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6

【阿姜查】阿姜查语录(贴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与死】
·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诚恳地问自己:「我是为什么而生的?」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的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的生和死是同一件事,不能有此而无彼。可笑的是,面对死亡,人们是如何的伤心悲痛,对于出生却是何等欢欣快乐,这是愚痴的。我认为,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哭,为根源而哭,因为,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这点你能瞭解吗?
·住在人腹裡的那种情形你想人们会喜欢吗?那有多难受啊!光在茅蓬待上一整天就已经很困难的了;关上所有的门窗,就已很难呼吸了,怎还可能在一个人的腹裡待上九个月呢?然而,你竟还想投胎!你知道那裡一点也不舒服,却仍愿一头钻进去,将自己的脖子送进圈套裡去。
·我们是为什麼而生的?我们是为了不要再生而生。
·当一个人不了解「死」时,生活会非常烦恼。
·佛陀告诉他的弟子阿难要徹见无常,要在每一次的呼吸中看见「死」。我们必须认识「死」,为了「生」,我们必须「死」。这是什么意思呢?去「死」,是去结束所有的疑惑和疑问,然后住于当下,与当下的真理同在。你绝不能明天才死,必须现在就死,你办到吗?如果你办得到的话,你会认识无疑的平静。
·死,是紧紧地挨着呼吸的。
·如果你修行得正确的话,你在生病时是不会恐惧的,当一个人死时,你也不会感到悲恼。当你到医院里去医疗时,在心中下定决心:如果康复的话,那很好,但,如果你死了的话,那也无妨。假使医生告诉我,我得了癌症,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我向你们保证,我会提醒医生:「小心,因为死也将要找上你。问题只是谁先走和谁走地较晚而已。」医生是无法治疗死亡或阻挡死亡的。佛陀才是唯一的医师,因此,为何不去使用佛陀的药方呢?
·假使你害怕生病,假使你害怕死亡,那么,你就应该去思维它们(病、死)是从何而来的。它们是从何处来的呢?它们是从「生」而来的。因此,当有人死的时候,不要伤心,那只是自然的过程罢了,他这辈子的苦已结束了。如果你要伤心的话,就在人们出生时伤心:「噢,不,他们又再次来了,他们将再次地受苦和死亡!」
·「觉知者」清楚地知道,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不是牢固的。因此,这位「觉知者」是不会快乐或悲伤的,因为,它不会去追逐迁变的因缘。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死」了之后我们又再次「生」;「生」了之后,我们又再次「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0.0.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7-11-20 10:41回复
    【身体】
    ·假如身体可以说话,它会日以继夜地告诉我们:[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吗?] 事实上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不过那是法的语言,所以我们无法了解。
    ·诸行(和合事物、有为法)都不属于我们,它们会随顺自己的自然法则。我们对于身体的现象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可以使它漂亮一点,暂时看起来动人且洁净,如同抹口红、留纤长指甲的少女一样。可是,一旦上了年纪时,任何人都一样。这就是身体的现象,我们无法使它做任何改变。但是,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假如身体真的属于我们的话,它就会听从我们的命令。如果我们说:[不能老] 或 [我禁止你生病] 它会听从我们吗?不会的,它不听从任何警告。我们只是租了这栋 [房子],不是拥有它。如果我们认为它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必须舍弃它时,就会痛苦。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恒常自我的东西存在,没有任何我们可以把持而不会变迁或坚固的东西。
    【呼吸】
    ·有些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来没有一次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在他们的身体裡进出。他们活得跟自己如此地遥远。
    ·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
    ·你说你太忙没时间禪坐,那你有时间呼吸吗?禪坐就是你的呼吸,为什麼你有时间呼吸而没时间禪坐呢?呼吸对人们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视法的修习对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话,那麼,你就会觉得呼吸和修习法是同等重要的。
    0.0.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7-11-21 11:02
    回复
      【法】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佛法如何教示正确的生活方式呢?它告诉我们如何生活。「法」有许多示现的方式—在石头、在树木、甚至就在你面前。它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教导。因此,静下你的心来,学习如何观察,你会发现,此时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显现着,而你,何时、何地才要开始观察呢?
      ·首先,你会以你的思想来理解「法」。如果你开始了解「法」,就会去实践「法」;如果你实践「法」,就会开始见到「法」;而当你见到「法」时,你就是「法」了;而且,你已拥有佛陀的喜悦。
      ·「法」必须籍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然后徹见哪些是真实的,而哪些不是;哪些是平衡的,而哪些不是。
      ·只有一种魔术是真实的,那就是「法」的魔术。其他任何的魔术就好像纸牌游戏的幻觉一般,会干扰真正的游戏—我们跟人类生命、生、死和解脱的关系。
      ·无论你做什么,都使它成为「法」。如果你觉得哪儿不太对劲儿,就向内观照。如果你知道是错误的,而又继续做,这就是烦恼(杂染)了。你应当诚心礼敬「法」,而不要让「法」礼敬你。
      ·想找到一个闻法、念法、实践法、达到法、而且见法的人,世间鲜矣。
      ·不论什么时候和地域,整个「法」的修习终归到「空无」境地的完成。这是舍离的境地、空的境地、放下重担的境地;这就是结束。
      ·「法」并非遥不可及,它一直与我们同在。「法」不是关乎天上的天使或诸如此类的事,它是关乎我们的,关乎当下我们在做什么。观照你自己,有时快乐,有时痛苦,有时舒服,有时疼痛…….,这就是「法」。你看到了吗?要明了这个「法」,你必须去阅读自己的经验。
      ·佛陀要我们去接触「法」,可是,人们却只接触到文字---书籍和经典。这只是接触到[关于]法的,而不是接触到我们的伟大导师所教的「真实」的法。如果他们只做到这点的话,怎能说他们修行正确而适当呢?他们还差得远呢!
      ·当你听闻「法」时候,你必须辟开你的心,将自己专注于中心。不要试图去保留你所听到的或煞费苦心地去保存记忆中的任何事。只要让「法」在它显露时流入你的心中,并且让自己在当下继续为「法」保持开阔的心胸。可以保留的,将会保留下来,它会自然发生,而不是透过任何奋斗而得来。
      ·同样的道理,在你解释「法」的时候,必须不强迫你自己。「法」应该自己发生,应该从此刻当下自然地流入。人们的接受能力各个不相同,当你们达到同一个层次时,「法」就发生了,「法」就流入了。佛陀有能力知道众生根性和接受能力,他使用这种自然的教导方法,并不是因为他拥有任何超人的教导能力,而是他对前来见他的人的性灵需求非常敏锐,因此,他便随机说教。
      ·如果你正念的话,一切都会是「法」的。当我们看到动物在逃避危险时,我们会了解,其实牠们就跟我们一样!也会懂得逃避痛苦,寻求快乐。牠们也会恐惧,牠们对生命的恐惧就跟我们的一样。一旦我们如实来看时,我们会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跟我们并无两样。我们同是生、老、病和死的朋友。
      0.0.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7-11-22 10:22
      回复
        【心】
        ·只有一部书值得一读,那就是——心。
        ·佛陀教导我们,在我们的修行中,无论是什么东西使心忧虑不安,就赶它回家。是烦恼在忧虑,而不是心!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心和烦恼到底是什么。只要是我们所不悦的,我们就不想和它有任何瓜葛。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不难,难是难在于不满足,不妥协。我们的烦恼才是真正的障碍。
        ·世间正处于一个炽热的状态,随着这炽热的世界,心从喜欢变为不喜欢。假使我们能够学习使心平静下来,这将是对世间最大的贡献。
        ·假如你的心是欢悦的,那么你在任何地方都会是快乐的。当智慧在你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那里,都会看到真理。真理就是如此,就好像当你学会了如何读书时,不论你走到哪儿,都一样可以读书。
        ·如果你厌恶一个地方,你就会厌恶每一个地方。问题并不在外在的处所,而是在你里面的地方。
        ·观照你的心吧!背负重担的人认为是得,而在旁观看的人却只看到负担。丢弃它们吧!舍弃它们,寻得轻安。
        ·心原本是平静的,一离开这个平静,焦虑和烦恼便会立即生起。如果我们能徹见和了知这个烦恼,那么,心便能再次恢复平静。
        ·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为了增长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当光线微暗时,不容易看清房间角落上陈旧的蜘蛛网,不过,当光线很明亮时,就可以看见它们,乃至能够清除它们。当你的心充满光明时,就一样能够清楚地看见你的烦恼(杂染),然后把它们都清除干净。
        ·强化心不像健身般只要动一动就好,而是将心带至一个「止」的状态,使心得到休息。
        ·人因看不见自己,所以他们造作种种恶的行为;他们不去看自己的心。当人要做坏事的时候,会先四处窥视,看有没有人看见:「我母亲会不会看到?」「我先生会不会看到?」「孩子们会不会看到?」「我太太会不会看到?」如果四下无人注意,他们就立刻行动。这是在羞辱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人在看,于是就在别人还未发现以前,赶紧将恶行完成。而他们自己呢?他们不就是在看的「人」吗?
