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4日漏签0天
驻马店吧 关注:698,667贴子:13,007,619
  • 看贴

  • 团购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 420回复贴,共29页
  • ,跳到 页  
<<返回驻马店吧
>0< 加载中...

回复:五千年前一个神秘国家“禽国”存在和消亡的探索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方禅院庙会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欲申报省级名录。
百度百科:十方禅院庙会是从明朝万历年间传袭下来的民间宗教信仰习俗。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十方禅院庙会在豫南地区影响很大。《正阳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上个世纪初期,十方禅院毁于军阀纷争的战火之中。改革开放以后,十方禅院得以重建,庙会活动也恢复举行,且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1月,十方禅院庙会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县志所云:城南关十方院地点。座临慎水,气聚脉融,高岗峙前,芳园拥后,竹修林茂,流水小桥,雅有山林味。。。。。。。可见十方院因该是坐北朝南,伏牛山的余脉南龙岗就在十方院的南面,慎水河南支,又叫南三里河在十方院西,南流至南龙岗折向东流,经十方院前流过,至城东南解庄又折向东北。所以县志记载,座临慎水,气聚脉融,高岗峙前,芳园拥后。也有人说坐西朝东,可能是受建国后,油厂大门朝东的影响。东面没有高岗。
文化正阳第10期天中古刹十方禅院,视频中的十方禅院根据xxx说座西朝东值得商榷。云:十方禅院有三重大殿,坐西朝东(应为坐北朝南),大殿两旁有侧殿,三座大殿分别是大雄宝殿‘、观音殿、弥 勒殿。后有藏经阁,藏经阁后是花园,花园为僧人们的生活区域,院内竹修林茂,小桥流水,九曲回廊,鸟语花香,煞如江南风景,宛如人间仙境。寺的右边,有片塔林,安葬着二十多位已故的历代高僧。
县志记载:十方院钟在十方院山门外,高四尺,铸字有列进王添智、杨氏。住持进鸞,新蔡河阳保刘轸、蔡氏。大明万历十七年九月十五日造。
正阳县志记载:璎珞松碣在十方院大门左壁上。院有璎珞松一株,清道光庚戌年,知县钮雷,赏其风韵秀茂。题诗一首,文字双佳。院僧镌之于石。二批驻马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俗(2项)其中有十方禅院庙会 (正阳县)。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十方院南那条河

正阳十方院在正阳县南关外老油厂院内,它的南面有一条河,不知流了多少年。在夏朝时,这条河叫薛河,它是薛国的领地,商朝时叫挚河,它是挚国的领地。可惜当时没有文字,或者金文、甲骨文不普及,没有古文献记载。春秋战国、秦汉有文献记载,叫慎(念真)水,一直流传至今。
最早出现慎是在周朝周成王时,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春秋是慎属楚国,左传鲁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前479年六月,吴国攻打楚慎邑(白苟城),白公胜率军在慎邑击败来犯的吴军,缴获大批军械辎重。同年7月,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乘机发动叛乱,杀楚国大臣子西、子期,劫走楚惠王,史称“白公之乱”,欲立子闾为楚王,子闾不肯接受王位,被杀。自立为楚王。不久叶公率军勤王,与楚国国内的人共同攻打白公胜。白公胜兵败,自缢而死,楚惠王恢复王位。正阳县志记载:后楚封白公之后於慎,为慎氏。
史记索引曰,慎阳本作滇阳,永平五年失印,更刻时,误以水为心,故续汉书作滇阳。
摘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汉置滇阳县,东汉永平中,讹曰慎阳县。滇、慎,俱读真。晋仍曰慎阳。。。。。。。大业初,改曰真阳。
汉代滇(dian)、慎(shen),俱读真(zhen)。后来把挚和滇混淆,把挚写成了滇。周初所封挚国,实际就是慎国。沈国南侵灭挚(慎)国。汉代的慎侯国、滇阳县、慎阳县,实际上是汉朝人把把商、周朝时的挚误写成了滇和慎,慎水河在商代应该是挚水河。


选哪儿(天津)科技
全方位提供驻马店产业园简介租售厂房,土地信息,产业扶持等相关信息。驻马店产业园为企业匹配合适区域,享受产业扶持政策,招商引资政策
2025-05-14 00:46广告
立即查看
2025-05-14 00:46:11
广告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三)
十方院遗址曾经是慎子讲学的地方
