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蕴(五众或五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名色开之为五蕴。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色蕴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四蕴都属精神现象。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蕴,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四大‘地、水、火、风’物质因素。色、声、香、味、触五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分苦、乐、忧、喜、舍(不苦不乐)。
想蕴,即思想,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行蕴,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
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总取境相,故名识蕴。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色〕--色法--物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凡有贪取不舍,就是六根不净。有贪,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之日。要断见思二惑,破除烦恼和知障。六根清净,不是没了六根,而是生理官能,不再随外境幻象而转,一尘不染。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是指五蕴都无自性。其性是空,而相可见,不是断灭空。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有生理现象,没精神活动,也没我执,称无情生命。如植物等。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称有情众生。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没有种子的,没有寄托的。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五蕴中,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无常;因无常,每一念生,终归消灭,故苦;因五蕴聚合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且没主人,没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是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分苦、乐、忧、喜、舍(不苦不乐)。
想蕴,即思想,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行蕴,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
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总取境相,故名识蕴。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色〕--色法--物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凡有贪取不舍,就是六根不净。有贪,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之日。要断见思二惑,破除烦恼和知障。六根清净,不是没了六根,而是生理官能,不再随外境幻象而转,一尘不染。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是指五蕴都无自性。其性是空,而相可见,不是断灭空。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有生理现象,没精神活动,也没我执,称无情生命。如植物等。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称有情众生。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没有种子的,没有寄托的。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五蕴中,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无常;因无常,每一念生,终归消灭,故苦;因五蕴聚合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且没主人,没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是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