        ·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有些人和自己的烦恼挑战,而且也征服了它们,这就叫作「向内挑战」。那些向外征战的人,手持枪弹射杀他人,征服了别人后,又被人征服;征服他人是世间法。在「法」的修习里,我们不须去征服他人,相反地,却要去征服我们自己的心,耐心地对治我们所有的情绪。
        ·雨从何而来的呢?它来自于地球上蒸发的污水,如尿液和你洗脚后泼出去的水。天空使污水转为清净、洁净的水,这不是很美妙吗?如果你让你的心去做的话,对于你的烦恼(杂染),它同样办得到。
        ·佛陀说,无论他人有多善良或多邪恶,都只管衡量自己,而别去评论他人。佛陀僅是指点出方法,他说:「真理就是如此(法尔如是)。」当下,我们的心是否也是如此?
        【无常】
        ·诸行(和合事物)是透过无常变迁而存在的,怎样也阻止不了它。只要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吗?这样感觉好吗?抑或你只吸进而不呼出?我们希望事物都恆常不变,可是那是没办法的,也绝对不可能。一旦吸进之后,就必须呼出,这是很自然的,不是吗?出生以后,我们会衰老,然后死亡,这是非常自然与平常的。这是因为和合事物(诸行)履行了它们的职责,也因为呼吸如此地交替,所以人类到今天仍然存在著。
        ·如果你明白,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时,你的思想就会逐渐地释怀,你就不需想得太多了。不论任何念头何时生起,你只需说:「噢,又来了一个!」如此而已!
        ·任何忽略无常的言论,绝非圣者的言语。
        ·如果你真实而清楚地看见不稳定(无常),你将会见到稳定(常)。所谓的稳定(常)是:一切事物绝对是不稳定(无常)的,而且不会有其他意外。了解吗?只要懂得这么多,你就可以认识佛陀了,并且如法地尊敬佛陀。
        ·如果心试图告诉你,你已经证得须陀洹果,那就去顶礼一位须陀洹圣者,他会亲自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不稳定(无常)的。如果你遇见一位斯陀含圣者,就去跟他顶礼。当他看见你时,他只会简单地对你说:「没有任何稳定(常)的事物!」如果有一位阿那含,就去顶礼他,他只会告诉你一件事:「不稳定(无常)!」如果遇上阿罗汉,也去跟他顶礼,他甚至会更肯定地说:「这一切更不稳定(无常)!」你会听到圣者的言语:「一切事物都是不稳定(无常)的,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
        ·有时,我到佛教古迹圣地去参观,有些地方已经龟裂了。也许我的朋友会说:「好可惜啊!是不是?都已龟裂了。」我会回答:「如果它们不毁坏的话,就不会有佛陀,也不会有法了。它们的毁坏,正是因为它符合了佛陀的教法。」
        ·「诸行」随它们的自然法则运行,不论我们哭或笑,它们仍旧义无反顾地复行它们的法则。然而没有任何科学的知识能够阻止这个事物的自然过程。也许你会去看牙医,可是,即使整治了它们(牙),它们终究会复行自然的法则。最后,连牙医自己都会有同样的问题;一切事物终究都会毁坏。
        ·我们可以执着什么为稳定(常)的吗?没有!除了感觉外,什么也没有。苦生起、暂留、然后消逝,接着快乐取代苦 — 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这些迷茫的人,却不停地继续追逐和握持感觉;感觉是虚假而变迁的。
        【业】
        ·当那些不瞭解「法」的人做不良的行为时,他们会四处张望,确定没有人在看。可是,我们的业,却不时地在看著我们,我们从不曾真正地逃脱过任何事物。
        ·善行带来善果,恶行带来恶果,不要期待天神来帮助你,或天使和护法来保护你,或黄道吉日的协助。这些都不是真的,不要去相信它们。如果你相信它们的话,你就会痛苦。你将永远在期待好日子、好月份、好年头、天使或护法神,如此一来,你只会受苦而已。往你的行为和言语里看,往自己的「业」裡看。为善,会带来善;为恶,就会带来恶。
        ·透过正确的修行,会使你的旧「业」殆尽。了知事物是如何生起和消逝的,你便能够保持觉醒,让它们随自己的过程运行。譬如有两株树:如果你只替其中的一株下肥和浇水,而没有照顾另外一株的话,哪一株会成长,哪一株会乾枯,是毫无疑问的。
        ·你们有些人不辞千里的从欧洲、美国和其他遥远的地方来巴逢寺听法。想想你们得千里跋涉,并历经万般艰难才得至此地,而就在我们墙外的住家,却从不曾踏进这座墙,这会使你更能珍惜这份善业,是不是?
        ·当你做恶事时,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的,就算别人没看见,你势必看得到你自己。即使躲入深洞里,你仍然找得到自己,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让你做恶还可以逃脱。同样的道理,你为何看不到自己的清净呢?你要看到这一切——平静、烦扰、解脱、束缚;你们得自己看清这一切。
        0.0.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7-11-23 10:59
        回复
          【禪坐修习一】
          ·如果你想等待未来佛,那就别修行。当他来到时,你大概得待到那时候与他见面吧!
          ·我曾听到别人说:「啊!今年对我不利。」「为什麼呢?」「因为我整年卧病在床,根本没办法修行。」啊!如果他们临死的时候都不修行,他们何时可以修行呢?当他们康復时,你想他们何时可以修行呢?你想他们会修行吗?才怪!他们只会耽溺在愉悦之中。如果他们痛苦,他们仍然不修行,而且迷失在其中。我不知道人们哪时候才会想要去修行。
          ·我已经将寺里的规矩定立下来了。别去违反现存的规矩,任何违犯的人,都不是一个带有真正动机要来修行的人。这样的人还希望要见著什麼?如果他不修行,纵使他就睡在我旁边,他看不到我;纵使他就睡在佛陀身边,也看不到佛陀。
          ·别以为光是闭着眼睛坐着就是修行,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赶快改变你的观念。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个姿态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起坐的时候,别认为你已结束禅坐,相反地,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如你如此反观,你将拥有平静。不论你身在何处,你都将持续地具备这种修行的态度;你的内心将会拥有一种稳定的觉醒。
          ·「若不成正觉,血水皆枯竭,誓不起此座。」在书上读到这段话,也许会想亲身去经验一番。你可以照佛陀那样去做,可是,你却没有想到,你的车只是一部小车,而佛陀的车却其大无比。他能一气呵成,就你那部娇小玲珑的车子怎可能一次完成呢?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我到处跑,只为寻找修行禅坐的地方,我并没有觉察它已经在那儿了——我的心中。所有的禅坐,就在当下你的内心;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我四处追寻,直到几乎筋疲力竭而死——直到那一刻,当我停下来时,才发觉我一直在寻求的,就在自己的心中。
          ·我们不是为了见天堂而禅坐,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不要去执着禅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别随它们一齐起落。光芒有什么了不起?我的手电筒就有了。它无法免除我们的苦啊!
