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婚姻吧 关注:212,173贴子:7,428,772

回复:婚姻的一些看法(技术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我一直纠结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我相信神经研究者也没有办法解决,比如我们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但是真正能够进入有意识状态的只有几件事情,而且先后顺序一定是那个从生理角度看,综合电位越高就优先处理那个,问题是这个顺序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老公重视自己,但是在有小三的情况下,男人肯定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小三感觉好,那么会优先考虑小三,是不是很多人觉得如果 男人这个小三出问题了就会回来呢?答案可能是会有小四出现。
再比如,孩子都喜欢玩,很多人不喜欢学习,如果你去满足孩子玩的欲望之后,你认为孩子会不会回到学习中来,还是一样的,孩子可能把新的玩的东西又作为第一选项,而不是你期望的学些,也就说,即使你能满足孩子第一需求之后,是不是他所说的第二或者第三需求就上位了呢?未必。
正是因为这个存在,所以我对所谓的守婚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IP属地:广东121楼2018-03-14 10:34
回复
    关于怕黑
    很多小孩会在晚上怕黑,也有很多人很大了习惯了怕黑,所以总想找个人护着不怕黑。
    怕黑不是黑夜本身的问题的,而是黑夜同感觉中某种特定的情绪连接了起来,造成了害怕,比如想到很恐怖的事情等等,这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导致了这样的情绪,才有了这样的感觉。
    所以一直认为再有感觉之前是一定有某种认知,这个认知同某种特定的感情或者感觉连接起来之后表现出来的。但是说实话,我没有办法证明这个,连神经学家也无法证明我是错的。
    所以基于这个认识,我认为任何怕黑表现背后都有一种认知存在,想要不怕黑至少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尝试吧背后的认知同害怕这种感觉切断,就是所谓的不改变认知而改变感觉,第二种就是不去改变这种认知同感觉的联系,而是改变认知本身,比如怕黑,你想到了很多可怕的事情,如果你想到了温软的画面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会存在。
    当很多人无法从自身获得足够的能力去排解这个感觉的时候,往往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呵护。然而很多时候都知道了,黑夜是每天出现的,每天这种感觉都会自然出现的情况下,依靠别人是无法给你真正的强大动力克服这种问题,因此还要依靠自己去消除这个害怕的感觉。
    正如大脑认知改变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外部的鼓励,但这个只是鼓励你转向内部的自我激励,一旦某些人习惯了这种依赖,而无法进入自我激励状态,那么事实上这种外部鼓励就成了所谓的依赖也就是到这里整个过程停止了,这也就是事情无法进一步下去的原因。
    第二个过程是自我激励的过程,只有这个阶段人才可能真正摆脱害怕黑夜这种感觉,而这两个阶段并不是自动相连的,这就是很多时候,认知重构到了某个程度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
    这也正是很多人知道要守婚,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多大改变的原因之一,到这里来哭诉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或者是安慰或者鼓励,但是没有第二部,所有的前面的付出就变了对于某种外部力量的依赖,
    这就意味着,自己主动承认自己跨越这个间隔完成自我激励,从而达到认知重构,所以很多人很大了都很怕黑,就是因为自己已经认输的表现,因为你没有办法跨越完成最后一步。
    或许很多人会讲,我尝试了不成功了,所以我放弃了,这也正是很多问题最难的部分,对抗每天习惯性的思维或者习惯,如果没有每天坚持不懈的练习对抗,人往往会在明知道要改变的途中败给习惯性的东西。习惯的越久,这种拆除大脑链路的前期难度越大,也越难改变。


    IP属地:广东122楼2018-03-15 11:11
    回复
      关于玩游戏和痛苦
      很少有人能拒绝游戏的吸引,特别是小孩子,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总是希望找到好玩的,但是一旦开始玩了游戏就基本上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停下来,即使觉得没有意思或者不想玩了,还是忍不住第二天去玩,所以很多人会去研究游戏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当然如果正向的看的话,这里面好处是很多的,但是在这里面的行为其实是一样的,就是需要玩,能否从游戏中走出来取决于有没有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主观上必须有一种认知重构来完成对于游戏的重新定位。而不是更换游戏本身,但是很多时候,游戏成了一种习惯。
      守婚其实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和游戏除了感觉是相反的之外,其实有很多是相似的,即便知道这样吸取不好但是还是忍不住去想。一段时间之后,日复一日,特别是在需要陪伴或者一个人的时候,这种感觉会非常强烈,就是想这个人在干什么。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这是一种习惯,
