之天灾人祸。正阳县人口逃之殆尽,十室九空,除保留明代的集镇外,多数村庄被毁,出现大量无主荒田,清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从湖北、山东等地移民至正阳,开垦荒地,免征徭役赋税。清顺治六年(1649年)颁布《垦荒令》,令地方官府将各地逃民,移民组织起来,不论原籍何地,一律入保甲,组织他们开垦荒地,永为己业。于是外来移民皆落户入籍。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就产生聚落地名1033个,遍布正阳县境。
南方移民是指湖北麻城、黄陂、孝感、以及江西九江人,其形成的聚落有1364个,占南部聚落总数的70%。北方移民指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迁来的,其形成的聚落有538个,约占北部聚落总数的33%。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昌筷子巷、鄱阳瓦屑坝、南京夫子庙、湖北麻城
明清时期的几大人口迁徙集散地。它们都不是祖居地,只是集散地。

“江西鄱阳瓦屑坝”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寻根之地,其中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瓦屑坝,全国有两亿人的祖先是这里出去的。
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在元末和明末两次战乱后,湖北和安徽,河南大地因受战乱之害,十里无人烟,而江西饶州远离中原战乱,背靠徽州,有鄱阳湖平原的沃土,得以人丁兴旺,两朝政府均以瓦屑坝为集结地,大规模的向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移民,现散居这些地方后人打开族谱,十之八九显示饶州瓦屑坝为祖先之地。
600多年前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纸“移民”政策,让当时饶州瓦屑坝周边的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迁到湖北。“‘江西填湖北’是绝对真实,且有据可考的。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规定,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那未知的远方……”。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豫南人的历史记忆
山西移民来自诸多府县,明朝在洪洞县设局驻员,集中移民,在大槐树下编排队伍,颁发“凭照川资”。“欲问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 大槐树;要问家乡在那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可见此次移民后裔忘其原籍所属府县,就记为山西洪洞县了。
江西人有互称“老表”的风俗,这本是江西人对同省老乡的称呼,带有一定的亲昵性。而湖北人每称江西人都叫“老表”,甚至喜欢互称“老表”。这类文化遗存,从另一视角印证了先民难忘祖根的历史情结。
过年时在香台上要摆些肉或者包子,然后用筷子插在上面,然后对着香台下跪烧纸祭祖,祭完祖后才吃年饭。问老人缘何如此,曰祖宗来自江西筷子巷,故祭拜时插上筷子以表不忘本
清朝初年的信阳地区的主体方言应为赣语和客家 话 ”。“ 经过元末多年的战争,汝宁地区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明太祖下令把太湖流域和山西 无地农民迁至豫南。当时汝宁府各县接收大批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起来种上庄稼。清初政府采取奖励垦荒措施,明令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谁耕种归谁所有 ”。
我的理解是江西人的根还是中原,南北朝时期,五胡闹中华,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中原十室九空,人们逃至没有战争的地方,名门望族南迁,所以江西人口稠密。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蔡人迁徙到挚地建立蔡国的故事(一)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认为蔡国都城还有一个,第一个蔡国国都不是上蔡,而是另一个地方,而且有争议。
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殷都朝歌(今淇县)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殷之顽民被纣化日,不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所以武王封蔡叔的蔡国应在殷都朝歌(今淇县)附近,而不是远隔殷都近千里的上蔡。可惜具体封在哪里以没法查证,可能是下面几个地方。
1、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道古城墙。这道有千年历史的城墙至今还存在,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祭城村。
2、可知今倪湾乡应为汲县东北之城所在地,当为蔡叔度的始封地。《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河内郡“山阳邑”有蔡城,刘昭注云“蔡叔邑此”。东汉山阳县在今河南北修武县其地离新乡卫辉市不远,正在殷都朝歌(今淇县)之西南,蔡叔度始封地应在卫辉市城无疑。
3、在今长垣县蔡城,叔度初封于此。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蔡人迁徙到挚地建立蔡国的故事(二)