          ·没有了禅坐,你是既聋又盲的。要见着佛法并不容易,你必须禅坐才能见到你从来未见过的事物。你生来就是一位老师吗?不,你必须先学习才行。唯有当我们尝过柠檬后,才会知道它是酸的。
          ·当你在坐禅的时候,对每一个前来的念头说:「这不干我的事!」
          ·懒惰时,我们也应该要修行,而不是只在精力充沛或情绪好的时候才修行,这才是依循佛陀教导的修行。照着我们自己的方法的话,我们只会觉得舒服时才修行。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有成就呢?假如我们照着自己的想法修行,我们又何时方能斩除烦恼之流呢?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亲自去体会,光读书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时光飞逝,仍见不到自己。认识修行就是,为了明了而修行。
          ·空想修行,犹如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没错,禅坐有很多法门,不过,它们最后都回归到一点让一切随其本然。迈向清凉之地而远离斗争,为何不试一试呢?
          ·当初,只有几年修行经验的我,根本无法信任自己。可是,随着经验的累积,我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一旦有了这种深切的了解,不论任何事发生,都能顺其自然。于是,一切事物到最后,不过只是生、灭罢了。你将达到一个心知道该怎么做的境界。
          ·在禅坐当中,事实上,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当极喜、清明的状态从内观中生起时,千万别去执着它们。
          ·禅坐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不是一件必须追求和挣扎的东西。呼吸在工作时仍然会照常运作,自然自会照料其过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觉知,并且向内去清楚地观照。禅坐就是如此。
          ·掉举是不正确的修行,也等同行尸走肉。问问你自己,当你死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有时间修行呢?不断的问你自己:「我何时会死?」假使我们如此思维(观),心在每一刻都保持警觉,专注就会一直现前,于是正念便会自然随至,智慧也将会生起——很清楚地看清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念会守护心,以致当感觉生起时,心都不时觉知。要有正念就是要镇定,要镇定就必须留心。如果我们留心的话,我们就是修行得正确了。
          0.0.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7-11-24 10:51
          回复
            【禪坐修习二】
            ·修行基础的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第二:要留意恶行;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如果我们喜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心将会具备戒、定和慧的基础。
            ·起初,你会赶着要前进,赶着要回来,也赶着要停止。只要继续不断地这样修行,直到你达到不前、不后,也不是停止的境地!一切都结束了,既没有停止,也没有前进,更没有退后,一切便都结束了。你会在当下发觉,实际上,真的什么也没有。
            ·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以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也找不到的。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不需要详细地说明。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在我个人的修行中,我就是这样做的。
            ·问错误的问题,表示你仍然陷于疑惑中,如果谈论修行能帮助思维(观),那谈没关系,可是,要看见真理,就得全靠你自己了。
            ·我们修行是为了要学习放下,而不是要增长我们的执着。觉悟是在你停止希求事物时出现的。
            ·如果你有时间保持正念的话,你就会有时间禅坐。
            ·最近有人问我:「我们在禅坐时,如果有各种事物在心中生起时,我们应该去审视它或只去觉知就好?」如果你看见一位你不认识的人经过,你可能会好奇:「那是谁?」「他要去哪里呢?」「他在干什么?」可是,如果你认识这个人,那么,只要觉知他经过就够了。
            ·修行中的欲望,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敌人。是朋友的话,它会使我们想要修行,想要开悟,想要结束痛苦。但是,不停地欲求仍未生起的境界,或希望事物能有所不同,只会造成更多的痛苦,这就是欲望会成为你的敌人的时候。最后,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我们的欲望——即使是觉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会解脱。
            ·有一次,有人问阿姜 查关于他教导禅坐的方法:「您是否用每日面谈方法,来审视一个人的心境?」阿姜 查回答说:「在这里,我教导弟子们去审视自己的心境,去和他们自己面谈。也许一位比丘今天生气了,或许他心中有些欲望,我不知道,可是,他自己应该知道,他不须跑来问我,对不对?」
            ·我们的生命是种种元素的集合体。我们利用世俗(世相)来说明事物,但,我们却反去执着世俗(世相),然后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事物。例如:人与事物的名字是被付予的,我们可以回到还未被付予名字之前的刚开始,然后叫男人「女人」,叫女人「男人」,有什么差别吗?可是,今天我们却去执着名字和概念,所以我们才会有性别的斗争和其他的战争。禅坐为的是看透所有这一切,然后,我们才可以达到无为,并安住于平静,而非斗争。
            ·有些人是因信仰而进入出家生活,但后来却毁谤佛陀的教法。他们的知识较高,但却拒绝正确地修行。事实上,那些真正修行的人,今日鲜矣。
            ·理论和实践——前者认识草药的名称,后者则亲自去寻找它,利用它。
            ·声音——你喜欢鸟鸣声却厌恶车子的吵杂声;你害怕人群和噪音却喜欢在森林里独处。放下声音吧!放下声音去注意「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你的修行。
            ·一位刚出家的沙彌问阿姜 查,对那些刚开始禅修的人,他的建议是什么。「就跟那些已经修禅很久的人一样」他回答道。而那是什么呢?他说:「继续保持下去。」
            ·有人说,佛陀的教法很正确,但却不可能在社会里实践。他们说:「我还年轻,所以没机会修行,可是,当我年老时,我会去修行的。」但你会说:「我还年轻,所以没时间吃饭;但当我年老时,我再去吃饭」吗?如果我用一根着火的棍子刺你的话,你会说:「没错,我很痛苦,可是,因为我在这社会里,所以无法逃脱」吗?
            ·戒、定和慧共同形成了佛教修行的核心。戒,使身体和言语保持清净,而身体则是心的住所,因此,修行是具有戒之道、定之道和慧之道的。就如同一块木头分成三段一样,但实际上却是同样木头。如果我们要抛掉身体和言语来修行,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必须和身体及言语一道修行。因此,事实上,戒、定和慧是个一起运作的和谐共同体。
            0.0.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7-11-25 14:40
            回复
              【无我】
              ·一位虔诚的年老妇女从邻省出发,开始她的朝圣之旅。他跟阿姜 查说,她只能停留短暂的时间,她必须回去照顾她的孙子;此外,因为她已经是位年老的妇女,所以她请问阿姜 查,是否可以给她做个简短的开示。於是,阿姜 查便非常强硬地答道:「嘿,听著!当下没有任何人存在,如此而已!没有主人、没有人年老、没有人年轻、没有人可以好或坏、虚弱或强壮,如此而已──只是自然的种种元素在运行罢了,一切皆空。没有人生,也没有人死!那些说生说死的人,是在说无知的童言。在心的语言裡,法的语言裡,没有生和死这档事。」
              ·教法的实际基础,就是视自我为空的。可是,有人学习「法」,却是来增长他们的我见,所以他们才不想去经验痛苦和困难,而希望一切都舒舒适适的。他们也许会想要超越苦,可是,如果还有一个自我存在的话,他们何时才办得到呢?