      正向感觉也好,负向感觉也罢,无论哪种只要进入了所谓的习惯方式,那么要想摆脱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时间,即使感觉不好,这种习惯上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很长时间来克服,特别是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后面要干什么的时候,在这种情感中似乎就是一种体验,所以摆脱这种一种积极的方式并不是去想事情本身,而是去想事情过去之后应该做什么,至少你不会和现在做的事情一样,如果后面的目标越清楚,那么停留在这种地方的时间就越短,即使感觉自己拔不出来,也会因为会后面的事情的召唤而改变自己的方式,所以给自己设计一个长期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很可惜,在感情问题上。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等到了认为的终点之后,一切向前的动力就全部消失了,这样会阻碍情感的脱离。


      IP属地:广东123楼2018-03-21 15:51
      回复
        能不能这样认为,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自己最有利或者奖价值最大的一件事情。
        一个人可以同时思考很多件事情,但是只有做出来的那件事情才是。当下对自己价值最大化的事情。当然这种价值并不是只单纯的物质价值而是综合了各种价值的总和
        如果这个是成立的,那就意味着你其实做的每件事情都和你在那个时刻的思维。方式已经思维高度等等。都是一致的,也就是它是一种综合的体现。
        而这些往往是认知的综合体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4楼2018-03-29 20:48
        回复
          对于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人类都有自己的认知。但是如果谈到情感的表达,人类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在种类就非常有限了。如果把任何一种认知都能归结成一种情感表达的话。那么很多的认知。事实上表达了同一种情感。那这世上就有了一个综合的过程。所以现在我非常倾向于先有任之后有情感表达。
          人最有意思的方面是在于人的各种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情感表达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现象。而我们要解决人本身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从这个地方入手,也就是情感表达方向入手。这个就和以前讲的通情达理联系了起来先要通情才能够去达理。
          姐姐情绪问题往往是解决。涉及人在问题的一个关键的交叉口。所以我认为人的大脑应该是这样,先有的认知,然后开始出现情绪表达。但人反应到最后能解决问题的,往往从。情绪表达入手再来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情绪表达往往是对人认知的一种综合反应或者叫人体的一种整体的反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5楼2018-03-30 18:12
          回复
            每个人在做当下的事情的时候都有了一种价值选择。换句话讲,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价值的判断。而这件事情会比同时出现的其他的事情的优先级更高。所以人在某个时候,只会做自己最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一个人同时可以有几件事情对自己产生冲击,那么人在一个时刻只能选择一件对自己最有冲击的事情来做。自己画家,你会做生理电位最高的那件事情,也就是在情绪发泄过程中,生理电位最高的那件事。
            这样的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叫做非理性。因为并不是从理性角度看,最适合的那件事情才是胜利店为最高的恰恰相反。带有情绪的那一件事情,反而是生理电位最高的。
            而且由于对情况以及各种后果的预知能力的不足或者缺陷。那么就会导致人在有限的处理能力范围内一定会去做他对自己情绪产生最大的那件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6楼2018-04-06 11:15
            回复
              如何完成认知重构(一)
              认知重构在我这里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完成却不是一件容易或者一天就能完成的。
              大脑中新的链路形成需要反复的刺激才行,最简单的就是在行动中做出来刺激大脑认识。但是由于以前的认知,采用新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头一两次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这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但是很快由于感觉不对很多人就会放弃。
              这里面,放弃是因为没有正向感觉,如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么很多人都会选择回避,痛苦只会增加不开心。如果以前的方式会让你痛苦,那么重新尝试的时候就要找一个让自己拥有正向感觉的方式,也许这个并不是最好的方案,但是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想完成认知重构需要在不断尝试中拥有正向感觉。
              怎么样才能拥有正向感觉呢?其实核心非常简单,就是让大脑产生愉悦的感觉。对于别人来说,表扬,肯定对方,看到别人的努力,说出别人取得的成绩,祝贺别人的成就,都会让别人产生愉悦,好了问题是这些放到自己身上同样适用吗?
