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之家吧 关注:812贴子:66,270

中医是“神传”文化,是道家医学 (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
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17 22:29回复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
    本文将以下列三个论点来探讨:
    (1)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2)中医是“道家医学”。
    (3)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17 22:30
    回复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17 22:30
      回复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17 22:31
        回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17 22:31
          回复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0-17 22:31
            回复
              1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1)医道根源于上帝。
              (2)医道传承的顺序:
              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0-17 22:32
              回复
                一、医道根源于“上帝”,后传于黄帝
                1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
                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
                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0-17 22:32
                回复
                  2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大多数篇章(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0-17 22:32
                  回复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
                    在《外经微言 阴阳颠倒篇》中,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
                    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0-17 22:33
                    回复
                      3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 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
                      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
                      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0-17 22:33
                      回复
                        二、医道的传承
                        1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 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0-17 22:33
                        回复
                          2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
                          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0-17 22:34
                          回复
                            《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灵枢 口问》有“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0-17 22:34
                            回复
                              ②《灵枢 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0-17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