              ·一旦你瞭解之后,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而且既单纯又直接。当快乐生起时,理解它们是空的;当不快乐生起时,视它们是非你所有的、会消逝离去的。不要和它们有牵连,认为它们就是你,抑或视你自己为它们的主人。你认为木瓜树是你的,那麼,当它被砍下来时,为何你不会觉得被伤害了呢?如果你能明瞭这点,心就会平衡。一旦心平衡时,这就是正确之道──佛陀的正确教法,也就是导致解脱的教法。
              ·人们不去学习超越善、恶,其实这才是他们应该学习的。他们说:「我要成为这样,我要成为那样。」可是,他们却不说:「我什么都不做,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我』存在。」这点是他们所不学的。
              ·一旦你了解无我时,那么,生命的重担便消失了。你会和世界和平共处。当我们看透自我时,就不会再去执着快乐,而且能真正地快乐。学习以不挣扎来放下、单纯地放下,还原你的本然——没有握持、没有执着,坦然自在。
              ·所有的身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当它们聚集而成身体时,我们就称它是女的,男的,并给它命名等等,以便使彼此更容易确认。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存有,有的只是地、水、火、风而已。所以,别过度兴奋或被它所迷惑;如果你真正地往内仔细看的话,你将找不到任何人存在。
              【平静】
              ·问:什麼是平静?答:什麼是烦恼?平静就是烦恼止息。
              ·平静是在我们内心裡的烦恼和痛苦中找到的,而不是在森林或山顶,更不是经由老师的传授。在你经验苦的地方,一样可以从苦中找到自在(解脱)。试图逃避苦,实际上是在朝向苦。
              ·如果你放下一点点,就会拥有些微的平静;如果你放下的很多,就会拥有很多平静;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会拥有完整的平静。
              ·事实上,在真理中,并没有人类,不论我们是什么,都只是外相的范畴。可是,如果我们超越外相,并看见真理的话,我们会了解,其实并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质——起初生起,中间变迁,最后消逝,如此而已。假如我们视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问题生起;如果我们了解这点,我们就会拥有喜悦和平静。
              ·不论是旅行或住在一个地方,都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是无法在山里或洞穴中找到平静的。即使你走到佛陀觉悟的地方,也无法更接近真理。
              ·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较和分别,这样是找不到快乐的。如果你花时间去寻求一个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也一样找不到平静。佛陀告诉我们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别人。
              ·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栋砖瓦、木造的房子,可是,佛陀告诉我们,这种房子并非我们真正的归属,它只是世俗的家,会追随着世间的法则。我们真正的归属,就是内心的平静。
              ·这森林是宁静的,但为何你无法平静呢?因为你去执着造成你烦恼的事物。让自然教导你,听到鸟鸣声,然后放下。如果你认识自然(本然),你就会认识「法」;如果你认识「法」,你就会认识自然(本然)。
              ·寻找平静就如同寻找一只有胡须的乌龟,你是找不到的。但是,当你的心成熟时,平静自然会来找你。
              ·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可是,这个「道」还不是真正的教导,也不是老师真正所要的,但,又只有「道」才能将你带到目的地。比如说:你走在曼谷到巴逢寺的路上,路对你的旅行而言是必要的,可是,你是在寻找巴逢寺——你是在找寺院而不是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戒、定和慧是佛陀真理的外表,但是,它是导引我们到达这个真理的道路。当你增长了这三个因素时,其结果是最完美的平静。
              0.0.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7-11-26 11:23
              回复
                【苦】
                ·苦有两种:导致更痛苦的苦和导致苦止息的苦。前者是执著片刻的快乐和厌恶不快乐的苦──人类日復一日不断地挣扎。后者是来自自己全然地去经验不断变迁的经验──快乐、痛苦、愉悦和瞋怒的苦──没有恐惧或退失。我们所经验的苦,会导致内心的无畏和平静。
                ·我们想走易行道,可是,如果没有苦,就不会有智慧啊!要等到智慧成熟,你在修行中至少要痛苦三次。
                ·我们不是为了吃得好、睡得好,养尊处优而出家,而是为了认识苦:──如何接受它……──如何去除它……──如何不造作它。因此,别去做会造成苦的事,例如:沉溺在贪之中,否则它永远不会离开你。
                ·实际上,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可是在这种细微的形态里,你看不见它。如果你执着快乐时,就如同执着痛苦一样,但是,你并没有察觉到。当你执取快乐时,要丢弃它本有的苦性是不可能的;它们是如此的不可分离。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认识苦,将苦视为快乐里所具有的伤害;视它们(苦与乐)为平等的。因此,小心!当快乐生起时,不得意忘形;当痛苦生起时,不要沮丧,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视它们同具有同等的价值。
                ·当苦生起时,要了解,其实并没有一位受者。如果你认为苦是你的,快乐是你的,你便无法找到平静。
                ·受苦的人相继的会得到智慧。如果我们不受苦,我们就不会去思惟;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智慧就不会生起;没有了智慧,我们便懵懂无知;无知的话,我们就无法解脱痛苦——事情就是如此。因此,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训练及忍耐。当我们反观世间时,就不会如已往般地恐惧了。佛陀并不是在世间之外觉悟的,而是在这世间内。
                ·感官耽溺的和自我的苦行是佛陀所不鼓励的两种道,因为这不过是快乐和痛苦罢了。我们以为自己已从痛苦中自我解脱了,但却不然;我们只是在执取乐。假使我们执取乐,我们就会再次受苦。事情就是这样,可是人们却不以为然。
                ·人在一个地方受了苦,就会跑到其他地方去,当苦在那儿生起时,他们又再逃避。他们认为他们是在逃避苦,但却不然;苦追随着他们。他们带着苦到处跑,却一点也不知道。如果我们不知苦,就无法知道苦的起因;如果我们不知苦的起因,那么,我们就不知苦的熄灭。如此一来,我们便无处可逃。
                ·今日的学生,拥有的知识远多于以前的学生,他们供需不虞,一切都更方便了。可是,却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痛苦和烦恼,这是为什么呢?
                ·不要做菩萨,不要做阿罗汉,什么都别做。如果你是菩萨,你会痛苦;如果你是阿罗汉,你会痛苦;如果你是任何什么的话,你必定痛苦。
                ·因为欲望,所以爱和恨都是苦;欲求是苦,不想要也是苦,纵使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仍然是苦,因为,一旦你拥有它,你便活在怕失去它的恐惧中。在恐惧中,你又如何能快乐地生活呢?