              有一些我相信还是可以通用的,比如看到自己的进步,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的开心,这些都会让自己产生愉悦,有很多人是需要依靠别人来看到自己的进步,或者说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也能让自己产生愉悦,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刺激,最终还是要转化到自己对于自己的奖励,级自己认为自己进步上来才才能有持久的动力。
              正如前面讲的,在尝试的初期需要别人的正面反馈来加强这种愉悦刺激,才能逐渐过渡到自己肯定自己来愉悦自己的方式,但是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是不是就需要放弃呢?
              很多人其实都不会在刚遇到挫折的时候放弃,而是尝试几次之后才会放弃,至于那些本来就没有信心或者不怎么看重的事情,很多人都会选择浅尝即止。换句话说,如果某件事情和你的价值观,自我认识(人生观)越接近,那么坚持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就是有了一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你一直认定的,那么你就会越坚持。
              所以放弃与否往往取决于对于目标的坚持,和你长期以来认定的目标越接近,这个事情就越难被放弃。
              所以
              1:在所谓的三观没有改变之前,任何的认知重构都会更加倒向以前长期认定的东西
              2:但是如果需要打破原先长期认定的东西,这个时候,等于设立了一个偏离长期认识的目标,这个时候需要回到正向感觉去继续做下去,别人的帮助或者肯定或许就是不可少的一部分。


              IP属地:广东130楼2018-04-11 15:29
              回复
                从负向相杀到正向互动
                我相信这个是很多人一定想知道的。
                首先第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人做出改变,这个改变还是正向的改变,为什么呢?原本就是负向的,再继续负向行为无助于打破这个看上去的死循环。
                这个正向改变其实就是需要从自己改变做起。这种改变就是要完成认知重构,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别人身上好的地方,而从一个负向当中变化过来很难做到的是看到对方的好处,因为没有解决自己的情绪,事情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往往卡在情绪不通上,所以必须通情达理,这个不仅仅针对别人,对于自己同样适用的。
                解决情绪问题才能谈到解决问题即改变自己。
                接下来开始针对别人的时候,别人并不会因为你改变对方就会跟着变,因为你的改变要能触动对方对方才能变,这个时候还是需要遵循通情达理的的方式,先解决对方的情绪问题,对方才能和你讨论解决办法,而不是所谓的对抗。
                所以等待情绪释放了才能去真正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应该能看到对方的改变了。
                这个时候采用正向感觉的方式鼓励对方改变认知,只有对方的认知也走向了正向,才能做到正向互动。


                IP属地:广东131楼2018-04-11 15:50
                收起回复
                  为什么会去做一件事情
                  要想做一件事情,就需要对于这件事情有认知,但是光有认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东西来决定是否需要做,如果光看大脑,也就是综合脑波最强烈的那个,什么会导致这个最强呢?
                  前面已经提到了,对于小孩来说,感兴趣未必回去做,但是如果有正向感觉就愿意尝试,对于我们大人,虽然有些事情是没有那么多的正向感觉,但是我们依然回去做,因为我们形成一个目标,这个是需要完成的,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意识需要完成某个东西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回去做,这里面当然包括被迫去做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应该是对于自己最有价值的才行。
                  还有一种需要去做的是身体有了需要,身体可能有各种需要,要想满足身体需要就要做出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动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
                  1:身体需要是肯定激励我们去做一些事情
                  2:正向感觉,这个毕竟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认知,而这种感觉可以自己给与也可以是外部刺激得到的,比如别人的鼓励,比如吧某件事情想象的很美好,这些都会形成正向感觉
                  3:有目标,这是一种认知,和前面一样,如果这个目标越接近自己长期的认知,那么这个目标越容易坚持或者发生,但是不代表偏离了就不做了,可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目标有多重要?


