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钲旺吧 关注:2贴子:55
  • 4回复贴,共1

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五蕴(五众或五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名色开之为五蕴。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色蕴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四蕴都属精神现象。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蕴,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四大‘地、水、火、风’物质因素。色、声、香、味、触五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分苦、乐、忧、喜、舍(不苦不乐)。
想蕴,即思想,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行蕴,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
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总取境相,故名识蕴。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色〕--色法--物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凡有贪取不舍,就是六根不净。有贪,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之日。要断见思二惑,破除烦恼和知障。六根清净,不是没了六根,而是生理官能,不再随外境幻象而转,一尘不染。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是指五蕴都无自性。其性是空,而相可见,不是断灭空。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有生理现象,没精神活动,也没我执,称无情生命。如植物等。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称有情众生。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没有种子的,没有寄托的。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五蕴中,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无常;因无常,每一念生,终归消灭,故苦;因五蕴聚合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且没主人,没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是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IP属地:北京1楼2017-12-04 14:36回复
    2.十二处(十二入)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六 )与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境)。
    (外六处)
      十二处中,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 ”,或“内六处”,指能取受相应的六境、生长相应六识的六种功能,如眼处(即眼 )是指神觉能力与视觉器官,其它五处以此类推。
    六境(六尘)(内六处)
      色、声、香、味、触、法又称为“六境”,又称“六尘”,或“外六处”,指眼等六 分别能够感觉认识的六种对象。这里“法”可以指人的意识的一切认识对象。
      处者谓根与尘
      根有六根,所谓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复有一根谓意根,意根非是色法,是无色法,是心体,然能作处胎位五色根生起之所依缘,亦能作五色根具足时意识生起之所依缘,为意识之所依根,故名意根。
      尘有六尘,所谓内相分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于此内五尘中所显示之种种法相,即名法尘,是故法尘依于五尘而显现,而由众生之意根所触受,再由意识觉知心所领纳与分别。
      六根与六尘之所以名为处者,乃因此十二法乃是识蕴六识生起之所在,不得离此十二处而有六识心生起,是故说此六根、六尘等十二法为处,合名十二处。
      意根既是处所摄、根所摄,当知不应摄在识蕴中,是识蕴生起时之所依根、所依处故。如是十二处,皆摄属十八界法;十二处、十八界法都摄入五蕴法中,故知六尘亦是五蕴所摄,当知所言六尘者必定是内六尘,绝非是指外六尘也!是故摄在吾人五蕴中,皆属吾人身心所有之法,皆属吾人如来藏中所出生之法。


    IP属地:北京2楼2017-12-04 14:37
    回复
      3.十八界
        “界”有十八,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 意识界。—觉音尊者 《清净道论》
        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谓界有十八。则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身者:眼等六根。
        具者:谓色等六境。
        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
        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
        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
        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十八界是很重要的基础佛学,若能将它弄清楚,彻底了解意根和意识的虚幻不实,已是声闻初果。不但如此,十八界是通于三乘的佛法,其中有很多知见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阿赖耶识。玄奘菩萨说:“愚者不分根与识”。“愚者”不是指智能不足的人,而是指未明心的人,包括定性声闻当中,已证灭尽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一般人分不清“根”和“识”之间的分际,以致无法明心。


      IP属地:北京3楼2017-12-04 14:39
      回复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被合称为“三科”,意为佛教徒必须学习的三种基本理论。一般来说,“三科”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除“五蕴”内容略窄而外,“十二处”与“十八界”的内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十二处”中的“意处”,就是“十八界”中“意界”与“六识界”全部内容。可为什么佛教不厌其繁,又将之分成“三科”呢?佛教认为,这是由于信徒的根机不同,故佛陀对机说法而分为“三科”,上等根机的人以“五蕴”就能解脱;中等根机的人听了“十二处”解脱;下等根机的人以“十八界”解脱。这是佛教自身的说法,实际上,“三科”的确立,有着自身特殊的意义,“五蕴”是用以分析众生的生命现象;“十二处”则用以分析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十八界”则是以认识活动为中心,对一切万法进行总的概述与说明。“三科”的侧重点与作用是不同的。故佛认为,“三科”之间相互依存,不可缺少。而学习“三科”的目的在于破除我迷,掌握无我的真理,掌握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佛典中说此三科的意趣略有三种:
          第一种是因为众生愚执不同。对于愚执心法的众生,则说五蕴,除色蕴以外,另开心法四蕴,于心法诸相较为详细;对于愚执色法的众生,则说十二处,除意、法二处外,其余十处皆是色法,于色法诸相较为详细;对于愚执色、心二法的众生,则说十八界,于色心二法诸相均为详细。
          第二种是由于众生 器不同。对于利 略说法义便能了解,故说五蕴法门;对于中 需对法义稍 开演才能受益,故说十二处法门;对于钝 ,必须广说才能了解法义,故说十八界。
          第三种是由于众生乐欲不同。对于乐略说的众生,说五蕴;对于乐中说者,说十二处;对于乐广说者,说十八界。


        IP属地:北京4楼2017-12-04 14: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