                ·当你生气时,觉得好或不好呢?如果感觉很不好的话,那为何不将它丢掉呢?为何还费事去保留它呢?如果你去执着这类东西的话,你怎能说你很有智慧和聪明呢?有时候,心甚至能造成全家争吵起来,或使你彻夜啼哭。然而,我们却继续生气受苦。如果你看见瞋怒之苦,那么,就将他丢掉。如果你不丢掉它,它们会无止尽地继续造就苦,毫无暂停的机会;世间的不圆满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了解它的本然的话,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有一位妇女想知道该如何处理瞋怒。我问她当瞋怒生起时,那瞋怒是谁的,她说,那是她的。如果真的是她的瞋怒,那么,她就应该有能力去叫它离开,是不是?可是,事实上,瞋怒并不是她所能使唤的。将瞋怒执取成个人所拥有的,会造成苦。如果瞋怒真的属于我们的,它就必须服从我们;如果它不服从我们,就表示它只是个骗局;不要被它给骗了!不论心快乐或悲伤,不要为它所骗,这都只不过是骗局罢了。
                ·如果你在不稳定(无常)中看见稳定(常),你就必定受苦。
                ·佛陀一直都在教导着,要自己去领会。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愉悦也有悲痛,它们一直都存在。当你了解快乐与悲伤的本然时,你就会看到佛、看到法。佛陀和它们是同在的。
                ·如果我们将快乐和痛苦一起思维(观)的话,我们会了解,它们是平等的,就如同冷和热一样。火的热度能够烧死我们,然而,冰的冷度也一样可以冻死我们,两者都不好。快乐和痛苦的道理也是一样。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欲求快乐,而没有人追求痛苦。涅磐是没有欲望的,在涅磐里,是没有想要快乐或想要痛苦,也没有想要解脱快乐和痛苦,有的只是平静。
                【老师】
                ·你是你自己的老师,寻找老师是无法解决你自己的问题。审视你自己去寻真理──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认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位老师吃东西非常快,吃饭时还弄出很大的声音来,然而,他却叫我们要慢慢地,正念地吃。我通常会观察他而且非常的生气。我痛苦,而他却不然!我看的是外表。后来,我才学习到:有些人车开得非常快,但却很小心;有些人开得很慢,却常发生车祸。不要去执著条规和外相。如果你最多以百分之十的时间来看他人,而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看自己,你的修行还算可以。
                ·徒弟是很难教的。有些知道却不去实践,有些不知道也不会设法去理解,对他们我真不知该怎麼办。为何人们会有这种心态呢?愚痴不好,可是,纵使告诉他们,他们仍然听不进去。在他们的修行中,充满了疑惑,而且总是在怀疑。他们想要达到涅槃,却不想实践「道」,真令人困扰。当我叫他们禪坐时,他们害怕,如果不是害怕的话,就只会打瞌睡。绝大部份,他们都喜欢做我不教他们的事;这就是身为一位老师的痛楚。
                ·如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透佛陀教导的真理,我们就不需要这么多老师了。当我们对教导有所了解时,就只须做我们所需之事。可是,人们之所以难教,是因为他们不接受教导,而且还和老师及其教导反驳。在老师的面前,他们举止会好一点,但在他背后时,他们却变得跟小偷一样!人真是难教。
                ·我并没有教我的弟子懒散地生活和修行,可是,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当警察在时,他们便很守规矩。当警察问有没有小偷时,当然,他们都说没有,他们一个都没看到。可是,一旦警察一走,他们又故态复萌。佛陀的时代就已经这样了。因此,只要看着你自己就好,不要去注意他人做什么。
                ·真正的老师只谈舍弃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难。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放弃老师。让他引导你,因为,你们很容易会忘失「道」。
                ·你对老师的质疑能够帮助你。从你的老师那儿撷取好的,并觉察你自己的修行。智慧是要你自己去观察和增长的。
                ·别因为老师说水果很甜、很可口就一味地相信他。自己亲自尝尝看,如此一来,所有的疑惑就会消失了。
                ·老师是指引出「道」的方向的人,听了老师的教导之后,不论我们是否亲自修行来走这条「道路」,以及因此而得到修行成果,则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事。
                ·有时侯,教育是件很困难的工作。老师就像一个人们丢弃他们的挫折和问题的垃圾桶。你教的人愈多,就会有更多的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教育是一种修习佛法最好的方法,那些教育的人,在耐心和理解中成长。
                ·老师并不能够真正的解除我们的困难,他只是一个根源,使我们能去审视「道」,但却不能使「道」明晰可见。实际上,他所说的并不值得听。佛陀从来没有赞许去相信他人。我们必须相信我们自己。这很困难,没错,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向外看,却不曾真正地看见。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要实际地修行。疑惑是不会因询问他人而消失的。而是要透过自己不断地修行。
                0.0.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7-11-27 13:55
                回复
                  【杂品一】
                  ·阿姜 查有一位弟子的膝盖有问题,只能透过外科手术来矫正。虽然医生保证他的膝盖几个星期就能痊癒,但是,几个月过后,却仍然没有完全痊癒。当他再次见到阿姜 查时,他对阿姜 查抱怨说:「他们说不需要这麼久的,所以不应该如此才对呀!」阿姜 查於是笑著说:「如果不应该如此的话,就不会如此啊!」
                  ·如果有人给你一条既大又黄,又甜又香的香蕉,可是,却是有毒的,你会去吃它吗?不会,那麼,当佛陀告诉我们感官的快乐是有「毒」的时,我们为何还去「吃」它呢?
                  ·彻见你的烦恼吧!认识它如认识一条有毒的眼镜蛇。因为你知道眼镜蛇会致你於死地,所以你不会去抓牠。去彻见有害事物的害处,及有益的事物的益处。
                  ·我们总是不满足。有一颗甜的水果,我们想要酸的;有一颗酸的水果,我们却想要甜的。
                  ·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今日的东方佛教就好像一棵看起来雄伟的大树,但却只能生出小的果实。西方的佛教犹如一株小树,仍结不出果实,不过却有结出大而甜美的果实的潜能。
                  ·现代的人想得太多,也有太多诱人的事物使他们感兴趣,但它们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导引出真实的圆满。
                  ·酒不会因为你称它作「香水」就变成香水,知道吧!但你们这些人,在你想喝酒时,就说那是香水,然后就去喝了。你们一定疯了!
                  ·他们总是向外看——看人、看事物。例如:他们看到这栋礼堂就说:「哗,好大啊!」事实上它并不大,不论它看起来是大是小,都只是来自你对它的概念罢了!实际上,这栋讲堂只是如此;非大也非小,可是,人们一直都在追随他们的感觉,忙于到处看,并且对他们所看到的都有意见,所以没有时间去看他们自己。
                  ·有些人对修行起了无聊厌烦和疲惫的心,所以懈怠了。他们似乎无法将「法」牢记于心。然而,如果你骂他们的话,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有些人可能在他们有生之年都会记得,而且绝不会忘记。可是,说到佛陀的教导,他告诉我们要自制、要收摄、要精进不断修行,他们为何一直把这些事情给忘了呢?为何人们不能把这些事情紧记于心呢?
                  ·认为我们比他人好是不对的,认为我们与他人是平等的,也不对,认为我们比他人差,也不对。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比别人好,骄慢心就会生起;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与别人是平等的,我们会在应当的时间里忘失尊重和谦虚。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比别人差,就会沮丧,并认为我们不如人,或是不好的征兆下出生的。将这一切都放下吧!
                  ·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有为法,并且试着不去反抗或抵抗。然而,我们却去恳求它们来顺从我们的欲求。我们寻求各种方法安排它们或跟他们谈条件。如果身体生病,处于病痛当中,我们会不希望如此,所以便去找种种的经典来诵;我们不希望身体处于病痛中,而希望控制它。这些经典于是成为一些神秘的典礼仪式,使我们更陷于执着之中。这都是因为我们诵这些经典,为的只是延寿罢了,事实上,佛陀给予我们这些教导,为的是要协助我们认识身体的真相,使我们能够放下和舍弃我们的身体,可是,到最后,我们诵经却增加了我们的愚痴。
                  ·认识你自己的身体和心,少欲知足,不要去执着教法,也不要去握持情绪。
                  ·有些人害怕布施,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他们会被利用或受到压抑。在长养布施当中,我们只压抑我们的贪念与执着。这样做会使我们的真实本然自然流露,并且变得更轻安,更自在。
                  ·如果你在你的邻居家里将手伸出去捉火的话,火是热的;如果你在自己家里伸手去捉火的话,火也是热的,因此,无论如何或无论在哪里,都不要去握持任何会烧伤手的东西。
                  ·外面的人也许会说我们疯了,才会在森林里,坐得跟佛像一样,可是,他们又是如何的生活?他们笑、他们哭,如此看来,谁才是疯子?
                  ·阿姜 查除了教导弟子外,还会制造一些一般环境和特殊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有些认识,来训练他们。他会说诸如:「我所教导你们的,你们也许只了解百分之十五。」或「他只出家五年,所以他只了解百分之五。」的话。一位新进比丘后来回答说:「这么说,我已经在这一年,所以我明了了百分之一。」阿姜 查回答:「不,前四年你一无所知,到了第五年,你才有百分之五的理解。」
                  0.0.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7-12-01 09:26
                  回复
                    【杂品二】
                    ·有一次阿姜 查问他的一位弟子,他是否曾想还俗,他是否终身为僧。那位弟子说,这个问题很难,虽然他并不打算还俗,可是,他并无法很确定他永远不会。他说,他的想法似乎毫无意义。阿姜 查于是回答:「真正毫无意义的是真实的佛法。」
                    ·当有人问阿姜 查,身为一个佛教国家的泰国,为何犯罪率这么高,仰或印度为何如此混乱。他说:「这些犯罪的人都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教在做的。这些都是人类所为,佛陀从不曾教过我们这些事。」
                    ·曾经有人问阿姜 查,他是否是阿罗汉。阿姜 查回答:「我像森林里的一棵树,鸟儿来树里,在树枝上栖息和吃它的果实。对鸟儿而言,果实也许是甜的或酸的。可是,树本身并不知道,不管鸟儿说是甜的或酸的都无妨,但从树的观点来看,这都不过是鸟儿的唠叨罢了。」
                    ·有人说:「我能够审视心中的欲望和瞋恚,但,要观察到愚痴很困难。」阿姜 查回答说:「你骑在一匹马上,却问马在哪里?」
                    ·有些人是因为信仰而来出家,但后来却毁谤佛陀的教法。他们对自己并没有比较了解。今日真正修行的人非常少,因为有太多障碍必须去克服。可是,如果它是恶的,就让它死去;如果它不死去,就使它成为善的。
                    ·你说你一心一意的爱你的女朋友,试把她的里面往外翻,再来看你还多爱她。仰或当你的爱人没有和你在一起时,如果你非常想她,为何不请她寄一瓶她的粪便给你,如此一来,只要你一想起她的时候,你就可以打开瓶子闻一闻,很恶心对不对?那你爱的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使你看到一位留有吸引人的指甲的女人走过来,或你在空气中闻到她的香水味时,心就跳得像一部捣米器一样?那是什么能量呢?它们拉你并把你吸进去,使你陷于其中,但你却没有真正地去反抗,对不对?到最后,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知道吗?