正阳县志:先世白公胜之子封于慎(既今正阳),后为慎氏,列国时,慎清移居鲁昌平乡东,富者与闻国政。鲁定公十三年,孔子摄相事,诛少正峁。慎清惧,迁居赵之邯郸,清之子慎到,博学强记,曾受业与子夏之门,精于易。或谓学于墨氏禽滑厘。有谓谓学黄老者。周赫王十七年仕楚,三十年仕鲁。时秦、韩、燕、赵、魏伐齐,败之,琘王奔鲁,鲁平公将以慎到为将军。(故称慎到为慎子将军)取齐岱以南地。适孟子自齐归,过鲁,与到言君子事君。引君当道志于仁。到悟,退而修道于慎,遂终焉。葬在正阳南黄龙岗。史记云,慎子著有十二论,隋唐艺文志,均谓慎子四十二篇。(黄龙岗在慎水河南岸)
慎到回慎后的生活进行演义和戏说。慎到回慎后,就住在慎水河畔,十方院附近,著书立说,史记云,慎子著有十二论,隋唐艺文志,均谓慎子四十二篇。大部分都是在这完成的,他还在这里建立书院,收徒讲学,设坛论道。
慎子和庄子、孟子、筍子是同时代人,慎到慎子是知名度很高的古代思想家,庄子、孟子、筍子、韩非子等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近代的历史学家对他评价更高,郭沫若说:“慎到、田骈一派是把道家的理论向法理方面发展了的。严格地说,只有这一派或慎到一人才真正是法家。商鞅、申不害、李斯等的变法都是以慎子的理论为依据的。
正阳民国县志记载的正阳金石篇有:十方院左之黄叔度故里碑,今以移转别处;慎子将军之断碑,折为两段,字迹剥蚀已尽;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黄叔度故里
十方院所在位置在东汉时是黄叔度故里,有古碑为证。虽然县志记载,但实物已遗失,至今没有下落,有点遗憾。作为演义捕风捉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何况还有点依据。
河北岸为阳,河南岸为阴,慎阳 县在慎水河北所以叫慎阳。在东汉时期,慎阳交通很方便,坐船通过淮河可通江达海,进入江南,进入汝河逆流而上,可达汉都洛阳。所以这里很繁华,文人骚客经常集聚在这里,写诗赋词,谈经论道,开馆讲学。
这里藏龙卧虎,名士很多,古文献 记载汉末名人戴遵 : 时人称关东大侠戴子高。戴良:其言行开启了汉末士风变化的端倪,时人将其与阮籍并列,合称戴、阮。东汉隐士正阳人袁阆(lang),《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载: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向桓帝上书,推荐汝南人袁阆等五位隐士,桓帝分头派人去请他们,可是这五人都不肯应聘。黄宪字叔度,号征君。东汉著名贤士。 时人称当代颜回,黄叔度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非常清高,不与官场中人同流合污。
百度百科:黄宪(75~122)男,字叔度,号征君。东汉著名贤士。慎阳(今河南正阳城南关油厂,原为十方院即其居处遗址)人。世贫贱,父为牛医。
黄叔度其人
1、善交天下朋友,本县的戴良、袁阆;本郡的周乘、陈藩;天下名流旬淑、郭泰等。黄叔度拜访文学家、豫章太守王逸时,病逝于湖北省宜城市。
2、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能言善辩,名声在外,世人为之叹服。郭泰赞他才识气度是叔度汪汪若千顷陂;荀淑称他是吾之师表也,是当代颜回;傲视天下的戴良每次见到他后都怅然若失,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周乘称时月不见黄生,鄙吝复萌;陈蕃位居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等。
3、著名隐士、贤士,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看破红尘,不附炎趋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太守王龚引荐贤达之士召至公府,不愿到任
4、德高望重,永垂不朽。被尊为“徵君”。黄叔度墓位于正阳县城西北隅,汉墓唐碑,世间少有。后人曾为其立碑建祠。历代文人墨客到叔度墓祠拜谒者甚多。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慕名亲赴慎阳书写了“汉黄叔度墓”五字碑文。
正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步行街中段建有黄叔度学习生活壁画长廊,生动再现了黄叔度高洁的神韵风采。1963年,位于县城文化巷正阳一小对面的黄叔度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在原址兴建了“黄叔度纪念馆”,供后人瞻仰。2018年在慎水源公园,正确、正汝公路交叉路口东北建有黄叔度雕像,展示正阳名人风采。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历史文献记载慎到是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从正阳县志可知,他是从正阳先迁移到鲁国,又迁移到赵国,在齐国“稷下学宫”(今山东省淄博市)讲学,时称稷下先生慎到,慎到之徒受业于其门,及门弟子者甚众,是楚国楚襄王的老师。慎到巧施连环计佐襄王巧妙地处理了楚与齐、秦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暂时安定了楚国,又维护了领土完整。(见《战国策》卷十五 楚策二)。在鲁国鲁平公将以慎到为将军。