蔡叔度三监之乱失败流放廓凌
武王伐殷后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即位,因年幼不能执掌大权。由武王的第四弟周公旦摄行政事。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要夺取王位,便联合武庚、奄、薄姑、徐、淮等东夷十七国进行叛乱。就是历史上的三监之乱。
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出兵东征进行讨伐平叛。经过三年战争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逸周书。作雒解》谓:“乃囚蔡叔于廓凌”。此廓凌即在今之河南上蔡县境,蔡叔所迁之地,就是今天河南的上蔡。因此,今之上蔡,应是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将蔡叔度迁而被囚之地,不是蔡叔度的始封地。
囚蔡叔于廓凌,廓凌就在挚地‘,当时的挚地由于连年战争,人烟稀少,良田荒芜,杂草丛生,野兽横行。于是就把蔡叔流放到这不毛之地。蔡叔反思并没有不轨行为,却落得个反叛的罪名,郁闷成疾,不久就去世了。蔡叔死于廓凌, 葬于廓凌, 蔡的国名也就带到了廓凌。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蔡人迁徙到挚地建立蔡国的故事(三)
蔡叔度被囚,蔡国也因之废置。蔡叔度的儿子叫胡,其德行和能力都有目共睹,《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公知道后,推荐胡到鲁国居官,鲁国被治理得很好,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于是蔡仲带领蔡人从繁华朝歌附近千里迁徙到荒凉挚地廓凌建国,在卧龙岗上建起了雄伟的蔡国都城。蔡国在乱世里顽强地挺立了六七百年,传侯二十余世,并创造了汉文化圈中一个独特的文化—蔡文化。这座城的遗迹,历经三千年风雨,留存至今。
蔡仲就成了蔡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墓园就在上蔡城内,一直香火缭绕。
周公对蔡仲的“关照”,不知是否带着一点点对叔度的歉意。不过,他对蔡仲可能并未完全放心,写了《蔡仲之命》来告诫,要蔡仲克勤无怠,和睦邻国,爱护百姓。


2025-05-23 08:04:22
广告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季载带领沈人和聃民迁徙挚地建沈国(一)
周公荐举季载为周司空
周武王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周武王胞弟十个,有七个被封侯前往封地,十王子季载因年幼没有封侯。季载食邑聃(聃音丹);聃邑:地名在今陕西宝鸡市金台区一带,实际是派人把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发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古时候的人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所以季载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
周成王四年(约公元前1060年),因叔封、季载已长大成人,周公封聃季载为聃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治理,勤恭国事,为周公所赏识。数年后,周公荐举季载为周司空(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藉田,负责征发役徒),位至王室上卿,辅佐成王安邦治国,盛名于天下。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季载带领沈人和聃民迁徙挚地建沈国(二)
周代聃国旧址在今开封西一带。
沈人源于东夷赢姓的少昊族,夏代徙居山西运城盐泽之滨建立沈国。周成王元年(约前1063年),赢姓沈参与管蔡之乱。周公灭沈,原赢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并东迁,故率众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于周王朝腹地,周师反应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锐族众西遁外,大部分沈民被周师俘获。西徙的沈人成为秦汉时期闻名羌的“沈氏”。周公灭沈后,指令聃季载把这一部分姓沈国遗民,强迁到聃国。
成王四年,周公为防止商代聃民流徙逃亡,便分封季载为聃侯,把宝鸡一带的聃民迁移到了开封。随后,又把沈水之滨的嬴姓沈国遗民也迁移到开封一带,建立了新的聃国。聃国旧址在今开封西一带。
聃国是周武王同母弟聃季的封地,为公国,在今河南开封市境内,其传承世系已不可考。东周初年,郑国东迁后,郑武公吞并了附近的虢、郐二国十邑,成为大国,聃国国君并未干涉。郑武公将其妹郑姬嫁给聃国末代国君,又施苦肉计,杀掉了建议攻伐聃国的大夫关其思,使聃国国君放松警惕,然后一举灭掉聃国,封给了自己的公室贵族。这就是聃国的大致历史。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季载带领沈人和聃民迁徙挚地建沈国(三)
商代的挚国是强国,其领土范围包括现在的上蔡、项城、沈丘、临泉、汝南、平舆、正阳、新蔡等,含有薛国的地盘。商末周初,由于连年战争,天灾人祸,挚地十室九空,荒无人烟,良田荒废,野草丛生,野兽横行,为了使这块肥沃的土地尽快恢复生机,周王朝鼓励移民挚地,鼓励商代挚、息遗民返回家园建立挚国、息国。蔡人迁徙挚地建蔡国。武王伐纣时,有些部族参加了征讨。商灭,如周天子分封黄氏部族为黄国,在今潢川,封江氏部族为江国,在今正阳。等等。