                    ·有一天,阿姜 查走到一枝躺在路中的粗重树枝前,他想把它移开,于是便叫他的弟子去抬一端,他抬另一端。当他们抬起来要扔出去时,他看着弟子说:「重吗?」当他们把它扔进森林里之后,他再次问:「现在,还重吗?」阿姜 查就是如此地教导他的弟子在他们所说的一切或所做的一切中看见「法」。如此一来,他证实了「放下」的利益。
                    ·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正将录音机的插头拔出来,还没有完全拔出时,不小心触碰到插头的铁片。他被电击了一下,立刻将插头扔掉。阿姜 查知道了,为了不要失去一个教导「法」的机会,他很快地说:「噢!你为什么能够如此轻易地放下它?是谁叫你放下的呢?」
                    ·耶诞节到了,西方僧侣们于是决定要庆祝一番。他们邀请了阿姜 查和一些在家信徒来共襄盛举。这些在家信徒都非常生气,而且难以置信。他们问,为何佛教徒在庆祝耶诞节呢?阿姜 查于是给了一篇关于宗教的开示,他说:「只要我们了解基督教教导人们去为善、弃恶,跟佛教一样,那问题在哪里呢?不过,有人因为庆祝耶诞节的主意而不快乐,我们可以改善呀!我们不叫它耶诞节,而称它做「耶佛节」。任何启发我们,使我们看到真相,并教我们为善,就是正确的修行。只要你满意,给它什么名字都可以。」
                    ·有一段时间,来自寮国和高棉的难民涌入泰国,有很多慈善机构都来协助救难。因为这点,使得一些西方僧侣认为,当其他宗教机构正致力于减轻难民的困境时,佛教的僧侣却坐在森林里是不对的。因此,他们前去向阿姜 查表示他们的关切,以下就是阿姜 查的回答:「协助难民营是很好,而且我们人类的职责的确是要去互相协助的。但是,以我们的愚痴行为来引导他人,那只能算是治疗。任何人都可以出去捐赠衣服和钉帐篷,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来森林里打坐,来认识他们自己的心呢?只要我们仍不知该如何给人类的心「穿衣」和「喂食」一天,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永远会有难民的问题。」
                    ·阿姜 查听到他的一位弟子在诵心经,当他结束后,阿姜 查说:「无空亦无菩萨。」他于是问:「那经从何来?」弟子回答:「据说是佛陀说的。」阿姜 查说:「可是没有佛陀啊!」后来他说:「心经是在谈甚深的智慧,超越一切的世俗。没有了它们(世俗),我们哪还能教导他人呢?对事物而言,我们必须给它名字,不是吗?」
                    ·要成为圣者,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经历变迁,直到只剩下身体存在。心完全改变,但身依然存在。热、冷、痛、病跟以往一样存在。可是,心已经改变,而今,它以真理的眼光,徹见生、老、病和死。
                    ·有人曾请阿姜 查谈一谈开悟,以及他是否能描述他自己的领悟?在每个人都很急切地等待要听他回答的情况下,他说:「觉悟并不难了解,只要拿一根香焦放入你的嘴中,如此一来,你就会知道它的味道了。你必须修行方能经验觉悟,而且要不屈不挠。如果觉悟很容易的话,每个人都在做了。我八岁就开始进出寺院,出家也有四十多年了,但是你们竟想打坐个一、两晚就证得涅槃!这可不是坐下来——『嘘』的一声就开悟了!知道吧!这种事是不能抓一个人来在你头上吹一下,就使你开悟的。」
                    ·为了目的、为了回馈而做事,是世间的方法,可是,在佛法里,我们不为任何收获而做事。可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要的话,我们得到什么呢?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不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苦的起因,所以我们练习不去得任何东西,只是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够了。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那些本质非永恒的事物。如果你放下一切事物,就会看到真理;如果不的话,就看不到;事物就是如此。当智慧在你内心苏醒时,不论你往哪儿看,都会看见真理。
                    ·一棵「空心」的意思并不是说里面空无一物,而是指空掉恶的,但却充满智慧。
                    ·人类不去反观老、病和死,他们只喜欢谈不老、不病和不死,因此,他们对佛法的修习不曾增长过正确的感觉。
                    ·大多数人们的快乐都是仰赖事物符合他们的喜好。他们要世上每一个人只说令人喜悦的事。你是这样寻求快乐的吗?要世上每一个人都只说喜悦的事有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何时才找得到快乐呢?
                    ·树、山、蔓都是依循它们自己的真理而生存,随着自己的本然而生灭;它们无动于衷,可是,我们人却不然。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过于小题大作,然而,身体依然追随它的本然——出生、成长、最后死亡;它们如此遵循自然的法律。希望能有其它可能的人,只有受苦而已。
                    ·不要认为广学多闻就能认识「法」。就好像你因为有眼睛,所以就说你已经看过所有的东西,抑或因为你有耳朵,所以就说你已听过所有的声音一样。也许你看到了,但却没有看得彻底。你只是以「外在的眼」看,而不是以「内在的眼」看;你是以「外在的耳」听,而不是以「内在的耳」听。
                    ·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弃一切恶行而长养戒德,这才是「正道」。这样的教导就好像佛陀把我们捡起来,放到「道」的起点一样,到了道上之后,是否要前进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佛陀的职责只到此为止,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方法而什么不是。这样就够了,其他的就由我们自己决定了。
                    ·你必须亲身去体验「法」。所谓的亲身体验是去身体力行。在于道上,你只能依赖老师百分之五十。纵使我给你们的教导值得听,可是它本身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因为是我说的,所以你就全盘相信,你便是没有正确地实践我所教的;如果你全然相信,那么你就不明智了。我们必须去听闻教导、明了其利益、亲自去身体力行、由你的内心亲自去体会,这才是大有用处。
                    ·有时,我在行禅时,天上落着微微的小雨,我会想放弃,到茅篷内避雨,但是,忆起昔日在稻田里工作的那段时光:我的裤子通常从前一天湿到隔日,但黎明前又得起床,再把它穿上,然后走到屋子下面,将水牛牵出牛栏。那里面一片泥泞,我捉起牛绳,而牛绳通常都被牛粪给覆盖着,然后水牛会摆动牠的尾巴,沾在上面的牛粪会溅得我一身都是,我的脚因患有香港脚,所以很痛。我会边走边想:「为何生命会如此痛苦?」而今,我在这儿经行,一点雨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想法,使我在修行中激励了我自己。
                    ·我不知道该向谁说。我们说到必须提升和舍弃的事物,但是,事实上没有东西可以提升,没有东西可以舍弃啊!