                  IP属地:广东132楼2018-04-13 15:17
                  回复
                    能力和犯错
                    举个例子吧,开车是一种能力,但是在熟练开车之前,有考试,而且在学开车的头几天,会错误百出。
                    如果下定决心要开车,那么这就是目标,人就会为了这个动力去做很多事情,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比如几次考试不过,不过也不会轻易放弃。
                    就拿考试来讲,标准是很清楚的,谁都希望一次就通过也就是说最后出来的结果是一次就做i对了,通过了考试,结果很多人完不成。如果从这次考试失败来看,去考试就是一种尝试,没有人知道是否会成功,但是结果尝试失败了,在大脑中应该是这样的,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一条达到目标的链接,但是结果是不行,这就意味着这样建立链接不能达到目标,是不是就没有用了?也不一定,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正,也可以完全建立一个新的链接,这就要看自己怎么想了。
                    所以尝试之后必然带来了经验,但是这个经验并不足以保证成功,可是经验是有用的,至少说明为了达到目标有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经验是必须的,反复尝试才会有经验,有了经验才会有能力,而大部分经验都是错误的经验,所以能力的形成背后一定会有大量的经验存在,其中可能很多都是错误的,它可以保证以后不会继续犯同样的问题。
                    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犯错,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可是犯错为什么还需要尝试,就要看看前面提到的为什么人会不停的尝试做某些事情。


                    IP属地:广东134楼2018-04-14 10:45
                    回复
                      如何产生对于异性的抗拒能力
                      如果看到前面就应该知道,这种能力完全是不能凭空产生的。事实上这里很多人想知道男人怎么才能抵抗女性的吸引力。
                      先看这个吸引力是怎么来的?男人喜欢看自己喜欢的美女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其实是一种性冲动,其实很正常,这是一种身体需要,什么意思呢?就是想霸占美女,这就是目标,这里是身体需要+目标,再加上喜欢的正向感觉,头脑中三种可能的动力都凑齐了,所以这件事很多人都会去尝试。
                      就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下,首先是身体需要,一个把自己的所有身体精力都放在一个女人身上的男人是很难对于其他女人产生兴趣的,所以能否让一个男人对于一个女人产生一种身体上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的一件事情,所以能不能在男女关系上和谐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目标,由于身体刺激产生的目标会随着身体刺激的消失而目标消失,但是如果一个人产生了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比方说和老婆搞好关系,在大方向一定的情况下,小目标的偏差并不会动摇大方向的,意思就是,即便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心动什么的,但是一旦偏离了既定的大方向,人还是可以自己纠正回来的,比如很多人会在老婆的一次威胁下就立刻断了和外面的关系,为什么呢?大目标是不会变的。
                      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大目标,也不能代表不犯错,只是纠正起来比较快,毕竟这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即,虽然人是有大目标的,但是这并不排除一个人会走偏,但这个时候人纠正起来是很快的,仅此而已。
                      正向感觉,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某种期望事情的出现,人会一直产生正向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迟迟得不到或者被破坏了,那么人就会避免去做这件事情。
                      无论这三个哪一个都是一个人给自己的,别人都不能替代这个人去完成这些东西,所以一旦所谓的异性情缘来了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种后来的方式可以完全阻挡这个事情继续发生,事情出来了,很多事情不管情缘与否都需要让子弹飞一会才能停下来。
                      而真正能起作用的是在事前的预防。这并不是外界给了压力就会不去做了,而是需要转化成内动力才能真正防止事情发生。
                      说到能力,前面就可以看到,能力本身就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而经验是需要尝试,试错从错误中获得的,如果你想要男人拥有免疫异性的能力,驱动力一定是需要内在的,但在这个之前,想要不犯错就能获得这种所谓的免疫能力,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这里面有个很好笑的推论,真正有免疫力的男人,不是那些通常不敢接触异性的人,而是那些接触过很多异性而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是不是很打脸?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在为男人找三开脱,这里我想说的重点是,抵御异性的能力必然来自于自身的动力,但是如果想要产生这样的能力,多接触反而是一种办法,所以放着男人接触异性倒不如名正言顺的让男人能自由的和你谈论他接触到的异性更容易让男人收心。(因为比来比去,男人最终还是多数时候觉得自己老婆最合适)


                      IP属地:广东135楼2018-04-17 17:25
                      收起回复
                        什么时候应该真正寻求帮助
                        设想你是一个不会水的人,跳到了一个很深的湖里面,现在开始逐渐下沉,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某个时候会挣扎一下,但是很快就停止了,继续下沉,真正让你回到湖面的是你的求生欲望。
