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婚姻吧 关注:212,168贴子:7,428,785

回复:婚姻的一些看法(技术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合适的方法
我不会从对错的角度去看方法。任何一种计时看上去在正确的方法。如果有一方不能接受这个方法就不能实施。问题还会被卡在这里。反正合适的方法一定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法。
怎么样才能让双方都接受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大家面对面的沟通,共同找到解决办法。但如果这个方法是单方面想出来的。有些人会去想有没有更合适的解决办法。通常对于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找到不止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点。所以,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通常都不是一个。所以合适的方法通常都不止一个,但很多人在尝试的第一个合适的办法之后就会停下来。因为目标是解决问题。
应对重大的问题,很多人都会一遍遍的预演解决方案。多看多想少动时面对重大问题一个很好的应对策略。现在不代表你不用行动。
如果你反复纠结对方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时候,在我看来你确实是在做对方的事情。对方的事情就是去做出反应,而自己的事情,其实就是做出行动,等待对方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训练自己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从。犯错和尝试中得来的。
一旦出现了错误,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只要你不把问题搞的。特别的极端,那么只要往你们中间增加正向感觉这个事情还是有圈还的。
我俩己还是那样一句话,行动比讨论更重要,想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需要及时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事情其实就是找到解决办法把这个办法做出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8-05-10 10:35
回复
    找借口
    找借口的理由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就是那么几个
    1:比如上班迟到了,会说路上塞车了,这是什么呢?这是说明自己没有问题,是周围环境造成的,其实如果重视,根本遇不上这样的问题,因为可以早点走就不会迟到了
    2:还是上班迟到了,会说今天我起晚了,这个不是环境问题而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因为没有起来,这个能不能改呢?当然可以,定表早一点就可以了。
    3:还有一种是要求别人更改一种长期形成的东西,比如晚睡,很多人通常很难改,因为到了晚上就是睡不着,改不掉会怎么说?习惯了,这是对于行为找借口。
    但是只要基本正常的人,不会这么说,我来晚了我是个笨蛋。找借口的背后就是为自己没有达到对方期望的行为做一番解释。
    这里面上班迟到的问题其实改正起来比较容易一些,但是对于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习惯本身就是长期养成的,而要改变也需要很长时间来彻底转变,这其中还要包括和自己原先的习惯抗争的过程,就很有会反复。习惯了在很多时候的潜台词就是我改不了了。


    IP属地:广东157楼2018-05-11 16:25
    回复
      有些什么东西是不能否定别人的
      很多人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说一些话,而这些话却在无意间刺伤了别人。
      先看看上面找借口,找借口会在哪里找呢?通常是在环境,能力,行为这写方面找到原因,为什么经常会在这个方面找借口呢?是这样的,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所以会从环境方面找原因,如果不行,就从一些自己比较容易改正的地方或者事件找,这样做改正起来比较容易,,但通常让别人来否定自己一种长期形成的行为的时候,很多人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拒绝改正。
      但是这些通常不会涉及那些呢?一种长期形成的认知,比如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比如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这些东西都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出来的,而是在很多事情积累之后才能形成的对于自己稳定的看法,而这些都是自己认同的。比如一直角儿自己很聪明,但是突然之间有种感觉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已经很让人窝火了,等到有人轻蔑的提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就是否定这种认知的,那么自己就会有种很受伤的感觉。因为这些东西否定的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否定了自己通常长期实践获得的一种认知。
      这里其实最容易被别人否定的就是感情。比如自己一直很珍惜自己的感情,基本上大家都一样,但是突然间有人说你处理感情上个傻子一样听完你会有什么反应?在别人看来这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在你看来这是一种侮辱。好了,但是这个话能不能说呢?其实是可以说的,谁来说?自己,自己说出来要么是一种解嘲要么就是希望别人否定掉。
      看出来差距了吗?很多时候,有些话特别是评价别人长期行为导致的认知的时候,负向的话往往很多会刺伤别人,所以这些话别人是无法接受的,这就是边界,但是这些别人往往不是写在脸上或者教科书里面的,而是无形中自己给自己的,一旦有人跨越边界就会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
      这种否定往往连着自信心特别对于小孩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你想搞掉一个人的自信心,其实最好的方法不是攻击某件事情,而是否定他长期形成的认知,比如说别人笨的像猪,你总是做错事情,你做事从来不走大脑。你此次都是感情用事等等。这些没有一句是针对某件事情的,而是针对认知去的。
      由此看来,有了一些边界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对于自己认知的自信,在遇到攻击这些边界的时候,人的本能就是反抗而不是管是否正确,说到底,于其攻击别人边界产生负向感觉不如表扬和肯定别人让别人产生正向感觉。