                    0.0.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7-12-02 14:19
                    回复
                      ·一切事情皆不确定,这就是这个世间的根本实相。
                      ·随顺世间实相而行,不要在欲望中陷溺与迷失,不要被主观的情绪、意见与计划冲昏头脑。
                      ·你并不拥有任何东西,甚至连你的想法与身体也不属于你;它们绝大多数是你无法掌控的,你必须慈悲的观照它们,一切事物皆受制于无常法,而非你对它们的意愿。当你真正的了解这点时,你才能随遇而安与不动于心。
                      ·你要经常反思:我真的将佛陀的教法放在心上吗?我真的愿意去除一切贪嗔痴。放下并获得自在吗?无论多么苦难,我是否能坚持修善与慈悲?我是否平易近人,不会骄傲与顽固?
                      ·检视你自己,检视你自己的心,放弃苦与乐的纠缠,安住在中道上,在解脱之心上。
                      ·痛苦其实是源自于心的执著与偏见。
                      ·想象你去找一位预言精准的命相师,他告诉你七天之内你一定会死。你还能睡的着吗?你一定会放下所有的事情,日夜禅修。事实上我们的命运正是如此,我们每一刻都面对死亡的威胁。阿姜查的作业:“每天至少思维死亡三次”。
                      ·阿姜查解释八正道的第一支:【正见】:
                      A、即明白因果,不执着事物为安稳、确定与永恒,视一切因缘法皆具有苦的本质,并且不相信自我的存在。
                      B、人们不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如实观察一切现象,因此能够灭苦。(灭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一种寂静、光明与喜悦的状态)
                      ·禅修的一大目的:让自己静下来,看见实相。
                      ·有些修行看起来很简单,有些则很难,但是无论难易,都不要太在意。佛陀说重点在于不放逸,就只是—不放逸。为什么?因为生命是不确定的。当我们认为事物是确定的时候,就忽略了不确定的实相。放逸即是心有所恃,认为事物是确定的,执著无常为常,以不真实为实。
                      ·无论在处理真或假、善或恶、爱或憎的事物时,都别太在意—重点在于调伏自心,树立正见,使它合乎正道。切莫忘失正念!更不要错上加错,徒增困扰。如果出现挫折或沮丧,知道它是令人不悦的即可,不要让苦凌驾于实相之上。如果你喜欢某个事物,切勿沉迷,可以喜欢,但不要过度。俗话说:“勿沉醉!”意思是指不要陷入过量的事物中。应该保持中庸之道,拥有固然好,失去也没什么。过度沉迷其中,当失去或遇到挫折的时候,便会感到痛苦。如果我们紧握着不放,便会与实相擦身而过,忘失正念。这不是法,也不是修行者该做的事情。过量,将导致我们偏离中道。
                      ·一切苦与不圆满皆有其原因,若因消失,苦便止息。一切法,无论喜欢与否,皆由因所生。知道并了解苦、集、灭、道。是我们唯一要做的。
                      0.0.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7-12-03 10:55
                      回复
                        ·我们的身体即是因缘所生。当它出生时,有一个特定的力量或法则,支撑着它的存在,完全不受任何人指使。出生时,我们很小,然后逐渐长大与变老,身体会自然的变化。无论任何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希望,它还是会随着时间而成长与变异,哭泣、抱怨或要求都没有用。它随着因缘而出生与发展,最后则瓦解,不听从任何人的希望或命令。这便是生命的本质。一但出生后就逐步迈向死亡,无须任何人认可或协助,它自然会发生。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主宰它们。这就是“实相法”我们不可能与它们争辩或对它说:“嘿!听我说,注意我的要求,不要变老,不要生病,照着我的要求去做。”自然原本就是如此。我们既不是这些事物,也不是它们的主人。如果我们没有清楚觉知实相,反而被迷惑,我们视这些事物为自我或我的,因此而区分自己与他人,这就是无明。无明升起时,造作之行也将随之而起。我们在事物中挣扎,希望能够控制它们,因此患得患失,落入好恶的陷阱中……
                        ·真实的智慧即是明白法尔如是,无须造作,只要放下。
                        ·我们见法之后,就不会在执著于任何事物。虽然生活中仍有忙碌与纠葛,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的本质,便不会执以为真。你可以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却不会随波逐流。你的目标是寂灭与离染,而非屈从与纠缠。这就名为圆满的成就与受用,即使拥有资产,你也能如实觉知,知道如何使用和驾驭它们。
                        ·如果你认为事物是真实的,便会衍生苦与恐惧。你会害怕即将发生的事,到处皆令你触目惊心。其实,你只是害怕自己。只要一动念,恐惧便会接踵而来。它欺骗你,创造幻想来误导你。对于如此惊慌失措的人,无论他们进入屋内或森林,都很容易遭到惊吓而感到害怕,其实这都是意识设下的陷阱。其实没有人做什么,只是你制造了那样的假象而已,然后迷失于其中,最后再以悲叹收场。接着,你又爱上了另外一件事物,你为它疯狂与流泪,没完没了。你就这样反复不断,制造假象……其实根本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欢笑或哭泣,事物本身并不值得我们爱恋或憎恶,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在作祟。因为要专注于当下的心,在关键点上纠正你的心。法是真实的,它是确定的实相,但是我们并不真实。我们只会本能的作出反应,不自觉的在后面拼命追逐。因为我们相信本体的存在,并且认为事物是属于我所有,这就是无明。因此,你不应该把任何事物—健康或生病的身体、兴奋或沮丧的心情—看的太真实,这样做只会害了你自己。只是因缘聚合所以它发生了,根本没有什么事,只是我们的执著,让它变成了那个样子。由于没有见到法,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将不真实的事物看成真实。
                        ·就像房间里只有一张椅子,你就坐在那里,当其他人来时,已经无处可坐。心就像这样。烦恼可能进来,但是心里已经有法,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因此只能黯然离开。如果你有正念正知,当贪嗔痴的恶习因为感官或心灵活动而升起时,它们将无法在心里安坐。正道与烦恼在内心激战,如果没有人在那里坐镇,烦恼就会抢先坐下,成为主人。这表示你没有清明的心,不了解法,因此才有机会让烦恼有机可乘,苦难也将永无停止的一天。此处只有心与境,如果心不受境的愚弄,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境是境,心是心。闻法之后,接着便是让内心通达。当法进入心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正道即是以如此的禅修方式斩断烦恼。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专注于此。当感官对象升起时,要谨记它们是它们,心是心,将两者分开,否则你将无法认出它们。追随你自以为是的观点,会将你带向痛苦。它们都是不圆满的,无法令你满足,才会造成痛苦,心已经被境所污染,无法明辨事实,因此请为你自己准备好正念与正知。
                        ·在举手投足之间,你都应该在心里保持觉知,即【念佛】。佛即“觉知者”念念相续,念念分明。当境升起时,你清楚觉知它的存在,如此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彰显实相。让“觉知者”持续升起。是修念佛的目的。即【闻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此为佛陀证果的教学之道。
                        ·苦—“生命无所不在的缺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你知道它的因吗?苦就存在于当下,我们无须回顾过去。万法皆有其因,它们不会无端冒出。只有无知才会造成痛苦。一棵大石头重吗?如果我们从上面走过去就不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举起来呢?