(来自【经典】《孟子》告子下 1.8)最后又回到正阳,在正阳著书立说,谈经论道,建书院,收门徒,传道授业解惑。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伏牛山脉豫南中部终点横山在确山境内,余脉延至西北宋店,属正阳县境内。然后余脉分为几支,北抵汝河,南抵淮河,东达息县,起伏断断续续。宋店东行一支,直达城西,后分为三支;北支稍偏东北,岗南有北三里河,岗北有八里河,北三里河发源于城西胡家冲,八里河发源于王家冲东流。正汝古道上分别建北三里桥和八里桥,二高建在北三里河北,八里河南。南支稍偏东南,南三里河发源城西陈柿园,经城西(现在是正阳县城中间)南流至十方院西南遇岗,折向东流,流至城东解庄,又折向北流,至城东刘大桥折向东北流,在阮店王楼南三里河与北三里河、八里河汇合。成为慎水河的主干,南三里河、北三里河、八里河都是慎水河的上游支流。在南关窑厂北,正罗古道上南三里河的桥叫南三里桥,一高建在南三里河北。
伏牛山脉宋店东行余脉在城南的一支,正阳县志叫南龙岗, 往南流的慎水河(南三里河)遇岗被迫东流。这高岗在南北朝时不叫黄龙岗,叫白苟堆,白苟堆是梁朝北面的重镇,在正阳县白苟堆的古战场上曾上演过围魏救赵的大片。
毛主席最推崇的古代名将——陈庆之,一辈子打了上百仗,几乎都是以少胜多,在一比数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在正阳这个古战场上却打了败仗。
南北朝时期,正阳是南朝梁国北面的边境,它的北面是北朝的东魏国。两国经常开战,梁国大将陈庆之围困东魏的南荆州。为解荆州之围,东魏大将尧雄(尧雄驻守悬瓠城今汝南县城)说“白苟堆是梁朝北面的重镇,其内部空虚,攻必克。这里若被围困。陈庆之必然来救。可解荆州之困,此可谓机不可失也。”遂率兵围城。陈庆之果然上当,来救白苟堆。东魏解了荆州之围。陈还没到,尧雄攻陷白苟城,擒梁将苟元广,俘虏二千余人。
有关正阳县城东南的高岗就是南北朝梁时在慎阳城的废墟上建的驻兵的白苟戍城,只是在历史文献上出现,没有留下任何历史文物进行佐证。所以县志上正阳县历史沿革中没有提到白苟城这段历史,只是在历史遗迹上按历史文献进行记载。
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説白苟城在息县的白寺,古代建有白亭,实际上那里应该是古代的白城而不是白苟城。还有人説白苟堆,白苟城、白苟县是几个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没有文物佐证,也没有历史学家研究这点小事,留给后人去慢慢品味吧!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黄河决口南流夺淮河入海 驻马店有些地方人居历史出现断层
从黄河改道历史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秦黄河北流入海,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黄河东流入海,黄河对淮河的影响不大,虽然也有战乱,天灾人祸,改朝换代,曾出现两次大的人口迁徙,(西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时的安史之乱)中原地区名门望族的南迁,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补充,民族的融合,没有出现断层性的人口、文化的变化。在驻马店地区出现了那么多的人文历史遗迹,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古城遗迹,说明当时淮河水系是相对稳定的。
宋、南宋、金、元时期黄河两次改道,南流夺淮入海,战乱、天灾人祸、改朝换代,再加上黄河的泛滥,淮河水系发生了灾难性变化,黄河改道并不是一次性成功的,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固定的河道,可想而知淮河北岸淮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双层迫害,人们无奈,只有流浪他乡,出现千里无人烟,白骨露荒野的情形。出现了人口和文化的断层。
正阳县地名志记载:明初人口来源,聚落及其名称,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重要聚落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在正阳县地名志里查不到明朝的以前的聚落及其名称。正阳县志中明朝以前的内容都是摘自历史文献。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神秘的黄淮间的漕运(运河)通道。
五代、北宋建都开封,开封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封城内外数十万驻军、数百万户居民,如何生存光靠附近的资源是不够的,于是开通了四条(汴水、金水河、五丈河、蔡河)黄淮间的漕运(运河)通道。黄淮间的漕运通道是北宋繁华一时的保障。