      IP属地:广东159楼2018-05-14 11:21
      回复
        为什么你把最丑陋的一面给了你身边的人
        很多人都可能觉得,对于身边的好像很苛刻,其实你展示了自己不为外人看到的一面给你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就把最丑陋的一面给了最靠近你的人,什么时候你会展现最丑陋的一面呢?
        还是接着上面否定来说。比如笨的像猪这句话,自己是可以说的,如果距离比较远的人,是不会当着你的面说这句话的,因为没有必要惹得大家都不痛快,即使我有看法,我也不会当面告诉你,你不会知道,可是有人可能会说出来,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就是你身边的人,
        换句话说,和你保持比较远的人,不会触碰到这个边界,但是对于身边的人可能就是因为关系近而触摸到这个边界,而这个边界往往是在触碰了才知道有的,而这个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并不是去看对方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其实可能对方没有恶意,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心理不高兴,当然因为关系好所以容忍度比较高,这就是忍了,等到反复触碰多次之后,一旦人的情绪开始爆发,这些忍都是会一起爆发出来的,所以你身边的人会看到一个可能以前根本就没有见过的你,---颠覆认知的你。是不是你呢?当然是,但是这个时候你就把最丑陋的一面给了身边的人。
        怎么说呢?并不是你丑陋,而是对于身边的人,你忍耐越多,情绪爆发越激烈,就越颠覆别人的认知。那怎么办?
        很好办,先接纳自己再来接纳事情,等到情绪释放完了再来想解决办法。


        IP属地:广东160楼2018-05-14 11:35
        回复
          为什么我写的不见了,真是奇怪,连个消息都没有


          IP属地:广东162楼2018-05-16 20:39
          回复
            哄是一把钥匙
            很多情感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去解决问题本身而是哄好对方问题就表面解决了。
            很多人会吐槽各种情感问题,也想好了很多办法,但是一旦对方反过来哄自己的时候,想好的办法就一个都不会用了,这会让那些出主意的人大跌眼镜,解决问题其实敌不过一种习惯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生气--发泄情绪--哄--和好。
            既然是哄,那么目标就非常明确了,就是让对方放下心理的负向认知和情绪,这个时候需要增加的是两人之间的正向感觉,让对方高兴,好了怎么让对方高兴呢?当然是对方喜欢听什么,喜欢干什么就做给对方了。如果只想对方高兴,各种手段都可以用,这里面就包括了说假话,当然假话是容易拆穿的,但是目前是能和好的,所以哄的方式几乎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是出其不意的。
            有些人会认真的解决问题,有些人则直接跳过问题让对方高兴,对于后一种,问题基本上就没有解决掉,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出现相同的情绪,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有了,不解决也能好好相处,只是次数多了,这种哄就会慢慢失效,但是没有关系,眼前的事情是雨过天晴了。
            在我看来,很多这里需要解决所谓情感的问题的哭诉,也许真的就不是什么事情,因为只要哄一下,什么都没有了,比我们费劲脑汁想办法轻松多了。所以一个女人哭诉情感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是不需要任何解决办法的,只要看看男人怎么处理再来看是否需要解决问题,因为只要男人会哄,女人的问题很多都不是问题
            很多人觉得男人不需要哄,可事实却是,男人也需要哄,只要女人哄,男人很多都会都会投降的,可女人这样说,哄不好的,想想为什么哄不好?男人怎么哄得好女人的?男人是否一开始就知道女人怎么哄?根本不知道,怎么出来的,肯定是尝试出来的,女人如果只想简单的哄几下就希望看到期望的结果,也许很聪明,但是很多时候都需要反复尝试出来的,在尝试解决问题上,男人女人没什么区别,都需要反复尝试获得能力。
            但是一旦具备了哄的能力,很多问题真的就不需要直接解决,或者先哄好再来想办法解决。哄其实就是往两人之间增加正向感觉。