                        ·感觉就只是感觉,乐就是乐,苦就是苦,没有苦乐的主人。这就是正见,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维。如此思维一段时间之后,心即可以慢慢尝到滋味,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我们所经验到的乐是怎么一回事?而苦又是什么?它们是稳定恒常的事物吗?好好检视一下我们以前经历过的快乐与不快乐,它还存在吗?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便不会再那么执著时,心便得以平静下来,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活,并且利用我们所持有的物品。虽然他们并非真正属于我们所有。但是清楚的觉知它们并非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可以轻松自在的使用它们,而无须受制于它们。我们在深广与超越的知识基础上使用它们,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事物之上,就会被压在它们下面,以渴爱的心背负起它们,声称:“这是我的”。这样的邪见只会把我们引向痛苦,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如我所愿。
                        0.0.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7-12-04 11:17
                        回复
                          ·无论乐与苦,爱或恨,都是你重要的老师。它们是解脱的根源。如果你执著爱的感觉,就会引发痛苦。深入观察这点,这些感觉将为你指出解脱之道。如果你执著它们,就永远无法解脱。深入观察这点,你就会有所觉悟。
                          ·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式。冲动有可能让你陷入放纵或压抑两种极端的模式,即经典中所说的纵欲与自虐两端。
                          ·如果你受到批评,你会觉得沮丧。在缺乏正念的情况下,接受感官的刺激,就像被人刺了一下。这就是执著。一但有了被刺的感觉,接着就会有一连串的反映,衍生出下一段轮回。但是如果你训练自己,不要在意那些事情,心里就不会有疙瘩。就像有人用外国话骂你—那些话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你收不到负面的信息,也就不会为此而感到痛苦。
                          ·禅定就是把心稳固地集中在一点上,修的越勤,它就越稳。你愈勤于内观,就愈有信心,愈看出前识与后识的变化,无论发生什么事,心都能保持安定,任何外力都无法动摇它。心经验到善恶或苦乐,都是因为被外境污染的缘故。清净心坚若磐石,是一种觉醒的状态,一切现象在它看来,都只是四大元素的生灭变异。
                          ·如果必须死就死吧!如果还能活,就再活!我们就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遵循的是正道,并且我们相信自己的心。
                          ·佛陀教导我们,要深入观察、觉知与训练自己。不要急着训练别人,应该先管好自己。如果别人说我们好,那不是我们衡量自己的标准;如果别人说我们不好,那也同样不能作为标准。向内观,并找出内在的实相。
                          ·“今天我做了什么?是正念具足,还是漫不经心?我是怎么进行工作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如此反省。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
                          ·我们无法对任何人抱有任何希望!为什么?因为事物不停的流逝,无常不断追赶与迫害我们。因此,让我们尚未升起的善法,要努力令他升起;已升起的恶法,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要努力断除。请提起正念,不要放逸。
                          ·有些人希望把戒律和禅定都修到极限。至于极限在哪里,何处是终点,他们也不知道。事实上,一个有智慧的人,不需要事事都要求完美,重点在于看破并放下世间的假象,以获得解脱。超越并放下世间表象,即是解脱。表面上,事物似乎是确实存在并拥有某些特质;但当你不再被迷惑时,就可以解脱表象的束缚。这就是觉知你自己的心,无须执着于任何事物,这样就够了。
                          ·如果你相信你的观念就是智慧,你就会经常被它们耍的团团转。它们只是行,因缘法罢了。“觉知者”亦无自性,连它也应该放下,识就是识,并非个人、实体或自我。放下吧!让它随风而去。
                          ·学生:是否只能专注于现在,而不要想过去或未来?
                          阿姜查:你可以想过去与未来,只要不执为实有即可。心可以想各种事情,但是不可以信以为真。了解它们只是思想即可,重点在于不要执著于思想并跟着它走。如果你跟着思想走,你将会一直都有意见和问题,心就只是心,它不是你的,乐只是乐,苦只是苦。当你能够如此的看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有疑惑。
                          0.0.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7-12-06 20:35
                          回复
                            ·所谓的观或思维,都要用想的功能去看事情,但是最后你要学着去超越思维,产生洞见。在修行的时候,你要学习不去注意或相信这些想法。想与受就只是想与受。
                            ·举心为例,当我们看着它时,我们看到了生与灭。会生灭的东西,其实不是心本身,而是某种感受,即内心的印象与概念的活动。究竟的实相绝对不会像那样生灭。
                            ·对于修行重点在于,于一切时中持守正念,如实觉知事物。为什么佛陀没有憎恨与妄想?因为他有这样的觉知,所以嗔恨与迷惑都无从升起;由这样的觉知统领你的一切经验,烦恼根本就一筹莫展。除了觉知之外,不需要再做什么,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以全然觉知的心,你可以完全将烦恼完全抛开。你不需要刻意将注意力放在任何事务上,因为心自己会完成,它会自然发生。
                            ·从无常之流溢出的事物黏住你时,斩断它,让它流开。你不知道是什么一直不断地在奔流,但是当它黏住你时,你只需要放开它,让它流走,那些都是受与想的现象。
                            ·思想只是概念与想象的产物,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觉知,就会误将它视为智慧。如果它真的是智慧,怎么还会带来痛苦呢?
                            ·造作即是概念,不造作即是解脱。
                            ·要常念:“不过如此—只是受与想的瞬间呈现,是会生灭的无常法,是无我的,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
                            ·佛陀教导我们应该根据实相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的主观判断。如果一直钻牛角尖,最后你会发觉,你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它们。你必须放下,随顺自然。
                            ·你可能觉得住在家里很麻烦,但是当你离开一阵子之后,你又会开始想家。人的行为模式难道不是很奇怪吗?那只是当你到另外一个地方时,你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你的心思不在那里。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轮回”,这意味着善与恶的状态并未结束,你还是用世俗的方式在做事,因此它并未结束。如果它尚未结束,就表示你没有放下,你还背负着它们。所以你会觉得沉重,你可以看的出它们的错误。
                            0.0.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7-12-07 09:51
                            回复
                              ·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苦或重担,我们必须忍耐与承受。我们知道事情沉重,但是我们有欲望,所以我们把它们举起来。它们当然重,我们只能忍受。
                              ·阿姜查:“我没见过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有钱人,我只看到人们总是嫌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我们应该如实地看待众生,随顺他们本来的样子,并且可以放下,保持轻松自在。我们可能会希望他们成为某种样子,不过问题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我们的心被蒙蔽了,因此才会归咎于他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却期望他们一样。
                              ·如果我们能根据看见的事实去处理事情,而不是凭借想象的去处理,问题就解决了。
                              ·你们想放逸的生活吗?心里是否还有贪染?会自寻烦恼吗?为何无法放下贪嗔痴?你们必须看出他们的过患,除非看出过患,否则永远无法断除。我们为什么会有嗔?因为有错误的想法和知见;为什么会有痴?因为无明;为什么会有贪?……错误的见解带给我们痛苦,让我们无法安心。只有正见才能让我们心安。唯有见解正确,才能心安理得,不会有贪嗔痴。因为你已经看见他们的过患,不会再紧抓着不放。恶念还是会升起,但是你会懂得放下,放弃它们!让它们从你身边过去。为什么应该放下?因为你的生命短促,你的时间紧迫。为什么会短促?因为你看见日夜不停的流逝。你为什么要制造痛苦?为何又要执著?那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因此为何不放下呢?如果你如此思维,就一定会放下。
                              ·如果我们是被劝诫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听的进去。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如果不是真的,那是他们的想法,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更应该放下,然后从新进到法里。所谓进到法里,就是向内观心。我们应该检视自己的心,确定思想与行为的动机无误。只有你自己知道真实的动机。
                              ·别人评论我们,无论对错,那都是别人说的。我们无法禁止别人说话,但是我们必须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不需要依靠别人的话,我们这样唤醒自己,无论他们说了什么,也都是在唤醒我们。
                              ·今天很快就过去了,太阳刚在白天升起,一天又要结束了。请下定决心,不要再让心晃荡。不要被别人困然与迷惑,做一个容易沟通、容易教导、不骄傲与不顽固的人。有自己的见解没什么不对,你们一直都有,但是不要被它们绑住了,因而陷入观念的泥潭中。放下它们,让它们离开。
                              ·五蕴太沉重了,佛陀教导我们应该放下,它们只是积聚和合的蕴,只是色受想行识……记住这个“只是”不要握的太紧。如果你像这样觉知它们,解脱很快就会来到。摆在它前面的是约定俗成的管理与名称——“我和我的”如今放下之后,就轻松了,事情也就结束了。
                              ·事物本身就在说法,所以注意你的环境是否整洁、干净。
                              0.0.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7-12-08 1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