                        前面也说了,人做一件事情可能有三个要素影响,身体的,目标和感觉。多数时候,人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思考并不重要,情绪往往是背后的推手,比如自杀,如果你想死,自己情绪也不好,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做和自己情绪一致的事情,但是如果想生,想死的情绪就会被求生欲望完全覆盖,这个时候人的动作和以前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并不是所谓一下子不同,而是持续一段时间不同。
                        比如再对待对方出轨的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情绪是背后的推手,虽然想克制,但是去发现自己控制不住去想,这就是挣扎,但是阻挡不了大方向,情绪变坏。所以这个时候,解决情绪问题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去理智的分析问题。
                        什么时候表现出很强的求生欲望呢?没有标准,但是可以有一个参考,比如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在这个不好的感觉的事情中我究竟获得了什么?如果什么也没有,或者只要负面的东西,恨,这一类的东西,那么不好意思,你不需要别人多少理智的分析,还是继续释放情绪吧
                        直到你从这些类似问题中看到了某些正向的东西之后,我的分析或者别人的帮助才能开始真正发挥效力。而这个之前,看上去所谓的机智的做法只不过偏离了大方向的行为,最终还是会回到大方向继续下沉那里。


                        IP属地:广东136楼2018-04-19 12:02
                        回复
                          关于婚姻的方向
                          你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即使身边的人也很少提及这样的问题,前面提到了如果你想有认知,从外界获得反馈会帮助建立链接,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反馈而导致建立不起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就是这样,猛然问你你会半天答不上来。
                          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会去判断别人,因为我们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这是在很长时间内形成的。虽然你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不想,但是别人会用别人的方式帮你定位。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怎么形成的呢?很简单通过学习慢慢模仿出来的,从身边很多小事和认知综合出来的。当然这里面加上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有一种是完全照搬父母的行为,有一种就完全是父母的反向。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看上去带有自己标签的东西。
                          其实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更加清楚的告诉外面的人你是什么样的,那就是你自己去想这个问题,自己给自己定位。这个就是一种主动的调整过程。
                          婚姻也是一样,很多人都是带着美好的憧憬结婚的,对于女性来说,守着一个人或者把自己托给一个人是几乎每个人的初衷,这是一个很长远的目标,但是对于身边的人会是和你一样的吗?你当然默认会是一样,但是结果却是未必。
                          先来说一下女性,比如结婚纪念日,生日这些是女人特别关心的,但是为什么?从某种角度看这是对自己一年的一种奖励,就好比打游戏,到了一定阶段给自己一定奖励,有了很强的正向感觉之后,才能继续打游戏一样,有了这些庆祝的正向感觉之后,你就会对这个男人和婚姻有了正向感觉,继续支持你往下走。当然要想在婚姻中获得这种正向感觉的方式很多。这回坚定你的信心。
                          同样的道理,男人也需要同样的激励,开始我是有美好愿望,再没有了我能认识到的正向激励之后,给女人过生日是带给别人激励,而不是给自己的。除非这个男人特别看重你,会从中自己获得激励。但是这种激励并不是最直接的。
                          正如以前提到的,如果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反馈这个问题,很多人意识不到两个人强化拥有共同婚姻方向的重要性,如果只是跟着感觉和情绪走,有的时候就会走偏了,因为前面的方向不清楚,怎么走其实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借助某种方式来强化双方对于婚姻方向的共识,事实上是在双方的脑海里面形成一种链路,婚姻本来就该往这个地方走,如果有就继续强化,如果没有就要尝试去建立,而外面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不是通过所谓的以前获得的道德约束来让人感到这是一种限制,相反的,这是一种自我认知,本来就该这样,所以即使以后出现偏差,纠正起来的难度也会小很多。
                          再一次,有了方向不代表不会走错方向,要想一直走对方向,一段时间之内的激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IP属地:广东137楼2018-04-21 07:30
                          回复
                            关于心理优势
                            很多女人希望能保持对于男人的心理优势,这样看上去才能有主动权。
                            谁都希望自己拥有主动权,不仅仅是女人。但是保持心理优势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双方在心理地位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在刚开始感情好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愿意付出一个愿意享受,但是一旦出现挫折,这个心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怎么能夺回控制权,而不是奔着怎么去增进感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5岁小孩和爸爸跑步,你觉得爸爸真能使出全部的力量来跑,这样孩子当场就不干了。这就是不对等造成的,如果一方弱,一方强很多,强的人不会太在意这个弱的人,而弱的人也没有信心来挑战强者,这就形成一种弱势心理,我就是不行。什么情况下,双方都会使出全力呢?水平很接近。真正能刺激双方都保持高水平的是双方实力非常接近。