            IP属地:广东163楼2018-05-17 09:32
            回复
              什么地方是可以肯定的
              先看看上面否定的,有些东西是自己可以否定自己的,比如环境,行为,能力,还有一些是不会自我否定的,那就是身份,三观之类的东西。
              如果我们想要肯定一个人,可以从这个人的各个方面去肯定,比如他的能力,行为,还有他的身份,三观之类都行。正如我们前面说的,处理一件事情最开始的一定是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么其实也可以肯定这个人的情绪,然后再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这个人要这么做,这就是目的,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以及做事情中,做的好的部分,如果还有想法可以改进,那就连这个改进想法一起肯定就可以了。
              总之,很多东西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只要是合适合理的,几乎所有对方的东西都是可以肯定的,肯定也只有一个作用,增加正向感觉


              IP属地:广东164楼2018-05-17 09:59
              回复
                关于底线
                底线其实就是边界。
                先说个最近的大事,很多人都知道中美闹贸易制裁的事情吧,美国说要对中国500亿商品征税,这个之前,做过多次沟通,但是无效,美国开出清单,不到12小时,中国对等开出了500亿美国进口商品征税清单,美国那个特朗普很有意思,开口就加倍要征1000亿的中国商品关税,中国说,我也准备好了1000亿的清单等着,结果美国那个1000亿的清单就迟迟没有出来。
                国家也好,个人也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而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就是必然自己要保持的,这就是边界,每个人需要维护的边界。美国对于中国,第一次确实是做出行动了,结果碰了铁板,由于不信邪,就像再碰一次,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这就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会无意或者故意碰到别人的边界,对于这些边界,放弃和坚守是自己的事情,就如特朗普这样的,碰到了铁板也想再试试,其实在感情处理里面也i一样,很多时候触碰只是试探,一旦发现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行动i就会停止。
                如果不坚持边界,很多人走知道对方会得寸进尺,但是遇到坚持之后的变本加厉,很多时候,这更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释放而不是真的想看见结果。所以很多人会看到这样的,男人有了三,彻夜不归,女人忍无可忍摊牌,男方就会直接逼离,过了两天女人反应过来了,说快点,离婚吧,男人不动了,为什么?看看上面。
                上面的争斗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再进入争斗之前,有必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就是一拍两散,如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就不要进入这种互相伤害的方式,当然这些并不是什么情绪释放,而应该是冷静之后的行动,如果你根本就承受不了最坏的结果的时候,就不要静茹这个模式。如果真的想要赌一把,还要学会另外一招,哄男人。