北宋时,东南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汴河则是北宋政府攫取江淮财富的主要运输线。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淮南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两浙路)的漕粮百货,均由该渠运往京师,所谓“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所以宋人张方平说:“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这些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夏秋汛期,洪水迅猛,河床承受不住,往往泛决。到了冬季枯水期,河水水量少,不能行船。于是就在孟州河阴县(今河南荥阳东北,故址已坍入河中)西汴口引黄河水。通过汴河向蔡河、汝河补水。黄河水携带的泥沙使河底填淤,高出两岸地面,形成了地上河。此后长期为黄河南决改道之一。
北宋末年,漕运四渠先后堙废,开封的水运交通随之衰落。清明上河图上的繁荣景象也随之消失。汴河堤岸多处决坏,战祸频繁,汴政废弛,水流干涸,纲运不通。宋金对立时期,汴河全线堙废,灵璧以上已成陆道。蔡河河底填淤,高出两岸地面,形成了地上河。此后长期为黄河南决改道之一,渐成平陆。黄河常东决入泗,广济河亦渐被黄河泥沙堙废。就这样通往开封的运河神秘的消失了。
汝河是黄淮之间最西面的一条河,虽然没有向汴河、蔡河、广济河湮灭,上蔡段的汝河和汝水支津,也成了地上河,汝河经常泛滥,两岸人民吃尽苦头。元至正年间,从郾城县截断汝河后,汝河分为南北两段。驻马店的汝河是南汝河,而北汝河并入颍河入淮


深圳润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配置简单、功能全,智能派单,售后服务有保障。全网众多的企业选择,灵活适配各种业务场景。
2025-05-14 00:46广告
立即查看
2025-05-14 00:40:11
广告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建设正阳县城的记载
正阳县城的建成,在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最早的县志出现在明朝,而以前的县城,不管多么辉煌,但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正阳县城的建成只能以明朝为准。
正阳县志明正德时,有张恕创著。明嘉靖时焦济、何麟续撰。清顺治刘必寿、清康熙安伒二志。均已失传。现有嘉庆丙辰彭良弻重修志版(23M),民国刘月泉重修县志(51.1m)86年县志(15.3M),1986——2000张振亚县志(250,6m)四个版本。
正阳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一年红巾军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据朱皋,陷光息二州,攻破真阳城,人民死亡过半,焚掠一空。
公元1371年——1506年,明洪武四年至明正德135年没有设县。1453年设镇。属汝阳。县志记载,元至正辛卯(1351年)兵燹屡经,县存城亡。、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户编不足,撤真阳县并入汝阳县(汝南)。后户口增多,景泰四年置真阳镇,设巡检司,以张荣领巡检事。1453年置真阳镇,只设武官。县废一百三十四年,至正德元年,御史雷宗,邑人吴瑛,以地远,民不便,上奏朝廷,复置真阳县,属汝宁府,1506年升为真阳县。明正统三年(1508年),在故址建土城,周长八百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阔二丈。正德七年(1512年)因兵乱城毁。正德八年(1513年)重建,甃以砖石,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四周并置有角楼警铺,城河宽十米,深四米,与慎水相连。
正德元年,废县一百四十三年后复置真阳县,百废待兴,正德二年知县齐渊(河北肃宁人),在旧址建土城,(府志正德六年知县郭仲辰始筑土城)。
正阳县志大事记记载:正德六年冬十二月,流寇刘良焚掠一空。正德八年流寇陷城,圮如平地,杀戮无数。正德八年,知县张玺重建,甃以砖石,增置角楼和警铺。正德十年学博张恕始草创县志。
百度搜索: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 年),刘六、刘七(河北文安县刘庄子村人)率领的农民军在河南活动。 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正阳土城墙在这场战乱中被夷为平地。
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正阳县至今。1949年时,仅存西北一段城墙残垣。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清县志正阳县城平面图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元朝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物质的丰富使元朝的统治者生活逐渐奢华起来,同时也使蒙古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激化。并且,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