                            感情中的事情并不是竞赛那样非要争个输赢出来,而是合适才是最好的,比如有一个人男人喜欢小鸟依人,另外一个正好是这种类型,这就是合适,但是如果找个特别有个性的女性,这就很难受了,除非这个男人愿意放弃自己的想法。
                            因此保持心理优势本身只是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需要同对方正好合适才能完美匹配上来。所以这个要求本身并不是错,但是要分对象,有一种情况是这样,开始女人一直保持心理优势,后来因为男人某些行外,女人突然丢掉了这种心理优势,这个时候你告诉对方的是你可以丢掉你原有的一些东西,这个时候你再想拿回来这个心理优势会非常难,因为男人已经有了两种选择,可以让你有也可以让你没有。
                            如果看过前面心理年龄的就知道,争强好胜其实是在青春期,到了成年期,双方会展现出对于彼此的依赖,而这个基础很多时候是大家都是平等的,即谁也不比谁占优势,但是大家愿意在一起把问题解决掉,增进感情。即即使没有任何一方有所谓的优势,但是感情依然深厚。


                            IP属地:广东138楼2018-04-23 16:56
                            收起回复
                              婚姻的方向(二)
                              婚姻中这种心理。男人在两人关系没确定前,殷勤有加,一旦关系定下,女人成为自己老婆或者同居了不会跑掉,就再也不殷勤。和情人呢,能够始终保持激情,因为不结婚关系永远不确定。我知道大多数人有这心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但很多人会加以掩饰或自己控制,不表露太明显
                              -----------------------------------------------------------------------------------------------------------------------------------
                              上面这个是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另外一件事情
                              上学,上学期间可能我们听老人经常提起的一句话是要考上大学。后面的道理很有说服力,考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啊。于是很多人怎么撑都要混个大学出来。考大学就成了学习的目标,一旦上了大学,各种松懈和迷茫就来了,特别是找工作,很多都是找到什么算什么,当然是经过筛选的,实在不行,还有考研啊,先拖两年再说,延缓时间慢慢想。
                              回到这个问题,恋爱的时候,女人其实并不十分放心男人,特别是没有结婚之前,因为结婚是一种名分和承诺的表现,这个时候男女都是希望和对方在一起,看看前面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身体的,目标,和正向感觉都有了,于是结婚了。作为女人,这次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面了,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经营这个家,这个时候,女方依旧是有目标的,但是南方很多人的目标却模糊或者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目标是就是为了得到女人,这就很像上面提到的大学时候的迷茫,目标达到了,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或者开始放松了,于是你会看到男人各种表示对你的不关心,打游戏,和朋友出去,在家也是干自己的事情,似乎回到了他的过去,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屋子里面多了一个人。
                              这就是差别的开始,女人依然有目标,因为还没有达到所以还有奋斗,男人却开始懈怠了,因为没有目标了。如果一个男人依然是有目标的,那么他依然会朝着目标前进。这个时候所有男人都会知道一件事,养家糊口,拼命赚钱,这个时候,就和过去写作业一样,这是不得不完成的事情,在消失了目标的情况下,男人还有多大动力去完成他?自觉自愿和被逼完成完全是两个感觉。
                              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机会,如果你只是抱怨对方不关心你了,其实你还活在过去的温柔里面,用过去的标准看待现在的情况,当然怎么看都是问题,但是换一种方式,你自己对于婚姻是有目标的,那么不要去看对方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而是看到他做得好的,给与肯定和鼓励,这样在婚姻方向这个问题上,男人会始终保持对你的正向感觉,聪明的很快就会明白,如果不明白呢?有什么关系,迟一点早一点差距不大,因为你和他要过几十年呢。如果达不到你的要求呢,也没有关系,接纳啊,把自己目标调整低一点,想到一个和对方都可以接受的目标,这就是共同解决问题。
                              看看上面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像再哄孩子啊?其实这个方法很通用,对于一个没有目标或者需要引导对方出现目标的时候,这个方式是很好的往你设定目标上去发展的做法。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去引导男人,这可能吗?这当然有可能,谁在婚姻方向这个问题上有清晰目标谁就可以主动去引导对方,在共同参与中增进感情,而不是你做你的家务,男人再打游戏。这就是主动调整,
                              一个人从没有目标或者迷茫状态走出来本身就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比如情人来了,这个时候,把这个当成一个失败(虽然我并不同意这个叫法)或者堪称一种机会,----这个就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当然首先你要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再来看这个问题,虽然问题是一样的,但是想法不同获得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IP属地:广东139楼2018-04-24 13: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