                IP属地:广东167楼2018-05-18 15:37
                回复
                  认同---对错并不那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的认同不是单次行为上的认同,而是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对方认同自己,这是由很多次类似行为积累起来的。
                  但在认同这种感觉形成之前,人会是需要别人认同的行为,从小到大我们都需要一些认同,比如父母,老师,同伴,伴侣。每段时间我们都有自己特别在意的人,而对于这些在意的人我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种认同而这种认同应该来说是一种感觉,如果没有我们就只能寻找对方在某种行为上对于我们的认同,这就是对方可以改变自己,因为要获得对方认同,所以就要想办法激起对方注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用心了,这样对方才有可能认同自己,
                  小的时候我们的主意是很容易被别人说服的,别人就是权威,所以我们主要是认同对方的想法,再大一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就过渡到青春期级以后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别人对于自己观点的认同,如果对方不认同,其实也没有关系,就是不会作为好朋友存在而已,如果对方在很多地方认同自己,那么就能成为很好的朋友,所以要好的朋友一定是在很多方面认同自己的人,当然每个人都不能完全认同别人所有行为,特别是再有了想法之后,但是不要经,彼此认同越多,就越容易在一起。
                  如果别人不认同怎么办?要么把它藏起来不告诉别人要么就是重新找一个人来认同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想法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愿意告诉别人,因为害怕别人不认同,尤其是很多想法其实明知道是不合适,但是就是想这样怎么办呢?只能找个地方说给自己听,好在有网络就成了一个发泄的场所。而很多身边人的不满是不能说出来的,所以只能找一些其他人来认同自己,这就是滋生感情的温床。认同是可以获得情感,因为在认同的过程中,你其实获得了对方的情感上的支持。
                  但是要感觉对方是认同自己的,容易吗?不容易,因为需要很多次的尝试,在有认同的地方,很多人会变得很放肆,很多人女人不是喜欢被宠上天吗?如果要这样,就需要对方能从感觉上认同你才行,否则你做不出来也感觉不到。一旦没有了这种认同,那么很多和认同感觉感觉相关的行为就出不来,比如任性,比如开心,取而代之的是相反的,敏感,谨慎,紧张,悲观等等。
                  要想感情好,需要做的就是认同对方,而这个很多人在有想法之后往往做不出来,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当你站在对方的对立面来说明自己对的时候,对方一定感觉不到你再认同他,所以也就不会增进感情,除非对方可以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道理。所以情感世界,道理固然重要,认同更重要,也就说,对错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IP属地:广东170楼2018-05-22 16:21
                  回复
                    认同(二)
                    从前面几个心理期来看看认同
                    第一个阶段儿童期,这个阶段儿童其实需要别人的认同,由于缺乏保护自己和相关的技能,儿童只能选择去认同别人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虽然有想法但是却很容易被说服,而这个阶段,安全感,归属感这些都需要建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认同别人。第二个结算是青春期,这个阶段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判断,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同,但是却缺乏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进步,从认同别人到渴望被人认同。第三个阶段是成年期,这个阶段首先就是要认同自己,找到别人认同自己的办法。前面提到的六个原则中,接纳本身就是从认同自己开始的,这个阶段其实是一种飞跃,第四个阶段父母期,这个阶段由于前面认同了自己,找到了别人认同自己的办法,现在就可以去认同别人了,所以这个时候眼界又重新放开了去看世界。
                    从上面看,人心理这个四个阶段完成了从被认同到认同别人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同自己。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其实还有了其他的感觉比如,安全感,归属感,身份,自信这些看上去似乎好不相关的事情,这里面我就把归属感和身份连起来。
                    这两者是可以通过认同链接在一起的。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认同,就要首先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想要加入某个组织,就要和这个组织中的人看上去很类似,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适当改变自己而被别人接受就能完成归属上的需要,这里面,处于某种需要,人是可以伪装进入某个组织的,似乎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归属感。一旦进入某个团体或者组织,归属感就会出现,同时也标志了一种身份的出现,而这个身份其实也就是人对于自己的定位的认可。也很简单,认同某种组织或者团体,改变自己来达到某种归属感,跟着自己认可的身份就会出现。
                    比如家,是一个小的组织,只有认同另外的人才能组成一个家,这样两个人的家就会显示出来一种归属感,对于组成的家的归属,有了这种归属人才会有意愿回到家里面来,否则就是一种伪装,没了归属感的家是留不住人的,也留不住孩子的,孩子由于在这个家中找不到归属,所以也就很难明白家意味着什么,但是责任只是一种外在压力存在的时候,对于在这个家中出现的身份很多人就会选择无视,说到底其实缺少了一种认同。


                    IP属地:广东171楼2018-05-23 15:36
                    回复
                      谁是实验品
                      从能力角度看,能力不是第一次就能完全获得的,而是通过很多次是失误中积累经验获得的。
                      下面这个问题其实就相当有争议了,孩子能不能做实验品,老婆是不是实验品,老公是不是实验品?先说孩子吧,过去我们可以生好几个,前一段时间只能生一个,最近放开了,其实头一个孩子在父母抚养孩子的能力获得中从某种角度就是实验品,因为没有经验所以第一个孩子往往会有很多反过头来看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怕,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这在过去是有弥补机会的,但是一个孩子阶段就连弥补机会都没有了,结果问题孩子很多,但是没有办法,抚养经验只能在失误中获得虽然我们都不想失误。
                      好了,老公老婆是不是实验品?谁都想一次找对一个人寄托一辈子的情感,但是只有相处了才知道鞋子合适不合适,所以很多时候,头一个结婚的基本上是在慎重考虑之后的实验品,当然之前谈恋爱其实也是在积累经验。但是结婚之后很多事情是结婚之前体会不到的,所以第一个往往就是实验品。放在人身上这回引起很大的排斥,可是这种能力的获得却不折不扣的需要经验,谁都不希望当小白鼠,但是很不幸,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对方的小白鼠,愿望总是好的,现实却非常骨感,再慢慢相处中,一定会有失误才有经验最后才具备能力,而这些嗾使需要学习的。这才是很多人不想看的东西,感情的把握也是一样,结婚前可以只考虑感情,结婚后却很多事情牵挂着。要想处理好,需要的是智慧。