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季载又带领沈人和部分聃民从开封迁徙挚地建沈国,(聃国为公国沈国又叫沈子国),不但开垦了荒芜的良田,而且控制着了商代的遗民沈人和聃民,季载与殷民和谐相处,善待殷民,得到了沈人和聃人的拥护,成为沈国的国君,沈国四处扩散,占领了大片土地,向南扩张占领了挚国(慎国)。所以在项城、临泉、沈丘、平舆、正阳都留有沈国的遗迹。
沈国历十六君,公元前506年,沈子嘉在位时,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为蔡所灭。沈子嘉逃亡途中被杀,儿子沈尹戊和孙子沈诸梁,在楚国官至司马、令尹等显职。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挚(zhi)在夏、商时的读音是什么?可能是读真(zhen)
有关正阳县的网上搜索百度百科中和正阳县志中都是这样说的:正阳历史悠久,夏代为古慎国,商为挚国。周初,县本部为慎国,南部属江国,北部为沈国。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应改为:正阳历史悠久,夏代为古薛国,商为挚国,周初为挚国,后被沈国占领。证据如下:
史记索引曰,慎阳本作滇阳,永平五年失印,更刻时,误以水为心,故续汉书作滇阳。
摘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汉置滇阳县,东汉永平中,讹曰慎阳县。滇、慎,俱读真。晋仍曰慎阳。。。。。。。大业初,改曰真阳。
正阳县志:邑汝南埠有薛寺,迤南有城基。父老称即薛遗地。
汉代滇(dian)、慎(shen),俱读真(zhen)。汉初把挚和滇混淆,把挚写成了滇。周初所封挚国,实际就是慎国。沈南侵灭挚(慎)国。汉代的慎侯国、滇阳县、慎阳县,实际上是汉朝人把挚误写成了滇和慎,应该是挚侯国、挚阳县,慎水河应该是挚水河。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关慎(挚)的故事(一)
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
正阳县的疆域,在夏商时期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献中得知,慎地曾为薛、禽、挚,周初时为慎(挚),但历史文献中夏商典藉缺罕,春秋记载不详,息、慎是由夏商遗留下来的国,江、黄等是东夷中帮周平东夷的有功的国的封国。蔡是周成王蔡叔的封国,沈国是聃叔的封国。
见于史记,周成王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息慎毗连,皆国位淮上,或谓息慎为肃慎误)。
成王从奄回来,住在宗周,作《多方》。成王革除了殷的天命之后,又袭击淮夷,回到丰,作《周官》。创制和订定礼乐。制度从此改变,而人民和睦,颂歌四起。成王征伐东夷之后,息国、慎国前来祝贺,王命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查资料都把息慎说成肃慎,肃慎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应是错解,成王伐淮夷、东夷的成功,来祝贺的应是位居淮河地区的息国和慎国,不是远在东北的肃慎。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关慎(挚)的故事(二)
左传鲁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
白公胜(前526-前479年,又一说生于公元前533年) ,春秋末期楚国大夫,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嫡孙。楚太子建携家出逃至郑国。不久,其父为郑人所杀,又由郑国逃奔到吴国。
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令尹子西召胜回国。封在白地(今正阳城东南),号白公。欲伐郑报仇而未能,遂恨楚之君臣,暗中积极争取民众,准备夺权。
前479年六月,吴国攻打楚慎邑(白苟城),白公胜率军在慎邑击败来犯的吴军,缴获大批军械辎重。同年7月,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杀楚国大臣子西、子期,劫走楚惠王,史称“白公之乱”,欲立子闾为楚王,子闾不肯接受王位,被杀。
随后,楚国大臣公子高(沈诸梁,又称叶公)闻白公胜作乱,率方城外之军前来镇圧。由都城北门而入,率军打败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死。
正阳县志:后楚封白公之后於慎,为慎氏。


2025-05-23 07:58:22
广告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关慎(挚)的故事(三)
现正阳县城为千年古城,楚白公胜封慎地建白苟城,遗址在县东南南龙岗上
摘自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白苟城在县(正阳)东南。梁置白苟戍城,又为白苟堆。后魏将尧雄谓白苟堆,梁北面重镇,请备之,即此。魏收《志》:梁置西淮州,治豫州界白苟堆;又淮川郡亦治焉,领真阳、梁兴二县。高齐废州置齐兴郡,郡寻废,改为白狗县。隋改县曰淮川。大业初,省入真阳。唐初复置淮川县,属息州。贞观初废。元和十二年,李愬攻蔡州,遣兵下白狗栅,即故白苟城也。○慎阳废县,在县北四十里,自汉以来县皆治此。明改置今县。
正阳县城从历史文献看:最早春秋白公胜建白城,白公胜后人慎到葬南龙岗,即慎子将军墓,汉黄叔度故居及其墓遗址,南北朝梁在白苟城置淮川郡领真阳、梁兴二县;高齐郡废,改为白狗县;隋置淮川县。唐初复置淮川县,属息州。唐淮西藩镇吴元济在正阳建汶口栅、白狗栅对抗中央政府。元和十二年,李愬攻蔡州,遣兵下白狗栅,即故白苟城也。明朝在前朝白苟城遗迹处重新建县城至今。
有关白苟城遗址正阳县清咸丰县志、民国县志均有记载。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420回复贴,共29页
  • ,跳到 页  
<<返回驻马店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