元朝后期,世界范围内都爆发了严重的黑死病。别的不说,朱元璋一家子就是这场黑死病的受害者之一。元朝一样因此元气大伤。正是这场大瘟疫,严重摧毁了元朝的统治根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这个时候也集中爆发出来。元朝后期,各皇帝都过起豪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尤其是汉族人民被压迫尤为严重。于是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并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部,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正阳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一年红巾军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据朱皋,陷光息二州,攻破真阳城,人民死亡过半,焚掠一空。
正阳明初仍为真阳县隶属汝宁府,洪武四年因民编不足,废县,编入汝阳县。后户口增多,景泰四年置真阳镇,设巡检司,以张荣领巡检事。县废一百三十四年,至正德元年,御史雷宗,邑人吴瑛,以地远,民不便,上奏朝廷,复置真阳县,属汝宁府,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宝王寺建于何时?宝王寺内黄叔度故里碑建于何时?何人立碑?宝王寺为什么衰败?等等有关宝王寺的疑问还有很多,县志没有记载,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发挥充分的想象能力,细说这里的传奇故事。
宝王寺在金、元时期是很兴旺的,金大定年间在宝王寺建的紫衣大寺塔可以佐证。明代初宝王寺香火很旺,来自台湾的正统四年九月明英宗时的佛像可以佐证。明正德四年汝宁府真阳县真阳镇南岳社谢庄(县正阳县慎水乡吴湾村谢庄村民组)父杨能母田氏为儿子祈福向十方禅院’的前身(宝王寺)供奉观音菩萨大理石佛像一尊。
可到了嘉靖年间,由于嘉靖皇帝信道教,而佛教被冷落,宝王寺由于长年失修,而破产,县邑人李芳买下宝王寺部分财产,建青莲社。
从县志得知李芳是十方院的创始人,明季,邑善士李芳觅得宝王寺宅院一处,创建青莲社,接纳名流。后悟道入佛,改为十方院。能证明李芳身份的只有十方院内的三块碑,一块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五台山狮子窟竹林澄公月川和尚题碑,另两块是崇祯年间(1630和1631)翰林院编修何瑞徵题碑。碑中有创建十方院经程规约;青莲社改为十方院详史。县志中没有李芳的身份和出生死亡时间。碑中的主要内容也被省略。所以李芳的身份是个谜。
演义:李芳受嘉靖皇帝的恩宠,并受嘉庆信道的影响,穆宗(隆庆)时,因屡次忠言进谏,从而惹怒明穆宗,被下狱,最后落了个“充南京净军”的悲惨结局。由宦官组成的军队叫净军,是明朝的特色,万历年间退伍返乡,购得宝王寺宅院一处,创建青莲社,接纳名流。后悟道入佛,万历戊午(1618)改为十方院。
青莲社是当时著名的社团,不但传道授业解惑,而且结交天下宗教界高僧,信佛的文人雅士,官府要员等一起谈经论道,探讨佛经精髓,辩论中西佛的信仰差别。如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橙,别号空印,俗姓李,字月川,宛平(今属北京市)人。崇祯元年,登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子监祭酒的汝宁信阳人何瑞徵等
利用宝王寺的有利条件,入青莲社的信佛者,和庙里和尚一样,吃斋念佛,演习庙里的清规戒律。逢到水陆道场,还有大户人家丧事,如周年、中元节,他们和庙里的和尚一起去念经,也就是现在的实习。青莲社名声很大,吸引了周围县府的很多信佛者。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澄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橙(1547一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三年后,登擅受戒,成为僧人,开始了他一生的和尚生涯。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在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编撰《清凉山志》,著《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物不迁正量论》等多种。万历三十四年(1606)同雪峰等创狮子窝十方净寺院。后又修复竹林寺、南台。镇澄还是一位诗僧。他的诗,仅见于《山志》中的,就有40余首。这些诗,或咏物抒情,或借物闻理,从各个角度吟咏了五台山,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这位名僧本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信阳明朝榜眼何瑞徵於崇祯庚午、辛末两次为正阳十方院题碑文