                      IP属地:广东172楼2018-05-28 17:05
                      回复
                        认同 三
                        认同的三个阶段,被认同,自我认同,和认同别人,这三个阶段其实都是按照顺序来的,但是被认同其实需要的时间很长,从小就需要被认同,结婚以后其实也需要被认同,呆在一个被认同的环境里面会让人有更多的安全感。
                        很小的时候没有能力自我认同,不是没有进行自我认同,其实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觉醒了,但是能力上的受限导致还是需要别人的认同,随着青春期来到,这种自我认同意识开始逐步加强,即使父母或者周边不认同都有了能力进行对抗,其实核心就是要维护自我认同。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你有能力开始自我养活自己的时候,这个自我觉醒能力就进一步加强,所以自我认同开始的时期很早,但是由于各种外部条件限制,只有自己开始能全面照顾自己之后,这种自我认同才会完全展现出来,很多人如果经济上受限于其他人,这种自我认同就是不完全的,而自己又需要这样的认同怎么办呢?这就是自私的开始。自私是在得不到别人认同但是需要自己我认同的时候发展起来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认同,


                        IP属地:广东173楼2018-05-31 11:13
                        回复
                          认同 四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被这个人认同,你会不会认同这个人?
                          这个问题我看不到标准答案,但是从生命过程来看,小孩一定需要被认同,在没有获得认同的情况下,认同这个人的做法始终都是牵强,比如你告诉孩子,我是你爸爸,你不爱我爱谁?可是孩子如果不认同爸爸,就是不会主动爱爸爸的。所以在没有满足被认同之前,而这个认同是孩子应该感觉到的,感觉不到孩子就很难认同,比如你去给孩子说你是多么辛苦养大孩子,孩子当时会很有感情,也会落泪,但是随后就完全没有太多想法,因为缺少了一些东西来认同你说的,但是等到我们这些人长大之后,做了父母,会突然看到父母是怎么带大自己的,这就是感同身受,这样才会有认同,认同什么?认同父母带自己不容易,而只是需要一些媒介的。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孩子通常是不会认同父母的很多做法,而他的出发点是需要父母认同他,而不是反过来,所以,中国很多关于孝的东西虽然都是从小开始灌输的,孩子是记住了,但是不代表他内心是认同的,但是孩子需要别人认同,如果被公认的孝的行为获得了赞许也就是认同,那么他就会去做,而在这个反复过程中积累对于孝的认识,所以在小孩小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孩子需要被认同的心理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但是真正明白孝的其实已经很大了,去认同别人是要在完成自我认同之后。比如感恩,这其实就是认同别人,但这个在小时候是很难做到的。
                          什么意思呢?如果某个人学会了主动去认同别人,那么他一定完成了自我认同。这个时候他不需要现有别人的认同这个前提条件就能做出来。
                          但是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里面就是有个前提条件,别人先认同自己,所以很多人其实都奉行你对我如何我就同等对你的标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先获得别人认同,在来认同别人的最好解释。而这个阶段并没有完成自我认同,首先还是需要从别人认同做起。


                          IP属地:广东174楼2018-06-04 15:07
                          回复
                            很多带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不爱早起的孩子自己主动去上学。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可以解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帮助你,但是时间你自己控制,至于上学是否迟到就是看你自己了。我们可以帮助他定表,制定计划,但是执行是他自己的事情,迟到了就迟到了,为了不迟到,孩子是会调整自己的。
                            这里面其实很简单做了几件事情,第一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丢下孩子不管,而是协助孩子,给孩子爱,第二,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由他完成,至于后果让他来承担,而这个后果是带有惩罚性质的。
                            和我们前面写的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类似的,对于男人来说一样,就像孩子一样,他的责任归他好了,但是后果往往是有惩罚性的,如果不带有任何惩罚性质的,孩子依然会不起床,男人依然不会放弃一些不该得到的。


                            IP属地:广东175楼2018-06-05 16:11
                            回复
                              每个人都会有失误和犯错,但在犯错之后选择怎么做,那就是自己的选择问题。你必须要承受这个选择的后果。
                              其实每次纠结的背后都是在面临一个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问题。我不想从事情的对错,角度来评判一个是钱,因为回首过去的时候,很多事情往往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重要的是下面做的选择是什么?要为这个选择买单的人是自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6楼2018-06-07 09:41
                              回复