何瑞徵: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子监祭酒。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任乡试主考官。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担任弘文馆学士。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担任礼部右侍郎,随後致仕归乡。
何瑞徵登进士一甲第二名,应该是信阳的历史名人,可是在网上搜索有关何瑞徵的信息很少,很可能是他善于见风使舵,明朝,李自成,清朝都当上了官,但换个角度看,说明何瑞徵是个人才。何瑞徵晚年肯定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和李芳有很深的交情。两度为十方院题碑文,并为李芳树碑立传。可惜碑文的内容在正阳县志中没有记载下来。
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榜眼相当于现在高考全国第二名,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学霸,当时的才子。
正阳十方院由高僧,才子题碑,在现在发现的古遗迹,古寺庙实属罕见。正阳人应为正阳有这样的古遗产感到骄傲。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正阳清嘉庆县志记载,(民国县志以及后来的县志均来自清县志):南关外,明万历戊午年,邑人李芳募建,本院僧间岁兴修。(民国县志加:“今归公产”)。
李芳的青莲社,远近有名,名声远播附近县府,培养了一大批佛教的信众,得到了佛教界高僧们和官方的赞扬和认可,达到了建立寺庙的条件,为了方便信教人士拜佛祈祷的需求,李芳决定建庙,根据十方丛林(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取名十方院,按十方丛林的要求,备有全国三山五岳各宗各派的“字派”,他受五台山高僧镇橙的真传,镇橙亲自为十方院题碑文,为创建十方院经程规约。可见正阳县十方院是正宗的五台山宗派。明万历戊午,募集了足够的资金,取得了官方的许可,於第二年(间岁)由宝王寺的僧人兴修。
县志记载:十方院钟在十方院山门外,高四尺,铸字有列进王添智、杨氏。住持进鸞,新蔡河阳保刘轸、蔡氏。大明万历十七年九月十五日造。由此可见十方院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
据县志记载清朝有僧会司管理佛教徒事务,当时有城南关宝王寺(十方院)和钟店法兴寺两处,常住戒僧(管理者)数十人,间藏佛教经典,给出家凡人剃度,发放僧籍、度牒、戒牒等(相当于现在的执照)。其余僧众散住各寺庙有数百人。如有佛事或大的祭祀活动,有僧会司指明著名和尚主持。据父老传闻,清中叶宝王寺慧明和尚对于佛教经典研究较深,博学多艺。暨所遗手迹犹不失释氏宗风。民国二年,佛教会在十方院成立,因会长圆寂(逝世),十多年没活动。,冯玉祥治理河南期间,县府奉令废庙产,拆寺院。时有僧众百余人。城内有研究佛学者,建男女佛堂。佛事活动主要有正月初九玉皇会;二月二十九娘娘会;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十二月初八如来得道日等。
十方禅院庙会是从明朝万历年间传袭下来的民间宗教信仰习俗。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十方禅院庙会在豫南地区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十方禅院得以重建,庙会活动也恢复举行,且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1月,十方禅院庙会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谷川联行(北京)科技
工业用地招商包括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全面招商政策等供企业咨询了解!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结合企业特点精准匹配,一站式为企业服务
2025-05-14 00:46广告
立即查看
2025-05-14 00:34:11
广告
  • 田夏达通
  • 权倾半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阳十方院的故事
文化正阳 第10期 天中古刹十方禅院 视频用户上传 2016年06月22日发布
13:07文化正阳 第10期 天中古刹十方禅院
几次上传视频没有成功,但可网上百度搜索后播放,它是官方提供的有关正阳十方院的有关资料,有兴趣的吧友可以查看视频。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 420回复贴,共29页
  • ,跳到 页  
<<返回驻马店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